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背後:安寧病房的故事、安寧團隊如何照護末期病人 ft.王安琪【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3】
Listen now
Descriptio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xre47jn0npa08964tibo6nz?m=comment 如何「善終」?安寧團隊怎麼照護末期病人 ft.王安琪【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EP3】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邀請了台大社會所的博士候選人王安琪。安琪於本集節目,分享她對安寧團隊、安寧病房如何運作的紮實田野研究(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69期〈安寧團隊的預期工作:科學知識、情感與照護〉) 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死亡」過程通常包含醫療的介入。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希望在自己生命消逝之際,仍需忍受插管、急救等各種僅僅能「維持生命存續」,卻可能造成身體及心靈上痛苦的治療。 於是,不少人開始選擇在生命末期進行「安寧照護」。但你真的知道安寧照護的內容到底有什麼嗎?在本集節目中,將討論安寧照護究竟在做什麼。安寧團隊中包含了醫護人員、心理師、社工、宗教師、志工等人,這個團隊又是怎麼合作的? 一般民眾可能會想像,進入安寧病房是一個消極、無法再多做些什麼的階段。但實際上,以病人為中心,安寧病房的人員們有許多需要處理的事物。除了醫護人員需一再整合各方資訊預估存活期、進行困難的醫病溝通;心理師、社工、志工等人員,也經常需要「抓緊時間」,協助病人舒緩,或完成心中的遺願。 除此之外,做為一個研究者,長時間待在相對陌生的醫療領域,又常有高情緒張力的場面,安琪也分享了自己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處理、面對自己在田野中的情緒反應。   主持人|劉仲恩(臺灣社會學刊編委、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來賓 |王安琪(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本集重點: 00:49 「安寧照護」是什麼? 02:03 是如何進入「安寧病房」這個高度注重隱私的田野的?又在當中參與了哪些場合? 05:17 什麼是「預期工作」?為什麼要以此概念來討論安寧團隊? 08:08 什麼是「時間的社會建構特性」?安寧照護中「時間」有何意義? 11:09 安寧團隊如何跟病人和家屬進行醫病溝通?怎麼告知存活期? 15:00 安寧團隊會做些什麼協助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痛苦? 25:30 在田野中間有沒有遇到的困難情況?如何處理? 28:00 研究者對自己「沒辦法做什麼」的位置與反思 33:25 面對高張力的場景,怎麼面對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本集節目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的《作伙來想社會》】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作伙來想社會」是什麼? 「作伙來想社會」是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的一系列社會學科普短片與廣播,透過邀請學術論文的作者現身說法,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希望將臺灣社會學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帶給所有社會大眾。本計劃受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補助學術期刊數位傳播」方案、臺灣社會學會經費補助。   更多資訊: 臺灣社會學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sociology 本集底本論文全文|https://reurl.cc/yQyn9l 片尾配樂|DJ綠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