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9|置身事內的客家研究取徑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客家研究」是一種帶有對客家族群關心的研究,與實證論式的將客家族群做為變項、視為他者、強調與本身無涉的「客觀研究」(研究客家)不同。 本次講分享一種客家人關心客家事務,涉及研究者族群經驗、族群權益的研究取徑。   節目筆記︰ 4’20”客家研究和研究客家,其旨趣(interest)有基本上的不同。 6’25” 客家研究,仍須立足於堅實的資料,並做合理的詮釋,基於此邁向社會實踐的層次(參見徐正光編,《客家研究概論》之導論)。客家研究本身應該具有社會實踐的意義。 10’30”「價值中立」的態度,學界早有反思(參考本人碩士論文:〈社會科學中價值中立問題之探討─實證論與韋伯〉),「讓事實說話」的素樸態度也不是理所當然。 18’20”置身事內的研究,仍須在學術的規範對話之內進行。不能作為文宣或傳教文。 26’40”「不是凱薩也能了解凱薩」的「設身處地」方法論,與身在其中的經驗所能處理的,真有不同。 34’30”個人、個別族群的經驗知識有其珍貴性。更重要的是從個體的經驗知識,轉換到社會體制的合理性的檢討,涉及整體社會結構之更張。客家民間社會早已進行置身事內的研究。 40’40”需要與實證主義幽靈對抗,從客觀主義的窠臼解放出來,回到學術同儕的對話脈絡。 45’45”關於social reality 的預設,會影響研究取徑的決定。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7/19/visiting-professor-anne-liohyun-the-hakka-study-of-the-study-of-the-hakka-studies/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More Episodes
以具體的資料,分析客家語言如何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向都市或其他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遷移、與其他族群通婚的過程中,面臨語言使用及傳承的困境。   節目筆記︰ 4’10”整體來看超過3分之1的客家民眾曾經有遷離其出生地的現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遷移的比例也增加。 4’30”重點區遷出時的年齡很重要,可以用來判斷其當時的語言能力,以及他在非重點區使用客語的潛力。 6’06”因為教育而遷移的比例甚高,15歲以下,因就學而遷移的有20%左右。婚姻、教育、工作常是客家人口移動的緣由。 9’30”人口遷移受其所處的社會條件影響很大,工作機會、醫療品質、教育素質常是基本的考慮。...
Published 11/22/24
節目筆記︰ 0'00" 客語流失的情形嚴重,可謂節節敗退,但仍有不少年青人學會客家話,客語的復興,客家沒有認輸。 4'00" 客委會成立之後,2002便開始調查臺灣客語使用情況之調查,2009年更將語言使用調查納入客家人口調查項目中。其結果發見客家民眾的客語能力隨著年齡的下降而趨弱,客語與客家文化的流失,在都會區以及非客家聚落鄉鎮最為快速。 10'30"...
Published 1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