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8|東南亞客家研究的方法
Listen now
Description
通過確定研究對象、研究範圍進一步定位研究的結構位置,由於東南亞客家缺乏清楚的母體資料,除非能夠長期蹲點,否則多地點及多次數的田野訪查可能是一個較為可行的研究途徑。 依問題的性質,關注的時間長度與社會結構的深度不同,這一次我們引用了法國年鑑學派的歷史時間觀作為分析議題的架構,有些事件的意義,拉長時間之後,會得到翻轉性的結果,以砂拉越劉善邦的個案為例。   節目筆記︰ 2’20”研究方法都是一樣的。但各地衛生條件、治安、語言、文化禁忌、入境管制等環境不同。 5’30” 如何確定研究對象,就是如何認定客家?血緣、語言、地緣、神緣都可用,但都不確定。 11’40”海外客家研究,從海外華人研究中獨立出來。 12’40”台灣客家研究群、台灣客家社團與東南亞之間的交流,影響了當地客家意識的興起,也鼓勵了當地客家研究的增加。 19’00”採用「東南亞」作為一個分析單位,已經把「研究的觀點」置於世界體系的結構中。 23’40”除了長期蹲點外,因為缺乏母體,無法抽樣。通過在地學者認識當地社會,借力當地研究能量,是一種方法。多地點、多次數(長期)的田野觀察輔以其他方式進行,是另一種方法。 33’40”研究需要取景,了解時間觀的意義,用時間的望眼鏡或放大鏡各有所見,時段的短中長,對一件事的詮釋與意義將有不同。 44’30”全球客家與19世紀殖民經濟有關。馬來西亞古晉石隆門劉善邦的案例分析,說明了時段長短所得到的結論會不相同。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7/12/a-visiting-professor-of-the-study-of-hakka-studies-in-southeast-asia/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More Episodes
以具體的資料,分析客家語言如何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向都市或其他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遷移、與其他族群通婚的過程中,面臨語言使用及傳承的困境。   節目筆記︰ 4’10”整體來看超過3分之1的客家民眾曾經有遷離其出生地的現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遷移的比例也增加。 4’30”重點區遷出時的年齡很重要,可以用來判斷其當時的語言能力,以及他在非重點區使用客語的潛力。 6’06”因為教育而遷移的比例甚高,15歲以下,因就學而遷移的有20%左右。婚姻、教育、工作常是客家人口移動的緣由。 9’30”人口遷移受其所處的社會條件影響很大,工作機會、醫療品質、教育素質常是基本的考慮。...
Published 11/22/24
節目筆記︰ 0'00" 客語流失的情形嚴重,可謂節節敗退,但仍有不少年青人學會客家話,客語的復興,客家沒有認輸。 4'00" 客委會成立之後,2002便開始調查臺灣客語使用情況之調查,2009年更將語言使用調查納入客家人口調查項目中。其結果發見客家民眾的客語能力隨著年齡的下降而趨弱,客語與客家文化的流失,在都會區以及非客家聚落鄉鎮最為快速。 10'30"...
Published 1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