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是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本書是關於一個弒父的故事,探索了人性的黑暗與荒誕,並對上帝的存在提出疑問。
所有好的作品,本來就應該會發出「複調」的聲音,也就是說在傳出第一層的聲音後,還繼續傳出來第二、第三層的聲音,這些聲音常常超乎了創作者的安排,也幽微隱晦、不容易聽見。
關於這部分,巴赫金曾經這樣寫著:「有著眾多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所組成真正的複調──這確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特點。」是一種在統一與多元分歧、單一與複合間,尋得平衡點的辯證,譬如以主觀意識做介入、並用複合的手法交錯運用,以拉出了反差/對立的異語性,也暗示複調的多元話語可能。
多元與複語的書寫技法,神性與罪惡的交戰互疊,讓我們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凡處。因為,天使所以能身為天使,即在於可同時身在此處與他處。
三島由紀夫生平介紹,本名:平岡公威,從小身體不好,臉色蒼白因此綽號「青白」。昭和十三年開始發表處女作,22歲考上文官;三十歲那年開始進行身體改造,上健身房、練拳擊等。
《金閣寺》曾得到第八回「讀賣文學獎」,小八卦是三島由紀夫他曾跟美智子皇后相過親,卅歲時撰寫《憂國》,四十歲拍成電影。四十三歲組成「楯之會」,同年《雪國》得到諾貝爾獎。
1970年11月5號發生「三島事件」(本人在自衛隊面前切腹自殺)。事件的起因為「二二六事件」日本軍隊叛變,而三島由紀夫是皇道派,這兩派的鬥爭,使得三島由紀夫為堅持理念,不惜以死明志。
...
Published 07/11/17
復仇是貫穿魯迅一生的一個思想主題。從早年的文言論文《摩羅詩力說》到他在去世前不久寫下的《女吊》,他的許多作品都涉及到復仇的主題。
在《摩羅詩力說》裏,魯迅肯定了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斯洛瓦茨基的詩作中所表達的復仇精神,認為「報復詩華,蓋萃於是,使神不之直,則彼且自報之耳。」「其旨在凡窘於天人之民,得用諸術,拯其父國,為聖法也。」從而肯定了復仇是被壓迫民族反抗侵略強權的正義手段。
...
Published 07/11/17
《斜陽》是日本文學大師太宰治於二次大戰後所撰寫的成名代表作,描寫戰後混亂苦悶的社會中,一個貴族家庭的沒落過程,恰如太陽西沉;備受壓抑的女主角則藉著為心愛的人懷孕生子,向傳統愛情觀與道德觀挑戰,重新發現生命的價值與喜悅……。太宰治在日本文壇被分類為無賴派作家。無賴派又稱為新戲作派、頹廢派、破滅型,由這些文學名詞不難想像他的作品風格。
...
Published 07/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