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著名的心理學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 1970 年代時發現: 多數人工作一天之後筋疲力盡,但是,有些人會工作一整天之後, 竟然還精神抖擻。這些人不是在工作嗎?應該會消耗能量才對啊? 他們精神能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1975 年,他首次發表了他對於這個神祕現象的研究, 並給它一個名字 稱為「心流」( flow ) 。   什麼是心流?它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飢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 一旦你從這個狀態出來, 你可能會覺得口渴、肚子餓,但精神依舊很好,心情也很愉快; 換句話說,雖然肉體消耗了能量,心靈反而補充了能量, 不只是在創作、運動領域,甚至在職場上,「心流」常會可能發生。   要如何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目前研究歸納出以下五個條件:   (1)你要熱愛你所做的事。 (2)你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對你做的事有主控的能力。 (3)要有挑戰性,但不會太有挑戰,難度大概微微超過你當下的能力( 10% )。...
Published 05/12/24
一般來說,渣男進諮商是大多是女友找來的。 而暖男則是自己來的。 渣男和暖男的另一個差異, 就是暖男他會專注在對女孩子好上面, 然後一直以來比較不太留意自己的需要。 但是渣男呢?是會對你好,可是當他意識到你愛上他的時候, 他就等著你對他好,然後開始藉由你已經愛上了他, 就不斷地在灌輸你一些對他自己有利觀念, 好讓妳在交往之後,會不斷地修正自己、調整自己, 最終就變成配合到對方,讓對方覺得舒適和可以掌控。   暖男大部分是在諮商裡聽到的是,他們會結束關係,走到後來比較會因為失望,就是感受不到有被對等的對待而覺得沮喪,所以最後決定放棄這份關係。   暖男們,我們該如何自我照顧,而且有份美好的感情關係呢?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5/10/24
許多人在描述目標時,不太會用正向的描述,反而會讓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備感壓力而導致失敗,學習正向的描述,心像的正向自我對話,以及角色想像法, 對於目標實現的心理動力,會是極大的動力,也容易讓目標成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5/05/24
許多學生常會為了讀書考試的需要而晚睡覺,甚至是長期的熬夜,這樣對於學習真的是好嗎? 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弄巧成拙!背後可能有許多的不良習慣和焦慮因素所導致,讓我們一起來釐清背後的真相,找到有效的策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5/03/24
斯克蘭頓大學(University of Scranton)2013 年時曾經做過一項研究, 有 92% 的人無法完成他們在新年設定的目標。 也就是說, 其實有 8% 的人確實能達成新年設定的目標。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除了個人特質之外, 可能跟目標如何設定有關, 我們若是能將大目標拆成小目標, 當小目標完成時,所獲得的成就感, 可以趨動我們往下一個目標邁進, 如此一來,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4/28/24
近來是許多高中生申請大學的時期, 在申請大學這件事可能會讓人不知所措, 因為您正面臨重大決策和截止日期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列出了9 種方法,可幫助您在申請大學時保持冷靜和專注。 在大學招生過程中儘早養成良好的習慣, 也會幫助你走上成功的大學生涯之路。 此外,在這個選系申請的時刻, 家長可以如何陪伴孩子呢?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4/26/24
什麼導致完美主義? 要如何面對呢? 完美主義看起來是外在的行為, 其實是內在壓力驅動的, 可能是害怕失敗,害怕別人的批判或反對。 或是生命中充滿不安全感。 或是在幼兒時期的經歷, 父母對他們抱有過分高的期望 鼓勵他們在每個領域都有取得成功, 或者將他們推向近乎到達虐待程度的完美主義。 久而久之,父母早已內化在他們的心理, 心中早已有應該如何,必須如何, 沒這麼做會有一種怪怪的感覺, 當然還有社會因素,強調所謂的優秀的專業 使人們要面對更大的學術和專業競爭, 社交媒體的普遍存在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讓人更想比較,覺得自己比不過別人 以上都會趨使人形成完美主義的外在行為。   要如何面對呢?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4/21/24
許多人在童年時期,曾經歷過一些與重要他人的分離,若是沒有處理好的話, 往往會造成後續在生命中的影響,可能會有人際關係的信任議題,或是有憂慮,焦慮等身心症狀的出現,我們可以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呢? 如何懂得自我照顧呢? 有什麼好的建議呢?,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4/19/24
你對「完美主義」的看法如何? 表示當事者自我要求高,各方面都會盡力做到最好。 不過,在心理學研究中,完美主義經常與 高壓力、自我批評、憂鬱症連結,會引發不少負向的身心影響。 學者將完美主義區分為三種類型: 1.自我導向型: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想要變得更完美; 2.社會期待型:認為社會有高度要求,需表現完美以符合社會期待; 3.他人導向型:高標準要求他人表現完美。 健康的完美主義,是有助於超越自我, 而不健康的神經質的完美主義,則是會造成自身和他人的困擾。   歡迎收聽本節目,了解完美主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4/14/24
我們時常都會擔心自己的能力是否達到了別人的標準,美國有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常觀察自己有沒有和大家一樣。 若是低於平均,例如,考試成績低於周圍的人,表現不如我們的同事,或者還沒有那麼好。大多數人都能釋懷,從這些事件中走出來,但是有些人卻陷入了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以至於他們的自我懷疑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虛弱。   比較是帶來羞恥感和自卑感的主要來源。   我將以一個模擬的案例故事帶入主題, 你是一位很有自信的爸爸,面對孩子的自卑,該怎麼辦? 有可能的問題是出在哪裡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4/12/24
無論癌症病患或照顧家屬,因為在長期的壓力和負向情緒下,有可能罹患憂鬱症而不自知或是失志症候群,加上病人的心理退化,這些情緒會削弱病人挑戰疾病的鬥志、減損家屬照顧病患的能力和意願,請問要如何提醒自己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4/07/24
這本書其實可以用來當作探索心理的工具書。 本書有分成兩個部分: 一個部分是52個提問, 另外一部分的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提問技巧。 重新認識自己的提問技巧,這部分是作者用來釐清我們平時對提問本身的態度和反應?像是平常在生活當中,你會不會習慣對自己提問呢? 當我們對提問的心態都準備好了,我認為作者在每篇文章做三件事: 1要了解自己,就要注視內在的亮處和暗影:就是認識你的正面和負面之處,才能真實認識自己。 2 所謂Dis-Cover這個方法:去除身邊的面紗,找到原本的自己,是從減法開始,不是加法。 3 恐懼和不安是推動我們前進的能量: 作者寫這本書是因為他發現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裡,早就練就了一身觀察力還習慣與別人打交道的本事,一方面我們太在意別人眼光,所以對自己的表現猶豫不決,想從外面尋求肯定,希望能比真實的自己強,能夠站在高人一等的優勢上,於是反而我們迷失了自己踏入迷茫的循環裡。我的恐懼不安是什麼?如何讓我們害怕展現真我呢?   想要或得贈書的聽者,請點 朴世光心理師的幸福悄悄話 FB粉絲專頁...
Published 04/05/24
癌症病患最常出現的心理障礙,包括「自己不如以往」及「自己不再有用」。或是這是一個不容易醫好的病,要如何在心理上接納和預備好之後治療的心路歷程呢? 我們知道若是情緒長期處於焦慮、恐懼、憂鬱當中,會降低身體免疫系統的功能,進而降低抵抗力,也會讓癌細胞更加容易繁殖,並迅速地滋長蔓延,這對罹癌的人是相當不好的壯態,如何在罹癌後調適自己的心態,不會讓自己限入情緒低落的狀態? 信心對於癌症治療有很大的重要性,我們如何重心來療愈自身的癌症,讓身心都恢復建康。   更多關於癌症的分享 歡迎收聽: 《podcast 癌後心理很有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hope/platform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3/31/24
面對負向情緒時,深度認識自我,活出想要的自己!   有些人只是這樣被問起 便會不由自主地猜測別人為何這麼問? 然後因為回答不出這個問題,而開始焦慮,情緒也跟著低落了, 想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想成為怎麼樣的人?為什麼會那樣想? 明明只有你才知道卻說不出口或覺得不太確定, 因此討厭這樣不自信的自己。     若你是青少年,你常會有自我探索的茫然感。   你會容易受到外界刺激,   情緒就會波動很大。   內心冒出對別人的評價, 和各種反感或輕視等負向情緒, 覺得自己很奇怪, 好像沒有小時候這麼無憂無慮了。   若你經歷人生的轉折, 你生了一場大病, 與你愛的人分手, 親人的離世……, 此時,你需要安靜問問自己: 那麼,我接下來想活出什麼樣的自己?   人生的樣貌有了新的圖畫,   你可以用色彩在人生畫布上勾勒出來。     這本書「你想活出什麼樣的自己?」有52個深入探索自身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問題當中,練習自我提問。 我們沈澱心思,在深入思考之後,由心而發的回答,...
Published 03/29/24
美國心理學家羅芙托斯(Elizabeth Loftus) 專門在研究那些人們所記得但卻與事實不符的「假記憶」, 加拿大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洛說 「記憶是一種我們不斷跟自己說的自己的故事,然後我們會告訴其他人一個有點不同的版本。」 因此人的記憶是會扭曲的,這跟我們大腦的記憶程序有關, 不要太確信我們所記的,因為它未必是真實的, 我們可以保持一個彈性,可以多方的求證, 讓記憶來協助我們有更美好的生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3/24/24
找到你的熱情,發展未來的工作, 這是真的嗎? 當代主流思想提倡的追尋熱情很好, 但不是職涯唯一解方,也不一定是最佳解。 我們可以透過價值觀、專業能力、軟實力三元素, 找到自己在茫茫職海的定位。 如何從 收入、自我實現、興趣等等 打造屬於你的工作組合, 兼顧美味麵包與工作理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3/22/24
人的思想和行為常常是非常矛盾及不一致的, 人們總是相信一套、但做出來的是另一套。 認知失調的意思就是當你的兩種認知產生互相矛盾的情況, 這個時候大腦還能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嗎? 我們的大腦喜歡一致性,矛盾的認知思想讓大腦「不太舒適」,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會傾向做一些東西出來降低這種思想上的衝突, 讓思想變得和諧。這種讓自己大腦變回一致的方法, 不外乎就是改變我們原來的認知, 將我們矛盾的思想合理化。 往往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會用逃避,不願接受現實, 可能會產出遺憾的結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3/17/24
許多人都會談職涯規劃,做什麼工作,年薪多少,將來發展,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生活可能會感到空虛,無力,甚至會覺得人生沒有太大意義,這是因為沒有做好生涯規劃,什麼是生涯規劃? 生涯探索-活出你想要的生活,不隨波逐流,描繪你生活中的航海圖,指引你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生活就像過聖誕節,與其空虛的拿著滿手的華美吊飾(享用美食,出國旅行,名牌服飾等),不如一棵完整的聖誕樹(如健康,有意義的親密關係,發揮影響力,擁有安全感等)更有過節的氣氛。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3/15/24
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 將自己和他人對於自己的想法交織出四個區域。 周哈里窗能夠給予我們一個架構與工具, 持續不斷地更了解自己。 藉由和他人對話和互相的自我揭露。 讓自己的開放我更加的擴大, 身心可以更健康,人際關係更美好, 歡迎收聽本節目,了解周哈理窗的美妙。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3/10/24
近日台北市某高中生疑情緒失控,對教師吐口水、毆打,造成老師身體多處紅腫受傷,此學生後來被其他學生、老師壓制。因為該生是特教生,有情緒上的困擾,這也突顯了這方面的需要,老師又該如何因應呢,希望本集節目,可以提供更細緻的觀點,歡迎大家的收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3/08/24
1973年心理學家Irwin Altman和Dalmas Taylor提出的社會滲透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與人的親密度,會因爲自我暴露而提升。 因此自我暴露是人際關係發展的核心, 自我暴露的程度越高,關係間的親密水平就越高。 當你對一個人傾訴得越多, 在情感上你就越容易依賴並且信賴對方。 歡迎收聽本節目,了解自我揭露的魅力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3/03/24
人的個性百百種,若是伴侶中的女友是亞斯,如何更相惜相愛,歡迎收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3/01/24
一般而言,高度寂寞的人常會對他人有負向的預期,社交技巧不良和自我揭露時機上的問題,若是無法克服以上的問題,會造成與人關係上更加的孤立,不斷的惡性循環下,身心都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歡迎您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克服孤單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2/25/24
人活在世界上,無法不在意他人眼光,但若是太在意的話,會讓自己不自由,無法真正做自己,若是嚴重一些的話,可能會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困擾,以及身心症狀的焦慮憂鬱等負向情緒的出現,歡迎您收聽本及節目,對自身有更多的了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