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以具體的資料,分析客家語言如何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向都市或其他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遷移、與其他族群通婚的過程中,面臨語言使用及傳承的困境。   節目筆記︰ 4’10”整體來看超過3分之1的客家民眾曾經有遷離其出生地的現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遷移的比例也增加。 4’30”重點區遷出時的年齡很重要,可以用來判斷其當時的語言能力,以及他在非重點區使用客語的潛力。 6’06”因為教育而遷移的比例甚高,15歲以下,因就學而遷移的有20%左右。婚姻、教育、工作常是客家人口移動的緣由。 9’30”人口遷移受其所處的社會條件影響很大,工作機會、醫療品質、教育素質常是基本的考慮。 11’00”「出生之後一直居住在重點區」的客家民眾,僅占54.8%。 15’00”遷移後的社交圈、工作場所,都可能造成語言有變化。 17’00”客家的族群內婚比例逐年下降。語言在跨族通婚的家庭中,日漸式微。民國97年夫妻都是客家的婚配約49.5%,103年約38.6%。客家與其他族的婚配則相對增加,例如103年與閩南的婚配是49.3%。客家的跨族通婚家庭語言為客語者低。 23’2...
Published 11/22/24
節目筆記︰ 0'00" 客語流失的情形嚴重,可謂節節敗退,但仍有不少年青人學會客家話,客語的復興,客家沒有認輸。 4'00" 客委會成立之後,2002便開始調查臺灣客語使用情況之調查,2009年更將語言使用調查納入客家人口調查項目中。其結果發見客家民眾的客語能力隨著年齡的下降而趨弱,客語與客家文化的流失,在都會區以及非客家聚落鄉鎮最為快速。 10'30" 2010年的調查的資料已經顯示,臺灣客家人中已有四成聽不懂客家話。1970年代出生者,客語尚有四成;1980年代腰斬;1990年代再腰斬,然後穩定在10%上下。再以2016的調查結果比較,隨著年齡成長,客語能力並未增加,呈現持續惡化的趨勢。 13'40"欠缺病識感是目前客語復興最基本的難題。 18'45" 跨族群通婚使得家庭語言改變,甚至社區語言也改變,再加上語言階層的現象,使得客語傳承十分困難。 32'40" 以第二語言的學習方式學會客語,而非所謂「母語」學習。學校教導客語成效雖然有限,但是卻是很好的機會,要善用隔代親職及教師的家庭訪視,能強化其教學效果。 42'30"...
Published 11/15/24
全球化進程中,經濟和社會變遷導致小語種語言使用者減少,客家語言在某些地區有面臨消失的危險。全球化加速了客家話等較小語言的衰退。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相互聯繫越來越緊密,使用英語、華語和其他主要區域語言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這使得客家話等少數族群語言的使用在國際和當地環境中被邊緣化,導致其重要性下降、社會的能見度降低,也減少向年輕一代的傳播。   節目筆記︰ 01'40'' 語言死亡是這個世界已經見到的現象。 劉劭希:「末代客的最後一場戲」寓意深遠。 語言只活在說的剎那(moment):沒有「說」,語言就沒有「活著」! 04'40'' 說客話消失的危機,目的在於警醒,並使他不至於消失。 06'00'' 對客庄青年而言,為了發展,得需要進入都會,並需要使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代間沒傳承,便會消失(遺失)。 09'20'' 即便是在都會客家人之間,(未經反省的)「自然態度」之下也是使用共同語言為多。使用客話交談有時是一種「有意的」「反省過」的態度。 13'20''...
Published 11/08/24
客家宗族信仰中的祖塔,具有特殊性,其他族群中並未出現類似祖塔的掃墓形式,甚至於客家在中國大陸的原鄉也無這種文化特徵。隨著社會變遷與法規的規範,客家祖塔的實作,面臨新的衝擊。殯葬管理法規對客家祖塔的興建、擴建、修繕以及骨灰存放都設下了明確的限制,這些規定不僅影響祖塔的保存與維護,也對客家族群的文化傳承和家族凝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節目筆記︰ 0'00" 今天要與各位朋分享,台灣客家祖塔特色及其當代所面臨的議題。  2'30"  個人家族來台祖的大墳墓,早已放滿近年過身的族人已經無法加入。  5'30" 客家祖塔是北部客家的特色,台灣南部客家甚至客家在中國大陸原鄉,也無此現象。  6'50" 二次葬時將祖先骨骸集中一起,子孫定期同時來掃墓,也許好風水容或會「因房而異」,但「分享」好風水,以及物質條件的考慮,進入祖塔與祖先同住,常是首選。掃墓(特別是多處又分散式)也省時間。  12'00" 過往的私墳佔地廣闊,清華大學後山一路到今天仍在開發的新校地,過都是公墓,公私墓地帶來用地的反省。  18'40"...
Published 11/01/24
媽祖不只是閩南人的信仰,對客庄也十分重要,這顯示了臺灣客家文化與一般漢文化之間大同小異的關係。   節目筆記︰ 00'00" 媽祖是漢人普同信仰,對客庄也十分重要,客庄媽祖的特色可以從庄內與庄外兩個面向,加以說明。 03'40"閩南說「三月肖媽祖」,農曆三月是媽祖聖誕,各式儀式活動,十分熱鬧。但客庄則配合春祈秋報之許福儀式,前往北港進香,且迎來一尊媽祖,並演戲酬神,在新春時,格外熱鬧。 14'40" 進香是香火的重新淨化,儀式由朝天宮的和尚執行儀式,放在香火桶攜回庄內。早在道光26年(1846),客庄寶山就有前往媽祖進香的儀式,香旗仍保存在朝天宮。 24'10" 1908鐵路開通,客庄開始搭乘交通工具,前往北港,放棄了徒步前往的傳統。苗栗也曾有騎自行車前往北港的經驗,當代則多租用遊覽車前往。 26'30"...
Published 10/25/24
福德正神雖然是漢文化的普同信仰,但是客家伯公信仰之文化、習俗與組織卻創造了一個「有特色的客家信仰」。   節目筆記︰ 00'00" 伯公信仰源遠流長,即使到目前都市化社會,例如竹北,伯公仍然是最基層的民間信仰。 05'20"伯公與天公二者密切關聯,分別代表民間信仰神格體系中最高與最基本的神明。伯公是福德正神,天公是三官大帝之天官,也就是賜福天官,二者都涉及「福」。 09'30" 在伯公廟有伯公福儀式,年初許福,年底完福,也就是春祈秋報。而這許福還福儀式的主神就是三官大帝,特別是天官。 16'00" 一般傳統三合院家屋中,天公爐通常奉祀於屋外圍牆,上有「天官賜福」字樣。這個天官就是一般人口中的天公,然而,天是多重的,更高的一層則是玉皇大帝,一般人的信仰中,並不特別區分。 23'30" 上元中元與下元是時間觀念,天地及生活於其中的人,則是空間的概念,構成客家民間信仰的宇宙觀。由於天神太崇高,於是最基層的伯公成為代轉願望最親切的神明。 30'20"...
Published 10/18/24
從「民間信仰」的觀點,客家與非客家之間是「大同小異」的,在地方社會的層次上,客家族群民間信仰有自身的特殊性,也有與臺灣漢人的一般性;在族群認同的層次上,民間信仰作為臺灣客家族群論述的一環,創造了一個「有特色的客家信仰」。   節目筆記︰ 00'00'' 從民間信仰的角度討論客家文化與一般漢文化之間的共同性與特殊性。 05'00'' 三山國王被誤以為是客家信仰的過程,這可以從尹章義在新莊三山國王廟廣福宮的研究談起。然而,就本書之民間信仰取向而言,其文更大的影響力在於以客屬潮州人(或者潮州客家)與三山國王信仰之關係,拈出族群與民間信仰之關係這一研究議題。 15'50'' 三山國王信仰淵源於潮州地區的巾山明山與獨山的山神信仰,經過不斷的成神過程,甚至進一步與歷史故事相結合,又被朝廷封贈,而成為華南重要的信仰。潮州人群將三山國王帶來臺灣,而來自潮州的客家(例如饒平)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份。又由於潮州福老人群在台灣相對少數,來自廣東的人群被認為都是客家人,於是潮州人的三山國王信仰就被誤為是客家信仰了。 27'50''...
Published 10/11/24
台灣的客家義民信仰,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台灣本土化之初,客家和義民連結在一起,偶而還會被污名化,甚至把義民說成「不義之民」,清代義民之舉被詮釋為幫助外來政權。 今天希望和這樣的論點進行對話,並強化義民與當代客家的關係。   節目筆記︰ 05'30'' 台灣客家義民爺信仰是如何發展出來的?義民神格提高的過程、義民廟財產的增加、十五大庄祭祀圈發展的過程。義不義的評論,應先分析其評論基礎。 08'20'' 評論者的立場:台灣通史、因順稱義是基於怎樣的立場評論?台灣本土化初期,一些政黨雜誌延續這樣的論點,污名化客家義民的義舉。史觀的換位,決定了許多內涵。義不義的評論,與所持有的史觀有密切的關連。 15'20'' 「義」的定義與當朝政權有關,與「地方社會秩序」有關,義民也「非客家族群專有」,台灣原住民族、閩南族群漳州、泉州人群都有獲清朝封為義民的歷史紀錄。 18'20'' 客家族群義民信仰的發展,特別是新竹枋寮義民爺信仰的發展,需要深入討論他和地方社會的關係,例如廟的規模越來越大、...
Published 10/04/24
神豬在義民節中最受矚目,它一方面源於漢文化,又有台灣在地產業、經濟及節慶的特性,我們對於神豬之爭議,應該放在這個脈絡中思考。   節目筆記︰ 00'00" 在一般人眼中,神豬是義民信仰最受矚目的宗教習俗。 03'20" 神豬獻祭是漢文化的普同現象,在華南尤其如此;實際上對南島民族而言,也是如此。 07'10" 陳朝龍於19世紀末已觀察到竹塹地區的義民祭典以神豬獻祭,已有競重的現象。然而神豬獻祭也不僅限於義民爺,其他神明亦然。 11'40" 日本時代鼓勵畜牧業提高產值,豬產業神豬之競重風氣,對於政府農政單位而言,是值得獎賞的畜牧實業,這種態度不只是信仰文化,還具有畜產科技的意義。 17'10" 戰後,競重之外,得獎神豬的裝飾成為另一搶眼的習俗。民國60年代,神豬整隻垂直吊掛,成為彩繪藝術;又至70年代後,霓虹造景使神豬成為裝置藝術。 23'30" 神豬飼養的困難,本身就是神蹟,如無神明庇佑無法達成。同時犧牲本來是自我犧牲,有宗教神聖的意義。專業化的飼養對於這種犧牲精神而言,多少有所差距。 30'10"...
Published 09/27/24
講到義民信仰或義民爺信仰,多半想到的是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這個地方(現今下寮里)的義民廟,稱為新竹義民廟、新埔義民廟或枋寮義民廟。 但很少人知道苗栗市也有義民廟,而且苗栗縣境內也有其他6座義民廟。但這些義民廟的建立過程,未必和新竹義民廟有直接關係,信仰內涵也未必都一樣。   節目筆記︰ 00'00''全臺灣都有義民廟。苗栗也有義民廟。在哪裡呢?和新竹義民廟有什麼不同呢? 03'40'' 苗栗縣有7座義民廟。苗栗市義民廟(苗栗義民廟)、頭份義民廟、獅潭義民廟、大湖護安廟、三灣三元宮、大湖昭忠塔義民廟。 10'40'' 頭份義民廟的興建,起於當地民眾到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祭拜路途遙遠。因此從枋寮義民廟分靈,在頭份當地建立枋寮義民廟的分靈廟。獅潭義民廟是獅潭拓墾家黃南球建立,主要祭拜對象是黃南球的家丁和隘丁,被原住民出草而死者。大湖昭忠塔義民廟則主要祭祀抗日英雄羅福星。 17'30''...
Published 09/20/24
談到客家人的信仰,常以「義民信仰」為代表。 二十多年前,教育部編寫的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將客家人敬拜的義民爺,寫成是和「有應公」一樣的無主孤魂,引發客家菁英強烈反彈,教科書編寫者才又改寫相關的文字內容。此後引發一波學術界探討義民爺神格的研究和爭議。如何看待義民和義民爺,牽涉到不同族群的史觀。   節目筆記︰ 00'00" 義民信仰或稱「義民爺信仰」是臺灣在地產生的信仰。 03'10" 義民爺信仰源自於清代的林爽文事件,官兵節節敗退,各地組織義民軍抵抗。林爽文部隊攻打到現今新竹高鐵站附近的六家,客家義民軍成功擊退林爽文部隊,戰死的義民軍被收埋祭祀,就是我們所稱的義民爺。 07'40" 義民廟裡面祭拜的都是義民軍嗎?林爽文部隊戰敗後到哪裡去了? 12'30" 人死為鬼。有子孫祭拜者為祖先,沒有子孫祭祀者為孤魂野鬼。我家的祖先,對你而言是鬼。有德有功,眾人祭拜者為神。華人社會中保衛家園死後受崇拜者,就是常見的英靈崇拜。 義民爺對保衛客家社區有貢獻,因此被客家人奉為神明。 17'50"...
Published 09/13/24
枋寮義民廟慶讚中元是最每年最受注目的祭典,舉行於每年農曆七月十八至二十日,稱為義民節。   節目筆記︰ 01'00'' 與新竹新埔枋寮義民廟相關的祭典包含春秋。 03'35'' 義民祭與慶讚中元不是同一個祭典,義民祭的對象是義民爺,中元則是孤魂野鬼。 08'40'' 七月十八日的重點是請佛奏聖,安奉大士爺,然後才能請孤魂野鬼前來。 18'00'' 七月十九日一整日誦讀《梁皇寶懺》,以獲得功德;晚上則有大拜金山儀式。 32'15'' 七月二十日為祭義民、拜天公、與普度,誦讀梁皇寶懺所得的功德,迴向給所有的孤魂野鬼;中午時,再以神豬獻祭天公;晚上則舉行普度儀式。 45'35''...
Published 09/06/24
義民信仰是台灣本土形成的信仰,新竹新埔枋寮義民廟由於地方社會的積極參與,使得祭典隆重,神格提昇,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客家族群信仰。   節目筆記︰ 01'00" 義民信仰組織運作與地方社會,與客家族群的關聯性。 04'45" 十五個聯庄中各聯庄的運作與地方社會密切關聯,以領調制度,藉由「爐主、四柱及緣首」三層次,動員地方社會人士參與。各聯庄皆有一輪值家族擔任總爐主,而其他所有的參與者也都是家族。 14'10" 十五聯庄輪值,意即15年才輪值一次。對於輪值祭典工作的人而言,一輩子幾乎只有一至兩次的輪值工作,可以說是一輩子的事。 19'00" 請義民爺到庄頭公廟,庄內幾戶或幾鄰人家為單位,輪流天天祭祀義民爺,稱為「奉飯」 22'30" 十五大庄輪值機制的形成與延續,四姓首事,四大庄經理人;由於有深遠的歷史及聚落規模,所以能持續運作。外庄經理與外庄輪調。 30'10" 林爽文事件後,台灣各族群泉州、漳州、客家與平埔分別獲乾隆頒贈「旌義、思義、褒忠、效順」等四塊匾額,但唯有新竹新埔枋寮義民廟成為有分香廟的本廟。 44'05"...
Published 08/30/24
最近一段時間,在客家文化相關的臉書或其他社群媒體的群組中,相當多客家鄉親、客家或非客家的學者,發言討論「台語」的內涵和他的意義。 2024年7月27日在文化部舉辦「臺灣台語北區論壇」的會場外,羅肇錦教授等手舉「語言平權」、「無參詳、無民主」、「客語=國語,請同亻厓講客話」等標語。 本講次將說明抗議團體的主張、與抗議團體不同的觀點,還有主持人個人的一些看法。   節目筆記︰ 01'00" 台灣閩南語改成台灣台語的議題內涵及其憂心。 06'20" 台灣台語命名引起爭議的導火線。 08'20" 羅教授等抗議的主張及其意涵:抗議國家語言會議分區論壇缺客家話部分、不同意將閩南話改稱台灣台語。 11'30" 2022年原住民語、客家話、閩南話、手語對應於台灣原住民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台灣手語的見解,已在公部門文書中正式確定。 15'00" 羅教授並沒反對閩南人稱呼自己的語言為台語,但不贊成國家的公文將閩南語稱為台灣台語。其實他憂心的是「單一語言霸權」的復辟。 20'10"...
Published 08/23/24
文化公民權是一種基於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公平的權利,強調個人和群體在文化傳承、發展及參與其中的基本權利。 這種權利的保障不僅涉及語言、教育和傳播等方面,還包括文化認同和歷史詮釋的權利等。客家族群應該和其他公民享有相同的文化公民權。   節目筆記︰ 04’00”這些年來客家文化、客家語言,客家傳播,以及與客家歷史詮釋有關的知識體系等等,受到重視,有所發展,固然是許多人的努力和公部門善意的結果,不過在一個民主、多元的文化國裡,本質上這些應該視為文化公民權的實踐,而不是德政。 08’00”在多元文化主義的社會裡,國家有義務對於弱勢族群的文化,投入更多的關心與資源。多元文化主義通過「肯認差異」精神的實作,從弱勢族群立場出發,使其獲得更多社會資源分配與補償,進一步得以和主流團體平等。過去客家文化以一種弱勢的狀態存在,客家社會運動的訴求,多數是客家文化公民權的一部分。 13’50” 照顧、德政是一種外加的概念,文化公民權卻是一種內在應有的「權利」。 18’40”...
Published 08/16/24
民國90年客委會成立,可以視為是「客家事務法制化」的開始,而99年1月27日總統公布《客家基本法》全文 15 條以及107年1月31日修正公布全文 21 條,則是法制化的完成。客家事務成為政府施政的公共事務,有其劃時代的成就與影響;但是客家事務顯然不只是公共事務而已,政府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   節目筆記︰ 0’00” 民國 99年1月27日總統公布《客家基本法》全文 15 條以及107年1月31日修正公布全文 21 條,可以視為是法制化的完成。 4’20” 目前客委會除行政處室外,有四個實質的業務處,即語言發展、產業經濟、藝文傳播、綜合規畫,因此客委會不只是一個「文化單位」,產業與經濟等客家生活本身,也是客委會的任務。 8’20” 《客家基本法》除前3條總則之外,第4-10條關於國家行政體制,第3及11-15的重點是語言;第16條是客家知識體系,第17條是傳播,第18條客家文化發展基金,第19 條是全球客家,第20條是全國客家日。客家基本法是客家公共事務的根本大法,例如法中規定了客家傳播基金,才能據以辦理講客電台等傳播事務。 17’40”...
Published 08/09/24
1988還我母語大遊行被認為是臺灣客家運動的開始,要求廢除《廣播電視法》第二十條。 客家運動不僅成功地達成目標,更促使後來中央政府設置客委會,客家事務成為國家公共事務。 不過一旦涉及政治,不同立場的客家人士也使得客家主體性與代表性有所爭議。   節目筆記︰ 0’00” 還我母語大遊行是臺灣客家社會運動的開始 3’30” 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大遊行以廣電法第20條修法為訴求。 12’15” 還我母語大遊行由客家風雲雜誌號召而發起,媒體人、知識份子及各地鄉親響應,從國父紀念館出發,於中正紀念堂結束,約五六千人參與。 17’45” 還我母語大遊行以社會運動意促成政府體制之調整,也使得客家事務成為公共事務,促使客家人士更積極參與政治,而一系列的客家公共事務也就此展開。 32’00” 由於涉及政治,不同立場的客家人士也使得客家主體性與代表性成為有所爭議的問題。 46’15”...
Published 08/02/24
1988年12月28日為什麼會有以「還我母語」為主題的客家社會運動? 首先要瞭解「社會運動」的意義,其次要瞭解1970年代對臺灣的重要性。 1970年代展開的本土化運動和民主化運動,而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社會運動百花齊放,客家社會運動要放在這樣的脈絡中理解。   節目筆記︰ 0’00” 怎麼看1988年發生在臺北的客家社會運動? 2’25” 什麼是社會運動?社會運動是西方的概念,以前沒有這樣的概念,但是臺灣先賢在日治時期已經有這樣的實踐。社會運動為我們爭取很多權益,但很多人以為我們目前享有的各種權益,是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經濟發展之後自然就會有。 4’00” 社會運動的「社會」是social,「運動」是movement。先說「社會的」,以「社會住宅」為例,「社會」指「非商品」、「非商業性」的。全民健保是「社會」保險,不是商業保險。雖然也可能涉及政治權力的分配,但「社會」在此意指社會結構的改變。 9’00”...
Published 07/26/24
「客家研究」是一種帶有對客家族群關心的研究,與實證論式的將客家族群做為變項、視為他者、強調與本身無涉的「客觀研究」(研究客家)不同。 本次講分享一種客家人關心客家事務,涉及研究者族群經驗、族群權益的研究取徑。   節目筆記︰ 4’20”客家研究和研究客家,其旨趣(interest)有基本上的不同。 6’25”...
Published 07/19/24
通過確定研究對象、研究範圍進一步定位研究的結構位置,由於東南亞客家缺乏清楚的母體資料,除非能夠長期蹲點,否則多地點及多次數的田野訪查可能是一個較為可行的研究途徑。 依問題的性質,關注的時間長度與社會結構的深度不同,這一次我們引用了法國年鑑學派的歷史時間觀作為分析議題的架構,有些事件的意義,拉長時間之後,會得到翻轉性的結果,以砂拉越劉善邦的個案為例。   節目筆記︰ 2’20”研究方法都是一樣的。但各地衛生條件、治安、語言、文化禁忌、入境管制等環境不同。 5’30”...
Published 07/12/24
在網絡社會中,客家社群增強了他們在地方和全球的能見度和影響力。 對客家人來說,網路虛擬社群提供了新的社會互動和融合平台,不僅促進了文化聯繫,還有機會放大在主流媒體中被邊緣化的聲音。 延伸Anderson的概念,客家社群可以被概念化為想像共同體,數位通訊技術在強化這種集體身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客家人儘管有地理上分散的現象, 但能夠通過共享的敘事和記憶,想像他們的社群,凸顯了ICT對離散社群身份形成和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節目筆記︰ 1'00" 網路時代的來臨,生活多面向都受影響,對我們客家社群也有重要的影響。 3'40" 過去許多技術只是五官的延伸,如電話是耳朵的延伸,鉗子是手指的延伸,不過ICT技術的改變,卻是更加的根本,它帶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空間成為流動的空間,改變了一個人不能同時出現在台北和紐約的限制;時間成為沒有時間的時間,線性時間被改變;實體的被數位化。 7'30" 時間、空間和生活世界的各項事務的數位化、儲存與傳輸,教育方式、人際關係、族群認同、人際關係,幾乎無所不在的受其影響。 16'50"...
Published 07/05/24
語言學依其研究取向,區分為異時性語言學、同時性語言學、語言類型學。 我們可以用客語為例,從漢語的歷史、客語的特殊性及客語起源這三個議題,了解這三種研究取向。 此外,社會語言學或文化語言學,例如語言復興之類議題,也是語言研究的議題與方法,不過在本次主題未能談及。   節目筆記︰ 03’45” 西元601年隋朝時的《切韻》,原來是為了寫作韻文而編輯,提供了我們理解漢語及其所有方言的分期線索,這是異時性語言學。而這些韻書中包含了聲、韻、調三要素,就是一種同時性語言研究。 19’20” 語音變化有規則例如bun fun hun分別是客語白讀、客語文讀及閩南語的「分」字,這是b→f→h的變化規則,是異時性語言研究的一個例子。 25’00” 漢語有許多方言,如何證明某一方言算是「一種方言」呢?以客語為例,客語「全濁聲母一律清化送氣」就是客語作為一種方面的重要指標。這就是一個語言分類的例子。 34’25” 客語的聲調四縣有六調,海陸有七個調;實際說話時有連動變調的現象。 42’20”...
Published 06/28/24
歷史學與人類學乃至社會學都注重文獻,我們可以分別從文獻的來源、解讀、詮釋介紹這一研究方法。 但此處所謂文獻並非學術研究者慣稱「文獻回顧」(book review)的文獻,二者簡單的區別為此處所謂文獻指的是第一手資料。   節目筆記︰ 04’45” 首先關於文獻來源,政府檔案是文獻的最大宗,也就是政府的治理文書,從清代與日治,到中華民國政府,都有不同型態的文獻。民間文書包含一般常民家戶、商業乃至社區文獻。 19’50” 其次,關於文獻解讀方面,對文獻的解讀有見對政府治理體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是要對當時的政經產業背景或對社會體制要有一定的了解;古文書最大量的是土地契約,必須具備一些專有名詞的知識。簡言之,對文獻背後脈絡的了解,有益於解讀文獻。 33’55” 最後是關於詮釋方面,通常我們會說有「多少材料說多少話」,也就是實是求是,不要瞎猜或空言。不過站在新史學的立場,我們先要解讀的是文獻所指涉的那個社會事實,或者其文獻生產的脈絡,因此,有理由先假設那個社會事實,再回頭來推敲有多少文獻支持。 47’10”...
Published 06/21/24
客家研究或客家政策中,客家人口數的了解,具有其重要性。 本講次,介紹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後所進行的台灣客家人口調查的發展、抽樣設計與樣本配置之演變。   節目筆記︰ 1.25 過去客家人口估計的方式到電腦輔助電話抽樣調查估計。 3.45 105年起「客家人口」與「客家語言」,兩者合並調查。  5.40 Social Survey 是社會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多為抽樣調查。研究報告都有詳細的抽樣方法、接觸率、成功率…的說明。 17.30 家戶電話調查的限制逐漸浮現與「唯手機族」調查的加入。 29.30 統計推估的科普知識。 33.00 抽樣設計與樣本配置的思考。 36.20客家人口定義的演變。血統論、語言論都有參考的意義。《客家基本法》制定後,客家人的定義是:「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  42.30 族群通婚增加了族群認同複雜性。 49.00...
Published 06/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