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辽县安恕镇位于东辽县南部,这里不但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更因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而闻名。以满族剪纸艺术家白崇仁为主要传承人的“东辽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繁荣、传承,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2007年,“东辽满族民间剪纸”被吉林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崇仁本人也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书香门第 酷爱写字绘画 白崇仁今年53岁,家住东辽县安恕镇关门村三组,满族正黄旗后裔。说起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白崇仁表示,剪纸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而自己喜欢美术则是受家庭熏陶。 白崇仁介绍,自己的外公名叫于畔,字乐亭,是晚清的举人,在当地名气很大。母亲受外公影响,自幼读书,经史子集都有涉猎,可算是书香门第。自己小时候跟外公同住,四五岁时,外公就教他写毛笔字、画画。 童年的经历让白崇仁不但能写一手好字,也让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6年初中毕业的白崇仁因家庭变故未能继续上学,回家务农。 在田间地头干活的时候,人们都觉得白崇仁很奇怪,随身背着画架子,休息时一个人远远地坐着,不停地画,从不跟大家聊天。 “那时候我就是喜欢画画,看到什么画什么,整天跟着了魔一样。”白崇仁笑着说,因为喜欢画画,所以他一直没间断地练习,这也为他将来研究剪纸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痛失幼子 剪纸排遣伤怀 1968年,白崇仁找到了工作。他先是在大队当民兵连长,而后又到关门村小学当代课教师。在工作之余,白崇仁也一直没间断地练习绘画,渐渐地,他画出了名气。1978年,白崇仁被调到石驿镇从事宣传工作,画板报、写告示、做表格,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1982年,因家中地多,妻子带着三个孩子无力照顾,白崇仁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务农,农闲时间接着搞绘画创作。其间,白崇仁的绘画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 1985年6月,白崇仁最疼爱的小儿子不慎在水库溺亡,白崇仁悲痛欲绝。那段时间,白崇仁做什么都没有兴趣,每次拿起画笔刚画几下,悲痛就涌上心头,不能下笔了。 同年秋天,辽源市群众艺术馆的领导找到了白崇仁,询问他为何很久没有传来作品。得知原因后,艺术馆的领导开始劝说白崇仁,并告诉他,既然现在不能画画,不如试试剪纸,作品可以参加市里的比赛。 艺术馆领导的一番话让白崇仁动了心。白崇仁对满族民间剪纸并不陌生,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过他。白崇仁说:“我母亲是满族的大家闺秀,满族剪纸手艺非常棒,只不过她深居简出,没有多少人知道。” 拿起剪刀、刻刀,儿时的记忆再一次浮起:孤灯下,母亲用剪刀在纸上左剪右剪,很快,打鸣的公鸡振翅高歌,顽皮的孩子跑着跳着,丰收的村民笑着闹着…… 就这样,白崇仁的第一幅剪纸作品《猫趣》出炉了。白崇仁发现,在剪纸过程中,自己心无旁骛,好像忘记了悲伤,忘记自己身在何方,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在辽源市剪纸比赛中,《猫趣》夺得了第一名。从那时起,白崇仁开始醉心于满族民间剪纸艺术。 痴迷剪纸 作品屡获大奖 白崇仁的剪纸作品一部分取材于民间故事,而大多数则是白崇仁对于时代的感悟。在他的作品里,有对于满族民俗文化的描述,有对于历史人物、故事的再现,有对于时代发展的感悟,有对于传
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上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船工号子等组成,统称渔民号子。它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实、奔放的个性。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Published 08/10/18
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海宁市许村镇以翁埠村为中心,举行元帅庙会民俗祭奠活动,活动波及周边的镇、村及桐乡、余杭等地,是浙江省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的民间庙会之一。元帅庙会的起源,相传一位温进士为教育和挽救百姓生命,以投井献身来证明井水有毒,人们感念他的恩德,为他建造了元帅殿,并按其形象塑造了面色紫黑的菩萨供奉庙中,将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温进士的忌日)定为元帅庙会的迎会日。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曾为临平、海宁一带最盛大的庙会。声音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Published 07/27/18
长春电影制片厂当年拍摄的纪录片《人民新旅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苏联红军打开监狱大门,释放被关押者,由于语言不通,苏联军官双手合十轻轻贴近脸颊,做了一个回家休息的动作,无声的语言传递着自由的信息,久违的微笑浮现在了历尽苦难的人们脸上。这座监狱就是有“东方奥斯维辛”之称的旅顺日俄监狱。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馆长姜晔:“姜晔:当时日本国内的很多监狱、包括台湾嘉义(监狱)和韩国其他一些监狱的看守要上岗,都需要到旅顺监狱实习两个月,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1902年,沙俄在殖民地旅顺建起了一座小型监狱,1907年,日俄战争的获胜方日本接管和扩建了旅顺监狱,使之成为当时东亚最大的一所监狱。在日本使用的38年...
Published 1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