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一開始,李易安之所以決定要用搭便車的方式移動,是因為預算上的限制。後來他發現,透過搭便車的方式旅行,他反而可以用當地人的角度,看待陌生的地方。而在搭便車旅行過程中,李易安找到了自己人生最關注的母題——就是「移動」這件事情本身。        【本集重點】    04:34  搭便車本身,已經比旅途上的景點還要精彩      09:24  我對於超越國族、超越國家的共同體的想像,非常感興趣    12:03  搭便車是體驗羅馬尼亞近代史最好的方式    21:37  我從烏干達跨越邊界到盧安達,就發現地上已經完全沒有灰塵了    24:37  一上車我就用俄文字彙一個一個問他說,在東甘話裡怎麼講    30:40  對我來說,「可能性」比已知的安穩狀態,更能激發創造力         延伸聆聽:    【鏡好聽製作有聲書】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             攝影:姜永年|錄音師:謝佩妤|製作人:林文珮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Published 04/19/24
Published 04/19/24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記錄陳德政與登山家呂忠翰、張元植2019年遠征世界第二高峰K2的旅程。那年他40歲,寫作生涯碰到了瓶頸,為了尋求新的創作素材,決心冒險進入冰雪地帶。   八千公尺巨峰如神一般崇高,他在世界上最荒涼的角落,見證高海拔攀登帶來的利益、善惡與生死,「從K2回來後的隔年2月,我開始寫了三、四段之後,就大哭了起來──這些事情都是真的,我要來回憶了,我要把這個故事說出來了。」   2023年7月,呂忠翰重新挑戰攻頂K2成功,完成了當年未竟的夢想。現在《神在的地方》推出了有聲書,「希望聽眾從中得到一些能量,繼續在生活中攀登自己想望的那個山頭。」   【本集重點】    05:35 遠征K2有10%的機率我可能回不來,但要獲得珍貴的東西,就必須深入險境 11:13 這本書有個核心的探問就是到底有沒有神,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14:43 我和阿果、元植的這個三人團隊的關係有種化學作用 17:28...
Published 03/01/24
吳明益寫作《天橋上的魔術師》,部分來自自己的人生記憶,部分來自構思故事的歷程中,與聽眾的互動和激盪,還有一部分,則是30、40歲時期小說家對生命感受的回饋。    創作《天橋上的魔術師》時,吳明益在東華大學「小說創作」課堂上,每週講一個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故事,做為學生的討論材料。曾有同學問,老師不怕故事被別人「寫走」嗎?雖然確實需要怕,但吳明益說:「當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想法時,我就有一個信念:這個故事只有我能寫、而且它也在等待我去寫它。」    關於童年,吳明益對人類「怎麼跨過童年跟成人的界限」,特別感到迷人,因為在那個時刻裡,我們的生命發生了某些變化——吳明益認為,那個轉變的其間,就是生命的「魔術時刻」,他說:「《天橋上的魔術師》這本小說裡面,我想要寫的,就是這樣子的微妙事物。」        【本集重點】    06:33 寫《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時候,我幾乎完全沒有找任何資料    11:14 《複眼人》其中好多段落,都是我在課堂上提過的    18:05 在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情感」的時分,作者才有辦法寫出作品來    19:31...
Published 02/02/24
「一個改變的發生,背後可能有非常多的動力在作用跟驅動。」        作家張惠菁與李桐豪、吳錦勳共同撰寫的《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透過同婚,年金改革,產業轉型,外交,國防,社會福利,綠能轉型,國家認同,文化等九個面向,書寫這八年臺灣不同領域所發生的變化,以及改變的背後,有哪些努力和準備,促成了這些轉變。        大部分寫政治人物的書籍,多著重在凸顯政治人物的個人魅力,張惠菁的思考則是:對於當代政治,其實可以有不同的感知和書寫,《時代如何轉了彎:蔡英文與臺灣轉型八年》因此試圖寫出,在一個有很多短期衝突的環境,如何做出長期的規劃和改變。「推動改變很困難,但並不是不可能。」張惠菁說:「我們從訪問中看到的臺灣政治,是有另一種可能性的」。        【本集重點】    0523  臺灣的政治環境非常男性,政治語言也往往很陽剛    0752  這幾年的轉型,不能只從2016年蔡英文執政那年講起    1316  現實的政治環境,會有非常多風暴,讓你幾乎寸步難行    1520  同婚通過,並不是哪個人、哪個黨派專權的結果    1713 ...
Published 01/05/24
當初寫這首詩,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感謝香港的余境熹教授,對我的詩集《曬乾愛情的味道》所寫的評論專書出版,這本評論專書的書名是《甘黨女子:姚時晴《曬乾愛情的味道》隨想》。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為了紀念我的私密詩集《曬乾愛情的味道》出版22年。            〈一株玫瑰的隱喻—兼記余境熹《〈曬乾愛情的味道〉隨想》出版〉            月亮向我索求陰影    我將蜜蜂的螫刺     咸豐草的瘦果莖    沾染香氣的瑰紅珠露    還給了夜晚            沒有人知道我    在白晝曾遇過    哪隻麻雀    哪個男孩    哪朵堆滿積雪的雲            我在夏日的風裡獨自    聞過荔枝裹覆黑籽的甜味    聽過蒼燕鷗    隱隱撬動濃霧的海面    見過七種顏色的橋    在陽光和雨水之間被黃昏搭建    晶綠剔透的小蟋蟀    被狼尾草浪的碎沫彈開又彈回來            那個男孩再次來了    而麻雀再次走了    那朵堆滿積雪的雲    終於傾翻整盆子天空    冰冷的驟雨...
Published 12/18/23
國文課,在羊咩老師眼中,是一堂「預習人生」的課程。《上一堂人生國文課》這本書,是她實際教授國文課的記錄和發想。     身為高中的國文老師,羊咩老師同時也喜愛電影、戲劇和動漫,這些也都自然融入在授課w過程中,透過她的分享,讓課本中的文字,更引起同學們的共鳴。由於曾經在人生的低谷時,從中國文學作品中,重新獲得力量,讓她更有使命感:「我希望把我所認識到的這個世界,介紹給我的學生們」。   現代生活有太多載體,羊咩老師並不認為,閱讀只限於文字這一種樣式:「只要可以產生體悟,或思考到過往沒想過的問題,我覺得這都是閱讀的意義。」   事實上,閱讀也總會給她新的力量。羊咩老師說:當你感到困惑、低潮,好像「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時,都可以在很久以前的文學作品裡,找到答案,並發覺:「其實我們從來都不寂寞——我們是有朋友、有知音的。」   【本集重點】 05:01  我都說自己是文學的推銷員,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出各種銷售的方案    07:25  剛開始教書時,我其實不很懂《蘭亭集序》在說什麼    10:17 〈始得西山宴遊記〉跟〈醉翁亭記〉,在高中課文裡都很不好教  ...
Published 12/08/23
這首詩是我18歲高三的時候寫的。當時和母親的關係很緊張,我的課業壓力和煩惱,母親並不懂,直到某一天,母親彷彿打開了耳朵,她聽見了我的心事。            詹佳鑫〈無聲的催眠〉            母親的耳朵越來越小,漸漸聾了    早晨,她煮一鍋白白的粥    喃喃自語,找不到合適的調味料    掩蓋昨晚過鹹的惡夢            然後至信箱收取報紙,看著晨間新聞    告訴我今日頭條、天氣與商家優惠    儘管我沒有要出門            十一點,母親從市場買回一株仙人掌,她說    抗輻射。而我始終被多刺的生活所螫    母親不知,只問我有沒有吃好、睡好            母親早睡早醒,而我晏起晏眠    她提醒我做夢小心,有時糾正我的夢囈    直到我們掉入各自的時差            總是這樣,在我日常必要的發言裡    彷彿母親只聽見自己的回應,窸窸窣窣    像一台生塵的音樂盒,但我已不再調音            終究我還是走到能自己唱歌的年紀    早晨,依然明亮而安靜...
Published 12/03/23
當時就讀竹山高中的我,和幾個愛詩的朋友,成立了「笛韻詩社」,展開年輕時詩的閱讀和習作。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就是思念出聲的時    窗仔外的風陣陣地嚎    天頂的星閃閃啊熾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我置醒過來的暗暝想起著你            我置睏未去的暗暝想著你    想起咱牽手行過的小路      火金姑提燈照過的田墘      竹林、茫霧和山埔    猶有輕聲細說的溪水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詩人小傳—向陽】      本名林淇瀁,台灣南投人。詩人,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劃)邀訪作家,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現任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
Published 11/12/23
蕭菊貞起心動念拍鐵路,是想從鐵道或火車的視角來閱讀台灣。她拍攝南迴鐵路的記錄片《南方,寂寞鐵道》,今年六月上映後,看電影的人透過影像,融入了鐵道人員的勞動現場,見證了南迴鐵路電氣化後第一次試車的歷史時刻,也翻動了自己搭火車趕火車的生命經驗。          影像打動人心的力量來自哪裡?導演蕭菊貞用什麼方式記錄鐵道?在同樣於六月出版的導演手記《南方,寂寞鐵道:我們在時光列車上相遇》中,蕭菊貞記述了她與南迴鐵道的相遇、拍攝期間的田野、蹲點過程,以及她如何用「時間」來釀故事。回顧六年來的創作心路,蕭菊貞說:「這已經不是拍記錄片,而是一場場生命的交會。」         【探討作品】蕭菊貞︰《南方,寂寞鐵道:我們在時光列車上相遇》,大塊文化         【本集重點】    02:52  我覺得拍攝的過程本身,重要性不亞於最後的成品     04:13  很多人問我:導演為什麼你的電影裡面的人,都很自然?    11:56  有些畫面可以再安排或複製,但那個瞬間是無可取代的    19:13  讓吳奇泰願意跟我聊他的這段感受,我等了三年    24:14 ...
Published 11/06/23
這首詩是寫給國中時的自己、小時候的自己。    在一次催眠療癒的實驗中,我回到小時候,遇到國中時的自己,他問了我一句話,當時我沒有回答他。這首詩有點像是我對他的回應。              〈以後我們會感激這些嗎〉             以後我們會感激這些嗎    你用小小的聲音問我    夢裡陽光溫軟,枝枒扶疏    山雲冷冷靠來    又逕自遠走    我多麼想念    你和你的木頭小馬    你曾那麼真切    不在意善良    不關心罪惡    直到世界    鋸走你的雙腳             以後我們會感激這些嗎    我不能回答,只慢慢    擦掉你身上的血跡,像船    擦掉了岸    沿著時間    揹你走              延伸聆聽:    【鏡好聽製作有聲書】    [任明信親唸|有聲書]雪     [任明信親唸|有聲書]別人         【詩人小傳—任明信】    ...
Published 11/05/23
阿泰與呆呆的第三本書《折返》,記述了他們稱為「折返」的12段旅行,包括:高海拔山區徒步、極地環島、叢林健行以及火車與公路自駕旅行。多年來「在路上」的遊歷,阿泰和呆呆體會到,一次旅行,就是一次從出發到回來的折返,也是「從心出發、又回返到心」的過程。    阿泰是《折返》的執筆者,這次書寫《折返》,他嘗試梳理旅途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瓶頸,除了記述旅程所見所感,阿泰也將旅程當下沒有機會理解到的事情,透過沉澱累積和醞釀想法之後,呈現在作品中。    旅行中有疲勞、有悸動、有不期而至的「旨味」時刻,也有決定和選擇。呆呆回憶在巴塔哥尼亞的旅程中,由於愛貓突然去世,他們原本要踏上歸途返家,呆呆臨時決定,還是繼續前往之前預定的費茨羅伊峰。因為那個決定和「折返」,他們看到此生最美的秋景和雪景,也改寫了愛貓去世所帶來的悲傷回憶。       【本集重點】 08:10  呆呆:每當上到稜線上,身體就會有重啟開關的感覺 10:04  阿泰: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喜歡登山,其實我是喜歡走路 11:29  呆呆:那趟冰島的旅行因為行程被迫改變,好像更適合我們 12:25 ...
Published 11/03/23
《臺南文學史》這一套書裡的「臺語文學篇」,撰寫者是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的呂美親教授。這一集主持人楊富閔和臺南媳婦呂美親用臺語談臺語文學,「臺語」進入文學史這是《臺南文學史》創舉,更重要的是,語言是用來「聽」、「說」,進入到語境裡,感受語言、感受文學。   節目主持人:楊富閔 來賓:呂美親(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賴和音樂專輯 #鬥鬧熱走唱隊 #巴克禮牧師 #賴和的「歸鄉」 #臺南大內天文館 #南鯤鯓代天府 #旅行是語感的恢復或建立 #謝銘祐朱頭皮,來聽臺語歌   【本集重點】    04:36 自稱是來自嘉義頂埔的鄉下人,現在是臺南媳婦的呂美親 07:30 《臺南文學史》的「臺語文學史篇」是臺灣第一部臺語文學史 12:35 臺語文學受西方、宗教、教會的影響 16:31 「臺南」在臺語文學的發展上,每一個時程都有重要的代表作家 22:11 美親帶路!到臺南一定要去臺南的廟 28:10如何感受臺語文學?透過「聽」讓我們認識臺語的美
Published 10/31/23
沙力浪是詩人作家、高山嚮導和高山協作,同時是布農文化工作者,他於2019年出版《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2021年增訂新版),收錄了〈用頭帶揹起一座座的山〉〈百年碑情〉〈淚之路〉等三篇作品,曾先後獲得2013、2015、2018年台灣原住民文學獎。從花蓮偏鄉的「文藝少年」,到以文字書寫布農文化的工作者,一切的故事,要從2000年第一次被林淵源大哥帶上山的經歷說起。        【探討作品】沙力浪:《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健行文化        【本集重點】    02:22  小時候我以為,全世界全部落只有我哥哥還有爸爸媽媽    09:53  當我有靈感要寫下來時,其實是用漢語,再轉成族語    11:13  沙力浪族語朗讀〈經過祖先所走過的路〉Angqai madadaingaz tu liniqaiban    14:21  對祖靈祈禱之後,林淵源大哥開始一一指認、告訴我山名    18:36  槍支不只是狩獵的工具,它其實包含在儀式裡面,所以我們有祭槍歌    19:11...
Published 10/30/23
戰後的現代文學,對於我們相對熟悉,散文、新詩或貼緊生活或從土地而生,蘇敏逸撰寫《臺南文學史》中「戰後現代文學」的散文篇和現代詩篇。請蘇敏逸老師和我們分享這兩篇撰稿內容和過程。   節目主持人:楊富閔 來賓:蘇敏逸(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陽光曬著檸檬枝/在這小小的新美街 #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書寫臺南 #廟宇、古蹟、小吃 #嘉南平原、潟湖 #西拉雅族 #詩人許達然 #葉石濤 #阿盛 #楊富閔   【本集重點】    02:48移居臺南的蘇敏逸,她的臺南印象 04:24大撒網的方式蒐集資料架構文學史,把當代的作家都捕捉起來 12:44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九○年代的中國和臺灣都對其有所反省和懷疑 14:52 作家的生活圈,涉及臺南風土、府城生活背景的作品 21:36 許達然《違章建築》飽含對時代、社會的見證、想像與批判 24:26 葉石濤、阿盛、楊富閔,三代散文家連成三代的臺南生活景象 34:10 成功大學文學院規劃通識課「踏溯台南」,讓學生以走讀接觸臺南
Published 10/24/23
七十年前的1949年,曾有一群人,為了爭取「同工同酬」走上街頭。這群人,是當時台灣的郵局、電信局員工。隔年,全台戒嚴,這群為自己爭取勞動權益的郵電工人,有33人被捕下獄,服刑7至15年不等,郵務工會國語補習班的二位老師則遭到逮捕槍決。這個案件,就是1950年的「台灣省工委郵電總支部案」。    從七十年後的現在往回看,如何理解,當時發生的這些事?為何228事件後,台灣的郵電工人仍不畏權威走上街頭、遊行請願?郵務工會為何和地下黨扯上關係?當時的工運參與者,又是如何看待、回憶自己那時的行動?    由陳柏謙編著的《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以「案件」為中心,透過史料梳理、受難者的口述訪談、當時參與國語補習班的郵電工人所編輯的刊物《野草》,呈現這段幾乎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歷史,以及那個時代、那群人的面貌與信念。        【探討作品】陳柏謙編著:《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黑體文化        【本集重點】    02:50 那時候參加一個社團叫大學新聞社,參與了桃園失業工人家庭的訪調...
Published 10/23/23
在2019年的時候,我的大姑姑得了肺腺癌過世,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我的阿嬤也在2020年初過世了。她們兩位的過世,就像我的兩個母親走了一樣。            〈魚骨〉        潮水依然是潮水     困擾著我    浪裡的魚骨             浪花將一面海送給藍鯨    升溫的形勢裡    氣候背棄了花             群體死去的魚群    為廢棄物翻起白肚    服從的漂浮            魚眼盯住木棧橋上的我    我回望他們的眼珠    那是我的眼珠            橋上的鯨魂    沙灘上擱淺的巨物骸骨             【詩人小傳—廖亮羽】     花蓮人,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風球詩社社長,風球出版社發行人。著有詩集:《時間領主》、《Dear L,我定然無法再是 一隻被迫離開 又因你而折返的魚》、《羽林》、《魔法詩精靈族》等。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花蓮優秀青年獎、真理大學傑出校友獎、後山文學獎、嘉義桃城文學獎。     ...
Published 10/22/23
「臺南縣,七股鄉,沿海小村落,海風也鹹,日頭也毒。」是《鹽田兒女》的開場,是作者蔡素芬的成長之地,葉石濤說文學是從土地長出來的,讓我們與小說家談談她的臺南、談土地與文學。   節目主持人:楊富閔 來賓:蔡素芬(小說家、自由時報副總編輯暨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   #七股的黑面琵鷺、鹽山和電視劇 #文學改編浪潮 #九○年代,製鹽產業的沒落 #佳里轉運站「興南客運」 #書寫海邊 #蔡素芬的潟湖三書 #臺南的作家有哪些   【本集重點】    02:45 蔡素芬的七股,鄉村、海邊、鹽田,童年是人最深的記憶 05:10 九○年代,公共電視開臺大戲《鹽田兒女》,文學改編影視 13:06 佳里小鎮是鹽田兒女體驗「現代」的地方 19:41 興南客運是蔡素芬認識世界的起點 21:13 海邊長大的小孩,鄉村與都市化所帶給小說的視野 26:34 蔡素芬的潟湖創作、紀錄土地的變化 28:26 臺南的創作者在寫什麼?文學家、文史工作者補充了地方的細節與想像
Published 10/17/23
劉小華原本是職業軍人,在情報局負責對邊區的廣播通信。    1993年底她自情報局退伍,偶然得知,滇緬邊區許多孤軍、難民的子女,因僑委會徵召而來台升學,卻無法取得合法身份,不僅淪為無國籍的黑戶,甚至回不了泰北的家,心中不忍,從此走上為泰緬孤軍後裔爭取身分的抗爭之路。    從1994年,一直到2010年間,經歷了三個時期的爭取,劉小華共協助二千多位孤軍後裔取得身分,甚至還曾經走上街頭(2008年)。主持人顧玉玲任職「工殤協會」期間,也曾參與行動和提供協助。    今年六月,劉小華將這段為泰緬孤軍後裔爭取合法身分的歷程記述下來,寫成《一路走來:泰緬無國籍難民爭取在台合法身分之路》一書,成為那個時代的紀實和證言。    本集節目中,劉小華回顧一路走來、協助孤軍後裔的起心動念,節目中也邀請了當時參與行動、爭取合法身分的孤軍後裔張明珠,分享那段沒有身分的日子、和終於取得合法身分後的心情。        【探討作品】劉小華:《一路走來:泰緬無國籍難民爭取在台合法身分之路》,百通科技        【本集重點】    04:06  劉小華︰在邊區工作的第一線人員,是我心中真正的無名英雄...
Published 10/16/23
鹽分地帶和風車詩社,是理解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發展不可錯過的兩個關鍵字。藉由鹽分地帶文人社群與風車詩社的再認識,窺探1930年代,一群生活在臺南的文藝青年,他們看待自我、土地與世界的方式。邀請詩人向陽和我們聊聊這兩個詩社。   節目主持人:楊富閔 來賓:向陽(詩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1930年代,臺南的文藝青年 #鹽分地帶北門七子 #風車詩社與超現實主義 #殖民政府地傳來的美學主張 #寫實與超現實、殖民與反殖民 #本土與現代性的對照 #讓臺語文學被看到   【本集重點】    01:56 向陽的臺南關鍵字:臺南幫、吳三連、自立晚報 07:22 鹽分地帶的北門七子,精神領袖吳新榮 10:35 風車詩社,臺灣第一次宣稱超現實主義的帶入與實踐 17:43 殖民地文學的全球性、現代性 19:34 鹽分地帶和風車詩社經常往來,也會為了文學主張而爭論 23:35 臺南作家是自立副刊的主力,重視本土路線、臺籍作家與生活 30:10 1980年代自立副刊首創臺語專欄
Published 10/10/23
藝術家高俊宏一開始走入山林,是為了調整身體,進而一步步展開台灣山林的踏查。    2018年他以四個台灣山區為主軸,出版《橫斷記》,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和大豹社(泰雅族大豹群),是書中所記述踏查的四個山區之一。    此後高俊宏一直在尋找,已滅社的泰雅族大豹群,是否仍有後裔存在?直到後裔真的出現了。    2020年高俊宏以《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Llyung Topa)》一書,完整記錄了他對隘勇線、大豹社事件遺跡的踏查,以及尋找大豹社散落餘族的過程。    回溯這段過程,高俊宏說︰在我二、三十年的創作生涯裡,影響我最深的,就是找到餘族這一刻……我真正等待的就是這一刻,這一刻也真的就發生了。      【探討作品】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遠足         【本集重點】    03:44  一百多年前,日本政府推動了名為「隘勇」的制度    05:00  大豹溪流域在1906年完全被摧毀,文獻記載為「大豹凶蕃已滅亡」    08:38  目前已找到的餘族至少有四、五百人,是在被滅社後,翻山越嶺逃到另外一邊   09:09...
Published 10/09/23
移住東京之後,我常抱怨這座城市的人們總是繁忙,不像京都人總是有時間坐下來好好煮一碗茶、拾起一片銀杏、用心辦一場祭典。然而在深夜的川崎工業區,我終於意會到此地的美。             〈最後九小時〉           深夜的道別之旅    車輛停靠在熄燈的東京鐵塔    距離我離開日本    剩下九個小時            同車的友人們    突然聊起明天的事情    詩織說明天跟朋友約在美術館午餐    大介說明天開始去京都出差    美緒說明天晚上要參加烤肉聚會     颯哉說明天一大早有工作,卻沒有睡意     佑子說明天想去動物園看短尾矮袋鼠    聽著這些九小時後將會與我無關的話題    我竟然感覺到    未來             我們繼續驅車前往川崎    路途中他們唱起    我永遠無法記住歌詞的日本流行樂    手機不斷提醒我登機時間    卻沒有提醒我    將要離開此地的實感             川崎工業區因疫情部分停工    工廠的燈光依然如白日般耀眼    耀眼到我彷彿看見了    沒有選擇離開的那個我          ...
Published 10/08/23
從二十歲收到的二十朵玫瑰花,彭樹君便覺察到,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萬事萬物都不能眷戀,我們總是要「放下」,如果一時不能放下,人生也會讓你學會放下。          彭樹君同時是《朵朵小語》的作者朵朵。她分享《朵朵小語》的寫作,通常是早晨在山中的隨筆書寫,文字裡因此充滿大自然元素與心靈思索,而彭樹君的創作,則會更貼近真實人生。   今年交出《終於來到不必討人喜歡的時候》,是她一直很想寫的一本書,分享一個單身女子的中年心境,書寫關於生活、情感、經濟與思想各方面的獨立。         多年持續的閱讀、筆耕和對人事物的觀察,彭樹君發現,現代人活得忙碌而紛擾、常常感到焦慮的最大原因,是與自己的內在失去連結,其實,一切的追尋都在自己的內心。        【本集重點】    04:26 寫一本書很像是蓋房子,要先確立地基,先想好要蓋成什麼樣的房子    07:21 我永遠都會喜歡現在的自己,因為只有現在是真實的存在    09:20 寫作這條道路,必須要能夠享受孤獨,否則是很難持續的    10:37 我的作品很關注「自己」這個主題,因為我認為人要常常回到自己    12:58...
Published 10/06/23
臺南有其豐富的文化性,「臺南文學史」應該是一個起點,邀請大家一起通過文學文本,來認識臺南這座迷人的城市。邀請到「臺南文學史」的召集人陳昌明老師,來跟大家談談這個迷人的文學史計畫。   節目主持人:楊富閔 來賓:陳昌明(成功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   #臺南文學史出版 #此時此地,臺南有一顆文學的種子正在發芽 #臺南的在地故事 #讓我們一起「發現」臺南文學 #文學是臺南最好的伴手禮 #酸甘甜的文學滋味   【本集重點】    03:21 臺南巷弄臥虎藏龍,讓當地人帶路瞭解更多本地文化 06:35 全臺首學,100萬字把臺南文學的故事說仔細 12:27 臺南有太多文學家、太多未挖掘的故事,讓陳昌明離不開臺南 22:26 臺南文學史從早期教育的發端形成豐富的文人風範、文人社群、文學家族 28:49 如果你要了解臺灣文學,臺南文學是重要的入門
Published 10/03/23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是何欣潔與同事李易安任職「端傳媒」時期,持續往返金門、馬祖、台灣所進行的深度報導,於2022年——金門馬祖解除戰地政務30週年出版。    台、澎、金、馬這四個島嶼間,隔著一片海,海洋雖然在物理上是相連的,但是人類對戰爭的執著、戰爭對海洋和島嶼的傷害,卻造成了台澎金馬的人們在認知和彼此情感的斷裂。    《斷裂的海》的報導中,呈現了金馬人日常生活的視角、也含括了國際地緣政治的視野,並提出當下台灣人的重要提問︰我們怎麼成為一個共同體?         【探討作品】    何欣潔、李易安︰《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聯經出版        【何欣潔】    1985年生,澎湖人,在台北求學、就業,曾任《今周刊》記者、《彭博商業周刊》駐台特約記者、端傳媒台灣組主編。2013年創辦「海風野味/澎湖漁市場」,2021年離開媒體工作,現為離島出版社總編輯。        【本集重點】    04:25  正因為隔著一片海,所以構成了本島對於金馬的不了解    09:08...
Published 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