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我想與你分享}
台灣人為什麼喜歡日本?日本有什麼迷人的地方?回想在日本的旅行,我的腦中出現很多畫面:麵包的外帶包裝、咖啡廳裡的各種海報……旅行當下,這些物件可能不是焦點,但因為不斷看到、在生活中不斷接觸,於是產生連結留下記憶。我發現這些讓人感覺舒服、印象深刻,甚至可以刺激想像的關鍵,就是設計的力量。
在《方序中生活設計提案》裡,我與錄音師寶苓耗費了半年的時間,採集方序中的生活觀察。利用聲音跟情境的編排,加上他的設計思考,還有設計作品的技巧,規劃出了這套結合設計與聲音的生活指引。透過聲音,進入方序中的生活觀察後,我們將帶著聽眾透過故事,解析各式各樣的案例。在這些案例中,會討論放入了哪些日常生活的啟發,以及設計的思考,還有讓作品一戰成名的手法。(製作人 游孟舉)
延伸聆聽:
[節目]《方序中生活設計提案》
製作人:鏡好聽...
Published 11/22/24
{我想與你分享}
在大家還沒有習慣使用臉書、社群媒體的主流是部落格的年代,我就是李桐豪跟他的個人新聞臺「對我說髒話」的粉絲了。不管是李桐豪在博客來的專欄或是壹週刊的旅遊文章,還有後來他開始做人物報導,每一篇文章我都讀了好幾遍。所以十幾年後的現在,能夠製作到他的《子彈與玫瑰:十年訪談,三十場對話,十萬個為什麼》有聲書,用現在的流行語來形容,我應該能夠稱得上是個成粉了吧。
《子彈與玫瑰》收錄了三十篇人物報導,領域橫跨演藝、藝文和政治圈。從蔣勳到加藤鷹、從黃山料到王金平,李桐豪的訪問時而溫柔時而銳利,有時候甚至會為他或是受訪者捏一把冷汗:這樣直接的發問真的可以嗎?會不會得罪人啊?但他也像是鋼索特技表演員一樣,每次讓人覺得快要摔下去的時候,卻總是可以站穩腳步、持續往目標邁進。(產品企劃 王子懿)
延伸聆聽:
[有聲書]《子彈與玫瑰:十年訪談,三十場對話,十萬個為什麼》
[訪問]好的人物訪問,是套出深藏的情話,以及逼問口供──李桐豪談《子彈與玫瑰》有聲書
製作人:鏡好聽...
Published 11/15/24
{我想與你分享}
鏡好聽自從推出作家莫理斯所寫的《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有聲書之後,持續跟進這部系列小說的最新進度,今年夏天上市了第二部「生死決戰」,如今第三部「捲土重來」也問世了。
為了顧及不了解前面兩部故事的新讀者,莫理斯會對書中人物的關係著墨解釋,讓大家不至於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每篇故事推進的時候,都是非常立體的描述,除了主要相關人、事、物的「主幹」之外,還有許多能讓劇情更加豐富有層次的「旁枝」,甚至還有「案外案」的安排。
例如第一篇〈空樓魅影〉,除了要引出殺人疑犯所做的推敲,另一個重頭戲,就是解謎福邇如何能在長白山力抗毛利安藝的村正魔刀,起死回生……等等。我想起莫理斯曾經提到,他的寫作時間可能是夜半凌晨或大清早,突然覺得,在寧靜氛圍下,時而沉思布局、時而振筆疾書的他,肯定是懷抱著很大的熱情,才能紮實地構建出每本書的內容與水準。(產品企劃 林云也)
延伸聆聽:
[有聲書]《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3:捲土重來》
[有聲書]《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2:生死決戰》
[有聲書]《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
製作人:鏡好聽...
Published 11/08/24
李桐豪說,從他開始作人物記者至今,十年過去了。
他說,記者是站在歷史現場的見證者,十年前,台灣發生許多大事,有人成為媒體寵兒,躍居時代浪尖。彼時,李桐豪剛寫下他的第一份人物訪談。
十年之後,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時間改變了人,也改變了媒體生態。而李桐豪手中的筆,已紀錄了上百位風雲人物,不曾間斷。
《子彈與玫瑰》便是這些風雲人物的訪談集,李桐豪帶著子彈與玫瑰,拜會這些在廟堂之上、筆桿之下、光影之中呼風喚雨的人物,哄騙他們吐露情話、逼問口供,展示最真實的自己。
從黃春明訪到黃山料,從蔡英文問到連勝文,他是李桐豪,替你記下,那些訪著訪著就中槍、問著問著卻怒放的採訪。
【本集重點】
00:55 《子彈與玫瑰》的主題是時間,時間如何改變人,以及媒體?
05:34 「李桐豪」在訪談中的每一次出現,都代表對問題意識的警覺
08:02 作人物訪談,你要當墓誌銘來寫
09:02 對人際關係的敏感,那是I型人做訪談的必殺技
延伸聆聽: ...
Published 11/01/24
{我想與你分享}
這幾年隨著韓國文化大量輸出,加上串流平台的推波助瀾,不論是古裝劇、時裝劇,還或是各種腦洞大開的類型片等等,能看的韓國影視作品越來越多了。雖然看了這麼多韓劇,對於韓國的歷史和文化,卻好像還不是很了解?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邀請到朝鮮時代的專家——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的許怡齡教授來主持製作這檔節目。之所以選擇朝鮮時代,是因為這個王朝存在了整整500年,它不只是韓國史上最長的朝代,影響力也一直延續到現在。像韓國人重視禮節、還有堅若磐石的階級觀念,到現在所使用的韓文字都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可以說,認識朝鮮時代,其實就是在了解現代韓國的根源。(製作人 吳芳怡)
延伸聆聽:
[節目]《請回答1392:韓劇中的朝鮮時代》
製作人:鏡好聽 有聲書組
錄音師:劉寶苓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週聽一本有聲書》】
每週六與你分享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Published 10/25/24
{我想與你分享}
《子彈是餘生》是作家寺尾哲也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出版後獲得了各方的好評與討論,更成為2023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和蓓蕾獎的雙料得主。在九篇各自獨立又緊密交錯的故事裡,寺尾哲也帶我們認識了一個痛苦與快感並存、幽暗卻也斑斕的地獄風景。
在寺尾哲也的筆下,這些天才們優越但扭曲的姿態無比暴力,他們每個人既是奮力掙扎地走在生存的道路,卻也是踏著憤恨或羞愧的步伐,進行一場沒有盡頭的悼念之旅。究竟,活下來的意義是什麼呢?如果這一切都是徒勞,天賦異稟只是讓這些天才將痛苦看得更清楚澈底,那人生還要追求什麼呢?寺尾哲也筆下彷彿曼陀羅般的地獄,透過文字,如今也透過聲音,又暴力又愉悅地傳達給我們了。(產品企劃 王子懿)
延伸聆聽:
[有聲書]《子彈是餘生》
[訪問]子彈被正確的射出了,那就是成功嗎?──寺尾哲也談《子彈是餘生》有聲書
製作人:鏡好聽 有聲書組
錄音師:劉姿吟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週聽一本有聲書》】
每週六與你分享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Published 10/18/24
{我想與你分享}
《莊子陪你走紅塵》的作者王溢嘉有文壇心靈醫師的稱號,原本就讀台大醫學系的他,在畢業後隨著心之所向走上寫作與出版的道路,博覽群書累積底蘊,也非常擅長觀察世事,因此寫出來的作品每每為讀者帶來知性與靈性的豐富養分。
製作這本書的播音腳本時,我忽然想起一兩年前錄製宗薩蔣揚欽哲諾布的《朝聖》和《正見,近乎佛教徒》等作品。王溢嘉和宗薩兩位作者都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懷抱諸多煩惱的我們,解說修心、修行、讓自我得到大自在的思維與方法,幫助更多人調伏自心調整自己的心性,看清楚人生的需要,培養祥和寧靜的心境。建議讀者收聽的時候,可以從第一集順聽下去,也不妨看看目錄,挑選自己最有興趣的文章逐一聆聽。(產品企劃 林云也)
延伸聆聽:
[有聲書]《莊子陪你走紅塵》
製作人:鏡好聽 有聲書組
錄音師:劉寶苓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週聽一本有聲書》】
每週六與你分享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Published 10/11/24
「難道我們以後會賺大錢嗎?」
大學同學的一句話,成為寺尾哲也寫下《子彈是餘生》的契機。
子彈看似勇猛突進,卻只能順著規劃好的軌道前進,就如同學業金字塔頂端的這些菁英,經歷競爭的高壓,成了一顆顆精良的子彈,看似無往不利的人生背後,是找不到人生意義的空虛。
在競爭勝出,就是成功嗎?賺大錢,是為了追求美好人生,還是為了報復?當子彈只能是子彈,除了沿著軌道射出,還有其他選擇嗎?
《子彈是餘生》是寺尾哲也提煉人生,精心錘鍊而成,描寫天才間的相愛相殺以及惺惺相惜。
【本集重點】
03:37 寫作小說就像編寫程式,必須細心調校每個細節
05:08 每個角色都像是子彈,活在被規劃好的彈道,卻期待脫軌的反抗
07:49 合於軌道,也是一種積極的反抗
10:53 小屋熱症:競爭的苦難與生存的空虛,讓角色們彼此緊密扭曲的結合
延伸聆聽:
【鏡好聽製作有聲書】
子彈是餘生
攝影:陳克宇|錄音師:謝佩妤|製作人:莊宗憲
...
Published 10/04/24
現在透過專屬連結註冊讀墨,30天內首次購物享不限金額79折,達成任務最高再領 250 元購書金!
立即加入讀墨,擁有自己的行動書櫃吧~▷▷▷ https://readmoo.pse.is/6bxw6y
{我想與你分享}
閱讀《笛卡兒的思辨健身房》這本書,會發現作者孫有蓉除了擁有亮眼的學經歷,還有著樂於教授「哲學」知識的熱忱。身為索邦巴黎第一大學、巴黎南特大學講師的她,授課時不只思索如何設計課程,還會主動針對學生們在學習上遇到的盲點或不足之處,進行額外的課後指導。
這麼認真看待教學的老師,所寫成的談論「怎麼學習思考和論述」的哲學書籍,自然一點都不含糊。書中有不少挑戰讀者腦力的內容,以我的經驗,通常需要多想幾次才會通透,但是,當在腦中反覆探問的時候,會有一種「哇,我正在思考這段話」的過癮,而把這樣的經驗放到生活層面,對於每天接觸到的新聞報導,或是網路上的言論,也會出現自我分析的意識──當我們在面對問題時能畫對重點,進而反覆論證、深入思考,那麼屬於自己的論述也就呼之欲出了。(產品企劃...
Published 09/27/24
現在透過專屬連結註冊讀墨,30天內首次購物享不限金額79折,達成任務最高再領 250 元購書金!
立即加入讀墨,擁有自己的行動書櫃吧~▷▷▷ https://readmoo.pse.is/6bxw6y
{我想與你分享}
第一次讀作家不朽的作品《終於要與自己和好如初》的時候,就被書裡面的第一句話打動。她說:「以後記得把溫柔留給自己。」簡單的一句話讓我馬上明白了為什麼不朽的文字能夠被讀者如此的喜愛,因為她足夠複雜矛盾,也足夠坦率誠實。
《終於要與自己和好如初》是不朽的出道作《與自己和好如初》的全新增訂版,除了原本有的〈黑色的自己〉和〈白色的自己〉兩個篇章外,還增加了三十四篇全新內容。那是不朽走過開心與悲傷、理解到人生就是苦樂參半後所活出的全新樣貌,篇章命名為《灰色的自己》。所以,無論是陽光或陰天,無論笑容或眼淚……就像是深淺不一的灰,同時擁有白與黑,各自獨立,卻也彼此交會。這些都是不朽,這些也都是你跟我。(產品企劃 王子懿)
延伸聆聽:
[有聲書]《終於要與自己和好如初》(特別收錄作者不朽親錄SP特輯)
製作人:鏡好聽...
Published 09/20/24
平路說,小說具有統合的力量,讓人們彼此相連。
《夢魂之地》以通靈為引,串連島嶼上曾出現的人們:鄭成功、蔣經國,以及各個無名無姓的小人物,他們身上發生甚麼?他們心底不能說的創傷是甚麼?他們如何成為那樣的人?光陰如夢,未平復的創傷宛若不散幽魂,始終盤旋在這片土地,等待人們的同理。
演員通靈角色,而小說家通靈人心。
本集《作家說》邀請金鐘影后,同時也是《夢魂之地》的聲音主播王琄,與《夢魂之地》的作者平路對談,分享《夢魂之地》的創作理念:如何處理錯綜複雜的歷史、華人社會不可說的Daddy Issues,以及回歸到「人」,那些傷痛該如何撫平?
【本集重點】
06:28 小說具有統合的力量,透過小說,人們能夠同理彼此
09:12 想要寫蔣經國,是因為我好奇他為甚麼變成後來那樣
12:33 想讓小說呈現通靈的狀態:將角色的一生,攤開在讀者面前
22:31 在三太子身上我看見台灣人集體的裂分點,一種不可能圓滿的圓滿
25:46 Daddy...
Published 09/13/24
{我想與你分享}
鏡好聽在最近錄製了兩本別具意義的有聲書,由行政院所出版,書名叫做《給民主世代公務員的備忘錄:轉型正義教育手冊》。有聲書錄製了兩個版本,華語版由男主播張心哲朗讀,台語版則是由女主播穆宣名朗讀,在兩位主播的詮釋之下,展現出兩種語言獨特的氣質。現在鏡好聽、Apple Podcast、Spotify等平台,都可以免費收聽
全書內容分成四個大章。第一單元談〈轉型正義是什麼?〉,主要介紹白色恐怖的歷史背景。第二單元〈誰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呈現當時社會上不分省籍、族群、性別、職業等遭受牽連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圖像,並介紹當時各政府機關裡的秘密監控單位。第三單元〈轉型正義的價值〉,藉由描述臺灣民主轉型的歷程,讓讀者明白不只公務員,社會上每個人都可以對體制的改革與進步做出貢獻;第四單元則是〈當代轉型正義該如何進行〉,分別介紹政治暴力的創傷與療癒,以及國外轉型正義的經驗,了解臺灣當前轉型正義工程的工作與未來展望。
身處於21世紀的台灣,我們享受前人民主果實的同時,也需要持續去認識這塊土地的歷史,期望民主法治的精神與自由人權的火種能夠不斷傳承下去。(產品企劃...
Published 09/06/24
{我想與你分享}
平路與王琄,一位是笑容靦腆溫婉的文學創作者,一位是聲音奔放有力的演技派明星,原本似乎平行的人生,因為《夢魂之地》有聲書的製作,出現了美麗的交會。
在《夢魂之地》中,主人翁是一位具有通靈能力,以幫人算命祭改、刮痧鬆筋為生的中年女子。彥青的出現,讓感應能力減退的女主角找回神力,也讓他們與老人蔣經國的魂魄連結上線。一趟前往女主角故鄉旗津的路上,彥青在台南鷲領北極殿與國信爺鄭成功的神靈相通。神靈相通的原因在於每個人、每個靈都各自帶有創傷,但也因為通靈得以層層透析,進而把「生而為人」的艱難與每個決定的不得不,攤開在我們眼前。
金鐘影后王琄在書中展現精湛的演技火候,用聲音細膩地詮釋出憂微、複雜的人性。隨著情節推演,我們也跟著從現代台灣尋常生活的表層,進入近代台灣史的萬花筒。(產品企劃 林云也)
延伸聆聽:
[有聲書]《夢魂之地》
製作人:鏡好聽 有聲書組
錄音師:劉寶苓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週聽一本有聲書》】
每週六與你分享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Published 08/30/24
{我想與你分享}
2024年夏天最讓大家感動的正面力量,我想無非就是在巴黎奧運場上,一個個克服壓力、盡全力拿出最好表現的運動選手了。而為台灣摘下第一面奧運拳擊金牌的林郁婷,在面對無端捲入的性別風波裡所展現的一言一行,相對於不理解實情便發表高見的作家JK羅琳,更是讓我們清楚看到「話語」可以載舟亦可覆舟的力量。
曾寶儀在《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這本書所談的核心理念,就是跟讀者分享她如何辨識自己的情緒、打開五感觀察說話的對象,同時也不忘「溝通」的初衷,要從真心和愛出發,讓「溝通」成為讓雙方都覺得舒坦,也帶動事情朝正向推進的良善循環。(產品企劃 林云也)
延伸聆聽:
[有聲書]《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
製作人:鏡好聽 有聲書組
錄音師:劉寶苓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週聽一本有聲書》】
每週六與你分享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Published 08/23/24
{我想與你分享}
知本溼地原本是知本溪出海口的舊河道,因為泥沙淤積形成了湖泊。也因為候鳥的過境,知本溼地成為國際鳥盟認證的重要野鳥類棲息地,自然和人文在這片溼地上共存共榮,創造出獨特而且生氣勃勃的風景。透透過溼地上頭的植物、鳥類和部落族人,黃瀚嶢記錄下了溼地持續變化的地貌,也爬梳了這片土地的歷史和課題。
在黃瀚嶢筆下,《沒口之河》除了代表河流還沒有出海,就沒入砂土成為無口之河的地理現象,更隱喻著知本溼地以及生活在那裡的人事物,在政治與財閥的衝擊下無法開口發聲的困境。有聲書的出版,除了讓我們用聆聽的方式認識知本溼地,更是希望能夠藉此為那片土地,發出一點點的聲音。(產品企劃 王子懿)
延伸聆聽:
[有聲書]《沒口之河》
[訪問]我想讓大家聽到,知本溼地「沒口」後,周邊的眾生喧嘩──黃瀚嶢談《沒口之河》有聲書《沒口之河》
製作人:鏡好聽 有聲書組
錄音師:劉寶苓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週聽一本有聲書》】
每週六與你分享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Published 08/16/24
{我想與你分享}
在製作韓良露的有聲書作品《露水京都》時,總是忍不住想起自己的京都之旅。京都在韓良露的筆下,有著斑斕卻又靜謐的風情,以及貼合著季節和傳統、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文化底蘊。韓良露對京都的眷戀,透過丈夫朱全斌的聲音詮釋有了新的風貌。擁有作家跟廣播節目主持人多重身分的朱全斌,掌握文字跟聲音的能力都讓人佩服。錄製有聲書的過程,就像與兩位作家一起穿越京都的前世今生,對這座城市有了深刻的體會。(產品企劃 王子懿)
延伸聆聽:
[有聲書]《露水京都》
製作人:鏡好聽 有聲書組
錄音師:劉寶苓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週聽一本有聲書》】
每週六與你分享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Published 08/09/24
因為尼伯特颱風,黃瀚嶢受託進行生態調查,來到了知本溼地。
身為一位「外人」,他在調查以及參與溼地保育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連結感。然而在他的心中,又明白自己不可能完全成為在地人,當抗爭結束後,他與溼地將失去連結。在這樣若即若離的拉扯中,文學於焉產生。
他藉由木麻黃與甜根子草,爬梳人類與溼地的命運,是如何緊密的交織;在被遺落的銀合歡與巴拉草身上,窺見歷代殖民者施加的傷痕;被徹底碾碎的臺東火刺木、頑強挺立的茵陳蒿,如何傳唱一代又一代的部落文化;而對立的部落族人與環境保育者,在「知本溼地」這棵巨大的苦楝樹下團結一心。
回首這段歷程,他發現書寫沒口之河的同時,他的心中也長出了一片「溼地」。
【本集重點】
04:41 「沒口之河」是對地理環境的描述,也是暗喻溼地的聲音被「沒口」了
06:23 各章的代表性植物,形成一條生態與歷史文化的「穿越線」
10:21 因為知本溼地,對立的部落與環保人士團結起來,形塑新的地方認同
13:27 我們如何秉持倫理的信念,在與自然的共處中,找到屬於人類的位置
14:56 在外來者的自覺與對溼地的情感認同,這樣曖昧的掙扎...
Published 08/02/24
{我想與你分享}
幾年前的夏天,我的外公突然倒下,送醫之後被判定為出血性腦中風。開刀,不一定會救活,不開刀則一定會離開。最後長輩決定要賭一把,開完刀後外公沒有走,卻成為失去意識跟活動能力的植物人,展開漫長的臥床生涯。
在和楊月娥老師合作錄製《不逃跑的陪伴》有聲書時,我感覺被深刻的理解及安慰,原來面對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是同樣的手足無措。月娥老師以自己長達十年的照護歷程,娓娓道來長照路上的艱辛。她告訴我們,不要孤軍奮戰、要尋找可靠的外援,以及不要害怕討論生死,人生的終點應該由自己決定。短短的幾句話,是身為資深照顧者的月娥老師,交織汗水跟淚水的珍貴體悟。除了經驗的分享,書中更有詳細的長照資源整理跟流程說明,給予你實際的力量。(產品企劃 王子懿)
延伸聆聽:
[有聲書]《不逃跑的陪伴:在陪病相伴的路上,如何選擇面對、學會轉念、正向克服,讓自己好好喘息?》
[訪問]我所歷經的苦難,會成為下一個照顧者的力量──楊月娥談《不逃跑的陪伴》有聲書
製作人:鏡好聽...
Published 07/26/24
{我想與你分享}
《破浪:艋舺女首富黃阿祿嫂傳奇》是鏡文學出版,由陳瑤華所書寫的歷史小說,描述臺灣史上第一位女首富,清末艋舺女企業家黃阿祿嫂的傳奇故事。在當時有一句關於艋舺三大富商的民間俗語:「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俏哥」,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窺見黃阿祿嫂以一介女流之輩,擠身成為艋舺三好的傳奇。由於丈夫黃昭祿英年早逝,黃阿祿嫂接手家族經營的「萬順腦館」,親力親為撐起一切,包括和其他樟腦腦商合作,與擁有樟樹資源的原住民與客家人交涉結盟等等,憑藉自己的勇氣與智慧創造出雙贏局面,積累出當時艋舺無人能夠匹敵的財富。
有聲書的節奏進展俐落,情節豐富,容納了親情、愛情、友情與商場上的精采交鋒,最後故事結束在台北城從清朝末年邁入日治時期的片段,閱讀之後有種補上了一堂歷史課的感覺,想再多多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與豪傑人物。(產品企劃 林云也)
延伸聆聽:
[有聲書]《破浪:艋舺女首富黃阿祿嫂傳奇》
製作人:鏡好聽...
Published 07/19/24
{我想與你分享}
《親愛的共犯》是作家陳雪在202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這本書同時榮獲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組首獎。故事一開始,陳雪引導我們仔細凝視那棟聳立於夕陽餘暉下的白色樓房。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寬敞的庭院和大片落地窗,裡頭住了祖孫三代的家人。這棟樓房幾乎呈現了一個「家」最具體也最美好的形象,然而,真的是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完美嗎?住在同一棟樓卻彼此冷漠的人們,會比雖然分離卻互相牽掛的人們還更有資格稱之為家人嗎?透過一件綁架撕票案,負責偵辦此案件的女性刑警周小詠踏入了白樓,掀開這棟豪宅裡不為人知的秘密,讀者也一步步重新思考「家」的定義與犯罪本質。(產品企劃 王子懿)
延伸聆聽:
[有聲書]《親愛的共犯》
製作人:鏡好聽 有聲書組
錄音師:劉寶苓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週聽一本有聲書》】
每週六與你分享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Published 07/12/24
2011年,公公中風癱瘓。2014年,母親氣切臥床。2017年,十七歲的女兒罹患血癌……面對接二連三的意外,楊月娥堅定的陪伴家人,走過遙遙無期的長照路。
書寫《不逃跑的陪伴》時,楊月娥無數次回到當時的情緒中,無助的、想要逃跑的,以及對家人的愛。因為愛的方式不同,她與兄妹幾近決裂;因為對母親與女兒不同程度的愛,她感到沉重的罪惡感。
但也因為母親的愛,她與手足最終得以和解;因為母親的愛,她更懂得如何愛女兒。走過這段長照路,她學會如何愛人,也學會如何愛自己。面對人生的困境,她用愛,找到不逃跑的勇氣。
【本集重點】
02:56 翻開傷口很痛,但因為想幫助他人,於是寫下《不逃跑的陪伴》
05:10 因為對媽媽的愛,我放下了身為照顧者的不甘心
08:32 學會求救與接受幫助,才能照顧好家人
14:13 女兒與母親要救誰?臥床的母親用愛回答這個難題
18:42 母親用最後的生命,緊緊維繫我與手足的情感
23:16 親唸有聲書的過程中,我重返當年,發現留下的只有對媽媽的想念
延伸聆聽:
【鏡好聽製作有聲書】
《不逃跑的陪伴》
攝影:姜永年|...
Published 07/05/24
{我想與你分享}
我是一名八年級生,在我念幼稚園那年發生陳進興綁架案,從那時候開始,媽媽每天會在下課時接我回家,她一直保持這樣的習慣直到我高中畢業。大四那年,發生捷運鄭傑殺人事件,新聞報導鄭傑已經預謀很久,而且特別挑選站與站之間區隔最久的車次犯案,因為這樣可以殺最多的人。上研究所時,內湖出現小燈泡案,一個三歲女童被隨機尾隨殺害,問訊時加害人王景玉說,小女童長得像四川人,而自己是四川皇帝,所以要殺掉對方才可以。
犯罪腳本這個節目就是以世界各地的重大刑案為文本,主持人周慕姿是一名諮商心理師,節目中慕姿刻意省略事件的細節,因為對她而言,最重要的是媒體獵奇背後那些沒有被看見的傷口;她經常帶領聽眾回到諮商師最關注的部分,也就是人的童年。因為家庭是一個孩子第一次接觸的小型社會,他如何被對待、愛與被愛,都會影響他未來跟這個世界的關係。每次回到這些加害者的小時候,我都會深深地感覺到,其實在最一開始的時候,他們與我們真的沒有太大的不同。(製作人...
Published 06/28/24
{我想與你分享}
說起《孤獨培養皿》有聲書,從洽談、製作到推出,是一段跨越冬天到夏天的充實旅程,還記得那場在有鹿出版社的第一次見面,戴著棒球帽的鄭宜農靜靜吃著點心聆聽簡報,偶爾會給我們熱烈的點頭示意。我能感受她在陌生人面前的害羞,也隱約感覺她對錄製有聲書是有興趣的。
熟悉透過聲音創作的她,對於自己文字的聲音性當然是有著多面向的展現,可能是活潑、同理、不解,或是感性、堅毅、自信,而真誠的內裡,認真、努力的「做自己」,是讓她可以透過聲音無所隱藏說出自己的故事,進而深深觸動人的原因。(產品企劃 林云也)
延伸聆聽:
[有聲書]《孤獨培養皿》(特別收錄鄭宜農台語朗讀&顏訥精采對談)
[訪問]寫這本書,說不定是我靈魂的一種求生——鄭宜農談《孤獨培養皿》有聲書
製作人:鏡好聽 有聲書組
錄音師:劉寶苓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週聽一本有聲書》】
每週六與你分享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Published 06/21/24
《孤獨培養皿》是鄭宜農書寫自己的書。
身為一位活躍在舞台上的歌手,鄭宜農從沒有想過,生命中有任何一個時候,是適合藉文字來袒露自己的。她認為:「比起講自己,我更喜歡作品能成為一個空間,讓各式各樣的人短暫停留,找到安放自己的地方。」
因為出版社的寫書邀約,鄭宜農梳理自己的創作脈絡,思索書寫文字的意義,過程中她領悟到,如果歌曲能把自己的故事化身為大家的空間,文字是不是也可以呢?抱著挑戰看看的心,她寫下自己故事裡「那些沒人察覺的,最細微、卻其實非常巨大」的片刻,這樣寫著寫著,「在培養皿裡的孤獨」這個主題就此誕生了。
書寫《孤獨培養皿》這樣一本帶有自剖性質的書,對鄭宜農而言,像在「過度暴露的邊緣」遊走的危險遊戲。但也因此,她第一次直視自己生命中那些「一直沒有好好去看、去聽的部分」,並初次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深處可能也有被傾聽的需求,鄭宜農說:「雖然是被動的寫了它(《孤獨培養皿》〉,但說不定是我靈魂的一種求生。」
【本集重點】
02:42 大學時考了中文系,是想成為一個寫字的人
04:41...
Published 06/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