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代變遷的見證:吳濁流的《無花果》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於日據時代後期冒險完成台灣文學經典之作《亞細亞的孤兒》的吳濁流,是連繫戰前戰後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橋樑。在台灣文學風雨飄搖之際,他以65高齡創辦《台灣文藝》雜誌,延續台灣文學的香火,更以退休金設立「吳濁流文學獎」,鼓舞文學創作,堪稱推動台灣戰後新文學運動的靈魂人物之一,是以彭瑞金讚譽吳濁流為「文學奇俠」。1967年底,吳濁流完成他的第二部長篇自傳小說──《無花果》,全書共13章1967年起,曾分三期於《台灣文藝》雜誌連載,1970年首先由林白出版社出版單行本,不幸因內容觸及政治禁忌──二二八事件,旋遭查扣。其後改由美國台灣出版社出版,在海外流傳。1984年,該書偷渡回台,繼續在地下流傳。直到台灣解嚴後,《無花果》終於得以在台灣光明正大地公開發行。 完成《無花果》之後,吳濁流覺得,此書只寫到二二八事件,以後的事沒有勇氣繼續詳細寫下,然而二二八事件從民國36年至38、9年,這段期間社會很複雜,年輕作家並未身歷其境,極難了解其時代背景,如果老一輩作家不寫的話,其真相實無可傳。於是吳濁流自1971年9月起,著手撰寫另一部自述小說《台灣連翹》,此係根據《無花果》多所改寫補充,費時三年餘,至1974年12月才以日文完成全書,是為吳濁流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台灣連翹》全書14章,其中1至8章曾中譯發表於《台灣文藝》,其餘部分因牽涉到當時尚在活躍的政治人物,同時也觸及太多敏感的政治事件,吳濁流決定暫不公開,「待後10年或20年,留與後人發表」。後來經保存全書原稿的鍾肇政,完整譯出第9至14章,讀者才終於見到了《台灣連翹》的全貌。 陳芳明指出,《台灣連翹》的主要性,「並非只是記錄二二八事件而已;它其實是吳老思想的一個總結」。而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台灣文學奇俠吳濁流的人格特質,及其性格的矛盾與掙扎。
More Episodes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大約西元前390 年所寫成的作品。它以蘇格拉底為主角,採用對話體的形式,共分10 卷,其篇幅之長僅次於《法律篇》。書中主要是在探討政治科學,對後來的學者有鉅大的影響,成為政治學領域的基本經典。本篇對話錄關心到底什麼是「世事的道理」,並且探討的領域包括了經濟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哲學、倫理學、正義及知識。上述領域都是從研究正義之性質的角度作思考——這就是對話的中心問題:什麼是正義? ...
Published 07/13/17
一千四百多年前頒降的古蘭經裡已有許多描述,直到現代醫學、科技得到長足的進步,才得到證實。例如對人類胚胎的發育、地質學對山的知識、宇宙的起源、螞蟻如何溝通等,這些在近代醫學、科學等方面的研究與新發現,印證了古蘭經文的描述。科學家們相信,一千多年前不可能有人具有這些知識,不可能說得出這些話,因此他們承認古蘭必是造物主的話。 這樣一部奇妙的經典,頒降當時的社會背景如何?如何頒降、記錄、保存?怎樣保證正確、而且世代傳遞?然後簡述古蘭經內容與目標,並建議讀古蘭的心態,最後分享幾張古本與今本的古蘭經圖片。
Published 07/13/17
“小小的一隻小鳥,臨死尚且還要叫一聲,何況志向文學的人們?" 這是吳濁流先生所寫下,最能代表其文學性格的一句名言。 他的著作發人深省,終其一生都在為臺灣文學奉獻心力,非常能夠把握住社會變遷的過程。 ...
Published 0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