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攝影家朱健炫在1981年至1992年間,持續拍攝台灣重要礦場和礦工,2018年他將攝影作品結集為攝影集《礦工謳歌》出版,封面是他拍攝的阿美族礦工陳政治。朱健炫曾以這幅作品兩次獲得攝影比賽金牌獎。        2019年朱健炫展開口述歷史寫作計畫,尋訪過去在《礦工謳歌》所拍攝的人物,紀錄他們的生命歷程,於2023年出版報導作品《炭空:追尋記憶深處的煤鄉》,他第一個採訪的對象,就是《礦工謳歌》的封面人物阿美族礦工陳政治。        【探討作品】朱健炫,《炭空:追尋記憶深處的煤鄉》,時報出版(國家文藝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獲選作品)        【本集重點】    02:46  我看到一群「黑人」從礦坑走出來,真的很震撼    09:02  礦業興旺的60、70年代,因為缺工,就到花東招募原住民    12:04  陳政治回憶,海山災變那天他們兄弟四人只有兩個回來    16:43  問他們幹嘛跟自己過不去,他們說︰不做?死一家,做,只死我一個    19:34  政府沒有限制之前,女礦工是坑裡重要的工作力量的來源    25:16 ...
Published 09/25/23
創作〈甜言〉這首詩的靈感,來自於某一次,咳很久的咳嗽。那個時候,我咳到昏天暗地,咳到不能自己,我忽然想︰這種咳法,完全無法自我控制,豈不是很像是某種陷入愛情熱戀的神秘狀態呢?            〈甜言〉     在季節交替    我換上應景的咳    現在就只能    睜大眼睛    看你寫字     日日期待病癒那天    想著讓我好了    就要讓你有得受了               咳像是螞蟻    像是我喉裡有糖    全力向我攻擊    無止盡的    一隻跟著一隻    像是虔誠的教徒    渴望真理            逼我交出    甜言            【詩人小傳—騷夏】...
Published 09/24/23
本集《作家說》由《鏡好聽》與文策院共同策畫         今年五月,蕭瑋萱的犯罪小說《成為怪物以前》獲得坎城影展「2023 Shoot the Book!」推薦選書,這是台灣甚至亞洲史上第一部入選「Shoot the Book!」的作品。至今《成為怪物以前》小說已賣出德國、波蘭、越南、泰國等國版權,華語電視劇也在開發中,並獲得了金馬創投的支持。    本集《作家說》邀請光磊國際版權創辦人譚光磊,與小說《成為怪物以前》作者對談,分享蕭瑋萱的創作歷程︰寫作《成為怪物以前》,她做了哪些準備?犯罪小說的閱讀,為她帶來什麼養分和啟發?    譚光磊與蕭瑋萱同時也從《成為怪物以前》在國際市場的亮眼成績,進一步探討︰台灣創作者如何走進國際市場?「越在地越國際」是可行的方針嗎?         主持人:譚光磊    來賓:蕭瑋萱         【本集重點】    03:40 我想寫「沒有人在乎」的東西;命案現場清潔師這個空白,我想把它填上    09:45 文字創作的自由度跟只有小說才能表達的東西,是很珍貴的    17:33 英譯者石岱崙老師問我,那個羊奶是山羊還是綿羊的奶?...
Published 09/22/23
2014年陳昭如寫了《沉默: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探討「特教學校的性侵」,被比喻為跟韓國《熔爐》一樣重要的作品,當時她彷彿站在集體被迫沉默的受害者那邊。其後她出版了《幽黯國度》和《無罪的罪人》這二本著作,分別探討障礙者的性需求與性侵冤案;接著在2022年,她以《判決的艱難》爬梳兒童性侵害案件「認定的兩難」,如此一本又一本再一本,不斷往前探究、甚至不惜挑戰人們認識的邊界,這股動力從何而來?        【探討作品】    陳昭如︰《無罪的罪人:迷霧中的校園女童性侵案》、《判決的艱難:兒童性侵的爭議與正義》,春山出版        【本集重點】     03:33  寫《無罪的罪人》時讓我了解,司法判決的依據,有時是很薄弱的     07:57  我常碰到有一種質疑是說︰兒童性侵冤案,絕對是少數    10:09  一般人想要的往往是「包青天式」的正義    18:27  當大家相信某一方說法時,被告一定就是一個「犯罪者」的臉    22:15  台灣社會常常有很多人覺得︰我要替被害人爭公道     ...
Published 09/18/23
江婉琦的報導作品《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完成於2022年,從移工的日常休閒、情感、工作等面向,刻畫他們豐富多樣的生命樣貌及能動性。         書中最早的一篇報導〈移工怎麼都在直播〉,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開始的,當時江婉琦訪談身邊的移工朋友,並進一步理解到︰直播是移工生活中的喘息,在直播中他們可以說母語、能夠被看到與被「同理」。而一開始會接觸到移工的議題,來自她自己當時對學校生活的不自在與逃脫。        【探討作品】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木馬文化出版        【本集重點】 04:14  我也因為遇到不舒服的環境,逃脫到一個我比較喜歡的地方    09:25  Rita在印尼時喜歡打籃球,因為台灣的活動太少了,所以只能跳舞       16:57  米妮來小花家六年之後,她學會了一種防備男性鄰居的方法    23:07  移工在台灣的生命經驗裡面,會有「短暫的戀情」這個現象       27:22  寫完《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對我最大的意義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顧玉玲與報導寫作者的深度對話》】...
Published 09/11/23
讀了蒲松齡的小說〈促織〉,我發現蟋蟀的新的連結,就是勞動的壓迫所帶來的痛苦,以及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一個小孩子的心情。        〈萬華行〉          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爲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爲念。                           ──蒲松齡〈促織〉      蟋蟀瘋狂地踩著縫紉機。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波羅的海〉            不做太陽,不做月亮,當然    也不做律師或醫生,難道要我    待著,安靜,做一層灰嗎    只在暗中燃燒,不免感到一股屈沉    掉在大街上,羞於撿起來繼續抽             天空降下靄靄的保麗龍,有個小孩    在陽台上搓呀搓,媽媽從後面逮住他    三個巴掌,啊啊啊──真想和他說    別哭我也一樣,沒見過真的雪            僅有的世界正從低解析的螢幕中顯色    快速到模糊。「這裡是哪?」他湊過來問    我正在雪地中疾駛,菸捻熄,懶得理他:...
Published 09/10/23
沒口河是一個地理學的名詞。台灣東部和南部的河流,在冬季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季風會把海沙捲回河口,形成河口被封閉起來的濕地。黃瀚嶢就以「沒口之河」,描述他所書寫的知本溼地。    初到知本溼地時,黃瀚嶢是個「外人」。他來這裡做生物調查,計畫為溼地建構生態論述,卻從此展開一場為期六年的書寫之旅。    在知本溼地的時間,黃瀚嶢除了爬梳河流歷史、訪談族人,也參與了部落的小米收割,見證了人與土地的互動,部落一位老獵人,為他取了卑南族語的「自然名」(指用自然來命名)。    回望這段旅程,知本溼地對黃瀚嶢而言,已不再只是田野,而是他想「一再回去」的地方。      【探討作品】    黃瀚嶢《沒口之河》,春山出版。         【本集重點】    04:56  很久以前,知本人稱這裡為「積水的地方」    05:32  政府曾把知本溪北岸沖積扇,外包給「捷地爾」公司    07:16  我一開始去做生態調查時,第一個是去拜訪部落    09:55  卡大地布部落有一種傳統祭祀,就是用苦楝當名字    17:02  光電案投票通過時,我覺得好像在寫墓誌銘    22:46 ...
Published 09/04/23
報導文學以文學為主體,向新聞學借用了採訪寫作,向人類學借用了田野觀察,向社會學借用了調查分析,又向歷史學借用了民眾口述;由於貼近真實現場,報導文學特別講究內容的可信度與說服力。身為報導寫作者,既要能夠貼身理解、又要可以抽身佈局;書寫實踐,從來就是行動導向的。          顧玉玲邀請10位報導寫作者,分享寫作和田野經驗,他們對公理和正義的追問、調查、反思、揭露與發現:        EP01|ft.黃瀚嶢《沒口之河》    EP02|ft.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EP03|ft.陳昭如《無罪的罪人:迷霧中的校園女童性侵案》《判決的艱難:兒童性侵的爭議與正義》     EP04|ft.朱健炫《炭空:追尋記憶深處的煤鄉》    EP05|ft.何欣潔《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    EP06|ft.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EP07|ft.劉小華、張明珠《一路走來——泰緬無國籍難民爭取在台合法身分之路》    EP08|ft.沙力浪《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EP09|ft.陳柏謙《激進...
Published 09/04/23
《山之間:寫給徒步者的情書》是山女孩Kit第一本文字作品,記錄2015到2019年這四年間她所寫下的「山日記」。          一開始是因為想在「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想念媽媽,山女孩走進了山。因為常常爬山,漸漸愛上山,不論台灣的山、美國的山、尼泊爾的山,都能帶給她當下最深的感動。來到山中,山女孩總會隨身帶著日記和單眼相機,捕捉、紀錄令她難忘的一瞬的感動。          在還需要投遞紙本入山證的年代,她總覺得,將紙本入山證投進登山口的信箱,就像對山投遞了一封情書。生活在山的時區,隨日出日落、早睡早起,山女孩發現︰當生活裡只剩下「好好吃飯、好好走路、好好睡覺」這三件事,抿除其他雜訊、雜念時,人反而能坦率、直接地面對自己。這份領悟,是山帶給她的禮物,也是媽媽送給她的禮物。         【本集重點】    05:41 我總是喜歡去一樣的山,去年跟今年、不同的季節,都能讓我發現這座山新的樣貌     06:00 雖然喜歡山,但是其實我也有被山「拒絕」的時候    09:02 我自己的性格,不是一定要收集或是「撿百岳」     13:37...
Published 09/01/23
成長中的「變態」,一直是我寫作時非常感興趣的主題。而我穿上母職之後,發覺女人的異變,不僅來自懷孕時激素的驅動與身體的變形,也徹底改變了我的思考、行為與能力。有點像是X-MAN的變種人一樣,我再也回不去過去的自己。        〈變態史〉        媽媽,我生下來的時候    就像貓咪一樣    有兩隻眼睛嗎?             不,妳生下來的時候    有三隻眼睛    因為三隻眼睛太亮了    妳常常哭    媽祖就幫妳關掉了一隻            媽媽,我小的時候    就像熊熊一樣    有兩隻腳嗎?    妳小的時候    有四隻腳    但是妳只會慢慢爬    後來快快爬    再後來,妳爬得太快了    用不到四隻腳    就變成兩隻了            媽媽,妳生下來的時候    也是兩隻手嗎?    媽媽生下來的時候    也是兩隻手的    但是抱著妳,又生出兩隻    抱著妹妹,再生出兩隻    一隻牽小狗一隻炒菜    一隻開車一隻接電話    媽媽現在就跟軟絲仔一樣了            媽媽,妳小的時候    也有翅膀的嗎?...
Published 08/27/23
寫完這首詩,突然有種踏實的篤定,好像用了現在能夠做的最好的語言、最好的說法,把這個過去的故事,好好的完整寫下來——像是告訴自己,上一段旅程結束了,準備要進入下一段的旅行。         〈素描與靜物〉         給我未熟的果仁,柔軟鉛芯    無知地拓印眾神姓名,以一種風格    繼承另一種。唯有線條    長出事物的臉孔——丈量鼻骨、唇峰    和言語的距離    談論起均衡、姿勢    正典如一具古老的身體掖著淤青    注視誰舉手發問︰美為真實的容器    或其虛構的陰影            抽去井然的桌巾    甜梨、紅柚依約滾落    命運的構圖始終,考驗著我    考驗這雙手,如何使技術成為直覺    使心折射無數角度、光源    只為透視一種正確    而無關其它錯誤的原因             苦旱的季節    蒐集符號、斑點的石像    獨自患上主流的過敏。我久候此地    認知多邊的憂鬱,時間是刀    刨去象徵,果皮與目的    在圓型的盡頭,剩下自己    模仿自己:伸手,渴望天空的食指    速寫夢中雨勢    使疼痛一一具體     ...
Published 08/13/23
李志德的長篇小說《叛國者》,原型故事來自1990年代兩岸層級最高的情報戰「少康專案」的真人真事。雖然以真人真事為原型,李志德說,《叛國者》的大部分情節,是藉著主幹故事虛構出來的。    在《叛國者》的寫作期間,李志德以英國小說家約翰.勒卡雷為對標的對象,揣摩他寫作的精神氣質,思索「怎麼樣是一個間諜小說」。為了打造主要角色「馮潼」,李志德除了多方收集原型人物劉連昆的相關史料,也融入了一位中共將領彭德懷的生命故事。    《叛國者》這部間諜小說的完成,李志德將它視為一個開始的起點,為台灣的創作系譜補上缺席的間諜類型作品這一環,也讓大眾藉此回憶,我們曾有過這樣的一段歷史、這樣的時代、這樣的過往生活。    李志德認為,《叛國者》十分適合透過有聲書來聽故事。在他想像中,聽《叛國者》故事的場景,可能是夜半時分,一個人在湖邊跑步、或開車行駛高速公路途中、或走在山裡,當有一段長的時間,讓一個好故事陪著你。         本集重點︰    04:17  在「少將」這個久經歷練的職務上,居然出了一個間諜    08:28 《叛國者》裡愛情故事的女主角黎玥兒,完全是一個虛構的角色...
Published 08/04/23
一開始寫這首詩的時候,並不是設想要寫給某個人,甚至也不是要寫給母親的。我只是單純地想要表達,在那段日子的我,生命中的困境,一些不如意,一些我覺得,不管我走到哪裡,都跟這個世界,感到格格不入。我像是在一個房間裡面,隔著房間,跟這個世界說話。        〈牆〉            1.    在門被形容出來以前    那堵牆靜靜地躺平    頭顱尖銳的釘子    他們排隊,把自己的想法種進牆裡    牆於是開始甜美    牆於是開始甜美了起來            2.    那是之前的某個晚上    牆壁長出了不知名的果實    一個人在房裡吃著它    我想起許多尚未完成的事    一邊想一邊吐出嘴裡的籽    掉在地上,還來不及腐爛    就發出了新芽            3.    對著那面牆講話    直到它長出釘子            這才曉得    釘子也是牆的一部分    一堵牆從來沒有內外之分    它不可能得到更多的痛苦    如果有    也僅僅是償還            4.    天天我靠著牆睡眠    靠著牆覓食    和腿軟         ...
Published 07/30/23
2019年的夏天,當時住家附近發生了一件情殺案,被害的對象是一位和我年紀相仿的女性。事發地點就是我所居住的社區,新聞中也有刊登社區監視器的畫面照片。      〈消失的正午──記B城的靈魂〉    星期一正午。無事發生   紅磚道,少女腹    她祈禱愛與美,琥珀與羔羊    圖書館架上的號碼,在時間面前倒塌    訊息流瀉於指尖:擁抱或者殺戮        我們曾一起    在同樣的失物招領處等候    一起在過站時奔出車門    她保有長髮    夏天的蟬翅,把我的剪去        當她接起無聲電話 喂。只呼吸,不說話    問題懸起銀鉤,比月亮鋒利    人們收銀,仲介    在游泳池裡冥想        當世界把自己讓位給黑暗    黃色封鎖線圈起一座靜止的公園    人們在陽台看另一群人    如圓石,受河流沖刷    名為光的地方,蟲豸生長        月亮的刀刃穿進屋子     在一個我未認識的宇宙    無事發生。她看我最後一眼    如燃燒的紙    在星期一的正午。    公園對面,影子在溜冰場上空    她未及留給我,隻字片語,旅行的廢棄物...
Published 07/16/23
成書於2010年的《殺戮的艱難》,張娟芬說,死刑議題一直是一個沒有聲音的議題,這本書的出版,就是為了蒐集這個議題不同的聲音,透過與公眾一同思辨,也讓大眾理解死刑的真實面。而她更大的關懷,是想提供更多元的角度,豐富民主社會內部的討論品質。   持續不斷投入冤案救援後,張娟芬近年來亦開始嘗試不同的媒介,試圖打開議題討論的形式,讓死刑議題能接觸不同的受眾。因此,她嘗試拍影片、舉辦模擬法庭,也期待透過影像的媒介,讓新的閱聽眾參與討論。   而如今《殺戮的艱難》出版了有聲書,也期待死刑議題的聲音能被重新聽見,在這本書已經發行了十三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停下來,為這個議題,想一想。   本集重點: 03:33 書寫《殺戮的艱難》的起心動念? 08:01 議題要豐富,需要呈現不同角度的看法 12:22 當權力差距越大,採訪者在倫理上更要謹守分際 15:00 我們讓自己活在怎麼樣的媒體環境,就會反過來型塑我們自己的意識 18:51 電影《審判王信福》:持續投入冤案救援後,嘗試文字外的可能 22:33...
Published 07/07/23
太多的孩子會覺得,考試的作文、會考的作文,都是一些虛假的、假掰的,甚至是全部虛構出來的文章,但我總會在課程裡告訴他們,儘管那樣子的狀況存在而且難以避免,但並不代表我們非得要用這種方式,去完成我們的文章。         蔡凱文〈作文課〉        孩子,我想教你許多事     譬如窗外的陽光是如何漫過思緒    但請先回座,放下鳥鳴,此刻就從黑板的上游啟程    讓文字紮根於四季    我們合作撿起生活散落的意象    當你側身推開稿紙的門    就能見到故事的稜線    朝著我們緩緩攀升        第一節課我在黑板種下幼苗    你用語彙澆灌時,靈感發出木質的聲響    樹於是漸次繁盛漸次填滿你的筆記    人物與情節在林間追逐童年    遠方則有古老的歌謠,以黃昏彈響琴弦    我想寫一則寓言告訴你世界很美    儘管有時狹窄得容不下紛爭    也想握著你的手,教你愛的筆順    更多時候,比起修辭或結構    我更希望你能弄懂自己    正要發芽的夢想        第二節裡我翻開講義,拿出一塊原石    教你如何慢慢磨掉艱澀的外殼...
Published 07/02/23
飲食如日常生活,有高低起伏。   韓良憶的《家常好日子》寫在疫情時期。過去她寫旅遊,寫外在的生活,卻在無法出門的日子裡,發現日常生活得來不易。   這次,她寫食物,寫在城市的走晃,也寫童年回憶。透過烹飪,韓良憶連結起和家人的情感,為家中那位鍾情沙拉的憨兒二姊細心準備食物,飲食成為家人間無法割捨的記憶。   透過飲食,她虛心認識他國風土文化;她關注時節,以當季的食材入菜,愛吃但有社會責任;她推廣居遊,是她用來延長體驗日常生活的方式。   當疫情漸過,體驗日常生活,往往知易行難;人生無常,一起珍惜日常。   本集重點: 03:47  疫情時期發現人生無常,遂寫下《家常好日子》 05:17 「我雖然是個好吃的人,但吃美食仍有它的社會責任」 08:03  以飲食書寫情感,亦寫下與家人相處的點滴 11:22  透過食物虛心認識風土,成為了解異國文化的途徑 15:06 在不同地方居遊,延長家常好日子的體驗 18:06 因眼疾得惠於有聲書,盼有聲化讓更多人體會什麼是日常   延伸聆聽:   【鏡好聽製作有聲書】   [有聲書]家常好日子   製作人:高建中   /  ...
Published 06/30/23
〈在古典的課室中〉是為了當時喜歡的人而寫的。對方跟我一樣是念文學的,但是我們是念不一樣的學校。有一次我去找他的時候,他就帶我回去他以前讀的大學。               楊佳嫻〈在古典的課室中〉        黃昏,一萬支褪色的    光的羽毛向鐘樓背後沉落    電線輕輕晃動,幾隻雀鳥    正紛錯飛去            穿行過圓拱長廊    牆上布告層層疊疊    新白的、泛黃的,風中乾燥地拍響    踩著自己的影子宛如一處    傾斜的晷儀    你說,時光如此漫漶    甚至無法辨認情感的刻度            厚重的柱頭裝飾    窗框典雅瘦長像一名    性情板滯的英國男子    你攜我款款步下青春的樓梯    地磚陳舊,無數手澤蹭摩以致    石質寬版扶手微微發亮    課室內還有你躑躅的身影嗎    光潔的黑板上,沒有一點字跡            以後你再回想此地    我是其中褪色的壁畫     或僅僅是一縷難以捉摸的氣息    你的現實,殖民地的夢    你和你的城市濃縮    變成藏書中    最深僻的典故         ...
Published 06/18/23
2023臺北文學季國際作家黎紫書來自馬來西亞,她從二十幾歲開始寫作發表以來,不但在馬來西亞奪得多項重要的文學獎,也是台灣許多文學大獎的常客。         台灣的小說讀者對黎紫書並不陌生,從她的短篇小說、散文集到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和《流俗地》,在台灣都有出版,她的近作《流俗地》(2020),更是在兩岸三地獲得了極大好評與迴響。        黎紫書的作品,創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例如:《州府記略》裡的譚燕梅、《野菩薩》的阿蠻、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裡的杜麗安,或是《流俗地》裡的古銀霞……,不論面對多少人生與社會的變動,這些女性都保有強盛的生命力。   本集【作家說】特別企劃,由清大中文系副教授楊佳嫻專訪黎紫書,探問她小說世界裡的重要主題——女性寫作與身體書寫。      【本集重點】    03:23  我成長的環境裡,周圍都是女性,所以我對女性這個群體,認知比較深    08:00  某種意義上,我其實並沒有成為一個「跟母親相反」的人    10:22  母親讀了我的《流俗地》,而且邊讀邊希望它不要結束    15:22 ...
Published 06/09/23
暫時失去視覺的不安,讓我開始去想,我現在剩下什麼、想要什麼、不能做什麼,我在手術後的隔天,寫了這首詩的前幾句。            〈蛇的三十夢〉        在無盡的黑暗中    我需要做出選擇嗎?    找出前行的方向?            我的胃裡有藍色的沙漠    石油、黑手指            慾望催使我行走    在月光上            一直即將斷尾的壁虎    要我吃了牠的尾巴    一塊滾燙發亮的岩石    要我勒緊、盤纏,像一株樹木            什麼樣的要求會在昏暗中張牙舞爪?             在夢裡    我用蛇信探測他者的靈魂    一如往常,和別的什麼混淆了    既甜又腥            是否存在語言的洞窟呢?    讓我蛻皮與冬眠    遠離吞象的衝動            祂告訴我我是柔軟的    畢竟,我認出那顆蘋果    在他們情慾的臉上    充滿汁液            我從來不害怕自己的影子    直到一道雷擊穿了他            卵啊──卵啊──    如果盈滿光的不是你的金黃...
Published 06/04/23
我們是如何來到人生中途的?   瞿欣怡的《人生中途週記簿》 ,原意是為了紀錄自己從四十九歲跨越到五十歲的一年,卻意外紀錄了自己和母親最後的相處時光。身為照護者的辛累,讓她體會到人生實難,長出了對母親的慈悲,和母親和解,也是對漫漫人生的醒悟。   而寫作如同瞿欣怡的護身符,陪伴她度過不那麼幸福的童年,也讓她得以當上旅遊記者,體驗世界。瞿欣怡說,如果每個人生下來就有一個任務,那她的任務,就是寫作,她認為並不是她很會寫,而是老天爺透過她的寫作,傳達重要的事。如今,寫作更是她的人生定錨;寫作,讓她完成了自我。   歷經起伏跌宕的一年,《人生中途週記簿》 更像一本禮物,是給她自己的,也是給讀者的。願在人生中途,我們都可以活得坦然,無憂自在。   本集重點: 03:01 是讀者陪伴我走完《人生中途週記簿》的寫作計畫 05:41 不是我很會寫,是老天爺透過我的寫作,傳達重要的事 09:53 摯親的離去所帶來的「長大」 13:06 母親用生命的尾聲教我生命的功課 17:28...
Published 06/02/23
還記得我還沒移民台灣前,很多香港朋友都很羨慕我可以搬到台北居住,而我自己也一樣滿心期待著新生活的開始,可是現實很殘酷,有時候夢想只是幻想而已。        真的移居台北後,我住在一個小套房裡,我沒有工作,香港的親人和朋友都在香港,我一個人常常待在家裡,當然我也有事情做的,比如說  煮飯與洗衣服。             身體錄音機              那個很有意思的窗    裝著很沒意思的風景    也許,這就是世界    不會永遠發生有趣好玩的事情            我們用三十分鐘也沒有辦法好好介紹自己    而一隻貓的解釋是    當對方沒有看著你眼睛卻一直喵    這個叫做討厭            於是你開始帶著錄音機出門    你接近椅子、枕頭、門把和打開雪櫃等等    你看著它們說:「看  著  我」    你重覆把這工作一做再做            日子把你們透明的對話錄下來    椅子七歲,枕頭三歲,門把十九歲    然後你開始發現了窗的故事    聽到木紋裡面有一圈月光尖叫              【詩人小傳—陸穎魚】     ...
Published 05/21/23
大學的時候,我看過一部電影叫做《郵差》,裡頭有一個很年輕的郵差跟詩人聶魯達學寫詩。他時常會向聶魯達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疑問。有一次,他問聶魯達說:「世界是不是其實是某個東西的隱喻呢?」這讓我聯想到那次我因離岸流被困在海上的衝浪經驗。     愛         美麗沉靜的牛奶,過期的穀片    知曉一切到    最後         就是暗微的日光          蜜蜂飛出電視。比時流更輕的吊扇    打開海浪    雨水    按編號邁進永恆        你、我,也隱居在死亡的口袋裡    快樂得    像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寶石         最後的閃光——     世界的鑄造廠正嘈雜        【詩人小傳—楊智傑】    1985年生於台北,有詩集《深深》、《小寧》、《野狗與青空》。育有一犬、一貓。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一首詩的故事》】    照片攝影:聯合文學/安比|錄音師:劉寶苓|製作人:林文珮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一首詩的故事每隔一周給你心的能量!
Published 05/07/23
小說家如何看待創作?小說創作者的未來又將會遇到什麼挑戰?創作過無數精彩名作的小說家平路認為,寫作是門手工藝,需要反覆地打磨,進入角色的內心。創作者必須日夜思考角色的處境,正因為如此這般的難,才是創作的趣味所在。而無論小說創作者將要面臨什麼樣的挑戰,都必須面對如何將故事說得好的毅力和能耐。若能讓讀者捏住不放,是對創作者的禮讚。《蒙妮卡日記》是平路創作四十年來的精選,你可以在書裡看見平路對創作的堅持;也能夠在每一篇的作品裡,進入創作者的視野,進而同情小說角色的軟弱與痛苦,藉此看見平路的內心風景。本集重點:02:36 如何精選出《蒙妮卡日記》裡的小說篇章?05:40 AI為小說家所帶來創作上的挑戰及反思09:14 期待讀者在短篇小說〈蒙妮卡日記〉讀到什麼?11:38 從〈百齡箋〉談小說創作內容與形式的巧妙16:45 創作者如何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找到平衡?19:58 如何看待創作的趣味?以及如何堅持創作?延伸聆聽:【鏡好聽製作有聲書】  [有聲書]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 [有聲書]袒露的心 [有聲書]蒙妮卡日記(時光典藏版) 製作人:高建中   /  ...
Published 05/05/23
我想大部分的寫作者都會同意一件事情,就是:我們有義務去觀看這類難以承受的社會事件,然後用現代詩來回應社會現實。      買賣——記deepfake色情犯罪          一面圓形立鏡    銅色塑膠,邊框蘿蔓雕花    娟娟看進去    童年的奶奶壓上紅唇印    把小小的自己,刻成雕花後    就要去別人家    那裡,爺爺的整個家族    將教會她大人的事情             譬如買賣    奶奶買到了長長的壽命    搆著娟娟的青春期     纏繞的話總從背後    刺進娟娟的背,像一片蟬翼    嘶鳴——女孩子要不要臉    摩托車上貼那麼緊——掃把       在奶奶手上,揮過每一吋磁磚               拍掉那些話的鱗粉    娟娟闔上粉蓋    化妝品已經進化了一世代     口紅卻還是陽具的形狀    奶奶從背後望去    鏡裡,娟娟將它褪下    將它湊近嘴巴             網頁邊框也是一種雕花      各國不同的蕊與母瓣     娟娟的臉在裡面    螢幕外面,成千上萬雙    同儕的眼          ...
Published 04/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