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周刊2024年第31期导播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延迟退休改革在已再无拖延空间之际,最终将以何种方式实施;新车市场的“内卷”已蔓延到二手车市场,二手车商亏损面约80%;曾经投融资双方“爽快”签署的回购对赌协议,成为了今日开始集中引爆的“定时炸弹”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实习)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等待延迟退休》。如此艰难推进的延迟退休改革,十余年酝酿,牵一发动全身,如今在身后空间已所剩无几的背景下,改革将何时来?又将如何来? “自愿、弹性、渐进式”。 在《决定》中出现的对延迟退休改革的描述,可能意味着什么? 先说“自愿、弹性”。 【原声】董登新 0:00-0:10 “弹性退休制的话,(CUT)它是奖励延迟退休,惩罚提前退休。” 社保专家董登新,如此总结弹性退休的本质。 【原声】董登新 0:18-0:49 “作为参保人你在选择退休理念的时候,要考虑自身的退休金的得失(CUT)因为只有达到这个完全退休理念,(CUT)你才能够拿到完整的退休金,(CUT)但是你要提前退休的话,提醒越早,那么它扣紧的比例越大。 反过来如果你自主愿意银子退休的话,加上退休金,就是这个奖励的比例会越大。” 如果对比美国的例子,法定的退休年龄是在67岁,最晚和最早的退休年龄可以延展到70岁和62岁,而对应养老金给付的奖励与惩罚是正负30%。 但在弹性退休“自愿”原则的背后,也同样有许多细节需要考虑。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就提到,目前的退休领取政策存在着“诱导短缴”的负向激励,也就是说,越晚退休,所能获得的边际收益就越少。以典型拿平均工资水平的参保个体为例,如果2022年在这个人缴满15年时,多缴一年获得的待遇额增长为6.7%。但之后便会逐年下降,当缴满35年时,多缴一年的收益就已经下降到了2.8%——这自然提高了人们提前退休的动力。 除了激励机制外,“弹性”背后隐含的公平性也同样值得关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提示,有些人群因身体健康情况较差,只能提前退休;甚至部分体力劳动从业者晚年寿命短,领取养老金时间有限。这些都会进一步放大本身就存在的养老金差距。 再说“渐进式”。 参考国际惯例的话,多数国家选择了每年延长1—2个月,通过多年最终达到65—67岁退休年龄和男女同龄退休的目标。比如德国的计划分了两个阶段,先是从2012年开始,每年延长一个月,通过12年的时间把65岁的退休年龄延长1岁。之后进行提速,每年延长2个月,再通过六年,最终在2023年达到67岁的退休年龄。 但是这种方法放在中国则有一些问题,一是国内女工人、女干部、男职工的退休年龄分别是50岁、55岁和60岁,放眼全球,也基本处于最低档;二是相比大多数国家已经做到的男女统一退休年龄,中国在不同性别上的不一致标准,既与当下的平均寿命不匹配,也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这就导致如果采用这种方法,以65岁为目标,按每年提升2个月的进度来算的话,中国男性和女性的过渡时间分别需要30年和60年之久。所以目前有专家给出的方案中,更倾向于锚定65岁,一年延迟三或四个月的节奏。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周信达、许雯、汤涵钰、蒋模婷、崔笑天、黄蕙昭。文章除了详细介绍了延迟退休改革的可能性方向。还探讨了延迟退休可能产生的若干影响,比如减少了岗位可能的轮换,对青年就业造成挤兑。还有是
More Episodes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商务...
Published 11/18/24
Published 11/18/24
美国选民再次选择了特朗普,世界会面临什么?;北交所此轮暴涨,会否引导更多人瞄准板块间“交易制度红利”;在投资人压力之下自降估值的自动驾驶企业上市潮后,行业将如何洗牌?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
Published 11/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