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老北京城门是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据传,北京城门建造始于元朝,历经明、清两朝。老北京城门的故事也曾经是民间传说和文化艺术的重要题材。 欢迎您收听VCradio爱生活特别策划系列节目《北京人话北京》第二季,我们本季将和您聊一聊北京城的城门。老北京城门是北京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蕴含着无数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它是京城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人们回忆、感触老北京风貌的珍贵资源。
Published 07/12/23
北京人讲北京城的故事,各位好,欢迎您收听《北京人话北京》节目,今天是我们第一季讲述老北京吃食系列节目的最后一期节目了,在前面的6期节目里我们和您聊了豆汁、炒肝、卤煮、麻豆腐、芥末墩和炸灌肠,这些也仅仅是北京吃食的很小一部分,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味道唤起您对于北京的兴趣和热爱。 今天的节目我们主要想和您分享下我们收到的来信和留言,听一听大家都和我们说了些什么。 摆烂的小公主给我们发送了电子邮件,信中和我们分享了她第一次喝豆汁的经历。她说:“自己是大学毕业和同学一起来北京旅游的,自己和寝室的同学在来北京之前就做足了攻略,其中一项就是要挑战喝豆汁。本以为自己一个女汉子什么都不怕,可没想到真的将豆汁端到眼前,那股子说不出的馊酸味还是让自己打了退堂鼓。在几个同学的相互起哄下,为了不丢面子,自己还是端起碗深深的喝了一口。还别说,这豆汁当进入口中也就没有闻着那么馊酸了,在尝试了第一口后,我一口气就将整碗的豆汁一饮而尽,当场起哄的同学都看傻了眼。这可能是我此次北京之行最引以为豪的了。 来自安徽的徐徐诸葛亮在电子邮件中给我们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其中就有提到我们的内容过于表面,有些内容可以展开深入探讨。这...
Published 06/28/23
欢迎您收听vcradio爱生活特别策划《北京人话北京》节目,今天是我们第一季老北京吃食系列这个主题的最后一期节目了,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炸灌肠吧。 炸灌肠也是一种老北京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讲究用猪大肠中炼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肠闻起来总有一股猪大肠的特殊味道,但人们出于健康的考虑已经很少用猪大肠油来炸灌肠,一般采用羊肉或植物油。 很多刚到北京的游客一听说炸灌肠就会误认为这是一道荤菜,想着都有些重口味。其实这道菜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这里所说的炸的这个灌肠是用淀粉加上红曲和香料灌在猪小肠中成型,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口味的需求,在灌肠的制作工艺中已经将红曲和小肠都省去了,仅仅是用绿豆淀粉加香料灌制成型的一个长长的淀粉肠。 我们要是追溯这炸灌肠的历史的话,早在明朝刘若愚所著《明宫史》中就有记载。清光绪年间福兴居的灌肠在京城小有名气,福兴居的掌柜被称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慈禧所爱。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大肠灌制进淀粉、碎肉制成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灌肠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化。 炸灌肠的时候须要先将成型的灌肠切片,讲究点的师傅会切成一边薄一边厚的片,因为早先时候饼铛都是有个角度的,...
Published 06/22/23
大家好,欢迎您收听VCrdio爱生活之北京人话北京系列节目,我们本季节目的主题是老北京的吃食,在前面的四期节目里我们和您聊了豆汁、炒肝、卤煮和麻豆腐,今天我们继续和您聊老北京的吃食系列,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芥末墩”。 芥末墩儿是老北京传统风味凉菜,老北京失传的点心和菜肴很多,但芥末墩儿依然保存了下来,一是这道菜太有特点了,二是因为用大白菜作原料具有普遍性。 芥茉墩儿是地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讲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儿。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吃得油腻,换换口味,芥茉墩最好不过了,清爽、利口,颇受老北京人喜爱。 做芥茉墩,要选细长棵的大白菜,去掉外层老帮洗净,切5厘米左右的段,用开水浇烫一下,除去白菜的清气味。用洗净的瓷罐或瓷盆,码一层菜段,撒一层白糖,抹一层芥茉,然后再码一层菜段,再撒白糖、抹芥茉,一直将罐或盆码满后,适量地放一些白醋,最后用大白菜叶子盖在上面,盖好盖,过几天就可打开食用了。 吃的时候,要用干净筷子把芥茉墩逐个地夹出来,放在小碟内,再倒些原汤,味道酸、甜、脆、辣、香五味俱全,喝一口原汤透心的凉,芥茉钻鼻的香辣味儿,顿时令人痛快许多。在食用了油腻食物之后...
Published 06/15/23
说起这麻豆腐,我相信很多人呀都不熟悉,那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聊一聊麻豆腐。 麻豆腐与豆汁呢是同一属性,由同一种原料和方法制成,是制造绿豆粉丝和淀粉的下脚料发酵后的豆汁用火烧开,用布过滤后流下去的是豆汁,上面控尽水分的就是麻豆腐了。
Published 06/08/23
说到卤煮我相信是很多人的心头爱,据说卤煮是老北京纯粹的东西,土生土长,比京剧还要纯粹。品尝老北京美食,卤煮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平时都喜欢称之卤煮,其实人家有全名的,那就是卤煮火烧。 据说,最初的卤煮出自于宫廷的“苏造肉。清宫廷中有一道名为苏造肉的菜肴。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浩著的《食在宫廷》中介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苏造肉。后来传入民间,加入用面粉烙成的火烧同煮,便成为大众化的风味小吃。出售苏造肉的小贩清晨在东华门外设摊,专为进入升平署的官员做早点。民国之后,什刹海一带的饭馆和东安市场的景泉居出售苏造肉最有名气。《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苏造肉的咏诗一首:“苏造肥鲜饱志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并注说:“苏造肉者,以长条...
Published 05/31/23
欢迎收听北京人话北京节目上一期呢,我们聊了豆汁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炒干儿吧。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到周日,长辈就会带着我去前门的鲜鱼口里吃上一碗炒干,再去旁边的新华园泡个子后,甭提有多舒服了。炒干要是追溯历史的话,那要追溯到清代了。炒干儿呢,本身是由会先居刘氏兄弟独独创的一种吃食。刘氏兄弟各三,起先经营的是白水杂碎,但时间一长,买卖并不景气,商量着如何改进这白水杂碎的做法。恰好当时北京新报的主持人杨曼清常常光顾北京的小吃店,与刘氏兄弟呢很熟,知道他们的想法以后呢便给他
Published 05/24/23
北京人话北京各位朋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每周都会为您更新一期北京人话北京节目。我们的节目呢主要讲北京的故事,北京的历史和北京的趣闻,感兴趣的朋友呢可以收藏关注,每周呢和我们一起画北京。我们的节目呢会按季播的形式和大家见面,每季呢都会有六个故事和一期总结,而我们每一季呢也会有自己的主题。就拿我们这第一季来说吧,我们的主题呢就是老北京的吃食系列。而一提到老北京的吃食系列,我想最让大家既好奇又生畏的恐怕就属豆汁儿了。喜欢它的人呢,把豆汁儿恨不得比喻成琼浆玉液,那真是一天不喝都想不喜欢的人呢,则嗤之以鼻,难以接受。形容豆汁儿如同泔水。那我们的节目呢,就从豆汁儿说起来吧
Published 05/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