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節目筆記︰
0’00”量化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差別。量化研究法就是大家熟知的問卷調查法。田野調查法就是質性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還發展出許多其他方法。
4’20”不稱「質化」而稱「質性」研究方法,因為人的現象和社會現象本來就是「質」的。把「質」的人的行為和社會現象轉化為「數據」、「數量」來研究,所以稱為「量『化』研究」。量化研究不完全等於民意調查和簡單的百分比呈現,有嚴謹的問卷設計、抽樣和統計推論分析。問卷調查最重要的是「自變項」和「依變項」,探討這兩者的關係。
14’00”抽樣是嚴謹的過程。在時間和經費考量下,1,200個受訪樣本是最划算的樣本數,所以常見各種面訪或者電話調查都是抽樣1,200人,此時的抽樣誤差是3個百分點。
17’30”網路問卷調查尚未能解決隨機抽樣問題,無法進行統計推論,因此不具有嚴謹學術價值,只能供參考。電話調查剛出現時,也有這個問題,電話調查的抽樣問題解決之後,電話調查很常被採用。但目前出現新的問題是,在1,200個樣本中,家用電話和行動電話要各抽取多少個樣本才合理?目前尚未有定論,因此造成爭論。
20’00”即便是透過嚴謹的抽樣...
Published 06/07/24
深度訪談是質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深度訪談所強調的不是如何取得資料;而是將訪談的資料視為說話者的自白,對之批判反思,以延伸出更多新的問題及論述,這也就是所謂的敘事分析。
簡單說,敘事分析就是分析別人說的話語。
同時,由於深度訪談敘是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對話中完成,所以這個敘事過程其實是雙方互為主體而建構出來的。
節目筆記︰
4’00” 敘事分析以文化心理學為理論的基礎,文化心理學者對於特定文化塑造個人之認知的過程,會以「逆向工程」或「解構」的方式,分析說話者的敘事,從而解讀出文化的社會實踐與他的認知之間的關係。
12’50”研究者在深入訪談時,會使用「主敘述」、「回問」與「平衡整理」三階段,獲得說話者的敘事。
18’20” 提問(形式的分析)、內容的分析、批判反思是敘事分析的三個原則,舉例說明:以宋文里用自己從前的生命故事,進行自我的敘事分析。
30’20” 這樣的方法也可以拿來討論例如義民廟的一些近乎神話的傳說故事,例如拉骨骸的牛車即是。
33’30”...
Published 05/31/24
田野調查是客家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基本上是蒐集資料的重要手段;又更進一步以成為當地人為目標,獲得當地的觀點;而對於客家籍的客家研究者而言,這更是置身事內的研究。
節目筆記︰
3’30” 田野調查是一種蒐集資料的方法,例如地理學者施添福、歷史學者吳學明、文學家李喬、文史工作者黃榮洛、劉還月、都是到當地或者現場,找到研究資料。
14’45”...
Published 05/24/24
中原客家記憶受到擠壓、強迫失憶的社會脈絡,雖是台灣客家人隱形化的困境,在本土化運動過程中,卻成為新的台灣客家意識發展的空間。
節目筆記︰
4'45"本土社會運動與客家意識的關係。從原住民族正名、還我土地運動開始,原-漢、本省-外省、閩-客人群分類,及其牽涉到的的內涵乃逐漸成為重要的議題。1988還我母語運動即是該時代的產物。
10'00"各族群(包括客家)意象、語言、傳播、公民文化權,分別受到強化。
13'30"(早期)建設寶島客家電台募款案例說明。
15'30"客家文學與本土意識之案例討論。
21'30"客家族群媒體是客家社會運動的產物,同時也強化了客家運動的力道與內涵(包括客家語言景觀)。
33'00"地方實作與客家記憶:雜誌、客家社區報,浮育了本土台灣客家意識的內涵與認同,強化了本土客家意識的論述。
40'00"客家族群的傳播權、詮釋權的爭取。
42'00"客家博物館案例。
45'00"臺客家意識的產生,與臺灣Holo人的張力有關,從客家人對Holo人獨佔「台灣人」、「台語」的不悅可知。
48'00"本土運動和客家族群的在...
Published 05/17/24
族群認同預設了族群意識,族群意識又預設了許多相關的記憶。
本文把中原客家記憶的學習與遺失,作為台灣客家族群記憶的形成的一個過程。
台灣客人經學習而具中原客家意識,後因失憶,而在台灣本土化過程中,提供了台灣客家意識形成的空間。
節目筆記︰
05’15” 族群記憶的來源,可能是後天學習,也可能是直接體驗,台灣客家族群意識中尤為明顯。
08’20” 台灣客人,從粵人、義民、客人、中原客家、台灣客家的轉變,可說是關於客家記憶的轉變。
13’00” 台灣客人學習中原客家意識:書、期刊、文獻、會議、社團結社、集會儀式、傳說與故事都曾發生作用。
33’00” 借用陳其南教授「土著化」理論,可進一步理解台灣客家意識誕生的基礎。
35’00” 台灣現代化進程中,通過都市化、工業化過程,客家人的中原漢人記憶逐漸被壓縮、遺忘。
徐正光教授形容「客家人成了隱形人」,鍾肇政先生則說「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
46’00”...
Published 05/10/24
新个客家人是鍾肇政於1990成立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時,所新創的名詞,這20世紀的最後十餘年,確認了「台灣客家」的主體性。
新个客家人即意謂著臺灣客家之形成,不過歷史更悠久的世界客屬總會在臺灣各地方的客屬或客家崇正會,亦即所謂世界客家,這個趨勢仍然存在。
這是一個全球化與在地化並存的力量,本來可以並行不悖,只是中國與臺灣兩個政治實體的糾葛下,變得競爭多於合作。
不過,無論如何,從1988到1997,這十年間,「台灣客家」的主體性可謂正式形成。
節目筆記︰
05’00”
1987年《客家風雲》雜誌創刊,隔年萬餘民客家鄉親走上台北街頭,也就是「還我客語大遊行」,1990年「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
這一系列的客家運動訴求恢復客家尊嚴,當時鍾肇政提出了「新个客家人」口號。
客協成立後推動了母語、客家文化、青年運動等等活動。
16’10”
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在台北市積極參與民主選舉活動,也使台北市政府成為國內最早積極展開客家事務的政府體制;同時也到大專院校辦理客家社團活動,鼓舞年輕人的客家認同。
20’35”
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之成...
Published 05/03/24
根據客委員會委託學者及調查公司執行110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成果顯示,全國客家人口推估約466.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19.8%。臺灣客家話主要有「四」、「海」、「大」、「平」、「安」五種腔調,加上六堆「南四縣腔」,以及其他較少數的腔調。
不同祖籍的客家人,從中國廣東省東部和福建省西部各地移民來臺灣,形成眾多腔調匯聚在台灣。
一般認為客家人原鄉在山裡,並不符合實情,除了四縣腔和大埔腔,祖籍地靠近韓江流域的山區,其他腔調的祖籍地都近海。廣東省北部和江西南部也有客家人,因為不屬於韓江流域,沒有機會移民來臺灣。唯有近海,或者透過河和海的銜接,才有機會向外移民。
來到臺灣的客家人,也並非都住山裡。六堆的客家人住在有湧泉的平原,桃園客家人住平緩的台地,新屋區永安漁港的客家人甚至是捕魚的「海客」。苗栗和公館的客家人,其實也是住在河流沖積平原,而非山裡。只有台三線的客家,才是接近「淺山」的印象。
過去,梅縣原鄉和苗栗客家主導臺灣的客家印象。臺灣客家其實多元而複雜的。
節目筆記︰
0’01” 臺灣客家人口數和比例。
5’00”...
Published 04/26/24
關於臺灣客家之形成包含聚居、祖籍認同到族群認同的過程,本集討論客家移民身份認同的形成。
但是對臺灣客家而言,「客家」這一名稱晚至二戰之後,才正式引入臺灣,「客人」才是臺灣客家的自稱。
節目從義民、粵人與客人三種身份認同,說明這一客家形成的過程。
節目筆記︰
4’50”
義民信仰與其他主神信仰有一重大差異,因為義民信仰牽涉到信仰者自身的身份認同。我們可以用新埔枋寮義民廟的〈四姓規約〉(1802)與〈祀典簿序〉(1841)這兩份重要的文書,說明義民身份的改變。
19’10”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戴禮成兄弟捐施塜地字約〉、嘉慶七年(1802)的〈四姓首事合議規條簿約〉、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曾騰所寫的〈祀典簿序〉、以及同治四年(1865年)的〈褒忠廟記〉等四份文件,清楚地呈現了「粵人」的認同。
32’10”
臺灣建省後,官員展開修纂《臺灣通志》計畫時,提醒各地參與文獻采訪者要注意「客人」之文化特殊性,其中陳朝龍的《新竹縣采訪冊》最為出色。該書為官方志書以專章討論客人/客庄之首例,〈客莊風俗〉一篇,雖然不完整,但仍可以視為是「客人...
Published 04/19/24
清初(17世紀末)來自廣東東部的潮州、嘉應州與惠州的人群,起初春來冬返於廣東與臺灣之間;最終聚居在北部桃竹苗中與南部高屏六堆地區,並且成為臺灣客家人。
本集先說明聚居的過程。
節目筆記︰
3’36”
臺灣屬福建省,廣東移民到臺灣等於是「隔省流寓」的外省人,無法取得業主(地主)身份,初期的廣東移民往往成了閩籍或原住民族地主的佃農。然而經由藉由改善水利及龐大的勞動力,取得有利的社會位置,於是建立了以宗族及地方公廟為主要社會體制的地方社會。
17’10”
客家島內分布及其解釋:清代臺灣客家在島內形成聚居現象,主要為南部六堆、中部豐原新社與東勢、以及北部的桃竹苗地區,大致上形成閩人靠海,而粵人居山的態勢。關於這種態勢的解釋有晚來說、械鬥說與原鄉說三種說法。
30’50”
19世紀山林產業開發與客家擴張:客家移民以「隘墾」的方式,進入內山,取得更多的土地。除了移民熟悉水田作物及藍靛或木材之類淺山作物外,林業、樟腦與茶業帶來了龐大的生產力,創造了十九世紀客家移民的擴張期。金廣福大隘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例子。
客新聞專欄:https://...
Published 04/12/24
一方面介紹香港崇正總會對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重要性,並討論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所承載的政治態度與轉變。
另外一方面則是介紹臺灣世界客家聯合會的發展。這些現象和全球客家、臺灣客家概念地浮現有關。
節目筆記︰
1'30” 前集提要。
3'30“香港崇正總會、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之間的關係。
8’50” 世界客屬總會在台北成立。中華民國政府積極參與、支持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活動。
14’30” 1994年中國首次主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其後有更積極參與的情形!
19’25” 介紹引導和影響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主要人物。
22’30” 說明中國對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影響!
26’10”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一直以來都具有族群聯誼、客家學術論述、商業平台、政治認同等多層次功能。
28’30” 2017年以後,臺灣參與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態度轉向消極!
33’00” 1997年香港崇正總會訪問北京,為該組織的政治態度定位。其後成立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
36’30”...
Published 04/05/24
設於香港的崇正總會,影響力橫跨全球,激勵諸多海外客家組織的加入客家陣營,如紐約、檀香山、舊金山、古巴、荷蘭、利物浦等地的客家社團更名為「崇正會」。
南洋客屬則帶領南洋各處總則帶來客籍地方會館改名「客家公會」。
節目筆記︰
4'40" 海外華人會館之設立,檳城的(客家)嘉應會館為最早。
6'25" 客家大同會、旅港崇正工商總會之設立,都是關於當時客家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的回應。
12'07" 以客家族群資本為基礎的「族群經濟」概念開始發展。
14'20" 知識分子、傳教士、工商人士、社團組織在客家建構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6'30" 崇正總會以「崇正同人系譜」作為「客家漢人論」的佐證。
20'00" 世界各地客籍會館更名為「崇正會館」,香港崇正會的貢獻良多。
23'00" 南洋客屬總會成立的背景,以及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的貢獻。
40'00"...
Published 03/29/24
因為宣教的需要,巴色會將客話文字化、客家源流學術化,製作學習客話的發音表、工具書,紀錄客家文化禮俗,發展教育、興建醫院、福利機構,可視為對客家地區的「非預期」貢獻。
節目筆記︰
3'45" 觀點:傳教士在客家地區的貢獻,是一種非預期的結果。
9'00"因「本色化」宣教理念,客語相關資料的整理、工具書的編撰,將客話學術化是一層貢獻,不經意的記錄了當時若干客家文化、地方風貌,則是另一層貢獻。
18'00"客話讀本共8本,供傳教士學習客話,裡面也有許多客家地區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習俗。
30'35" 教育、文化方面的影響,如女子教育觀念、當時族群文化的整理。
40'40" 傳教士所留下來的舊照片、鄉村畫作替客莊地區留下另一種紀錄。
43'00"...
Published 03/22/24
巴色會傳教士對客家社會做過的研究,對於西方社會認識客家,對於羅香林客家源流理論有很大的影響。
在討論客家形成的議題上,加上巴色差會的角色這塊拼圖,方得完整。本集重點在於說明巴色差會在華南客庄宣教的現象。
節目筆記︰
2'55" 客家研究導論的作者羅香林、客家舊禮俗的作者張祖基,都是巴色差會的基督徒。
5'30" 三巴教會來華宣教,至終都和客家地區的宣教有關。
9'10" 因與教會的接觸,西方的新思想也因此進入客家地區,對國家社會新世代人才的培養有一定的意義。
12'40" 東江流域、梅江流域(出海口為韓江的潮州市),首先為巴色差會宣教地區。
19'00" 深圳的布吉、李朗,首先建立客語授課的神學院,並派學生到德國留學,今日新建的布吉教堂輝煌宏偉。
23'30" 龍川(老隆),為巴色差會的總部所在地。資料大多在瑞士的巴色城的全球巴色宣教資料中心。
28'00在梅縣有許多巴色差會建立的新式機構歷史現場,學校、醫院、福利機構等。
32'00" 五華樟村因內地第一個基督徒張福興,成為粵東北客屬第一間教會所在地。
39'00"...
Published 03/15/24
傳教士在客家地區的傳教、研究、出版對客家認同、客家知識的生產有其重要性,許多客家美德和北方漢人源流觀,在傳教士著作中已經所提出。
節目筆記︰
4'15" 三巴(巴色、巴冕、巴陵)教會來華傳教。
5'20" 因郭士立(Gützlaff)關係,巴色差會派遣了韓山明、黎力基牧師來華傳教。
10'50" 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專注於客語地區的福音工作,因而有客家歷史、語言方面的專研。韓山明有《太平天國起義記》,黎力基編有《客家漢人》、《客語辭典》。
22'30" Ernest John Eitel(歐德禮)、Charles Piton(畢安)和 George Campbell(坎伯)三位傳教士關於客家源流的研究,與在地客籍知識份子的客家著作之間有互動關係。
37'01" 客家族群的北方、中原、漢人觀點及其南遷見解,在傳教士的研究中已經提出。有幫客家證成所須身份的意義。
46'20"...
Published 03/08/24
晚清粵東三代知識份子在嘉應(梅縣)完成了「客家中原論」,雖然他們在族群理論屬於本質論者,但是從建構論的角度觀看這三代學者的努力,其實就是「客家形成」的重要推手。客家作為一個族群,有自己的遷徙歷史與身份認同,於是客家人形成了。
節目筆記︰
04'00"林達泉1860年代的〈客說〉是粵東知識份子客家中原論的重要起點。
17'00"黃遵憲的國際視野與全國性知識份子的提倡與地方知識份子溫仲和等人合作,在1901年編寫了《嘉應州志》,系統性地整理了客家文化及語言的知識。
32'00"粵東知識份子以新學興辦學校,將嘉應州志的客家知識,編寫為地方教材,成為羅香林等人從小閱讀的讀本。
44'45"這一系列知識份子的論述包含雙重意義,其一是可以視為客家族群自身的主觀認同意識;其二則是藉由族群歷史的制度化,建構了客家文化的客觀特質。藉由這些知識份子的努力,客家便形成了。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3/01/visiting-professor-anlie-yeohyun-late-qing-intellectuals-...
Published 03/01/24
以「形成」的理論立場看客家歷史,有些學者主張晚至十九世紀客家才形成;有些學者才是關鍵(梁肇庭、陳春聲等、林正慧);持類似主張的形成論者,則把形成點提早到明中葉15-16世紀(陳支平、王東、劉志偉)。
至於主張南宋10-11世紀(謝重光)者,在理論性質上,近於源流論。
節目筆記︰
3'40" 客家不是一個靜態的實體,其實有它形成的動態過程。
8'00" 十九世紀初期徐旭增的〈豐湖雜記〉可以視為是客家與非客家在廣東惠州開始遭遇,徐旭增這篇文章可以說明客家形成的創世紀;
20'00" 林正慧以「邊緣客域」(珠江三角洲)與「中心客區」(嘉應州)這對概念,說明客家於十九世紀形成;這是這類主張的集大成者。
30'30" 早在十六世紀嶺南丘陵人口因為經濟而流向周邊,因為客家的形成更早。
39'32"...
Published 02/23/24
一般人熟悉的客家源流說法在族群理論上屬於本質論,當代的研究者則多從建構論入手,改為討論客家及意識形成的背景與歷程,也因此開啟了客家研究的新典範。
節目筆記︰
3'30" 學術研究上的「典範」是什麼意思?
10'01" 施添福提出「什麼是客家?」並提出解答。
12'00" 郭思嘉解答「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akka?」。
23'20" 楊長鎮認為百年來「客家是漢人」與「新个客家人」運動都面臨到客家身份之界定的問題;這種面向的觀察已不重視客家源流,而是關心客家如何「形成」。
30'00" 王甫昌認為1988還我母語大遊行之類的社會運動,是促成臺灣客家形成的關鍵。
37'00" 源流論在族群理論的性質上屬於客家本質論,形成論則同時注重主觀認同以及族群所處的客觀局勢。...
Published 02/16/24
解讀甲辰龍年的文化意義、分享安烈炫的年節變遷經驗、東西馬客家朋友的經驗,最後則分享春節作為神聖時間的必要性與理論性觀察。
節目筆記︰
3'00" 「龍」之於華人文化的意義
6'30" 基於天干地支的「甲辰年」,有循環時間的宇宙觀,不同於西方的線性時間觀,可能與生活世界的旨趣有關。
10'23" 過年似過節,「年節」慶典具生活調節的意義。
18'30" 安烈炫的年節變遷經驗分享。
37'20" 東馬新堯灣、西馬怡保客家朋友的分享
42'40" 「過年」作為一種集體共同體驗的「非常時間」(或稱神聖時間),與社會感有關,有實際的必要性和理論上的意義。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2/09/special-program-for-the-spring-festival-of-the-guest-professor-of-the-year-and-the-year-of-the-dragon/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Published 02/09/24
主要是探討客家北方漢人起源論的知識主張如何受到當時社會主流價值所影響。
節目筆記︰
3'46" 「羅香林研究」的研究。
5'00" 漢人中心的主流價值下,客家爭取具有漢人身份,有其重要性。
21'53" 在19世紀的血統論下,以血統純正來證成客家為漢人中較優秀的民系。
33'05" 作爲漢人有生活上的需要。
37'50" 編寫族譜同時也編織中原血統的系譜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2/02/a-sociological-analysis-of-the-origins-of-the-guest-professor-anlie-and-the-han-chinese-origins-of-han-chinese/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Published 02/02/24
審視客家北方漢人起源論典範的問題,從中心客區主張客家一詞源自歷史上的「客戶」,
甚至是把歷史上的流民或暫居他地的外來人稱為客家的錯誤開始。
反省客家北方漢人南遷說的問題。
節目筆記︰
3'30" 客家北方漢人論,源於回應當時的社會結構。
10'01" 客家之名,並非因從北方遷移到華南而得名。
12'00" 客家之名源於邊緣客域,因傳教士、客家士子而影響客家中心區的族群認同。
15'01" 為了圓客家北方漢人論的夢,將邊緣客域的客家往前接榫客戶之名是一項誤置。
23'00" 本貫主義客家與方言主義客家的混用,則是另外一項誤置。
24'00" 明清中葉以後,方言主義客家始漸浮現。
28'30" 台灣客人成為客家人的時代說明。
34'25"...
Published 01/26/24
首先說明客家北方漢人源流典範的內涵及其在民間與學界的影響,其次引介此一典範的異例和後來的發展。
節目筆記︰
6'45" 羅香林的客家學說:客家為北方漢人、貴冑之後,為客家群體長期所接受。
8'00" 巴色差會的客家源流見解。
10'55" 羅香林及當代學者和客家北方漢人起源論的建構與傳播。
18'00" 苗栗中原雜誌作為在台灣傳播中原論的媒介。
24'30" 羅香林典範的異例。
44'10" 族譜現象的反思。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1/19/visiting-professor-anlie-yeohyun-hakka-northern-han-chinese-origin-theory-and-its-development/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Published 01/19/24
單元名稱︰客家知識生成的社會脈絡
簡介︰
理解客家浮現的社會脈絡,有助於認識客家族群的圖像。理解客家知識結構的內涵,需要分析相應的政治經濟因素。
節目筆記︰
4'45" 知識社會學的提問:知識如何回應所處的社會條件,了解知識生成的社會結構。
18'00" 社會科學:知識描述社會實體,社會實體卻因知識而改變。
21'00" 族群作為一種社會分類概念,涉及價值判斷、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以及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特別是主流思潮的影響。
30'30" 「自為的客家」(有族群意識的客家)源於與週邊族群的互動與反思。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1/12/visiting-professor-anlide-knowledge-sociology-and-hakka-studies/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Published 01/12/24
單元名稱︰【認識客家】客家知識來自族群記憶?!
簡介︰
客家族群的知識,鑲嵌於歷史事實與社會真實的交織之中,兩者都是客家族群的共同記憶。
節目筆記︰
4'11"客家知識是怎麼形成的呢?
19'12" 為什麼我們想要傳播這樣的知識?又是什麼讓我們相信呢?
36'23" 如果客家知識是集體記憶更涉及價值觀,那我們要怎麼去看待呢?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4/01/05/visiting-professor-ahn-yeohyun-the-hakka/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Published 0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