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杜珩,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健康创新与合作部高级项目官。 你看,这就是公共卫生措施的魅力所在。它保护了她们,让更多的人受益,不管这个人她是在上海还是在鄂尔多斯,是有户籍的孩子,还是流动人口的孩子,她都会受益。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由政府支付部分疫苗费用,让儿童的公费疫苗接种率稳定在90%以上,比如乙肝疫苗、卡介苗等。 但是世卫组织重点推荐各国优先纳入免疫规划的10种疫苗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轮状病毒疫苗等4种尚未被纳入我们的国家免疫规划。 杜珩在盖茨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支持扩大免疫规划,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尽早接种上述几种疫苗。“我相信这些疫苗迟早都会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但是我们希望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个进程更快一点,让更多孩子的生命得到挽救。” 【时间轴】 00:04 本集精彩片段 00:32 聊聊职业转型、聊聊一款疫苗研发的基本过程 02:52 宫颈癌是仅有的两个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癌症之一 05:57 什么是国家免疫规划 08:03 HPV疫苗的两大现实:“约不到苗”和“太贵” 11:22...
Published 11/20/24
钟郁含,「一起长大」项目发起人,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很多家长会认为,有质量的互动是很难的,需要家长有很高的学历、厉害的技能,或者很多的物质资源。但是在接触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家庭之后,我发现有质量的互动往往也是平凡的、日常的互动。这也是李钧雷老师在对我工作的辅导中教会我的东西。当父母因外出工作不能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爱和关怀的传递往往面临更大的困难。连续在贵州支教几年后,钟郁含看到了孩子们和远方的父母建立更多情感链接的渴望,于是发起了“一起长大”项目,支持外出工作的父母和留在家乡的孩子之间的远距离情感互动。 钟郁含在贵州的三所学校里待了三年,以一对一和小组讨论、家访、观察的形式接触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孩子,了解他们想要跟父母交流什么话题、想要怎样的交流方式,再通过线下和线上的父母课堂把这些信息传递给父母。 “一起长大”跟孩子和父母讨论过的话题包括:孩子想家时,家长在电话中怎么陪伴ta?...
Published 11/19/24
Published 11/19/24
唐苏勤,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哀伤与疗愈实验室负责人。 虽然我不能控制死亡哪天到来,但我能在面对死亡时更主动地做一些决策,更理解丧亲之后的心路历程,这让我感觉满足和心安。我们的一生都在面对失去,如何从失去中重获力量,继续前行,是哀伤疗愈的永恒主题。哀伤不仅仅是一种悲伤的情绪,它包含一系列经历丧失后常见的情感、认知、行为和生理的变化。不仅仅是亲友的离世,分手、失业、破产、宠物死亡、确诊重大疾病等,都会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名为哀伤的困境。 然而并不是所有哀伤都会随时间消退。那些久久不能平复的哀伤,不仅会严重干扰生活、社交、学业、工作,甚至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2019年,唐苏勤创立哀伤与疗愈实验室,探索重大疾病、丧亲等事件带给人的身心影响。她看到人们对哀伤的压抑与忽视,并深刻意识到哀伤疗愈和死亡教育的相似性——能够做到去公开讨论它,就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时间轴】 00:05 受到创伤后的部分哀伤反应 02:30 何为“哀伤”? 08:39 哀伤适应与延长哀伤障碍 10:55 如何疗愈哀伤?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Published 11/13/24
卢辉,广东省肇庆市公立医院副主任医师。 这样的病人,我们把他接回医院抢救,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往往也是人财两空的结局,因为热射病的死亡率实在太高了。所以专家指南建议,应对热射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气候变化意味着什么? 卢辉是广东省肇庆市公立医院的一名医生。因为当地的急诊中心挂靠在医院名下,全年近1/4的时间里卢辉都在出急诊。最近几年出诊过程中,他发现每当天气出现异常时,救护车出车率就会明显增加,中暑、慢性支气管炎、虫蛇叮咬……出现类似问题的患者越来越多。 在接触了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后,卢辉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与这些疾病息息相关。于是,卢辉在肇庆市当地的乡镇地区开展了“老年人群体和残障人士气候适应力提升”项目。在调研过程中,卢辉发现,当地老年人甚至从未听说过“气候变化”“温室效应”这样的概念,这些宏大的话题距离他们太过于遥远。他们能够感受到的只是“天气越来越热”“身体越来越不舒服”,更不会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因此,卢辉在肇庆的养老院和乡镇开始了一场针对老年人及其护理人员的科普和培训,他希望将“战线”提前,在疾病还没到来时,率先改变人们的意识。不过,随着气候变...
Published 11/11/24
姜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无论是一个团体,还是一个公司一个单位,人并不是抽象和笼统的存在,是由非常具体的、需要耐心体会的个人构成的。可能是因为今天的社会节奏太快了,这种耐心地一个一个去认识人的能力,在今天是非常缺乏的。十年前,姜涛在《公寓里的塔》中讨论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寻路与分化:“五四”烛照之下,已经解放了自我的年轻人该往何处去。这本学术专著如今已溢价数倍,却意外收获了不少专业外读者的讨论和共鸣。 如今,姜涛的关注重点还是年轻人,只不过时间聚焦到了4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后,因为战争和迁徙,青年人有了更多置身组织化、团体化的境遇,或奔赴延安,或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队、服务队。 性格迥异的年轻人聚合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活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但团体生活的难题也随之浮现:如何协调内部的关系、既调动集体活力又不伤害个体积极性? 看上去这似乎是20世纪中国长久面对的议题,但这种冲突并不只存在于抽象概念,即使在一个“正确”原则支配下、在“进步团体”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仍值得耐心审视。 直到今天,无论是身在让你想家的工位,还是凑各种搭子的学校,我们或许都感...
Published 11/07/24
王靖豪,南方都市报记者,“无障碍城市建设深调研”牵头人。 我们遇到问题不能一刀切,说一堆的不能、不可以、不让、不允许。如果我们秉持着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信念,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无障碍城市建设是一个备受媒体关注却收效甚微的议题。 2021年5月,王靖豪调查发现,珠海10条主干道上的盲道,没有一条是畅通、安全的。他连续找了城管、住建、交通运输、交警、残联等部门,结果盲道竟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主管部门。 盲道只是无障碍环境的一个缩影。为了改变这个现状,2021年6月王靖豪联合残联发起了一次无障碍环境调研,和30名志愿者一起走访了公园、商场等55处公共场所,梳理出了900多个问题,最终形成了《珠海市无障碍环境蓝皮书》。 这本蓝皮书激起了不小的反响。珠海市检察院和文明办要求全市各职能单位,各街道、社区,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逐项整改。王靖豪又与残联一起,向珠海市司法局申报了立法计划,最终促成《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在2022年7月正式通过。继深圳之后,珠海成为第二个为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的城市。 有了法律依据,王靖豪和调研团队又跟踪指导了金山公园、金湾区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的改造,...
Published 11/05/24
路桂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 在医学界有这么一句话:“没有人文只有科技是有风险的,只有人文没有科技也是蒙昧的。”那什么是人文?镇痛就是人文。连疼痛都止不住,你怎么体谅患者?怎么换位思考呢? 1996年,还是麻醉医生的路桂军带领科室开始进行疼痛治疗。他曾对一些癌痛患者做过调查,带着痛苦活十年,和没有疼痛,幸福地活一天,要选哪一个?九成以上的病人选择了只活一天。 但在旧有的观念中,疼痛只是疾病的表征,病好了,疼就好了;在东方文化中,忍痛是种美德;很多人对于医学止痛也存在误解,谈到止痛药,便觉得会成瘾依赖。 那些不被重视的疼痛患者在路桂军的诊室中得到缓解。除了有疾可循的疼痛外,还有更多找不到原因的疼痛。面对这类情况,路桂军常会问:“有没有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现在想起来依然放不下?”那些过往经历所导致的疼痛,医学中称为“心因性疼痛”。 在近30年的问诊过程中,路桂军看见过的不只疼痛,还有疼痛背后的故事和人。他要求自己对病人颔首慈眉,给予最大的关怀,因为“只有不被关注的疼痛,没有治不了的疼痛”。 【时间轴】 00:04 本期精彩片段 01:02...
Published 11/03/24
杨圆圆,艺术家,纪录片导演。 在拍摄的两年里,Coby总是会不断地提到一个词,“Swan song 天鹅之舞”。在童话故事中,天鹅会在离世前跳最后一支华丽的舞蹈。Coby似乎也把每次登台都当作自己最后的舞蹈,但她又总会充满生命力地站在那个舞台上,再去迎接下一场。 杨圆圆是一名生于北京的艺术家。她18岁出国留学,在唐人街和中餐馆接触到了许多海外华人,他们的故事很少被讲述。她因此对这个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站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关注那些被历史遮蔽或遗忘的人与故事。 20世纪上旬,因为排华法案和种族歧视,华人难以离开唐人街。也正因如此,人口密集且充满异域风情的唐人街,成了旧金山最热门的观光景点,唐人街夜总会便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下。 2018年,杨圆圆关注到充满“中国风情”的唐人街夜总会,并机缘巧合地认识了一群年事已高的华裔女性,包括夜总会“紫禁城”的最后一任经营者、传奇风情舞者余金巧(Coby...
Published 10/31/24
《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在一席平台和华泰证券平台共同免费播出。课程共6集,总时长约94分钟。 主讲人:朱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Vol.05 情绪化:群体也会非理性?|朱宁「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 第六课 投资者的七个问题 好公司等于好股票吗?长期持有能否带来更好的收益?我应该相信哪位股神? 总结了散户投资者常见的四种错误行为后,我们为什么还要投资?本集将集中回答投资者最关心的七个问题,帮助投资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时间轴】 00:21 行为金融学讲了投资者“不应该怎么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投资呢? 02:58 散户投资者怎么更好了解市场? 04:57 为什么市场会有周期? 07:34 哪一种投资方式回报最高? 11:51 有哪些不同的投资理念?我应该相信哪位股神?「追热点」会遇到什么问题? 15:53 好公司=好股票? 17:00 长期持有能否带来更好的收益? 👇课程大纲: 👇课程更新时间表:
Published 10/30/24
《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在一席平台和华泰证券平台共同免费播出。课程共6集,总时长约94分钟。 主讲人:朱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Vol.04 过度自信:懂的多了还赚的少了?|朱宁「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 第五课 情绪化:群体也会非理性? 市场情绪高涨,是入场的好时机吗?为什么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会影响整个市场波动? 投资者的情绪会影响投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市场走向。本集介绍投资者不理性行为之一:情绪化,一起看看是什么阻碍我们作出理性的决策。 【时间轴】 00:21 往期内容小结与本集导览 00:59 情绪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03:48 为什么情绪与股市涨跌有关? 06:24 羊群效应、头鱼理论 07:57 股票投资中的「羊群效应」 09:06 「羊群」如何形成「泡沫」? 10:04 社会心理、叙事、思维框架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哪些影响? 👇课程大纲: 👇课程更新时间表:
Published 10/28/24
《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在一席平台和华泰证券平台共同免费播出。课程共6集,总时长约94分钟。 主讲人:朱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Vol.03 不愿止损:亏了要不要卖?|朱宁「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 第四课 过度自信:懂的多了还赚的少了? 我赶不上巴菲特,但水平应该差不多,会不会是李菲特、王菲特?交易越频繁的投资者业绩越差?牛市的时候为什么散户反而更容易跑输大盘? 过度自信是投资中的普遍现象,许多投资者在获取大量信息后,反而收益不尽如人意。本集介绍投资者不理性行为之一:过度自信,一起看看是什么阻碍我们作出理性的决策。 【时间轴】 00:21 什么是过度自信? 02:22 行为经济学范畴中的“过度自信” 05:20 过度自信的成因与在投资中的表现 人往往在复杂的任务面前更加容易自信 信息过载时,容易让人强化自信或者产生虚假自信 投资者接触到的信息不一定公正和准确08:21...
Published 10/25/24
《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在一席平台和华泰证券平台共同免费播出。课程共6集,总时长约94分钟。 主讲人:朱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Vol.02 追涨杀跌:为什么一买就亏?|朱宁「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 第三课 不愿止损:亏了要不要卖? 商场为什么频繁打折、促销?赚钱的股票拿不住,亏损的却不愿意割肉,为什么? 投资者厌恶亏损,但亏了又不愿意卖出,这种对损失的回避深植于人性。本集介绍投资者不理性行为之一:不愿止损,以及背后常见的思维陷阱「锚定效应」「处置效应」,一起看看是什么阻碍我们作出理性的决策。 【时间轴】 00:23 什么是“不愿止损”,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02:00 参照系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是什么?“锚定效应” 04:39 为什么在投资组合整体盈利时,投资者不愿意卖出亏损股票?“处置效应” 05:56 不愿止损会给投资者带来哪些额外损失? 09:02 如何克服不愿止损的行为偏差? 👇课程大纲: 👇课程更新时间表:
Published 10/23/24
《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在一席平台和华泰证券平台共同免费播出。课程共6集,总时长约94分钟。 主讲人:朱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Vol.01 投资是“反人性”的吗?|朱宁「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 第二课 追涨杀跌:为什么一买就亏? 过去一段时间,某支股票持续上涨,我应该买入吗?我买的基金又下跌了,是不是该减仓?为什么一支连续上涨的股票、基金,我一买入就亏?问题出在哪里? 本集介绍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之一:追涨杀跌,以及背后常见的思维陷阱「代表性偏差」,一起看看是什么阻碍我们作出理性的决策。 【时间轴】 00:21 上集回顾及本集导览 03:58 代表性偏差与追涨杀跌 06:48 追涨杀跌如何放大市场波动?90年代末美国互联网泡沫与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 09:55 基金选择中的追涨杀跌 11:12 基金的历史业绩是否靠得住? 14:55 如何选择个股或基金? 👇课程大纲: 👇课程更新时间表:
Published 10/21/24
《超越非理性:你的行为金融学第一课》由一席与华泰证券联合制作,在一席平台和华泰证券平台共同免费播出。课程共6集,总时长约94分钟。 主讲人:朱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投资历史中,人类常常重复着同样的错误。这些错误行为,恰恰是行为金融学关注的重点。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行为金融学把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思考融进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分析中。 我们将探讨投资行为中常见的四种误区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帮助个人投资者在决策中「少犯错误」,也为我们理解宏观经济运行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一课 投资是“反人性”的吗?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历史上,市场的大幅波动常常与个体的非理性行为相关,投资者的心理、社会心态也会影响资产价格波动。总结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帮助减少犯错,成为更好的投资者。 为什么近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行为金融学青睐有加? 如果人无法完全理性,机器可以吗?人工智能是散户投资者的朋友吗?【时间轴】 00:46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01:31 历史上的非理性投资案例 04:14...
Published 10/18/24
穆拉特·谢力扎提,音乐人。 我们作为一个人,经常局限于一个又一个的信念、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但我觉得人应该像这些民间音乐一样,是自由的。当你把层层标签、种种信念拨开以后,你会慢慢地发现你自己,发现自我。穆拉特是一名哈萨克族音乐人。1990年代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回到新疆音像出版社工作,为民间艺人编曲,将他们口口相传习得的音乐录制成磁带。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发现,很多民间音乐的自由表达在所谓“规整”的乐谱中被僵化、被破坏了。 之后,穆拉特便常年辗转于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吐鲁番、和田等地,以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重新探访和挖掘传唱千百年的哈萨克民歌。并将民间音乐独特的连音奏法转化移植到古典吉他的演奏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这些传唱千百年的音乐中,穆拉特常感受到天宽地阔,而草原仿佛近在眼前,“我们总是用各种标签把自己套住,但人应该和音乐一样,是自由的。” 【时间轴】 00:06 🎵《最美的阿勒泰》 04:24 童年、奶奶与吉他 09:30 🎵《沙漠驼铃》 13:02...
Published 10/15/24
梁彦增,脱口秀演员,偶尔是个作家。 原来我从小到大忙来忙去,树立那么多理想,会不会只是因为,我也想获得我爸得到的那样无条件的爱呢?许多人是通过脱口秀认识梁彦增的。他的专场「鸽子的芳心」风格独特,全程互动,“主打简单无脑的快乐,没有观点,没有深度思考。”除了讲脱口秀,他也写诗、写小说、拍电影,微博简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超话”小主持人。 梁彦增过着当代青年人熟悉的生活:带着理想离开故乡,在新的城市和新鲜的体验中不断变换着目标,重新养育着自己。白天在互联网大厂上班,下了班讲脱口秀,在现实的眼光中,用创作为自己保留了一小块精神飞地,顺便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当一个作家。 今年,梁彦增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沉默时,请大声朗读情书》,自我介绍只有一行字:双鸭山人,一个青年。他打捞了记忆中与故乡有关的片段,一个有矿区、火车和漫长寒冬的东北城市,和一群失落的、被时代淹没的人,作为对过往的回望。 不过,他要分享的并非“坚持多年、理想实现”的励志故事,而是一种普遍的困惑:曾经支撑着我们的理想实现了,然后呢,还可以依靠什么继续走下去? 【时间轴】 00:06 和大家聊聊理想 02:07...
Published 10/12/24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早一步,赢一路”,抢跑、超前学习变成了一部分人成功的法宝;效率主导下,精通“套路”仿佛找到了学习与应试的捷径。掌握了这些秘诀的佼佼者们进入大学,又会经历新一轮的洗礼。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下,他们被要求成为对自我高度负责的学习者。在目标和任务驱动下,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灵巧的“猎手”,快速适应变动的世界,却极少专注、沉思。广泛涉猎,却疏于专业知识。在看似自由与无限的可能性中,忙碌地消费、体验和迷失,不敢做出选择。 这一代学生为什么普遍经历上述成长的痛苦?当年轻一代被贴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标签时,更应该检讨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逻辑塑造了这一代的青年人。 【时间轴】 00:37 “精英的傲慢”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背后的制度逻辑 01:49 为什么中小学生普遍在超前学习? 10:24 孩子的每一天都在被评价 12:14 教育系统被魔幻成一个大型的数据监测、侦探、挖掘、分析、改进的系统。 15:37 “人上人”的孤独 16:36 套路背后的泰特教学模式 18:59 他们以为,人生有最优解和标准答案。 20:57...
Published 08/02/24
Ale,写作者 Ale是意大利帕多瓦人,1993年生,天秤座,AC米兰球迷。2014年,为了报道南京青奥会,21岁的Ale第一次来到中国。大学毕业后,因为觉得“中国也许和我有关联”,他搬到北京,从零开始学中文。 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期间,他学过电影,做过群演,拍过广告。2020年封在学校期间,他在豆瓣写自己跟宿舍保洁阿姨、维修大叔、食堂打菜小哥的日常互动,感觉大家褪下了原有的身份,都是努力活着的人类而已。在最孤独的时候,文字像一根通向外界的绳索,连接了Ale和读到他文字的人们。 2023年初,他开始在世界各地旅居,开了个人专栏,用中文记录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和事。现在,刚刚回到中国的Ale想聊聊十年前他在南京感受到、并把他带到中国来的那种近乎本能的需求:和人交流,和人连接。 这些年我生活在了不同的城市,做了不同的工作,切换了不同的身份。这六年对我是一种摸索的过程。有时候会觉得好玩,有时候会觉得迷茫,有时候会觉得着急。我当时不太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现在回头知道了,那是我的成长。那六年,《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时间轴】 01:29...
Published 07/23/24
蓝方,C计划联合创始人。 当大量仇恨言论、偏见歧视、阴谋论在舆论场上一呼百应的时候,我们如何重建公共理性? 八年前,曾是记者的蓝方和两位合伙人一起创办了C计划,一家致力于推广批判性思维、思辨教育的机构。她们希望填补应试教育对于独立思考的忽视,培养一群合格的公共生活参与者。 八年间,C计划的课堂成员从成年人拓展到儿童,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过各种公共议题:大城市应该接纳流动儿童平等入学吗?教室里该不该安装摄像头?代孕该不该合法化?死刑该不该被废除? 除此之外,情感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喜欢的人,该不该谈恋爱?我的朋友总让我不爽,该不该跟他绝交?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相比于理性的公民,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理解自己与他人,也是一个个体拥有良好生活的前提。 【时间轴】 00:40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从一堂讨论连坐制惩罚的课讲起。 08:26 批判性思维如何教?阅读是个好方法。 12:04 家长的担心:把孩子培养得这么有独立的观点,会不会反而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呢? 13:08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学生给班主任写了封信。 14:36 遇见杠精,你应该争论,还是应该闭嘴呢? 16:10...
Published 07/19/24
谢爱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从2013年起,谢爱磊对中国四所精英大学的近2000名学生开展追踪研究,其中近28%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镇。他们在学业上努力付出,赢得高考这场战争,成了人们口中的“小镇做题家”。 对于一个寒门学子来说,排除万难考上精英高校就等于实现阶级跨越了吗?这或许只是故事的开始,在结束培养“做题机器人”的教育模式之后,没有人告诉他们未来的人生如何走。在陌生的文化世界里,他们进退维谷难以适应,时常自我低估、缺乏身份认同。 小镇做题家一度被认为是在考研、“考公”等领域更有优势的群体,他们被等同于更擅长背书做题。但在谢爱磊看来,小镇做题家的潜台词并不是他们擅长什么,而是缺少什么。同时谢爱磊的研究也显示出,小镇做题家们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份精英工作,学业成功越来越难以换来社会意义上的成功。 他在学校里发起「师友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们在大学的新生活与过往的旧生活之间建立起一条连接彼此的道路,想要在这个不完美的系统上,去做一点微小的能改变它的事情。 -时间轴- 00:42 一项关于“做题家”的追踪调查 04:03 在精英大学中“找不到感觉” 06:51...
Published 05/28/24
盛梦露 “绿汀小屋”创始人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孩子抑郁是父母、家庭导致的。事实上很难在这里面建立一个精确的因果关系。抑郁的发生和多个维度相关,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只怪罪父母,是不公平的。我更倾向于认为,青少年的抑郁,是社会的某种“疾病”在最脆弱的这群人身上的爆发。在中国,受到抑郁症困扰的青少年有1000万到3000万之间。因为抑郁症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孩子,大概有200万人。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内心千疮百孔的孩子们重启人生? 位于杭州的“绿汀小屋”就在做这样的尝试,为因抑郁休学的青少年提供长程的居住式的康复服务。 小屋像一个温暖的洞穴,抑郁休学的孩子可以24小时住在这里,与专业的陪伴者和伙伴朝夕相处,重获安全感和回归社会生活的力量。自2021年10月成立以来,绿汀小屋已经服务了约80个休学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 什么是更适合青少年的康复方式?小屋的模式是否有效、可推广?复元的过程常常充满曲折与反复,绿汀小屋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的答案。 ——时间轴—— 00:48 青少年抑郁症如何发生? 03:21 重新理解抑郁的孩子:“失控”的人生。 07:55...
Published 05/12/24
刘东明,民谣音乐人、写作者。 音乐会照亮所有坚强人们的眼睛和胸膛,只有喜欢待在黑暗里的人才会害怕它的存在。 刘东明七十年代末生于山东,少年时期常在家乡的渔具店边打发时光边练习吉他,2000年开始北漂生活,起初在地下通道唱歌,后自嘲因摇滚乐太费钱而爱上民谣。 2005年首张EP《刘2的把戏》后,刘东明在“无名高地”做驻场歌手,和周云蓬、小河、张玮玮等人一起,成为中国民谣音乐场景中的一抹重要身影。 刘东明的音乐常以平实的视角书写身边的人与事,他认为那是民谣音乐最大的魅力,“歌唱他们,也是歌唱我自己”。 ——时间轴—— 00:12 🎵《老裁缝》 04:23 北方县城里的少年,一边在渔具店帮人绑鱼钩,一边刻苦练习吉他。 07:19 我带着母亲给我的几百块钱去了北京。 12:34 2002年,我因为卖唱被遣返。但又回来了。 13:44 摇滚青年慢慢喜欢上民谣。 18:33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24:03 汶川地震给我的感触很多,回来后,我写了《天水》。 26:04 🎵《天水》 31:04 我从来没有奢望我的音乐可以改变什么。但歌唱应该是诚实的。 35:05...
Published 05/01/24
刘耀华,观念艺术家。 刘耀华30岁开始以艺术家身份创作第一件作品:邀请别人送一件自认为的“垃圾”给他,三个月内他共收到来自260多人的形形色色的“垃圾”,最后他给这些“垃圾”做了一个展览,结束后又把它们全部丢弃。 2022年3月,刘耀华在北京郊区承包了一棵苹果树。他在175颗幼年苹果体内分别插入了一枚纤细的钢针,10月他将75颗存活的苹果采摘下来,它们大小不等,均有一定程度的畸形。他将这个艺术项目命名为《祝你平安》。 去年8月,刘耀华又深入中国西北的无人区,启动了为期一年的最新项目《一块广告牌》。也许如刘耀华所说,回到个体,将创作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行动。艺术就是对“我”的存在的理解、消化和修正的过程。 【时间轴】 02:04 在175颗幼年苹果内扎入一根钢针,长大的畸形苹果是我们的隐喻 09:15 每人送我一件“垃圾”,我把它们送进美术馆,这算不算艺术? 15:54 在城市邀请路人兜风失败:在一套秩序束缚下,我们还能不能脱轨? 23:01 每天睡前无目的、无意义的地喊叫5分钟,我从中体会到了自由 28:00...
Published 03/20/24
於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 人口学家曾认为,生育率下降至2.1的更替水平即会维持稳定,每个育龄妇女生育2.1个子女,这样一代人正好可以取代一代人,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相对稳定。但上个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的生育率已降到1.5以下,进入超低水平,尤其是西欧和北欧。 北欧是世界上生育率最先下降到非常低水平的地区,但是从2021和2022年的数据 来看,北欧的生育率近年又有所回升。目前全球最低的生育率出现在东亚,2020年中国的生育率是1.3,最近两年还在持续下降,韩国的生育率在2021年已经降到了0.8。 东亚生育率为什么会以如此快的速度,下降如此低的程度?普遍的回答是:东亚太卷。但答案真的这么简单吗? 【时间轴】 00:09 全球两个生育洼地:东亚与南欧 05:36 教育竞争压力会直接抑制人的生育意愿 12:57 婚育捆绑限制了东亚的非婚生育 21:23 东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塑造同质化的生命历程 24:32 计划生育40年,我们已经失去了对多孩家庭的想象 27:59 想生的不敢生,中国的生育实现率在快速下降 30:41...
Published 0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