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治国稽式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我们来看第一句。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明:机巧,巧诈。 愚:敦厚,朴实。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说,古时候善于奉“道”而治国的人,不是让民众学会耍小聪明,而是让民众保持心灵的纯朴。 具体分开讲,就是不要有为,而要无为。非以明民,就是不要有为,而将以愚之,就是要无为。你有为了,民众就投机取巧,投机钻营了;而你无为了,民众就开始回归自然而敦厚纯朴了。 其实核心,老子讲的就是上面的人不要示范机巧和耍小聪明,否则,下面的人,老百姓就会更善于钻漏洞,善于找缝隙,结果,就是大家都尔虞我诈,都投机欺瞒,那么社会就乌烟瘴气,国家就昏乱不堪了。 所以,老子紧接着解释: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智,巧诈、奸诈。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就是说,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治国者他们使用的智巧太多。 需要强调的,老子所谓“以其智多”,并不是说因为百姓懂得太多,恰恰相反,他是说因为领导懂得太多,或者说领导自以为懂得太多。我们说,领导积极的“乱作为”,比起消极的“不作为”,有时候似乎危害更大。 政府法令如毛,老百姓不堪其负,结果必然是百姓钻营,长此以往,必将大厦将倾。就像教育孩子,是一样的,父母的管理越严苛,方法越多样,表面上,似乎起到了效果,孩子看上去非常温顺和听话,实则,这样的孩子一旦叛逆,做出来的事情,后果却是最严重的。究其原因,就是父母的智太多了。所以,老子说: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贼:祸害。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就是说,所以,治国者以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 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可谓所向披靡,天下无敌。但秦二世而亡,仅仅持续了15年,强大的秦朝就土崩瓦解了,为什么?因为秦以智治国。百姓不听话,就暴刑苛政,结果政府变强了,但是百姓却民不聊生了。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社稷。所以,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治国者不以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 关于智,老子对它的评价一直都是非常低的,因为这个智,其实就是有为的一种体现,是不遵循大道的一种行为。所以,老子主张不以智治国,要减少人为的干涉和繁多的苛令。 刘邦首次攻入关中的时候,首先做的,就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就约定这三条,而将秦朝其它的严刑苛法,全部废除。这样以来,关中百姓,再也不用饱受秦朝苛政迫害,于是百姓感恩戴德,纷纷支持和拥护刘邦。所以,老子主张不以智治国,百姓不被繁杂的政令烦扰,这样,全民才能相安无事,社会才能宁静祥和,而经济才能稳定发展。   知此两者亦稽式。 稽式,法式,榜样。 知此两者亦稽式,就是说,了解上述两种治国之道的差异,也就从中了解了正确的治国法则。 那么,具体是什么治国的法则呢?老子没说,其实,就是老子一直秉承的清净无为的法则,无为而治的法则。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治国者如果能够永远懂得并遵循,正确的治国法则,这就可以说治国者具有了“玄德”。 在这里,老子又提出了玄德,我们说,玄德是老子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所以,治国的人,能够无
More Episodes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来看第一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往往不真实。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而我们说,往往真话,说出来都不怎么好听,而你听起来好听的话一般都不是什么真话。 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的挺胖,你开口就说,你长得不瘦啊?这是真话,但是就是让人听起来哪里不舒服,换句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聊天了。这就是信言不美。 而美言不信,就是说有些话听起来很漂亮但是对于做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就像拍马屁一样,都知道是...
Published 0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