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1|田野調查與客家研究
Listen now
Description
田野調查是客家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基本上是蒐集資料的重要手段;又更進一步以成為當地人為目標,獲得當地的觀點;而對於客家籍的客家研究者而言,這更是置身事內的研究。   節目筆記︰ 3’30” 田野調查是一種蒐集資料的方法,例如地理學者施添福、歷史學者吳學明、文學家李喬、文史工作者黃榮洛、劉還月、都是到當地或者現場,找到研究資料。 14’45” 對於採取田野調查作為研究方法的學者而言,田野就像自然科學學者的實驗室,研究者往往要以一整年的時間,在研究地點蒐集資料。 17’02”參與觀察、訪問與文獻是田野調查的三項主要的方法。 18’40”在現場將資料立體化,才能完全了解當地,例如施添福、黃卓權以及影像工作者彭啟原等。 對於人類學式的研究者而言,自己就是研究工具,努力「成為當地人」,完成民族誌。但是當代則轉向特定主題,例如姜貞吟的宗族研究,呂玫鍰的信仰研究。 人類學以對特定村落或部落的知識,面對整個世界的議題,例如黃應貴的布農研究與新自由主義。 32’50”海外客家的研究方面,人類學式學位論文會花半年乃至一年的時間在當地社區生活,例如在砂拉越新生村的研究。 但已在學院任職的研究者礙於工作,通常只能密集地前往當地,例如羅烈師的新堯灣研究。 36’15”置身事內的研究者以自己作為研究對象,會產生研究者對被研究者的影響。 45’00”置身事內的客家研究者對客家文化有其使命感,價值中立不是唯一信條,但是仍然要明確地區分自身的研究者與行動者的雙重身份。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5/24/visiting-professor-ann-yeohyun-field-survey-and-hakka-studies/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More Episodes
以具體的資料,分析客家語言如何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向都市或其他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遷移、與其他族群通婚的過程中,面臨語言使用及傳承的困境。   節目筆記︰ 4’10”整體來看超過3分之1的客家民眾曾經有遷離其出生地的現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遷移的比例也增加。 4’30”重點區遷出時的年齡很重要,可以用來判斷其當時的語言能力,以及他在非重點區使用客語的潛力。 6’06”因為教育而遷移的比例甚高,15歲以下,因就學而遷移的有20%左右。婚姻、教育、工作常是客家人口移動的緣由。 9’30”人口遷移受其所處的社會條件影響很大,工作機會、醫療品質、教育素質常是基本的考慮。...
Published 11/22/24
節目筆記︰ 0'00" 客語流失的情形嚴重,可謂節節敗退,但仍有不少年青人學會客家話,客語的復興,客家沒有認輸。 4'00" 客委會成立之後,2002便開始調查臺灣客語使用情況之調查,2009年更將語言使用調查納入客家人口調查項目中。其結果發見客家民眾的客語能力隨著年齡的下降而趨弱,客語與客家文化的流失,在都會區以及非客家聚落鄉鎮最為快速。 10'30"...
Published 1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