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者訪談 004|最後一代的出走,第一代人的重返 feat. 斑戈 x 顧玉玲
Description
「她有一個我很親近的猶豫——有擔心、有想要把訊息傳出去,但是也不希望只是歌功頌德。我希望呈現很真實的、內在皺摺的擠壓。」
擔任了「在場」三季的書面評審、面試評審與編輯的顧玉玲老師,在訪談的最後如此總結。
這一期 #在場者訪談 為 #得獎者特別節目,嘉賓是「在場」第三季得主斑戈,與得獎作品《國境之間:「春天革命」與泰緬邊界上的緬甸流亡者》的指導編輯顧玉玲。在一開始,斑戈與她書寫的湄索的關係,跟讀者與湄索的關係幾乎沒什麼兩樣:陌生、遙遠、語言不通。
【那為什麼非寫不可?】
斑戈在緬甸政變兩周年時在曼谷參加了大使館前的抗議。當時發現,泰國人在現場不斷交換聯繫方式、積極 social,但緬甸人只會交換 signal,每個人都不會用自己的真名。對於剛剛經歷了高壓期後離開中國大陸的斑戈, 「#在那個時刻感受到了一種生命經驗之間的隱秘連結」。
// 那個狀態和我熟悉的中國大陸人的狀態好像:恐懼,人和人之間的談話諱莫如深;都是加密的語言。當時我也認識了文章里面的主角赫特,他在政變之後被通輯,照片在各个軍政府背景的電視台上都出現過。我跟著他一起回到湄索,坐大巴的路上聊天時發現他是缅甸的安那其(無政府主義者),我剛好也很熟悉在中國大陸的安那其群體,就講我們的空間運動。#然後他就分享他們當時怎麼搶軍政府的銀行。
我就覺得,(相比之下)我們好像只在安那其世界的幼稚園。//
【這篇計畫有什麼樣的特質使評委選中?】
「她最吸引我的是有一種熱切,那個熱切不是要去告訴你你不知道的事情、不是要去窺探那些想必是苦難的故事,而是自然地說著,她相信在這些艱困的革命裡頭的知識生產,對整個世界是重要的。」顧玉玲分享,反而不是因為文章的大架構吸引了她,而是計畫裡有一種 #對生命的叩問。對這些遙遠革命者經驗的敘述與學習,也是在扣問著作者心裡對自身處境的最大命題。
斑戈也分享了多個與評委們遙相共感的來源。其實這群被稱作流亡者的人並不覺得自己在流亡。「流亡是不會回去的,但他們一直在等待哪一天可以回去。」「我們這代中國人也在經歷離散,然而,#我們的離散是作為最後一代的出走,#他們的流亡是要作為第一代人而重返。」湄索也因此不只是一塊獨特的空間,還有化如雨滴的時間,一層層下落、覆蓋在這裡。
我們要怎麼呈現一個複雜的題目?如果我要書寫的對象與我沒有實質關係,我還算「在場」嗎?非虛構寫作中,報導與文學的風格必然二分嗎?曾經初稿中刪掉的、調動順序的部分,分別想要傳達什麼、為什麼做這些決定?
讓我們一起從故事背景出發,回到作者、編輯與評委的視角,重新參與一篇得獎作品的誕生過程。
本期節目:在場者訪談 004|最後一代的出走,第一代人的重返 feat. 斑戈 x 顧玉玲
本期嘉賓:斑戈、顧玉玲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製:何心安,韁河媒體Marks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Marks
【節目時間線】
04:02~09:59 顧玉玲:為什麼非做這篇的編輯不可?
10:40~20:40 斑戈:為什麼非寫這個題不可?
20:40~24:04 兩個世界:中國人的湄索與緬甸人的湄索
24:04~38:38 如何找到書寫複雜議題的方式?
45:25~53:51 不想「逾越」他人經驗與書寫他人並不衝突
53:52~57:58 動態時刻的在場:終稿繳交之後,中緬關係改變
57:58~1:02:51 顧玉玲:處理社會運動的緊迫感
1:02:51~1:06:35 看見地緣政治之外的革命主體
1:06:35~1: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