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还在,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远丨Vol.31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主播: 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 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杂文的自觉》作者。 在我们从小学习的语文课本中,鲁迅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今的鲁迅似乎又成了一个网络时代的“精神偶像”,以至于好像人人都会几句鲁迅语录,对他熟悉又陌生。 本期节目里,苗师傅邀请到了《杂文的自觉》的作者,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老师,一起来聊聊这位对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产生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时间轴: 00:03:16 为什么会想到写鲁迅1924-1927年经历的《杂文的自觉》? 00:06:36 鲁迅文学的第一次诞生和第二次诞生都在什么时候? 00:09:55 “鲁迅写杂文,是杂文的自觉找到鲁迅了” 00:12:59 聊聊《伤逝》: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由恋爱小说 00:20:05 怎么从杂文的角度去理解《阿Q正传》? 00:23:52 “杂文学是真正的纯文学,文学不杂就不纯” 00:29:09 鲁迅是一个“文学机器”,谈钱不庸俗 00:36:44 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 00:37:48 “凡是攻击时弊的文字需与时代一起灭亡,鲁迅没有灭亡就说明鲁迅那个时代可能离我们并不远” 00:51:34 为什么鲁迅没有写出如《子夜》般的长篇小说? 01:05:04 聊聊“全球化的文化认同”和保守 01:18:11 怎么看待“读鲁迅门槛低”这个话题? 《杂文的自觉》张旭东“鲁迅三部曲”首卷,分析鲁迅文学在1924—1927年间如何以“杂文的自觉”为标志从而“成为自己” 在张老师看来,“杂文是鲁迅文学的第二次诞生”“鲁迅的写作、生活都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要走出一条路来,而杂文恰恰就是在无路可走的地方走出一条路”。 我们如何从杂文的角度理解《狂人日记》《伤逝》《阿Q正传》?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鲁迅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鲁迅“是一个我们都要面对的幽灵”? 在历史维度、社会维度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鲁迅?听完这期节目,你可能会了解一个自己不知道的鲁迅。 节目中提到的相关内容: 节目中提到的鲁迅作品有《坟》《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阿Q正传》《朝花夕拾》《伤逝》《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厨川白村(1880-1923)日本著名文艺批评家,代表作《苦闷的象征》由鲁迅先生翻译出版,主要内容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引入歌德、雪莱的作品,说明文艺多为作者基于苦闷的情境下开展创作。 雅克·德里达(1930-2004),法国哲学家、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有《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文学行动》等。德里达提倡用“解构的阅读方法”:先接受对方的理论设定,从对方的最初的、最基础的理论设定出发,揭示其不可能性,从而使其体系、结构、逻辑和整体性失效。 李长之(1910-1978)中国著名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学习,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读书期间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所著《鲁迅批判》是从“养育于‘五四’以来新文化教育中的青年”的立场上来对鲁迅进行评论,着重于鲁迅之于青年的期望和青年对于鲁迅的崇敬。 编辑/天健、符馨(实习)、苗得雨(实习)、凌子雯(实习) 音频剪辑/译丹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播客。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实践者,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
More Episodes
【主播】: 五月,三联中读内容编辑,《天真与经验》播客制作人 筱诗,三联中读内容编辑,《苗师傅·文学体验课》《文学体验三十讲》《苗师傅·写作训练营》课程制作人 【嘉宾】: 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三联中读《文学的30次夜游》等专栏主讲人 本期节目为《天真与经验》番外篇,苗师傅将变身成为嘉宾,接受来自自己的两位编辑的提问:一位是《天真与经验》的播客制作人五月,另一位则是制作了苗师傅的《文学体验课》以及写作训练营等课程内容的筱诗,他们聊的话题正是围绕苗师傅的新书《我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展开。 苗师傅新作《我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点击链接,可跳转购买) 原来书名的后半句是“没...
Published 11/09/24
Published 11/09/24
本期节目,苗师傅邀请到了译者陆大鹏,在节目的开头,苗师傅便不吝溢美之词,夸赞陆大鹏是“著作等身的青年才俊”,这其实也并不夸张,按陆大鹏在节目中透露的,截至目前,他已经翻译了21本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大部头“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如今,译者陆大鹏也有了新的作者身份,他在新书《巴比伦怪物》中,揭开了1918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的罪恶迷雾。他为什么会关注这段历史?在他看来,如何平衡历史写作中讲故事和学术的严谨性?那些“Long long ago far far...
Published 10/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