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实习) 制作|郭修子 宣发|孙坤
本周《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的《财新周刊》封面文章《怎样养老》。让我们看看在老龄化趋势下,中国需要突破哪些历史遗留的难点,化解养老保险制度的近忧与远虑。
建制早期,未充分缴费的老职工数量庞大,本来应该为其养老待遇负责的国企和政府财政,也并没有向后来的统筹基金注入相应资金。这导致地方普遍挪用个人账户,形成上万亿元空账。
这也是因为这部分的财政负担的确沉重。在2014 年前,以工作满 20年、30年和 35年为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可达退休前工资的 80%、85%、90%。而有些地区企业职工只能达到退休前待遇的30%,最高也难超过60%。
这部分历史留下来的成本,最终需要当下来填补。但“现收现付”制无疑也将加重年轻一代的赡养负担,同时另一大负面效果在于:这会使这一代的参保意愿下滑,进而进一步影响已经捉襟见肘的基金。
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2020 年底出版发行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预测,养老保险将从2019 年的2.65个人养活1个人,降低到2050年的1.03个人养活1个人。
2014年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开始缴纳养老保险,但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正式进入了为期十年的并轨过渡期。
在这期间,2014年前参加工作但未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有了一套自己的养老金统计方法,实行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模式,辅以职业年金,并增发“过渡性养老金”。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咱们开头提到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退休者月均养老金的差距,越拉越大。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再贵等人在2016年考察了不同加入年龄、工资水平、退休年龄和职业年金缴费率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测算认为,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较之前不降反升。
除了体制差异所产生的巨大鸿沟之外,另一个维度矛盾发生在城乡之间。
现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以人口大省河南为例,2023年的最低基础养老金只有每个月123元。计算下来,农村老人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人,在2022年的平均每个月只能拿到204.7元。
这让城乡老人间的生活有着云泥之别。根据统计,城市老人有近七成主要依靠养老金,而乡村老人主要靠养老金的仅一成,其余大多靠自养和子女赡养,这也是为什么“超龄农民工”现象迭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 ,在2023年《中国改革》中撰文如此写到,“中国现收现付主导的职工养老体系的实质是乡村父母抚养的子女进城工作,给城里的退休职工养老。”
他为何这么说?
在201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25—35岁跨地级市及以上区域流动,同时也参加职工养老的劳动者,占对应年龄职工总量的20%-30%。而这些人在农村的父母,大多享受不到职工养老金。那么最终就变成了,“让乡村出生的劳动者承担了职工养老的缴费义务,还减少了职工的当期收入,一定程度上还削弱了他们赡养父母的能力。”
谈及改革,聂日明在文中说,2002 年以来,政府在解决城乡差异上出台了很多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距离理想状态仍有差距。“这是因为养老体系的问题在于体制内外、城乡之间的福利水平差异,源于权利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嵌入在中国体制之中,改革的难度极大。”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周信达、汤涵钰,文章中除了全面剖析了历史遗留的账单问题,转轨过程中所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