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1911年3月11日,25岁的同盟会会员方声洞从日本动身,准备秘密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那时,儿子方贤旭刚满周岁,临行前,一家三口特意合影留念。妻子王颖并不知道此时的丈夫已经怀有必死之决心。照片中,王颖微笑地面对镜头,一旁的方声洞则别过头去,深情注视着儿子方贤旭:方贤旭:我周岁,所以想留一个纪念,我母亲抱着我,我父亲拉着我的手,摄影师就说,先生你脸转过我这边,我父亲就说,不,我要看我儿子。 广州起义前,方声洞给父亲和妻子各写下一封绝笔书。方声洞的侄女方铿: 方铿:非常难过,他是准备牺牲的,所以前一天晚上他就写了这么两封信,他是要他们不要马上交给他妻子,就是我婶婶,他说慢慢交给她,也怕她伤心。 这样的绝笔信,当时还有几百封,广州起义中凡是参加敢死队的队员,都写下了绝命书。这些书信,有的写给父母,有的留给妻子,有的留给还未谋面的孩子,封封悲壮,字字动人。起义的领导人黄兴只给儿子黄一欧,留下了八个字“努力杀贼,一欧爱儿”。黄一欧之子黄伟民: 黄伟民:他是冒着必死的决心去的。不以这种心态这种形式来表达他的决心,那怎么能带领这些人去冲锋陷阵呢?人家不会跟着你来呀。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一百多人在广州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一昼夜,最终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惨遭失败。革命党人伤亡惨重。黄花岗烈士郭继枚侄女郭月虹: 郭月虹:郭继枚他一直打,打到身边都没人啦,就退到那个大南门,退到那里的时候就有好多清兵,围着来打,最后他在那里与敌人搏斗的时候,以一挡十这样打,最后他就战死了,他牺牲的时候才十九岁。1929年,潘达微病逝于广州,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希望陪葬于黄花岗长伴七十二英灵。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实现了他生前的心愿,将其遗骨附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内东侧 枪声消散后,烈士遗骸暴尸街头,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将72具烈士遗骸收葬于广州白云山南麓的红花岗。此后,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寓意菊花,象征节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由此得名。广州起义半年后,同盟会在武昌,再次发起反清暴动,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终于轰然倒塌。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上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船工号子等组成,统称渔民号子。它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实、奔放的个性。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Published 08/10/18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海宁市许村镇以翁埠村为中心,举行元帅庙会民俗祭奠活动,活动波及周边的镇、村及桐乡、余杭等地,是浙江省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的民间庙会之一。元帅庙会的起源,相传一位温进士为教育和挽救百姓生命,以投井献身来证明井水有毒,人们感念他的恩德,为他建造了元帅殿,并按其形象塑造了面色紫黑的菩萨供奉庙中,将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温进士的忌日)定为元帅庙会的迎会日。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曾为临平、海宁一带最盛大的庙会。声音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Published 07/27/18
长春电影制片厂当年拍摄的纪录片《人民新旅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苏联红军打开监狱大门,释放被关押者,由于语言不通,苏联军官双手合十轻轻贴近脸颊,做了一个回家休息的动作,无声的语言传递着自由的信息,久违的微笑浮现在了历尽苦难的人们脸上。这座监狱就是有“东方奥斯维辛”之称的旅顺日俄监狱。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馆长姜晔:“姜晔:当时日本国内的很多监狱、包括台湾嘉义(监狱)和韩国其他一些监狱的看守要上岗,都需要到旅顺监狱实习两个月,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1902年,沙俄在殖民地旅顺建起了一座小型监狱,1907年,日俄战争的获胜方日本接管和扩建了旅顺监狱,使之成为当时东亚最大的一所监狱。在日本使用的38年...
Published 1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