小镇做题家,和我们人生的漫长补课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最近,我们推出了一篇报道,《一个高考状元,和一所县中的自救》。故事发生在江西省铜鼓中学,这是一所山区中学,此前籍籍无名,但在今年高考中,学生徐皛玥成为了江西省文科状元,改写了铜鼓中学19年没出清北生的历史。 我们的报道,关注的重点不是徐皛玥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而是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身边有什么样的学生群体,她所在的县城中学,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和自救。 报道推出以后,我们收到了特别热烈的讨论。很多从小镇、县城走出来的学生,都经历了非常艰辛、刻苦的学习时光,对文章里讲述的情境有很深的共鸣。我们也提到,很多学生在成功考入大学之后,从知识、眼界和视野,都经历了漫长的补课。 作者林松果在写完这篇报道之后说,她最深刻的感受是,“每个人都是苦的、不易的、没有选择的。这种苦不归属某一个个体,背后是资源的不平衡,以及结构性的不均。我们记录这些人,这些故事,这些挣扎,并期待制度的改善,土壤的松动,目光的停留。期待有一天,在小镇做题家的阴影之外,人获得自由舒展的可能,能成为人本身”。 本期播客,《人物》编辑姚璐、易方兴和作者林松果一起讨论这篇报道的幕后故事。身为“小镇做题家”,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得与失?以及,我们关心教育话题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轴】 03:16 《一个高考状元,和一所县中的自救》幕后,现场和我们的预设完全不一样 12:26 县中老师的困境,学生的困境,小镇做题家好苦,小镇也好苦 18:42 报道推出后,徐皛玥的妈妈给林松果打了一个电话 21:43 亲历黄冈中学,当地学生最向往的“彼岸” 32:54考入大学后,我们各自人生的漫长补课 49:05 教育的流动,背后是资源的不平衡 54:46 出生在小镇的人,条件也不一样,也有优劣之分 57:55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都有新的题要做 63:07 一个17岁的高中生成为上海一个小区的“团长”,拥有优越条件的学生,怎么看待自己所拥有的特权 71:25 有题可做也许是幸福的,一个17岁的中专毕业生,和她在工厂的遭遇 77:13 《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教育既关乎公共政策,也关乎每一个人具体的命运 【提及文章】 《一个高考状元,和一所县中的自救》 《上海“团长”,今年17岁》 《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
More Episodes
写作对麦家来说是一种生理需要,没有写作,那些自童年开始盘根错节的羞耻感就难以被抚摸。童年和家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虽然没有摧毁他,但切碎了他的情感和人生,他残缺而坚硬的活着。在金山寺和蒋家村写作时,他刻意过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把自己生活需求压到最低,然后给写作让路。他认为快乐是最重要的,但他没有办法得到快乐。 他也曾离开家,逃离了自己的童年,又一次次折返:在《解密》《暗算》《风声》等作品给他赢得巨大声名之后,他却放弃了这样的写作,转向了故乡和童年。他说,身为一个作家,他无法也无需通过文学来改变自己童年的记忆,甚至想小心翼翼地保护童年那种被伤害的感受。童年困住了麦家,成为他永恒的人生地标。 ...
Published 06/21/24
Published 06/21/24
本期播客,《人物》对话周深。从专辑《反深代词》首支单曲发布后收获的「仪式感」讲起,周深和《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聊了聊他耗时7...
Published 05/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