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本期播客,是《新闻实验室》和莓辣旗下《莓有答案》串台的节目。莓辣是一个面向年轻人、Z世代推广性教育的生活方式品牌。我觉得她们给中文互联网带来了一股薄荷味的新鲜空气,既醒神,又有点辣辣的感觉。 我很好奇这个团队是怎样运行的,她们的内容是怎样产出的,在商业上又有着怎样的规划。那就一起听听新闻实验室和莓辣创始人色阿、主编海涵之间的对话吧~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12 未来创造者大会门票抽奖01:38 莓辣和新闻实验室在香港中文大学相会!03:23 新闻梦在莓辣延续05:36 莓辣提供一个可以平常谈性的空间12:19 从高一遇到暴露狂开始24:22 研究NGO和公司注册30:38 从志愿者社团到创业公司37:35 团队分工、性别构成以及读者画像49:18 关于SM的科普可以给中学生看吗56:05 加入莓辣的都是精英小孩?1:01:12 摆脱对赚钱的耻感1:17:20 女权主义和商业主义之间的张力1:30:13 如何看待不同的平台1:32:56 过去十年,社会的性观念如何变化1:37:10 莓辣主创怎么看生育 🔗 相关链接 ...
Published 09/18/24
前几天,我的朋友圈里有一篇文章刷屏了。文章的标题是《二零二三行香港记》,作者是曾经当过记者的徐凯律师。他在文中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历程,对媒体和法律这两个行业做了真诚的反思。 我最近正好也邀请了他到新闻实验室的播客来聊天,谈的也是类似的话题。如果你读过那篇文章,相信听到徐凯律师用自己的声音来讲述,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如果你没有读过文章,你可以在听了我们的对话之后,再去读那篇《二零二三行香港记》,相信会有互相补充的效果。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1:40 在安徽农村,对法学院的想象07:04 法学院第一课上的震撼,对媒体产生兴趣10:52 很不会写东西、很内向的“失败”记者17:11 记者职业的内在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个人愿望21:37 转行最主要为了赚钱26:53 用公共利益掩盖私人利益的诉求?41:14 如果朱军来找你,你会做他的律师吗?47:55 为什么做法律援助58:06 代理弦子和麦烧的感受1:03:36 自媒体比机构媒体更难胜诉1:13:35 媒体和法律行业的“道德套利”1:18:20 人是目的,职业不是1:20:30...
Published 06/03/24
Published 06/03/24
本期播客,让我们来认真地聊一聊食物——现有的农业和食物体系,为何没能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为何我们真正吃顿好的还是那么难?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让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更关心自己吃的食物到底来自哪里,质量如何,重新思考“性价比”,考察食物的生产和流通在环境和社会意义上是否是公平且可持续的,还有发现食物连接人和社群的作用。针对这些话题,我和“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常天乐,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博士后李舒萌一起聊了聊。 🌱 联禾创作计划 食通社和多家公益和媒体伙伴共同发起2024联禾创作计划,支持媒体创作者和研究者在食农领域开展调研,并资助其完成进行面向公众的内容创作。 该计划支持5-10个面向公众的内容创作项目,内容形式包括特稿、深度调查报告、评论、摄影、播客和视频等。给予入选项目5000-30000元的资助(资助金额根据具体申请而定),用以支持创作者的调研、出差、采访及内容产出等开支。 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12日,详情请见:mp.weixin.qq.com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1:33...
Published 04/30/24
在这个春季学期,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起的“卓越传媒人驻校计划”又迎来了两位来自内地的访问学人,他们分别是《人物》杂志主笔罗婷和财新传媒记者向凯。 延续之前的传统,我在两位快要离开香港的时候,和他们聊了聊在香港的感受,和学生们交流的心得,以及自己的职业经历。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1:07 借着酒劲的聊天03:09 如果在香港,我也会是跑突发的那个记者19:15 到这里开始了解,Mirror为什么这么火22:31 什么样的学生身上充满了好记者的潜质42:05 曾经想当语文老师的罗婷,如何进入新闻行业47:18 先做必要的日常训练,再写非虚构54:45 从党报的特稿部起步、然后裸辞的向凯1:03:40 特稿记者一定是F人吗?1:10:20 在武汉报道疫情之后:去玩,去谈恋爱1:20:00 不一定做到最好,但有公共价值就去做1:23:04 30岁,反倒没有了转行的焦虑1:31:45 送给年轻朋友们的建议 💌  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含免费版和会员计划) 订阅链接:newsletter.newslab.info 🔗...
Published 04/18/24
本期嘉宾是「我要WhatYouNeed」的CEO:Blake。如果你在2015、16年左右读大学,那你很有可能是他们的粉丝,因为他们是当时最火的校园新媒体。而现在他们又和用户一起长大,继续关注着二三十岁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我要WhatYouNeed」对一代人的内心需求有着超强的感受力和连接力。他们用自己的真诚来服务用户的内心需求,获得共鸣和连接,而流量只是这种共鸣和连接的副产品。 这个团队今年正好迎来十周年,我们在这期节目里,一起回望与总结了他们的故事。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30 开场白和播客专题介绍02:50 2014年对于新媒体来说是怎样的年代13:50 从大学社团开始的创业20:50 选题会上的追问:你到底在关心什么?26:49 和读者共同成长28:35 第一笔广告,第一笔投资41:23 “天呐,你们是不在乎商业吗?”50:20 一则视频让粉丝增长十倍57:42 只能更极度地打开自己1:02:30 不同媒介对内容的影响1:12:12 用户是可以接受复杂性内容的1:19:24...
Published 04/08/24
2023年12月中旬,新闻实验室在深圳举办了一次线下活动。我在活动上做了一个分享,主题是关于我在2023年读到、看到、听到的好内容。我想以个人的媒体食谱为线索,回看这一年的世界,也回顾我自己在这一年里的脚步。今天的这期播客,就是当时活动的现场录音。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3:18 通过内容消费回顾自己的一年07:54 关于AI的震惊与怀疑18:27 粉红色头发女孩与平台上的网暴25:37 巴以冲突32:32 几个重要的话题:气候、经济、性别、娱乐37:15 2023年的逝者39:02 非新闻机构提供的优质公共内容44:08 2023年的个人写作47:50 2023年的几个“最”55:27 个人生命历程1:03:08 对新闻业的反思 ☕️ 新闻实验室咖啡 感兴趣的朋友,请将上图存至手机相册,用微信扫码购买~ 👨‍🍼...
Published 01/15/24
最近,关于新闻报道当中的受访者应该实名还是匿名出现的问题,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出现了业界和公众之间的巨大撕裂。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邀请了两位媒体人熊阿姨和来福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希望,媒体和公众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36 本次讨论的缘起和原则04:08 为什么“实名是惯例,匿名是例外”?21:18 什么时候会选择匿名?44:29 记者应该主动明确告知匿名的选项吗?1:01:07 时代的变化,使得实名/匿名操作有何变化?1:12:35 受访者可以反悔吗?1:16:07 长期匿名对记者的伤害是什么?1:19:56 为受访者多想一步1:22:57 从实名到匿名的妥协1:26:31 记者是傲慢还是缺乏价值感?1:31:48 呼唤更多的互相理解和体谅1:41:37 新闻圈外人,如何面对记者的采访? 🔗 相关链接 罪名(匿名处理后重发的版本):mp.weixin.qq.com 正面连接发起人曾鸣此前做客新闻实验室播客:www.xiaoyuzhoufm.com💌...
Published 12/22/23
9月21日,92岁的传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宣布,他将于11月正式卸任福克斯公司和新闻集团的董事长职位,成为“名誉董事长”。他的长子拉克兰·默多克(Lachlan Murdoch)将接棒,成为公司的唯一董事长。 不管默多克是真的退休还是退而不休,这都是传媒界的一件大事。如果你是美剧《继承之战》的粉丝,那么这更是现实中实时上演的剧情。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的主题,就围绕着默多克展开。 本期播客是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线上沙龙的录音,嘉宾小华和杨一分别是旅居美国和英国的资深媒体人。这次沙龙是在10月初的时候举办的,接下来每个月,我都会在会员社群里面举办这样的线上沙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会员,参与后续沙龙。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41 开场介绍06:06 默多克商业帝国与卫星技术的发展13:43 亚洲生意,收购李泽楷的STAR TV16:43 《我爱我家》和默多克的关系21:33 中国电视产能不足,为默多克的内容提供机会24:21 凤凰卫视的诞生29:20 《泰坦尼克号》:默多克在中国最成功的一笔生意34:50...
Published 10/18/23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的厌女言论,我们并不陌生。任教于英国华威大学的Altman Yuzhu Peng老师,对这些言论做了系统性的分析。他的论文主题包括:知乎上关于女性政治家特雷莎·梅和杰辛达·阿德恩的讨论、虎扑上对女性运动员的男性凝视、微博上有关俄乌战争的讨论当中对乌克兰女性的sexualization(性化)…… 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就邀请了Altman老师来聊聊他的研究。在后半部分,我们也自然而然地聊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两个男性学者,在性别平等方面,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可以怎样以更合适的方法做些什么事情?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1:50 Altman是如何开始研究女权和厌女的10:32 反思关于咪蒙的早期研究13:16 在网上和陌生人吵架,不如和身边朋友辩论15:43 虎扑用户在线上和线下的不同面目19:05 厌女言论也可以被视为男性的“反抗”?27:23 豆瓣为何更少厌女言论?32:18 B站为何流行男权风气?37:14 厌女者也更有可能是种族主义者吗?44:08...
Published 09/28/23
在这个校园里又迎来青春面孔的开学季,我们来聊聊年轻人。我邀请了“问题青年”的主播Lisa来串台,回顾了她和Zakfa在2008年一起创立“青年志”的故事,分享了我们看到的青年人心态的变化,探讨了青年文化、消费文化与多元进步的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并且了解了Lisa为什么要做“问题青年”。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2:15 开场问候02:41 在复旦玩乐队的商科生06:18 用质化方法做消费研究11:35 青年志的起步:写博客、青年消费文化、外企客户17:44 消费主义曾带来多元,支持进步25:49 平台资本主义时代,消费主义中尊重人的部分消失了35:32 B站“后浪”视频为何令Lisa愤怒43:18 为何开始做媒体内容50:52 钱挣得最多的时候,人反而抑郁了54:03 什么是“青色组织”58:07 青年志的价值观是什么1:04:32 今天的青年人心态和以往有何不同1:12:19 方可成在香港的大学里接触的不同年轻人1:19:55 年轻人成了媒体消费的对象,而不是主体1:23:08 团队构成和工作模式1:26:49...
Published 09/13/23
记者转型的道路千千万,但有一种路径估计你还没有见到过:转型为织物艺术家(textile artist),从以文字为表达方式,转变为通过纺线、染色、织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邀请了从记者转型织物艺术家的林绮晴,请她谈谈自己为何转型、如何转型,以及如何看待织物这种新的表达途径。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07 开头介绍01:27 在武汉大学读新闻:遇到有趣的老师06:25 实习单位的选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08:07 Sixth Tone的机会窗口12:03 《纽约时报》工作经历14:17 “从一艘沉船跳到另一艘在沉的船”15:34 与织物艺术相遇21:30 确认对织物的热情25:24 艺术性还是功能性?28:02 如何准备作品集、选择研究生项目31:06 创作织物艺术的工具和工作流程37:29 在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获得平静42:43 记者经历如何影响织物艺术创作47:27 如何用织物表达理念55:20 从记者到艺术,好像忽然来到一片草原58:06 怎样养活自己1:03:08 对学新闻、做媒体的年轻人想说的话 🖼️...
Published 07/21/23
本期我们来聊聊人工智能(AI)这个全民讨论的热门话题。我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科技记者、原《MIT科技评论》资深AI编辑Karen Hao,听她讲述自己是怎样成为报道AI的专业记者的。她还分享了做AI报道的方法和角度,以及她最担心AI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威胁。最后,我请她谈了谈在这个AI时代,普通人可以怎样应对,想成为AI记者的学生又可以做些什么准备。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36 开场介绍05:30 最初的信仰:科技能改变世界?15:42 从零开始学会当记者18:08 “当时我对AI一点兴趣都没有”21:55 AI研究如何受到商业影响34:12 文理分科对科技产业的影响37:35 AI背后的劳工问题50:51 向嘴上说得好听的科技公司施压56:54 怎样跟科技公司打交道59:00 中美民众和媒体对AI的不同态度1:02:02 AI对社会带来的真实威胁是什么1:04:03 为什么不喜欢预测未来1:05:57 AI时代,普通人能做些什么1:08:02 想成为AI记者,学生能做什么 🔗 相关链接 Karen...
Published 06/19/23
有一家网络媒体,曾经被很多人视为代表了传媒业的未来。《纽约时报》2014年的创新报告中曾经23次提及它的名字。然而,上个月,这家媒体宣布裁员和关闭旗下重要的新闻网站,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已经黯然失色。 这家媒体就是BuzzFeed,它的内容曾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定义了什么是“病毒式传播”。此次关闭的旗下新闻网站BuzzFeed News一度出产了很多高质量报道。在这家媒体的起落背后,我们也能看到整个行业的变迁。 本期播客,我邀请了在美国网络媒体行业工作的华思睿,一起聊聊BuzzFeed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华思睿为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撰写的深度长文,免费阅读三周🆓 《BuzzFeed News的死亡和一个时代的结束》:newsletter.newslab.info ⏱ 本期时间线 00:22 一个震惊美国传媒业的消息03:11 华思睿的美国网媒从业经历05:04 如何理解BuzzFeed在传媒业的地位?11:45 从报纸到网媒,不变的商业模式19:11 BuzzFeed如何从社交媒体疯狂获取流量?29:20...
Published 05/09/23
听过第30期节目的朋友可能记得,从去年秋天开始,我在自己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了一个叫“卓越传媒人驻校计划”的项目。这个项目邀请优秀媒体人驻校2个月的时间,和学生、老师互动,与各种背景的业界和学界人士交流。 这个春季学期,我们的三位驻校媒体人是:季天琴、刘敏(熊阿姨)、王磬。在她们的访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录制了这期播客,聊了聊大家还想不想继续做记者,以及现在学新闻的年轻人面临怎样的困难,又有怎样的机会。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32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卓越传媒人驻校计划05:13 从业十年,还想继续做记者吗?21:13 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建议:学新闻有什么用?40:28 学生的代际变化:性别意识觉醒45:00 怎样发展出自己的问题意识?57:27 三位驻校媒体人对香港的印象1:07:52 访学两个月后,想法有没有变化? 🔗 相关链接 季天琴《我在哈佛这一年(一)》:mp.weixin.qq.com 季天琴《我在哈佛这一年(二)》:mp.weixin.qq.com ...
Published 03/27/23
做这期播客的起因,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23岁的郑灵华在兔年的大年初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网名叫做“鸡蛋姬”的她,生前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而导致她抑郁的原因,是她因为染了粉红色的头发而遭受了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已经是我们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的癌症。它四处蔓延,夺人生命,而我们还远远没有找到解药。 这不是新闻实验室播客第一次谈论网络暴力。在去年8月上线的第28期节目中,我还原了一位网暴受害者的故事,希望从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带大家去感受、观察和思考网络暴力这种现象。而在本期节目中,我将以Instagram为例,详细讲述一个曾经是“青少年网暴”代名词的平台,是怎样在各界压力之下,被迫作出改变的。我会详细介绍Instagram防治网暴的策略和措施,相信能给我们观察身边的网暴现象和思索解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22 粉红色头发女孩“鸡蛋姬”郑灵华的悲剧02:11 为何要谈平台的责任03:57 Instagram曾是“青少年网暴”的代名词12:49 在舆论和监管的压力之下,向网暴宣战21:36...
Published 02/28/23
谨以此期节目,记录和记住我个人经历的2022年。这是香港从深陷新冠疫情到逐步复常之路的一个小小缩影,我尽量如实、全面地从个人视角出发,讲述这一年的跌宕起伏。 让我们都不要淡忘。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01 声音胶囊:香港202201:49 开篇的话04:05 第1章节:暴风雨前14:14 第2章节:惊涛骇浪25:10 第3章节:封不封城?38:30 第4章节:出行欧洲49:11 第5章节:染疫之后57:09 第6章节:复常之路01:10:08 结语 💌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 订阅:newslab.info👩‍💻 剪辑 崴崴(《人是铁饭是钢》主播)🎨 封面图 由AI工具 Midjourney 自动生成(提示词:Hong Kong in Covid-19 pandemic, many people wearing mask, Hong Kong landmark, Victoria Harbor, watercolor style)
Published 12/25/22
这个学期,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起的“卓越传媒人驻校计划”迎来了第一批的三位驻校传媒人:《南方周末》前高级记者褚朝新,纪录片制作人、多媒体记者Tony Lin,随机波动的主播之一张之琪。 在他们两个月的驻校时间结束前,我邀请三位一起录制了本期播客。大家正好属于不同世代(70、80、90后)、不同媒介(文字、视频、播客)、不同领域(时政、文化)、不同地域(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美国)的媒体人,大家彼此的碰撞很有意思。而我们聊天的大背景,则是因为大家在学校里面接触了很多年轻人,我们都对今天的这个时代、今天的年轻人有一些话想说。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15 卓越传媒人驻校计划介绍03:37 第一次来香港的褚朝新09:02 阔别七年重回香港的Tony13:29 和学生一起哭的之琪17:20 大家的大学时代如何度过30:56 在更坏的时代,成为更好的人44:28 想做媒体的年轻人,可以怎么做?58:22 大家各自的下一步1:05:12 三人彼此提问:你的快乐来自哪里? 🔗 相关链接 ...
Published 12/02/22
本期嘉宾是播客界大佬、JustPod的联合创始人杨一。他聊了聊前段时间难得的美国之旅:先是参加了迪士尼的D23大会,又去了播客界殿堂级节目《This American Life》的办公室,和制作团队一起工作了一整天,最后还到《纽约时报》探秘了他们在开发中的音频APP。在本期节目中,杨一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种种见闻和思考。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5:30 迪士尼D23大会是什么?10:33 Disney+:内容公司做渠道23:16 全球观众会有趋同的媒介记忆吗?28:13 新平台为创作者松绑31:59 促使杨一走上播客之路的节目37:55 改变播客生态的爆款42:20 和This American Life一起工作一天56:34 美国播客产业如何支持高成本投入?1:14:11 声音载体无法被算法很好地推荐1:20:13 纽约时报音频APP揭秘1:32:19 美国的见闻对中国有何启发? 💌  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 订阅链接:newslab.info🔗 名词及相关链接 D23 Expo:d23expo.com ...
Published 11/11/22
最近几年,“网暴”这两个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闻里面。因为被网暴而陷入抑郁,乃至轻生,这样的悲剧正接二连三地发生。正在听节目的你,可能也认识被网暴过的朋友,甚至自己也遭遇过网暴。 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们就借由一位网暴受害者的讲述,探讨这种糟糕的现象背后的诸多问题。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2:05 网暴的背景03:13 网暴发生的那两天04:23 网暴者热衷于玩梗06:29 编造“渣女”谣言、荡妇羞辱10:16 遭遇网暴之后的感受11:29 对网暴受害者的支持13:28 插播荐书信息14:40 回应,还是不回应?16:03 受害者讲述的缺失19:00 网络匿名性激发的人性幽暗22:43 树洞就是”粪坑“?25:00 大平台的责任28:35 你有释放善意的权利30:22 更间接,但更根本的解法 📚 荐书 贾雷德·戴蒙德作品套装:k.youshop10.com 毫无意义的工作:k.youshop10.com 韩炳哲作品套装:k.youshop10.com ...
Published 08/19/22
这个时代有不少让人沮丧的事情,但也总有坚持通过行动改变世界的人让人觉得振奋。“C计划”的团队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她们6年来坚持做批判性思维教育这件事情,影响了很多孩子、成年人、乡村教师…… 本期播客,我邀请了C计划三位联合创始人中的两位——蓝方和郭兆凡,和她们聊了聊在这个时代如何做批判性思维教育。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1:45 本期碎碎念:拒绝反思是一种特权05:50 本期访谈:“C计划”怎样做批判性思维教育08:26 公民教育的理想13:08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19:20 批判性思维真的可以训练吗?21:50 为什么付费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更多是女性?27:29 为何转向儿童教育?34:46 用阅读的方式做批判性思维教育45:55 如何选出合适的书籍?48:15 与孩子讨论情绪管理、人际关系50:07 与孩子讨论《动物农庄》1:00:07 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热点事件1:09:57 怎样应对政治抑郁? 🔗 相关链接 C计划网站:https://www.planc-edu.com/ ...
Published 07/27/22
本期番外,是我在看理想APP“无限人生书单”节目做的“新闻与真相”系列的听众问答。在这里与没有订阅这档节目的朋友们分享~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54 抽奖提示01:46 Q1:日常生活中怎样接受和过滤信息?05:24 Q2:家人朋友在传播假消息,我该怎么办?08:44 Q3:海外的博主自媒体好像也有很多假新闻?09:59 Q4:关于美国枪击案,有比较客观中立的报道文章吗?11:42 Q5:古代的假新闻会更多吗?我们今天对真相的掌握和判断比古代好还是差?13:21 Q6:网暴是我们国家独有的现象吗?14:59 Q7:采访当事人,怎样去问真相,又能尽量减少二次伤害呢?17:07 Q8:怎么打破“总看到自己想看的新闻”的怪圈?18:15 Q9:如果我也想写作记录身边的事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9:35 Q10:学新闻和做新闻最大不同是什么?科班出身很重要吗?21:12 追加安利:《放晴早安》第二季上线啦! 🔗 相关链接 ...
Published 07/15/22
好久不见~本期播客,我们再次来聊非虚构写作的话题。我请到了“在场非虚构奖学金”第一季的获奖者周雨霏和Scarly分享她们作为非专业写作者的经验和心得。同时,在场的发起人张洁平也和我们共同探讨了什么是好的非虚构写作。 📣注意:在场奖学金第二季报名已推迟至2022年7月18日截止(不是录音中说的7月11日),详情请见:https://www.mattersonsite.com/ 🙇 更正:本期应该是第26期,不是第27期😅 在口播和原来的标题里面都写错了,向大家致歉!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2:43 本期碎碎念:下半年,下半场06:27 本期对谈:“在场”奖学金获奖者谈09:39 人类学与非虚构写作15:51 以亲密关系为写作主题18:29 因为获奖而辞职专心写作20:53 AI恋人Replika27:24 这是一个女性反叛的故事吗?34:49 不必对Replika失望38:07 夜总会与藏獒:魔幻现实的时刻47:45 反思精英视角51:26 文字的羁绊:与自己、与写作对象、与读者53:46 真正好的作品不在专业工作者手上58:20...
Published 07/02/22
本期播客比较特殊,是我对一个热议话题的回应。 东航MU5735空难发生第二天,《人物》杂志迅速推出的报道《MU5735航班上的人们》获得了很多关注,不少人说被这些人物故事深深触动,对这场灾难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但是,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批评的声音,批评者大多以“新闻伦理”为旗号,指责《人物》违反伦理、侵犯隐私、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吃人血馒头”等。 那么,媒体做灾难报道真的是“吃人血馒头”吗?或者更具体说,《人物》的这篇报道是不是“吃人血馒头”呢?灾难报道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伦理守则呢? 新闻伦理问题是最容易离地高谈阔论,但又最应该贴地具体分析的。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2:24 “人血馒头”真不是“利用他人的不幸获利”的意思03:25 灾难报道的意义是什么?07:36 还原失联/遇难者人生的报道有何意义?13:34 能不能采访亲属和朋友?18:45 能不能使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22:26 总结:理解报道的艰难,鼓励媒体做到更好 🔗 相关链接 ...
Published 03/23/22
如果你对数码产品、效率工具感兴趣,那么你一定知道“少数派”。这是一个从社区发展起来的内容团队,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本期播客,我邀请了少数派创始人老麦,从他们最近关掉RSS全文输出的事情聊起,吐槽了互联网平台,了解了少数派和广告主打交道的种种经历,也学习了他们的社群运营和内容商业化经验。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1:57 本期碎碎念:仇恨和恐惧止步于理解07:16 读者来信:一个教师支持项目的计划15:23 本期聊天:少数派创始人老麦17:12 少数派为什么关闭了RSS全文输出28:53 不同平台之间的区别32:06 传统媒体怎样被互联网平台“坑了”34:03 从挖掘网络社区的价值出发37:52 相对谨慎的广告策略44:21 与广告主打交道的两个故事48:35 好内容如何与商业成功相容55:49 内容团队怎样运营社群1:06:08 互联网的三个发展阶段1:09:26 给内容创作者推荐的工具1:13:12...
Published 0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