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95「心流的幸福感,大大提升了生活的好品質!!!」by 姜尚文心理師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著名的心理學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 1970 年代時發現: 多數人工作一天之後筋疲力盡,但是,有些人會工作一整天之後, 竟然還精神抖擻。這些人不是在工作嗎?應該會消耗能量才對啊? 他們精神能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1975 年,他首次發表了他對於這個神祕現象的研究, 並給它一個名字 稱為「心流」( flow ) 。   什麼是心流?它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飢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 一旦你從這個狀態出來, 你可能會覺得口渴、肚子餓,但精神依舊很好,心情也很愉快; 換句話說,雖然肉體消耗了能量,心靈反而補充了能量, 不只是在創作、運動領域,甚至在職場上,「心流」常會可能發生。   要如何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目前研究歸納出以下五個條件:   (1)你要熱愛你所做的事。 (2)你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對你做的事有主控的能力。 (3)要有挑戰性,但不會太有挑戰,難度大概微微超過你當下的能力( 10% )。 (4)要有階段性的回饋和獎勵。 (5)要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知道大致的步驟。 這五個條件都具備的時候,你所做的事情,將更容易讓你進入心流狀態 此外心流有許多的好處,讓我們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Episodes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 「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差距越大,負向情緒困擾越嚴重,   真實我和理想我有一定差距時,自我苛責,容易產生憂鬱情緒; 真實我和應該我有一定差距時,容易產生焦慮感受。 偏偏焦慮和憂鬱又會讓自己的表現更難以達到表現水準, 讓這樣的心理差距成為自己勒索自己的綑綁。  ...
Published 11/24/24
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什麼是真實我呢? 「真實我」是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自己對自己的客觀認定。 這也是我們對於自己認識的自我概念。 「應該我」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 可能是在職場,學校,家中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中伴演或達到 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
Published 1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