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現代天文學 創造/節省更多能源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能源及環保問題,是近來最夯的議題,本集中,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的陳英同博士以三個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太陽能、太空採礦、核融合發電)來介紹,由天文學所衍生出來的科學,如何可以商業應用,以期達到創造能源及減少污染。 背景音樂由Jamendo提供。 逐字稿: 各位好,您現在所收聽的是由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所製作的節目:天文播客。 我們今天邀請到天文所的陳英同陳博士,來跟我們談一下,簡談如何運用現代的天文學,創造或節省更多的能源,歡迎陳博士。 其實天文學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科學,物理在最之前也是從天文學開始演進過來。天文學這麽古老的科學如果在現代,由其大家對能源都很關心的當下,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我們今天其實在時間有限的條件底下,我們簡談主要三樣東西就好了。 第一個是太陽能,第二個是近幾年非常有趣的一個行業,叫太空採礦,第三個是也非常敏感的發電方式,叫核發電。 我們先講第一個太陽能發電的部份。 太陽能在我們太陽系裡面的能源,以我們的壽命來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那它最主要的來源,當然是來自於太陽的輻射,那其實跟等一下要講的核能有很大的關係,只是目前在地球上所用的太陽能,是想辦法收集一些電磁波轉換成能源。 太陽能發展經很長一段時間了,已經你說從最早開始有電,直到做出來的目前商用非常普及的階段,已經經歷了100多年了,最早的應用就是在太空人造衛星的部分。因為太空人造衛星需要一些固定的充電的機制,那太陽能因為在太空中,其實沒有什麼遮蔽物,所以是一個最好的方式。 當然是除了帶上去的核能之外的最好的方式。 那我們先不要講說的很先進的,先講很普級的部份,天文其在這部分的幫助其實蠻大的,其實我們都知道太陽東升西落每天、每個小時、每分鐘都在不一樣的地點,其實你太陽能板如何調整到一個對的位置去接收太陽能,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雖然它需要相對應比較多的成本,可是我們只要投入這些成本之後,我們每一天,只要你是一個固定式,像台灣中南部非常常見的太陽能板,那是固定式的太陽能板,跟移動式的太陽能板的話,每一天接受到的能源,那可能可以差到一倍。 那這部分當然需要更多的就是研究讓整個成本降低之後,不管是製造的材質啊、或者是整個機構後面設計,在天文方面是可以提供很好的幫助。 那第二個部分就是講太空採礦。 那我們都知道目前不管是台灣或者全世界,在用電上面,工業用電其實佔了將近一半的比例,其實是非常非常的高。 那當然有人提到說,工業的污染降低或者能夠提供一些能源,想辦法製造更多能源給工業用,這些都是有種在挖東牆補西牆的概念。 其實太空採礦是做太陽系研究,當初算是意想不到的一個議題,我們後來發現在太陽系裡面有很多小行星存在很多礦物,包含碳、鐵、一些稀土元素,比地球上來講的話,開採相對的簡單不少。 當然有一些技術的限制,因為在太空中,跟我們現在技術比較算是新的技術,是有待開發的部份。但現在其實美國已經存在是3間、4間以上的公司,正在朝這個地方邁進。 為什麼這個太空採礦的項目對於地球上的能源有蠻大的關係度,假如我們能夠把這些重工業移到太空中,那太空中可以用大型太陽能板直接供電,沒什麼遮蔽物、沒有東升西落的問題,所以只要太陽能板不壞掉的話,
More Episodes
Published 04/21/22
這裡沒有張惠妹的歌「站在高崗上」提到的綠波海茫茫,在這裡只有黃土茫茫,而且缺氧。 由天文所主導之為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簡稱”ALMA”)研發的「第一頻段接收機」於2016年被採用,並已於2021年開始接受訊號,聽聽科學家如何努力的刻服惡劣環境,堅持至今。努力工作時,又看到了哪些有趣的動物呢?且聽分曉。 背景音樂由 audionautix.com 提供
Published 04/21/22
數月之後,隨著一座最新太空望遠鏡的發射升空,由天文學家精心設計的觀測計畫也將在離地球150萬公里的太空中開始付諸實踐,到底會發現什麼?仰望星空,令人引頸期待。其中的一份觀測計畫,是來自臺灣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 Dr. Sascha Zeegers(諸葛沙夏)團隊的提案。 本集節目中,沙夏要告訴我們,她為什麼醉心投入宇宙塵埃這個研究主題、她的期待與展望;不可少的,也聊一下這個大家已經等了20年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可以用來做什麼。 本集內容為英語。 背景音樂由 audionautix.com 提供 Transcription: Welcome to the Astronomy...
Published 07/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