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者訪談 006|寫作者的決定時刻 feat. 魏明毅
Listen now
Description
❝ 我發現即使我在《靜寂工人》最後一章以「他們即我們」作為結尾,但是在不少的讀者回饋裡,碼頭老年男性的生命處境還是容易被他者化,他們還是被劃分為不幸的個人。我對這樣的發展感到很不安。即使這不是我書寫的原意,但覺得自己好像用了某些人的生命故事,去換來同情——即使我已經跑了十幾場的環島的新書分享,但作者仍舊已死。 可是作為把書寫當成實踐的人,我不想死。我想到能夠延續作者生命的方法,就是繼續寫。❞ 順著「在場者訪談」第二期嘉賓 @胡慕情 的接力邀請,我們在去年冬天與同時身為心理諮商師、社工督導和人類學寫作者的魏明毅老師線上見面,從心理學、人類學以及新聞記者的角度,一起探問魏明毅過去兩部作品如鏡像般的關係,以及鏡像關係背後「拒絕作者已死」的意志: 第一本書《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是經典的民族誌書寫,在對基隆碼頭工人所處社會結構做出細緻刻畫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魏明毅十多年心理諮商經驗帶來的細膩捕捉個人情緒狀態的身影。七年後,心理諮商室、督導工作空間內外的備忘錄被編集成《受苦的倒影》出版,在這些現場裡,人類學式的思考亦形影相隨。 對魏明毅來說,無論從心理諮商師還是人類學學生、寫作者的角度出發,「在場」總是重要的。 「在場包含了三個很核心的因素:對於此刻情境的意識,對於他人的意識,以及對自身的意識。這三個意識缺一不可,一旦你在不同的現場忽略了其中一個或兩個意識的時候,我們即使在現場,但我們並不在場。」 魏明毅也笑說自己在《受苦的倒影》寫完後,「三分之一白的頭髮就變成了四分之三白。」我們便接續討論受苦——閱讀文字時的痛苦,還有痛不欲生的人生境遇——但也在對話中意識到「因為太辛苦而無法閱讀沈重作品」或許是假命題。 ❝ 在比較辛苦的生命狀態的人,也許反而讀不進太輕的書。她需要經歷過或見證過相似辛苦的作者,告訴她這個黑暗到底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大家需要同等的重量,理解絕望。❞ 【節目時間線】 13:40 面對同樣的來訪者,心理學視角與人類學視角的差異 21:13 《靜寂工人》內外:寫作者的決定時刻 33:35 如何面對遠離現場的讀者 35:40 「作者已死」的不安 39:27 記者視角對「故事」的補充 48:33 痛苦的讀者 V.S. 沮喪的作者 51:10 「因為太辛苦而無法閱讀沈重作品」或許是假命題 53:05 魏明毅的第三本書預告 1:02:35 像做社會運動一樣地寫書 本期嘉賓:魏明毅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制:何心安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 Marks ❒ 第四季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將於4月1日開放報名 ❒ 第一季在場·非虛構翻譯獎學金得獎結果將於4月公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Episodes
❝ 我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是不知道的。直到我寫了這本書。 寫完這本書我才很清楚的知道:我就是礦工子弟。因為我的兩個阿嬤、阿公全部都在礦場工作。而我的祖父是礦工這件事,其實我是寫完這本書才知道的。所以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說穿了一開始是來自於對自我認同的追尋,另一方面是海一煤礦(海山一坑煤礦)礦災的時候,我阿嬤就是在場者。我大舅也在坑內,她們真的確確實實就是在場者。於是我寫書,然後也開始了一段挖礦的過程。❞ 「在場者訪談」新一期節目,特邀第一季得獎者、國際記者陳映妤客座主持,訪談剛將第一季得獎作品《末代女礦工》改編成書正式發表的戴伯芬老師—— ...
Published 04/19/24
Published 04/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