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1988年12月28日為什麼會有以「還我母語」為主題的客家社會運動?
首先要瞭解「社會運動」的意義,其次要瞭解1970年代對臺灣的重要性。
1970年代展開的本土化運動和民主化運動,而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社會運動百花齊放,客家社會運動要放在這樣的脈絡中理解。
節目筆記︰
0’00” 怎麼看1988年發生在臺北的客家社會運動?
2’25” 什麼是社會運動?社會運動是西方的概念,以前沒有這樣的概念,但是臺灣先賢在日治時期已經有這樣的實踐。社會運動為我們爭取很多權益,但很多人以為我們目前享有的各種權益,是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經濟發展之後自然就會有。
4’00” 社會運動的「社會」是social,「運動」是movement。先說「社會的」,以「社會住宅」為例,「社會」指「非商品」、「非商業性」的。全民健保是「社會」保險,不是商業保險。雖然也可能涉及政治權力的分配,但「社會」在此意指社會結構的改變。
9’00” 運動,是指有意的社會變遷。常聽到有人說,客家委員會是政治的產物,其實,人類很多權益都是社會運動爭取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譬如今天婦女地位提升很多,但是以前婦女在銀行工作,要簽「單身條款」的切結書,職場上受到很多不平等待遇。這些不合理的待遇之所以能夠消除,都是婦女運動爭取的結果。
13’00” 舊有的社會運動是爭取自己的權益,新社會運動則不一定明確爭取自己的權益,譬如環境保護運動、消費者運動。解嚴前後將社會運動污名化,甚至有所謂「社運流氓」、「環保流氓」等名詞。
17’10” 1970年代對臺灣是一個重要年代。退出聯合國、石油危機、中(中華民國)美斷交,引發國民黨的統治正當性危機,以及對臺灣前途的思考。在社會文化層面,則是本土化運動的展開。包括校園民歌,主張要「唱自己的歌」。文學領域有鄉土文學論戰。在不同的領域,臺灣主體性逐漸浮現,在政治層面,則是民主化的展開。
26’00” 「米糠油事件」引發食品安全,促發消費者保護運動。鹿港反杜邦、宜蘭反六輕,環境保護運動和消費者運動,因為看似較無涉政治,在戒嚴時期得以展開,對政府的經濟掛帥主義進行反抗。
34’00” 1987年解嚴之後,勞工和農民為了爭取自己權益,展開勞工運動和農民運動,還有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和「還我土地運動」。各式各樣社會運動百花齊放。
42’30” 許信良選桃園縣長引發的「中壢事件」,黨外運動快速發展,民眾無法從當時主流媒體獲知完整訊息,在報禁的情況下,當時又還沒有網路,雜誌變得很重要。這也是何以當時客家菁英開辦「客家風雲」雜誌,用雜誌宣揚客家意識。
44’30” 1988年客家還我母語運動展開的近因,是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社會運動百花齊放。遠因則是1970年代以來,本土化運動和民主化運動展開以來,對「同化政策」的質疑和反抗。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7/26/a-guest-professor-anlie-haohyun-the-brewing-of-hakka-society/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