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人到中年,友谊显得愈发奢侈了。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关于中年友谊的征集,许多读者分享了自己友谊消散的故事,以及对友情的理解与思考。《人物》编辑部的成员也对友情有着各自的体会。本期《是个人物》,我们邀请了编辑部的三位女性,一位是典型的中年人代表——有家有娃有事业,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中,她正在重新考量友谊价值,感受到了一些「中年苍凉」;一位虽然步入中年,但因为未婚未育,仍有朋友在侧,正在感受友谊的逐渐「淡化」;还有一位青年朋友,即将迈入中年,对朋友患得患失。 这个初秋,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三个人坐在一起,聊了聊各自的朋友。提起年少时的朋友,每个人都记得友谊里那些轻盈与雀跃,那些彼此看见和理解的愉悦。但友谊的内涵不止于此,我们也聊了聊里友谊里那些无奈、心酸与隐痛。婚育带来的对时间、精力的挤压,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朋友的疏离,疾病和死亡对友谊的侵袭……这些都是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朋友或许早已不是生活的必要选项。在这样的压力下,维持一段友情还有必要吗?友情还会为疲惫的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安放一段珍重的过往? 一个很有趣的插曲是,节目录完,临近傍晚,两位疲惫的中年人准备回家,度过属于自...
Published 10/07/24
Published 10/07/24
巴黎圣母院,这座矗立在塞纳河畔的宏伟建筑,承载了无数人对巴黎最初的印象。卡西莫多真挚的爱情、法国大革命对自由的呼唤、电影中的浪漫情节...百年以来,无数瑰丽壮阔的故事在这里书写。它的价值与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范畴,真正地成为了精神符号。 历史上的巴黎圣母院几经沉浮,2019年,一场大火让巴黎圣母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令世界为之痛心。2024年,巴黎圣母院修缮完成之际,欧莱雅中国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带到中国,并展出4件真实文物,虚实结合还原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展览在2024年9月12日-10月20日对公众开放,希望更多人可以成为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九月全国科普日期间,欧莱雅更将科学教育与美育融会贯通,在展览现场为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的中学女生们带来了一节在博物馆里的「开学第一课」。女科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等受邀成为「青少年科艺美育赋能者」,从科学、建筑与历史等不同角度,为青少年们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融合多学科的美育盛宴。 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中国与《是个人物》携手推出的系列节目的第3期。《是个人物》邀请到了主持人张越,与建筑学...
Published 09/29/24
今年5月28日,32岁的奥运会游泳冠军孙杨,经历了51个月的禁赛期后正式解禁。错过了奥运选拔赛,孙杨最终无缘巴黎奥运会。但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男子4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仍未被打破。 本期节目,《人物》和孙杨聊起了关于他过去4年的生活与心路历程。在经历了委屈、愤怒、痛苦与后悔之后,他终于能够慢慢放下。他讲述了游泳对他意味着什么,也讲述了当他的人生跌到低谷时,他如何去一点一点地爬上来。被迫停下来后,他开始有机会重新建立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他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金融知识,也学着做更好的儿子和丈夫。这四年对于孙杨来说是他成熟的开始,也是他成为一个独立人的标志。26年,游泳已然成为孙杨的一部分,他说,只有回到水中,他才会找到安全感。如今的他依然在坚持游泳训练,并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赛场上。千帆阅尽,这一次,孙杨自信坦然地说,「我为自己而游」。 【时间轴】 02:33 小骄傲:看奥运发现自己的纪录没被打破  04:10 孙杨还会参加2028年奥运会吗?  04:33 不仅坚持游泳,还要学习、工作  05:48 家人之爱陪我走出困境 06:37...
Published 08/08/24
《甄嬛传》已经播出14年了,今年夏天,综艺《焕新环游传》又将「娘娘们」聚在了一起,最引人注目的戏码,就是沈眉庄与温太医成婚,一对最令观众意难平的有情人,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过去十余年,《甄嬛传》一直是网友们持续不断挖掘的宝藏,每个角色都在时代风潮中被反复解读,尤其是沈眉庄,获得了越来越多光彩,她正直,善良,但绝不软弱;她很早就看清了「圣宠」的飘忽与虚弱,更笃定于自己选择的友情与爱情。而「整日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的吐槽,又让她身上有一种「平静的疯感」,这种特质,非常能够引起打工人的共鸣。 当下的年轻人,在「眉姐姐」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本期《是个人物》,我们邀请了「沈眉庄」的扮演者斓曦,和编辑部里几位「甄嬛传十级学者」一起聊了聊,关于拍摄这部剧的趣事,关于这十余年间观众心态的变化,也关于一个女性的成长。 时间轴 02:28 「沈眉庄」本人连《甄嬛传》一级学者都算不上 04:20 时隔多年甄嬛剧组重新集结,话都停不下来 07:27 拿着放大镜看《甄嬛传》,津津有味的网友二创 08:11 眉庄与演员共通之处:「管你是谁,不愿意,我们就挂脸上」 13:19...
Published 08/05/24
2021年年初,《人物》采访过高分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的总导演王圣志,当时他和我们分享了这部高分纪录片背后的人和故事。他说,《早餐中国》结束了,不要去打卡,也不要美化烟火气。那次分享,他说,拍摄纪录片要节制,要保留,我们凝视深渊,但不能掉入深渊,「苦难上面应该有种湿漉漉的东西,一点希望的微芒、怜悯、温暖。」 三年半过去了,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王圣志依然在坚持拍片,拍人,拍故事。他拍了《文学的日常》《何不秉烛游》《中国这么美》,他从各个角度观察并记录着最普通的中国人。 这一次他带着一部探访集市的纪录片《赶集故事会》来了,他在集市中游荡,镜头对准了那些小人物,他发现集市的真相比日常生活还残酷,其中夹杂着太多的人生况味。同时,集市也是热闹的,纷呈的,极具人情味儿的,这也让他意识到,我们从未如此需要酒神精神,每个人都在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 本期,主持人《人物》作者赖祐萱与导演王圣志以及《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也像赶集一样,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地畅聊了一场,王圣志始终带着他的幽默、真诚和善意。 他不像传统的纪录片导演,他没有那么多规则与束缚,他对失败者感兴趣,他始终被文学和文...
Published 07/27/24
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是个人物》邀请到了教主刘旸和闫佩伦两位喜剧演员,从《喜人奇妙夜》的「地狱」中暂时逃离,来录这场谈论喜剧、谈论欢笑也谈论痛苦与渴望的播客。 刘旸一如既往地「话痨」和真诚,闫佩伦则在讲述自己来京十年的失落后,语调转向坦然。他们谈了这阵子引起热议的《断片山》和《八十一难》,也谈了自己与喜剧的渊源。那些引人共鸣的「笑料」,可能是创作者深埋内心多年却未曾有人诉说的苦楚。敏感、自卑和讨好型人格……许多喜剧演员身上拥有着十分相近的生命底色。小时候,通过讲笑话取悦他人,曾是支撑他们度过青春期的动力;长大后,那些对于观众即时、热烈反馈的「贪婪」,也映照、填补着他们内心的匮乏。 对他们来说,喜剧不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而是一种相遇,就像刘旸所说,不是喜剧「救赎」了他,而是「稍微缓过来一点,我自然而然就去找能让我开心的事儿。」这可能就是喜剧最大的魅力:它让你知道,我们总还有选择。 02:25 回到「喜剧监狱」,创排是在枯竭中榨取喜剧之水03:49 两位演员作为老选手再次参赛心态如何?09:31 在舞台上演成《断片山》,是「又一轮plus」参加节目的第一目的11:22 「真没冲着大活儿...
Published 07/19/24
最近,电视剧《玫瑰的故事》热播,从第一集开始,热搜的相关话题不断,弹幕上的评论也充满了观众浓烈的情绪,几乎是上半年最具关注度的国产电视剧之一。观众们讨论刘亦菲的美貌,调侃佟大为花期如此之长,同时,他们也关心着女主角黄亦玫的情感选择,与自我成长。 在作家亦舒的原著《玫瑰的故事》中,黄玫瑰美极一时,潇洒自由,但她的哥哥也形容她肤浅浮华,「只有一层皮」,是不太一样的亦舒女郎。而电视剧中的黄亦玫,则有了自我,有了选择的主动权,在她的成长过程里,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被探讨。 本期,主持人《人物》作者令颐与《玫瑰的故事》编剧李潇以及《人物》编辑陈璇一起聊一聊电视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从观众和创作者的视角,一同梳理一位传奇女性生长的可能性。 【时间轴】 02:13 「80后写电视剧儿童」李潇 03:22 《玫瑰的故事》为什么发生在更fancy的北京? 07:44 黄亦玫,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女性 10:27 黄亦玫身上为啥没有班味儿? 12:47 从精神香港到肉体北京,改编该如何落地? 14:51 千禧年前后,北京胡同的松弛感 17:02 千禧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宽容和自由 20:20...
Published 06/27/24
写作对麦家来说是一种生理需要,没有写作,那些自童年开始盘根错节的羞耻感就难以被抚摸。童年和家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虽然没有摧毁他,但切碎了他的情感和人生,他残缺而坚硬的活着。在金山寺和蒋家村写作时,他刻意过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把自己生活需求压到最低,然后给写作让路。他认为快乐是最重要的,但他没有办法得到快乐。 他也曾离开家,逃离了自己的童年,又一次次折返:在《解密》《暗算》《风声》等作品给他赢得巨大声名之后,他却放弃了这样的写作,转向了故乡和童年。他说,身为一个作家,他无法也无需通过文学来改变自己童年的记忆,甚至想小心翼翼地保护童年那种被伤害的感受。童年困住了麦家,成为他永恒的人生地标。 本期播客是《人物》新栏目《人生地标》的第一期,我们和麦家一起回到对他生命起过重要作用的地点,去寻找人生的答案。我们相信,那些曾经生活的地方,打造了一个人的人生。我们从空间上去寻找一个人的精神锚点,看一个人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 【时间轴】 00:35 《人物》新栏目《人生地标》 01:40  金山寺里,麦家完成《人间信》的最后冲刺 04:14 麦家写作最大的挑战:直面内心羞耻感 08:12...
Published 06/21/24
本期播客,《人物》对话周深。从专辑《反深代词》首支单曲发布后收获的「仪式感」讲起,周深和《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聊了聊他耗时7 年的新专辑,他的童年、他曾经蛰伏的人生,以及他如何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敏感。 周深是一个非常好的谈话对象,他坦诚真实,有着超强共情能力,绝不让话掉在地上。他会说起童年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无助,也会心疼那个一直想和别人一样而不得的小周深。他知道自己一直有不安全感,也知道敏感是一笔财富。他不想重启人生,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 周深说,专辑呈现的故事「跟我有关,跟大家有关」。于是,在回顾专辑制作的心路历程时,周深对新专辑的理解,总会与他对自我和世界的体悟交织在一起。做音乐,他肯定自己曾「推翻重来」的笃定,也享受自己在制作细节上的纠结……做自己,他坦陈少年周深曾因歌手梦想花「巨款」为自己设计签名,也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仍不够自信……在真诚的讲述中,周深如愿呈现了立体的自己。 【时间轴】 01:19 专辑发布那天,「所有时刻碰撞在一起」 04:14 「用尽全力之后,要学会放过自己」 07:32 《反深代词》中的未来科技、现代情绪与陌生的周深 10:20 关于...
Published 05/29/24
「世人的眼光或许分男女,微小的原子和核子却不会。」这是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的一句话,也是话剧《春逝》中频繁出圈的一句台词。话剧《春逝》是由话剧九人出品的话剧,讲述了物理双姝顾静薇和瞿健雄(原型为顾静徽和吴健雄)在研究道路上相互理解与扶持的故事。女性科研长路漫漫,相逢尤为珍贵。而时光流转,她们当初所面临的困境,也依旧影响着现在的女性们。 作为「少数」、面对「成见」,该如何前行?力量又从何处而来?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创立20周年之际,奖项联合主办方欧莱雅中国与播客《是个人物》之「是个女人」栏目联合策划了专题节目,称之为「群星闪耀时」,这是一个关于女科学家的系列节目。 在这个系列第二期中,主持人张越,话剧《春逝》编剧、导演朱虹璇和《人物》作者李斐然,一起聊了聊话剧《春逝》的创作历程与被遗忘的女性故事,谈谈遇见的曲折与慰藉,共同分享了自己从女科学家故事中汲取力量的经历,以及通过创作和表达传递这份力量的过程,一同探索女性职业选择更多的可能性。 一家化妆品公司为什么会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其实欧莱雅本身和科学就有着不解之缘,欧莱雅的创始人欧仁舒莱尔就是一名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无公害的...
Published 04/28/24
世界读书日就要到了,阅读对于写稿为生的《人物》作者来说,早已是一种渗进日常的行为,这一次,几位人物作者聚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开心的下午,轻松坦诚地聊了聊读书这件事。作为创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偶尔伴随着几分纠结——当阅读成为工作需要,边读边判断某书是否「有用」成为常态,边读边划下书中金句并「为我所用」的念头时常冒出。如此一来,我们是否还能抵达读书自由?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对书的爱曾经纯粹:贴满胶带的童书见证过,包着「练习册」书皮的小说也见证过。我们也曾通过旧书卷起的书页、扉页上的签名和布满全书的勾画,触摸过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阅读时光。当聊起买书和借书的故事,我们发现,我们的记忆、情感以及与他人的连接,早已被糅进了每一本我们曾捧读的书里。幸运的是,读那些因写稿而不得不看的书,也会有意外收获。比如,印着忧郁面庞的明星自传,曾带我们探访过采访对象的另外一面;远超现实经验的潜水理论和攀登指南,曾帮我们在想象中抵达了遥远的山河湖海。散落在书中的钥匙,帮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时间轴】01:47 不做采访绝不会看的书籍:「奇怪」的明星自传与潜水理论07:40...
Published 04/20/24
三月的一个周末,《人物》在北京隆福寺主办了一场「春醒·女性友好市集」,和超过5000位朋友在这个春天相见。在这场活动中,我们推出了「共创播客」活动,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春日电话亭」,录制对本次市集的感受、想对身边女性说的话或是对未来的期待...总之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个小小空间里打开自己,畅所欲言。在将近400条录音里,我们听见了许多强烈的爱意、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满满的坚定与期待。大家走进电话亭,拿起话筒,得到了倾诉的力量,而我们从听筒中也得到了勇敢与期许的力量。希望将现场的这份鲜活分享给正在收听播客的你,也欢迎没能来到现场的你们在评论区留下想说的话。在这个苏醒的季节,希望大家都充满力量。我们下次见! 【时间轴】 01:51 关于职业选择:没有什么职业是女性不可以做的 09:28 关于家庭:做了17年「长姐」的我,逐渐与弟弟和自己和解 12:52 关于母亲:我的妈妈,将「力量」注入我的名字当中 17:01 关于自我认知:长大之后的我,终于从小名「乖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27:29 关于期待:希望我对自我的表达可以不再「慢半拍」 47:15关于未来:不是「一定」要奔跑,慢一点也可以 54...
Published 04/11/24
一直以来,科学的世界中,男性的身影都更加常见。即便女性在科学史上同样做出过卓越贡献,但似乎除了玛丽·居里,普通人很难再说出一位女科学家的名字。当从小身上就被打上「学不好理科」烙印的普通女孩,立志想要成为科学家,会经历什么?怎样才能有更明朗的前路? 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与播客《是个人物》之「是个女人」栏目联合策划了专题节目,称之为「群星闪耀时」,这将是一个关于女科学家的系列节目。我们想从各个维度来探讨女性与科学的关系。在第一期中,主持人张越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土壤科学的冯晓娟博士、《人物》作者李斐然共同探讨女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与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处境。 【时间轴】 01:21 「群星闪耀时」专题节目06:32 「你是个女记者,真是可惜了」11:19 即使成绩好,「女学霸」从小到大一直被唱衰15:26 放弃公费出国留学机会,因为「去了就当不了科学家了」25:15 姥姥、妈妈、「我」、女儿,一家四代女性的精神传承30:33 成长路上,如何突破性别壁垒?31:56 如何面对曾经不友好的女博士论调?33:09 女性成为科学家的过程当中,需要找到一个 role...
Published 03/27/24
去年秋天,人物的「一封信」栏目发起了主题为「长姐的烦恼」 的征集。何为「长姐」?就像编辑槐杨在回信中所说,「姐」是性别的部分,而「长」这件事对应着它的沉重。168封来信和编辑部的回信里,长姐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大家相同的境遇却激起了不少共鸣,困惑、委屈、释怀和真诚的爱都在字句里交集。 信件的篇幅有限,本期「是个女人」栏目,主持人张越与三位性格迥异的长姐一道,以新角色的生活体验,以自我和解的心路历程,讨论自小的疑惑和人生选择,打开那些压缩的角落,分享几种归置和重建自己的方式。我们不为困境作辩,但希望能在反复的辨认中,找到「长姐」前进的力量。 时间轴 03:45 「长」和「姐」,俩字意味着俩事儿 05:08 「流浪」的长姐决定「发疯」,「再也不想委屈自己」 12:49 自动成为弟弟的第一责任人,「幸灾乐祸」反而挨打 23:02 一碗水端不平,伤害会在关系中传递 26:03 主体性很强的非典型长姐:缘分值得珍惜,但请少反思自己 33:49 长大后明白:重男轻女的环境下,弟弟也是无辜的 37:57 隐藏在「你不比男孩差」中的性别观念 41:43农家女公益几十年后的回响:是他人一生中最重要的...
Published 02/28/24
不久前,《再见爱人3》播出,傅首尔和老刘的关系引起了诸多讨论。《人物》的「一封信」栏目也发起了关于「中年人能否更爱」的征集,许多读者写信来,分享他们关于爱的思考。  看起来,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老年,爱情仍然是人类绕不开的谜题。《人物》的编辑们大多已经步入中年,这一次,三位编辑聚在一起,就「中年人还能更爱吗」,聊了聊他们的观点和体验。有人觉得中年人处于压力最大的阶段,对于爱情中许多琐碎的分歧、深刻的黑暗,只能选择「搁置」,也有人在最初的激情消退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手足无措,但再度出发,用更多的体恤之心去看见伴侣、经营关系。 到底中年人还能更爱吗,可能仍然没有答案。但在思索与回答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关系中的对方与自我都有了更多体悟,当爱被一层层打开,我们看到了人与关系中的诸多秘密。 时间轴 01:37...
Published 01/11/24
2023年7月,讲述职场性侵案的电视剧《不完美受害人》开播,随着播出,热搜上的相关话题不断,弹幕上的评论几经反转。它好像撕开了一道口子,职场和家庭里的人性随着刀口逐层裸露,观众的情绪包裹进角色立场。经历徘徊、反复才反击的不完美受害人,剧中女律师的选择,剧情与现实的关系……随案件的进展不断发酵和对抗,有很多问题值得被探讨。本期「是个女人」栏目,主持人张越与《不完美受害人》的两位编剧高璇、任宝茹以及飞行嘉宾马索,一起聊一聊电视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从观众和创作者的视角,一同梳理摸索法律和人性的边界。 时间轴 2:22回望「半边天」刘小样:两位编剧女性意识的启蒙 13:52《不完美受害人》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7:35 一周之内人物成型,灵感碰撞从何而来? 24:10 角色两头不讨好?要写弱者的困境 31:20 在展现问题前,编剧要先经历「刺痛感」 35:37 25岁的赵寻为什么难以拒绝: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影响 47:50 新的民法典生效,如何改变了结局走向? 01:02:50...
Published 01/03/24
今年五月,我们推出了一篇报道《准点下班被辞退后》。因为连续两天准时下班,并在与老板的对谈中出口为自己辩解,入职三天的小王因「无故顶撞上司」被辞退,她全程记录了和HR的对话过程,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视频中,小王表达清晰、有力,面对无理的要求和质疑,有理有据地与对方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谈判,获得了近100万的点赞,20多万评论。 在大部分职场人看来,作为95后的小王理智、果断,面对不公敢于为自己发声,切中了当下职场打工人反对「职场内卷、无效加班」的情绪,大快人心。 65后的主持人张越一开始则有些疑惑,她将近三十年服务于同一个单位,奉行「稳定」,看重「人情」,对以小王为代表的新世代的就业观与职场诉求充满了疑问与好奇。 本期「是个女人」播客,主持人张越将与《人物》杂志的作者赖祐萱一起,邀请小王聊一聊她的职场故事,以小王为切口,走进95后的职场世界,了解Ta们的爱与憎、喜与怒。 时间轴: 1:42 准时下班被领导约谈,小王入职三天被辞退事件始末 18:14 拍手叫好or冷眼旁观:同公司同事对此事是何态度? 21:25 行动力拉满:刚出公司就去劳动仲裁 33:09...
Published 12/13/23
本期播客是「是个人物」的新栏目「是个女人」第一期,在这里,主持人张越和大家一起认识形形色色的女性。 今年是前媒体人厨花君辞职去种地的第十年。主持人张越以及《人物》杂志的佳欣,邀请她一起聊一聊——在她脱去众人眼中光鲜亮丽的杂志主编称号,摇身一变成为北京远郊生长过三四千种植物的花园「掌门人」后,经历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种地这件事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又带给了她什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现实中每一个具象的困难,她又是如何拆解和对抗焦虑的? 听完厨花君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勇气,大胆地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令人快乐的事。活出很有意义的人生可能有些难度,那么「至少赚个有意思的人生」也不错。 【时间轴】 05:13在厨花君的「奇怪」花园里,人类最古老的黄瓜是什么味道?06:20 直接辞掉主编工作在北京郊区租了一大块地:种地是一种「血脉觉醒」15:53 种地十年,越种越好玩21:07 挑战在北方种植水八仙:所有的种植都像是一场行为艺术41:10 与许多植物「交朋友」的总和是一种非常富足的体验43:17 学人文的人来种地,有哪些不一样?01:12:46...
Published 11/29/23
距离电影《小时代》第一部上映已经十年了。 十年前,《小时代》建构了一个华丽而简单的世界:钱来得容易,生活最大的跌宕是好朋友睡了男朋友,而姐妹情谊永存。它如此浮躁,如此荒谬,透露出一种汲汲向上的热望。 十年过去,很短暂,却足以让人的心态发生诸多翻转。《人物》的三位编辑和作者聚在一起,聊了聊各自对「小时代」的记忆,几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见《小时代》,也因此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人抑扬顿挫地背诵「45度角仰望天空」,有人更愿意谈论它对自己审美的塑造。或早或晚地,我们都曾经抛弃《小时代》,但如今再谈起它,居然多了几分体恤与怀念——「小时代」的命名如此轻忽,但它其实是大时代浪尖上的一个切片,而我们正在这惊涛骇浪中浮沉。 【时间轴】 01:57不同年龄段的我们如何回望那段「小时代记忆」? 03:43站在时代拐点的青春:莫可名状的忧伤与纸醉金迷的想象 10:05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更大世界的渴求,在郭敬明的文字中得到共鸣 14:52 萌芽杂志社,文艺青年曾经的「耶路撒冷」 18:38看《小时代》曾是一种融入群体与潮流的方式 20:02...
Published 09/16/23
不久前,我们推出了导演辛爽的人物报道《辛爽 黑猫的冒险》。在上个春天,他导演的网剧《漫长的季节》在豆瓣获得了9.4分的高分,也引发了大家对于东北这片土地的好奇与讨论。 在操作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们试图靠近这个像黑猫一样清醒克制的导演,也试图理解「命运」是如何成为他创作的关键词,而这一切,和东北的关联又是什么呢? 一起参与讨论的,是《人物》的编辑姚璐,作者卢美慧和林秋铭。她们分别是江西人、河北人和福建人。虽然来自山川湖海,但对于东北,大家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经验与观察。 东北叙事,是对未来的一次大型预演吗?我们聊了聊赵本山与《马大帅》,韦尔乔与迟子建,鹤岗与东北虎。原来关于东北,我们有这么多可以说。 【时间轴】 02:31《漫长的季节》观后感,为什么这部剧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特别的记忆?21:01采访辛爽及《漫长的季节》幕后,一些新知和一些迷思27:04辛爽为什么如此平静?35:51 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社会氛围和「痛感」52:02 东北作为一个地域叙事为何席卷全国?我们自己有一些什么样的东北经验。58:37 美慧采访韦尔乔的经历,一个已经逝去的哈尔滨画家1:03:34...
Published 07/13/23
不久前,我们推出了一篇报道《一群「双非」本科生,和他们的一堂文学课》,聚焦云南师范大学张秋子老师的文学课,以及文学课在这片「边缘热土」上激起的涟漪。 报道推出后,我们收到了许多留言,很多人谈起了走出校园后文学对自己的意义,回忆起文学曾带来的那种无功利性的、本能的、不可兑换的激情。正如秋子老师所说,「虽然我们看的是一个故事,但是文学总带有某种普遍性,能够契合到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里。」 或许,文学不允诺成功,不允诺幸福,更没有办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始终需要文学。但是,曾被文学烛照过的人会在心里悄然播撒一颗种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千百次折返中,收获一片最繁茂的精神家园。 本期播客,报道的主人公张秋子老师、作者林松果和《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聊一聊我们上过的语文课和大学里的文学课堂,谈谈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一份好的文学文本,与我们人生的关系。 (PS:由于秋子老师是远程参与录制,音质会有一定差异,请听众们海涵~) 【时间轴】 02:40 在云南,经历一场共读的亲密感14:40 《堂吉诃德的眼镜》:当大家忘我地投入课堂,点亮人的东西会不断出现26:06...
Published 05/27/23
几天前,因着写作课上线的由头,几位写作课讲师聚在一起,录了期播客,谈论他们经历的写作。 一个半小时里满是欢声笑语,虽然每个人都谈论了一些痛苦——易方兴曾经接到爆料,某条路的地面破了个大坑,他仔仔细细观摩了一下午,写清了所有修路设备,1000多字最终被编辑删成200,发在了报纸中缝里;林秋铭形容自己写不出来稿子时,就像一只“下不了蛋的母鸡”,只能蹲在地上,感受一阵接一阵的脚麻。在他们看来,写作是巨大的,也因此很多时候容易让写作者自感渺小——总有人比自己写得更快,更好,更能够“一稿成名”。 在那个渺小的自我被反复彰显时,写作就像一把刀子,伤害着写作者。但更多时候,写作仍然是温煦的,有力的,它是孤独时向世界伸出的触手,是困于原生家庭时的托举,是将痛苦与欢乐都码放整齐的坐标,是“我依然可以对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坚定。正是因为这些,《人物》的写作者们仍然热爱写作,并决定继续写下去。 【时间轴】 03:27 谈到去年的写作,脑中第一反应想到的瞬间或者场景 11:10 写作对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要 21:18 写作会伤害我们吗? 27:25 对写作来说,天赋重要吗 35:07...
Published 03/23/23
今年秋天,大家突然开始集体抬头看树了。徒步、骑行也迅速流行起来,越来越多人投身自然,试图从罕见的有确定性的事物中获得抚慰。 欧阳婷是一位观察树的写作者,在干旱的西北地区长大,后来来到北京生活。去年她出版了文集《北方有棵树》,获得了很多好评。而本期主播槐杨的笔名,也正来源于记忆深处家门口的那些树。 本期播客的关键词是「自然」,欧阳婷和槐杨聊了聊观察树的经验、自己的生活如何被自然塑造影响的经验,以及在越来越只能「向内求」的当下,她们感受到的矛盾和不满足。 对话发生前,她们在楼下浓稠的秋天里,捡了一片金黄的银杏叶。 【时间轴】 02:54 树一直在我们的生活背景里,如何去观察一棵树。 23:21 在观察树的过程中,把自己过成一个充分按照节气生活的动物,用树建立对周遭的认知、给生活标记打点。 49:05 自然是抚慰人的地方,更客观地说,是一个让人短暂隐遁和消失的地方。 01:01:29 现代人跟自然的连接非常贫瘠,徒步、骑行的流行,折射的是人在不得已状态下困顿的生活。 01:18:22 在无奈的现实中,书写自然,或者专注某件事情,本身就有意义。
Published 11/30/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想讲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彭佳,在她4岁的时候,妈妈跟陌生男人骑摩托车走了。在失去母亲的漫长岁月里,她是被愤怒包裹的。母亲去世后,她创作了一个和母亲有关的作品。 这场谈话,要感谢彭佳的真诚。 她讲述了她曾经对母亲的恨意,对父亲的无法原谅。她曾经像一个关在笼子里熊一样,一直在无法得到爱的痛苦里转圈。 但在拍摄母亲遗物的过程中,她一点点发现了爱,尽管有些稀薄。她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作为「时代耗材」的妈妈。她美丽,耀眼,贫穷,她的人生下坠一旦开始,就没有机会能停下来。 她的伤痛没有消失,但她学会了接受。最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要活得自由。以及「哪怕你从小的时候没有得到一个很健康的爱,也可以重新学习,然后去重新建立」。 【提及文章】 《「私奔」的母亲》 【时间轴】 02:14 为什么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我妈不爱我 12:41 那天,恨的铁链断掉了一环 36:37 父亲的爱,非常贫瘠 51:34 母亲的生活只能下行,得不到任何同情 83:04 承认自己需要爱,不可耻,可耻的不是我 李爱军 李爱军和幼年彭佳 李爱军
Published 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