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从1956年到1960年,中国在东欧的影响力到达了迄今为止的历史巅峰。“中国经济虽落后但政治很先进”成为东欧国家对中国的普遍印象。波匈事件中,苏联出兵威胁波兰,出兵镇压匈牙利,但事后走向前台安抚人心、进行善后的是中国人。这些成就,再加上东欧诸国的干部民众试图利用亲华来曲折表达对苏联的不满,使得原本就受到东欧国家钦慕的中国在波匈事件之后变得更加受欢迎。
本期节目主要是以沈志华教授的研究为参考,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中国在波匈事件中的角色,以解释为什么有学者会说:“在处理1956年秋天的危机中,赫鲁晓夫最关键的行动之一,是将中国带进了欧洲。”
纵观整个苏联第二次出兵布达佩斯的过程,虽然出兵与否的决定权掌握在苏共中央手里,但苏共中央的意见经常是分裂的和摇摆的,而中共中央的意见虽然也出现过反转,但无论在反转前还是在反转后,其意见都是统一的、坚决的。这就导致了中方的意见对苏联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 时间轴 -
01:22 什么时候是中国对欧洲影响力最大的时候?现在?启蒙运动时期?蒙古西征?
04:39 故事从苏共20大开始讲起。
12:16 波兰的十月危机。
16:39 苏联最终选择了隐忍,但同时电邀中共派一个高级的代表团到莫斯科去讨论波兰问题。
17:37 匈牙利事件的发端。
24:58 就在中共代表团打开机舱门的那一瞬间,大家都惊呆了,赫鲁晓夫亲自来迎,而且单单就他一个人。
29:46 匈牙利和苏联国防部的电话接连打来,赫鲁晓夫和中共代表团大吃一惊。
51:35 当时的中苏决策者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纳吉政府的性质。
57:13 1956年的10月29号深夜,在与北京联系后,中共代表团力劝苏联对匈牙利放手。
1:07:18 10月30日晚上,在得到北京的最新指示后,中共代表团力劝苏联对匈牙利镇压。
1:20:20 巅峰——1957年11月举行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音乐-
东德摇滚乐队City:"Am Fenster"(《在窗边》)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1956年10月23日-11月5日。
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3-121.htm。
师哲(口述) / 李海文(著):《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初版。
刘崇文、陈绍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刘少奇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六九 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初版。
沈志华:《1956年10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沈志华:《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二》,《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
沈志华:《1956:波匈事件的“中国因素”》,《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
沈志华:《八大不提“毛泽东思想”的苏联背景》,《炎黄春秋》2013年第4期。
侯凤菁:《燃烧的多瑙河》,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
林蕴晖:《一九五六年匈牙利事件引发刘少奇的思考》,《炎黄春秋》,2009年第3期。
陈弢:《苏共二十大后德国统社党对中共经验的引进-----群众路线在民主德国研究之一》,《冷战国际史研究》,第21辑,2016年10月。
陈弢:《中共经验在民主德国的终结与中德关系的恶化------群众路线在民主德国研究之二》,《冷战国际史研究》,第22辑,2016年12月。
葛君:《苏共二十大后中共对德国统一社会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