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不久前,我们推出了一篇报道《一群「双非」本科生,和他们的一堂文学课》,聚焦云南师范大学张秋子老师的文学课,以及文学课在这片「边缘热土」上激起的涟漪。 报道推出后,我们收到了许多留言,很多人谈起了走出校园后文学对自己的意义,回忆起文学曾带来的那种无功利性的、本能的、不可兑换的激情。正如秋子老师所说,「虽然我们看的是一个故事,但是文学总带有某种普遍性,能够契合到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里。」 或许,文学不允诺成功,不允诺幸福,更没有办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始终需要文学。但是,曾被文学烛照过的人会在心里悄然播撒一颗种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千百次折返中,收获一片最繁茂的精神家园。 本期播客,报道的主人公张秋子老师、作者林松果和《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聊一聊我们上过的语文课和大学里的文学课堂,谈谈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一份好的文学文本,与我们人生的关系。 (PS:由于秋子老师是远程参与录制,音质会有一定差异,请听众们海涵~) 【时间轴】 02:40 在云南,经历一场共读的亲密感14:40 《堂吉诃德的眼镜》:当大家忘我地投入课堂,点亮人的东西会不断出现26:06 来自导师的习惯传承:坦诚地分享,用生命体验来解释文学阅读30:58 因为一次次的讲述与倾听,语文老师是我们最亲密的老师38:37 家长爱读书,孩子可以不读吗?49:42 毕业后,我们不再谈论文学,仍可以彼此信任52:47 文学,或许是一件中年可以脱下的长衫,一场终会结束的高烧59:58 哪些时刻,文学支撑我们走过?
More Episodes
写作对麦家来说是一种生理需要,没有写作,那些自童年开始盘根错节的羞耻感就难以被抚摸。童年和家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虽然没有摧毁他,但切碎了他的情感和人生,他残缺而坚硬的活着。在金山寺和蒋家村写作时,他刻意过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把自己生活需求压到最低,然后给写作让路。他认为快乐是最重要的,但他没有办法得到快乐。 他也曾离开家,逃离了自己的童年,又一次次折返:在《解密》《暗算》《风声》等作品给他赢得巨大声名之后,他却放弃了这样的写作,转向了故乡和童年。他说,身为一个作家,他无法也无需通过文学来改变自己童年的记忆,甚至想小心翼翼地保护童年那种被伤害的感受。童年困住了麦家,成为他永恒的人生地标。 ...
Published 06/21/24
Published 06/21/24
本期播客,《人物》对话周深。从专辑《反深代词》首支单曲发布后收获的「仪式感」讲起,周深和《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聊了聊他耗时7...
Published 05/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