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青少年常用一種不在乎、防備的方式偽裝,但其實他們內心對於這個孩子是有很多罪惡感的,甚至他們會覺得自己因而不值得過得更好。」    未成年非預期懷孕之後,除了硬著頭皮把孩子生下來,或者進行中止懷孕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選擇——「出養」。出養是什麼?會經歷什麼樣的流程?把孩子送出去的時候,前線社工都看見哪些我們不知道的故事現場?   比起過去從此不相見,現在臺灣正朝向開放式收養的進程;戶籍謄本上會清楚記載孩子的生養父母,孩子成年後也有尋親的權利。社工黃靜怡分享,收出養有可以被重新詮釋的空間;接住小爸媽的失落與眼淚的方法,就是告訴他們,「這個決定要做得值得,在於你們可以把自己過好。」    在收出養的過程中,每一方都是值得被祝福的。      本集重點:    01:46 什麼是出養?有什麼申請的條件限制?  07:55 出養這個選擇對於未成年爸媽的影響是什麼?  11:08 收出養不是一個秘密:在過程中,每一方都需要被祝福  12:38 生父為什麼經常是缺席的角色?男性的情緒很少被關注  20:30 收養端的心理歷程:從不孕到接受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24:11...
Published 02/22/21
「青少年常用一種不在乎、防備的方式偽裝,但其實他們內心對於這個孩子是有很多罪惡感的,甚至他們會覺得自己因而不值得過得更好。」    未成年非預期懷孕之後,除了硬著頭皮把孩子生下來,或者進行中止懷孕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選擇——「出養」。出養是什麼?會經歷什麼樣的流程?把孩子送出去的時候,前線社工都看見哪些我們不知道的故事現場?   比起過去從此不相見,現在臺灣正朝向開放式收養的進程;戶籍謄本上會清楚記載孩子的生養父母,孩子成年後也有尋親的權利。社工黃靜怡分享,收出養有可以被重新詮釋的空間;接住小爸媽的失落與眼淚的方法,就是告訴他們,「這個決定要做得值得,在於你們可以把自己過好。」    在收出養的過程中,每一方都是值得被祝福的。      本集重點:    01:54 什麼是出養?有什麼申請的條件限制?  07:59 出養這個選擇對於未成年爸媽的影響是什麼?  11:14 收出養不是一個秘密:在過程中,每一方都需要被祝福  12:45 生父為什麼經常是缺席的角色?男性的情緒很少被關注  20:36 收養端的心理歷程:從不孕到接受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24:18...
Published 02/22/21
「階級不見得是你賺多少錢、學歷多高這種很具體的東西而已;它是食衣住行育樂,它會銘刻在我們的身體裡。」    在這個家家拚教養的年代,缺乏經濟資源、沒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教養方式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在藍佩嘉過去的訪問結果中發現,有部分勞工階級父母因資源有限,採取「順其自然造化」;另外也有部分採取「培育階級流動力」教養策略,希望孩子透過教育向上流動。    本集來賓「小花媽」張慧慈,即出身藍領階級的第一代大學生。在進入前段大學後,她並沒有從此經歷一帆風順的流動進程;她感覺到階級的衝擊不斷打來,常常提醒著自己,我不屬於這裡:「我曾經覺得喝星巴克,就可以洗掉我身上那種很貧窮的血。」    教育對於這些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唸大學,讓他們需要背負大筆學貸,這樣的經驗值得嗎?這個社會對於階級的劃分、對「成功」的單一想像,如何塑造了更多焦慮的框架?慧慈說,不要讓這些孩子又回到有錢人的遊戲規則當中。「成功」的定義應該是,每個人都能決定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譬如你就是喜歡坐在椅子上,那我就是喜歡坐在地上;我們之間可以互相理解,然後互相對話。」    本集重點:    04:30...
Published 02/17/21
「他們通常很難跟別人解釋,自己為什麼這麼年輕就當了爸媽。」    這集的節目來賓是在第一線接觸無數多非預期懷孕個案的勵馨第一線社工黃靜怡。過去接觸個案的經歷告訴她,很多人會覺得青少年不成熟、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需要身邊的大人來幫他們做決定。又或者會用特別嚴格的標準來審視這群小爸媽們,覺得「就叫你不要生,敢懷孕就自己負責」。    然而,每個人都是在當了媽媽之後,才學習怎麼當媽媽的,這沒有年齡的分別。    如果非預期懷孕的小爸爸小媽媽決定要生下來並且自己養,他們通常會遇到那些困難?社會和家庭是否提供友善的環境以及足夠的資源去支撐他們?我們可以如何更了解他們,然後給予幫忙?    本集重點:    01:48 給小爸媽支持,就是在鼓勵未成年懷孕?  04:43 我未成年,但我想懷孕,可以嗎?  09:36 這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可以為自己做的決定  10:46 決定生下來,最常遇到的困難是?  15:16 小爸媽托育故事:如果他不喜歡我,就沒辦法照顧我的孩子  17:19 他們是父母,但他們也是青少年  19:20...
Published 02/15/21
作家吳曉樂在出版了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後,開啟了中上階級家庭田調,並完成另一本小說《上流兒童》。在過程中,她走入這些家庭,看到真實的教養現場:「其實對這些家長而言,真正的戰場在『課餘活動』,那裡才有辦法展現個人對於教育的了解還有策略,......,他們在較量時,都是不著痕跡的,很像高手過招,你是看不到劍的的。」    而「上流兒童」們呢?在這樣「無微不至」的照料下,他們知道自己不能辜負父母的投資與期待。這也讓他們更常有的是害怕失敗,還有深深的無力感:「我發現他們會同情爸媽,他們會覺得,爸媽值得一個更好的小孩。」    我們還能觀察到的是,在越是中上階級的家庭中,性別的分工就越傳統——父親需要賺更多的錢而經常不在家,母親則需要在教養上投入大量時間而成為全職媽媽。當這些家庭擁有的是相對多元且優勢的文化資本與教養資源,但為什麼換來的,仍是家長們更多的焦慮和不安,以及更無力蒼白的小孩?    本集重點:    05:16 書寫《上流兒童》與中上階層家庭接觸的過程  09:34 真正的戰場在「課餘活動」  13:48 怎麼樣培養下一代的菁英?重點在於培養一種「自在感」  19:06...
Published 02/10/21
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EP05|他們是青少年,也已經是小爸媽 ft.勵馨社工黃靜怡   「他們通常很難跟別人解釋,自己為什麼這麼年輕就當了爸媽。」    這集的節目來賓是在第一線接觸無數多非預期懷孕個案的勵馨第一線社工黃靜怡。過去接觸個案的經歷告訴她,很多人會覺得青少年不成熟、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需要身邊的大人來幫他們做決定。又或者會用特別嚴格的標準來審視這群小爸媽們,覺得「就叫你不要生,敢懷孕就自己負責」。    然而,每個人都是在當了媽媽之後,才學習怎麼當媽媽的,這沒有年齡的分別。    如果非預期懷孕的小爸爸小媽媽決定要生下來並且自己養,他們通常會遇到那些困難?社會和家庭是否提供友善的環境以及足夠的資源去支撐他們?我們可以如何更了解他們,然後給予幫忙?    本集重點:    01:42 給小爸媽支持,就是在鼓勵未成年懷孕?  04:37 我未成年,但我想懷孕,可以嗎?  09:29 這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可以為自己做的決定  10:42 決定生下來,最常遇到的困難是?  15:10 小爸媽托育故事:如果他不喜歡我,就沒辦法照顧我的孩子  17:12...
Published 02/09/21
需要進行人工流產會有很多原因,諸如胎兒異常、經濟狀況不佳、個人規劃不允許;林靜儀醫師表示,以目前現有的醫療環境而言,人工流產的問題不在技術層面,而是社會偏見與宗教干預。    譬如會聽到有人說,「母愛是天生的」、「生下來你就會愛了」,像是預設了女人有子宮,便具備有擔任母親的能力。    也許對於任何一個女性而言,終止懷孕的決定都是極其困難的;在這背後承擔的身體疼痛、道德譴責,以及內心的愧疚等,這些處境複雜而難以處理,卻鮮少被看見。    【身體小教室】人工流產完要做月子嗎? 過去年代的女人營養不好,在懷孕過程中蛋白質、鈣質都是不夠的,營養都給了孩子,因此在足月分娩之後身體的狀況非常差,也比較需要補充一些營養。但在現在這個年代,已經很少見到這樣的狀況。比方來說,孩子只有三公斤,妳不需要在懷孕時胖二十公斤;在西醫的邏輯,即使是足月分娩,都不認為要做月子。   本集重點:    01:04 他們總是說,母愛是天生的  05:57 進行人工流產,會傷身體嗎?  10:13 台灣常見的人工流產方式  14:06 部分醫療人員也對人工流產存有偏見  17:01...
Published 02/08/21
藍佩嘉《大家來談拚教養》EP04|拿到大學這張入場券,是否就能洗掉身上貧窮的血?ft.張慧慈   「階級不見得是你賺多少錢、學歷多高這種很具體的東西而已;它是食衣住行育樂,它會銘刻在我們的身體裡。」    在這個家家拚教養的年代,缺乏經濟資源、沒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教養方式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在藍佩嘉過去的訪問結果中發現,有部分勞工階級父母因資源有限,採取「順其自然造化」;另外也有部分採取「培育階級流動力」教養策略,希望孩子透過教育向上流動。    本集來賓「小花媽」張慧慈,即出身藍領階級的第一代大學生。在進入前段大學後,她並沒有從此經歷一帆風順的流動進程;她感覺到階級的衝擊不斷打來,常常提醒著自己,我不屬於這裡:「我曾經覺得喝星巴克,就可以洗掉我身上那種很貧窮的血。」    教育對於這些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唸大學,讓他們需要背負大筆學貸,這樣的經驗值得嗎?這個社會對於階級的劃分、對「成功」的單一想像,如何塑造了更多焦慮的框架?慧慈說,不要讓這些孩子又回到有錢人的遊戲規則當中。「成功」的定義應該是,每個人都能決定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譬如你就是喜歡坐在椅子上,那我就是喜歡坐在...
Published 02/07/21
藍佩嘉《大家來談拚教養》EP03|當「上流兒童」們告訴我,我爸媽值得一個更好的孩子  ft.吳曉樂   作家吳曉樂在出版了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後,開啟了中上階級家庭田調,並完成另一本小說《上流兒童》。在過程中,她走入這些家庭,看到真實的教養現場:「其實對這些家長而言,真正的戰場在『課餘活動』,那裡才有辦法展現個人對於教育的了解還有策略,......,他們在較量時,都是不著痕跡的,很像高手過招,你是看不到劍的的。」    而「上流兒童」們呢?在這樣「無微不至」的照料下,他們知道自己不能辜負父母的投資與期待。這也讓他們更常有的是害怕失敗,還有深深的無力感:「我發現他們會同情爸媽,他們會覺得,爸媽值得一個更好的小孩。」    我們還能觀察到的是,在越是中上階級的家庭中,性別的分工就越傳統——父親需要賺更多的錢而經常不在家,母親則需要在教養上投入大量時間而成為全職媽媽。當這些家庭擁有的是相對多元且優勢的文化資本與教養資源,但為什麼換來的,仍是家長們更多的焦慮和不安,以及更無力蒼白的小孩?    本集重點:    05:32 書寫《上流兒童》與中上階層家庭接觸的過程  09:28...
Published 02/04/21
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EP04|她們會懷疑自己,沒把孩子生下來就不是好女生   需要進行人工流產會有很多原因,諸如胎兒異常、經濟狀況不佳、個人規劃不允許;林靜儀醫師表示,以目前現有的醫療環境而言,人工流產的問題不在技術層面,而是社會偏見與宗教干預。    譬如會聽到有人說,「母愛是天生的」、「生下來你就會愛了」,像是預設了女人有子宮,便具備有擔任母親的能力。    也許對於任何一個女性而言,終止懷孕的決定都是極其困難的;在這背後承擔的身體疼痛、道德譴責,以及內心的愧疚等,這些處境複雜而難以處理,卻鮮少被看見。    【身體小教室】人工流產完要做月子嗎? 過去年代的女人營養不好,在懷孕過程中蛋白質、鈣質都是不夠的,營養都給了孩子,因此在足月分娩之後身體的狀況非常差,也比較需要補充一些營養。但在現在這個年代,已經很少見到這樣的狀況。比方來說,孩子只有三公斤,妳不需要在懷孕時胖二十公斤;在西醫的邏輯,即使是足月分娩,都不認為要做月子。   本集重點:    00:57 他們總是說,母愛是天生的  05:50 進行人工流產,會傷身體嗎?  10:06 台灣常見的人工流產方式  13:59...
Published 02/02/21
「我最近可能是感冒吧,所以月經晚來。」 「我可能那天頭痛,所以經期才不正常。」    為什麼青少年的非預期懷孕會容易反覆發生?為什麼在看到驗孕棒上的兩條線以後,他們仍會繼續逃避現實?青少年內心對於抽象未來思考本來就充滿困難,再加上比起好好告訴你怎麼避孕,這個社會更習慣說「她怕到了,就不敢了」。   八卦的人、放殘忍墮胎影片的人、手忙腳亂的人,兩條線的青春,是一個什麼樣的現場?    【身體小教室】長期吃避孕藥會不孕? 口服避孕藥的機轉是暫時讓身體不排卵,但是當停止使用之後,身體就自然會恢復排卵的能力。不孕的狀況,可能是沒有做好相關避孕措施而有性病傳染導致,那跟避孕藥本身沒有關係。所以,假設有需求,使用幾年的避孕藥,並不會影響未來的生育。   本集重點:    02:29 非預期懷孕為何容易反覆發生?青少年的抽象思考困難  05:53 先天性心臟病女孩非預期懷孕故事:「她怕到了,就不敢了!」  09:09 服用口服避孕藥的迷思與解答  12:11 沒有生育過的女生,可以使用避孕器嗎?  14:44...
Published 02/01/21
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EP03|當看到驗孕棒出現兩條線,她仍覺得只是感冒影響   「我最近可能是感冒吧,所以月經晚來。」 「我可能那天頭痛,所以經期才不正常。」    為什麼青少年的非預期懷孕會容易反覆發生?為什麼在看到驗孕棒上的兩條線以後,他們仍會繼續逃避現實?青少年內心對於抽象未來思考本來就充滿困難,再加上比起好好告訴你怎麼避孕,這個社會更習慣說「她怕到了,就不敢了」。   八卦的人、放殘忍墮胎影片的人、手忙腳亂的人,兩條線的青春,是一個什麼樣的現場?    【身體小教室】長期吃避孕藥會不孕? 口服避孕藥的機轉是暫時讓身體不排卵,但是當停止使用之後,身體就自然會恢復排卵的能力。不孕的狀況,可能是沒有做好相關避孕措施而有性病傳染導致,那跟避孕藥本身沒有關係。所以,假設有需求,使用幾年的避孕藥,並不會影響未來的生育。   本集重點:    02:22 非預期懷孕為何容易反覆發生?青少年的抽象思考困難  05:46 先天性心臟病女孩非預期懷孕故事:「她怕到了,就不敢了!」  09:03 服用口服避孕藥的迷思與解答  12:04 沒有生育過的女生,可以使用避孕器嗎?  14:38...
Published 01/28/21
現今有許多中產階級的爸媽,對於孩子的教育已經開始想從傳統體制出走、選擇實驗教育,或團體共學、在家自學。    記者、文字工作者諶淑婷,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安排七歲的兒子在家自學已經進入第二年;做自學母親,等同把當媽媽當作自己這十年的工作。有一天小孩問她,「妳喜歡當媽媽的這份工作嗎?」像是在提醒她,妳做那麼多,不一定是孩子要求的。   藍佩嘉提到,當公領域被認為是殘酷的,我們會把私領域越來越浪漫化,母親的角色就是要打造一個溫暖的家庭。可是同時間,這個社會又期待母親要規劃孩子的多元學習、幫助孩子準備好未來的競爭。於是對於一位母親來說,如何分配自己與孩子的時間和空間,成為重要的課題。    開啟自學生活後,常見的挑戰或挫折是什麼?另類教育是否能解決家長們對於體制教育的不滿,抑或將產生新的焦慮? 想成為和上一輩不一樣的父母,但在投入大量時間的同時,淑婷提到,家長們也需要時刻謹記,別把自己的人生和小孩的混在一起。    本集重點:    03:05 當初之所以選擇了自學這條路  08:44 不只待在家:自學生的一天 12:46 會不會擔心孩子跟不上別人的「進度」?  16:54...
Published 01/27/21
那位媽媽有天帶女兒來到門診,說她偷跑去男生家,所以要檢查看看處女膜有沒有受傷。像是在說,那個珍貴的身體,理當該留在某個特定的日期給法定上允許的人開箱。   在我們的主流文化中,對於女性情慾的想像通常是很單一的。她們被期待純白無瑕、對慾望沒有追求,甚至產生傳統對「處女膜」的迷思。這樣的現象尤其在菁英女性身上會特別明顯;當一個越是從小就學著如何滿足他人需求的乖女孩,她就越難以在關係中去拒絕他人的期待,更不用談回頭問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只是,這個社會有需要這麼多「乖女孩」嗎?    【身體小教室】處女膜是什麼?  處女膜其實並不是一層膜,而是陰道的小皺褶組織;在醫學上的英文名詞裡,也沒有提到「處女」這兩個字。它是大概在陰道口進去 0.5 公分左右的位置,厚度大約 0.1 - 0.2 公分的一個殘存的組織;有些女生在比較大的活動,或第一次性經驗時可能會有小裂傷。也遇過有些女生的這圈組織非常堅韌,到足月生孩子的時候,連傷口都沒有。    本集重點:    03:26 當這個社會對女性情慾只剩空白想像  06:18 越菁英的女性,越難從「失敗」的感情中復原  10:52...
Published 01/25/21
藍佩嘉《大家來談拚教養》EP02|有一天小孩問我,妳喜歡「當媽媽」這份工作嗎?ft.諶淑婷   現今有許多中產階級的爸媽,對於孩子的教育已經開始想從傳統體制出走、選擇實驗教育,或團體共學、在家自學。    記者、文字工作者諶淑婷,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安排七歲的兒子在家自學已經進入第二年;做自學母親,等同把當媽媽當作自己這十年的工作。有一天小孩問她,「妳喜歡當媽媽的這份工作嗎?」像是在提醒她,妳做那麼多,不一定是孩子要求的。   藍佩嘉提到,當公領域被認為是殘酷的,我們會把私領域越來越浪漫化,母親的角色就是要打造一個溫暖的家庭。可是同時間,這個社會又期待母親要規劃孩子的多元學習、幫助孩子準備好未來的競爭。於是對於一位母親來說,如何分配自己與孩子的時間和空間,成為重要的課題。    開啟自學生活後,常見的挑戰或挫折是什麼?另類教育是否能解決家長們對於體制教育的不滿,抑或將產生新的焦慮? 想成為和上一輩不一樣的父母,但在投入大量時間的同時,淑婷提到,家長們也需要時刻謹記,別把自己的人生和小孩的混在一起。    本集重點:    02:58 當初之所以選擇了自學這條路  08:38...
Published 01/22/21
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EP02|有位母親帶女兒進診間,檢查處女膜是否受傷   那位媽媽有天帶女兒來到門診,說她偷跑去男生家,所以要檢查看看處女膜有沒有受傷。像是在說,那個珍貴的身體,理當該留在某個特定的日期給法定上允許的人開箱。   在我們的主流文化中,對於女性情慾的想像通常是很單一的。她們被期待純白無瑕、對慾望沒有追求,甚至產生傳統對「處女膜」的迷思。這樣的現象尤其在菁英女性身上會特別明顯;當一個越是從小就學著如何滿足他人需求的乖女孩,她就越難以在關係中去拒絕他人的期待,更不用談回頭問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只是,這個社會有需要這麼多「乖女孩」嗎?    【身體小教室】處女膜是什麼?  處女膜其實並不是一層膜,而是陰道的小皺褶組織;在醫學上的英文名詞裡,也沒有提到「處女」這兩個字。它是大概在陰道口進去 0.5 公分左右的位置,厚度大約 0.1 - 0.2 公分的一個殘存的組織;有些女生在比較大的活動,或第一次性經驗時可能會有小裂傷。也遇過有些女生的這圈組織非常堅韌,到足月生孩子的時候,連傷口都沒有。    本集重點:    03:19...
Published 01/22/21
本集來賓是婦產科醫師烏恩慈,大家也叫她烏烏醫師。她身處的位置,和主持人藍佩嘉很相似。她們都沒有選擇當母親,但在自己的工作上,接觸了大量的家長或孩子。例如研究教養議題、或照顧孕婦。有病人會問烏烏:「妳自己沒有生過,妳真的懂媽媽嗎?」也會有人告訴她,「妳可以有這些成就,是因為妳沒有小孩。」    一個女人在當了母親以後,很容易投入大量的自我,或放棄某些人生藍圖;就像烏烏說的,「小孩教育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而是母親的事業跟時間。」無子身分,讓她反而能以更客觀的角度去理解並協助這些女性。   診間作為見證教養的起點,她在診間內看到了什麼樣的媽媽們?父親為什麼經常缺席?現代的母親最需要的幫助又會是什麼?   要拚教養,還是拚事業;做母親這件事好像是個人的選擇,但其實在它背後,有一個很大的社會結構脈絡。而那是我們必須開始看見的。   本集重點:   06:08 女人之間的比較:「妳可以有這些成就,是因為妳沒有小孩」 08:47 女性的掙扎:要拚教養,還是拚事業? 14:42 診間是見證教養的起點  18:44 我之所以選擇不生子的過程與掙扎  26:23...
Published 01/15/21
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EP01|如果月經是男人的,還會有那麼多禁忌?   「姨媽」、「好朋友」、「那個」......,我們幫月經取了很多綽號,就是不願意正名,原因是什麼?    這個陪伴女性長達 40 年左右,是我們每個月都要面對的生理現象,卻變成一個神祕的存在。連同,另一個性別的人也對此充滿錯誤的想像:「到現在我還聽過,有男生以為月經真的像電視廣告拍的一樣是藍色的。」到最後,男性只剩「買紅豆湯給女生喝」這個角色。   那如果,今天月經變成是男人的呢?    【身體小教室】經期結束要吃補品? 女性的身體每個月會接收荷爾蒙的訊息,把內膜準備起來;但若沒有懷孕,子宮內膜剝落,就是月經。因此,月經只是一個正常而自然的生理現象。月經過後身體很虛,也是常見的迷思。舉例來說,產後大出血的定義叫做自然產後出血 500cc,而我們每次月經出血標準的量大概也不過 80cc。   本集重點:   02:07 從國小的性教育談起:男性對女性的生理有多陌生 05:15 「如果男人有月經」,它還會有那麼多禁忌嗎?  08:11 不去談,就能掌控女人的性  09:41...
Published 01/15/21
「她們就不懂事啊!就暑假、九月墮胎潮阿!」    關於青少女的性與生育議題新聞,似乎常常只見在媒體版面沸沸揚揚吵完之後,就會再回到陰暗的社會角落裡面。到最後,其實發現很少有人真正地關心她們,或能提供她們實質的幫助。    這些少女們都是什麼樣子?她們為了什麼目的而來、經歷了哪些掙扎與辛苦?以及有哪些是這個社會對待她們,其實不公平的事情?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診間裡的女人》】 每週一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曾海芬    延伸聆聽|林靜儀醫師《診間裡的女人》 有聲書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Published 01/15/21
藍佩嘉《大家來談拚教養》EP01|教養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而是母親的時間 ft.烏恩慈   本集來賓是婦產科醫師烏恩慈,大家也叫她烏烏醫師。她身處的位置,和主持人藍佩嘉很相似。她們都沒有選擇當母親,但在自己的工作上,接觸了大量的家長或孩子。例如研究教養議題、或照顧孕婦。有病人會問烏烏:「妳自己沒有生過,妳真的懂媽媽嗎?」也會有人告訴她,「妳可以有這些成就,是因為妳沒有小孩。」    一個女人在當了母親以後,很容易投入大量的自我,或放棄某些人生藍圖;就像烏烏說的,「小孩教育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而是母親的事業跟時間。」無子身分,讓她反而能以更客觀的角度去理解並協助這些女性。   診間作為見證教養的起點,她在診間內看到了什麼樣的媽媽們?父親為什麼經常缺席?現代的母親最需要的幫助又會是什麼?   要拚教養,還是拚事業;做母親這件事好像是個人的選擇,但其實在它背後,有一個很大的社會結構脈絡。而那是我們必須開始看見的。   本集重點:   06:02 女人之間的比較:「妳可以有這些成就,是因為妳沒有小孩」 08:40 女性的掙扎:要拚教養,還是拚事業? 14:35...
Published 01/14/21
藍佩嘉的《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以社會學角度看見教養焦慮背後的社會發展與不平等樣貌。 有人告訴她,看完這本書就不想養小孩了; 但也有人在裡頭看到的是親子關係中滿滿的愛。   教養的源頭來自於愛。 愛給我們支持、帶給我們力量; 不過,愛並不容易,有時候也會傷人。   而這系列節目,繼續訪談不同身分的人、分享他們的教養經驗。 在這裡,不會給予教養的標準答案或工具指南; 那麼,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親職與教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大家來談拚教養》】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了解更多《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書訊:http://homepage.ntu.edu.tw/~pclan/childrearingtw.html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孫藝庭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Published 01/14/21
藍佩嘉的《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以社會學角度看見教養焦慮背後的社會發展與不平等樣貌。 有人告訴她,看完這本書就不想養小孩了; 但也有人在裡頭看到的是親子關係中滿滿的愛。   教養的源頭來自於愛。 愛給我們支持、帶給我們力量; 不過,愛並不容易,有時候也會傷人。   而這系列節目,繼續訪談不同身分的人、分享他們的教養經驗。 在這裡,不會給予教養的標準答案或工具指南; 那麼,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親職與教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大家來談拚教養》】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了解更多《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書訊:http://homepage.ntu.edu.tw/~pclan/childrearingtw.html   製作人:羅筱薔  錄音師:孫藝庭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Published 0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