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97「如何進入心流狀態? 加上正念更能自我照顧!」by 姜尚文心理師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我們要怎麼進入心流狀態呢? 以下提供四個建議: 1選擇你喜歡的事情:如果你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情,就不可能達到心流。 2設定明確的目標:當你面臨明確目標並需要特定反應的任務時,較可能會出現心流。增加10% 的難度,添加挑戰元素 ,如果挑戰太大,可以通過學習新技能來恢復心流狀態。 3消除分心因子,去除環境中有事物吸引您的注意力, 以便可以完全專注於手頭的任務。 屏除外界干擾,盡可能創造能讓自己專心的環境 心理學家表示, 當某項任務被完全中斷的時候, 得花超過20分鐘才能完全回到之前的狀態。   4即時獎勵 給自己設計即時的回饋獎勵。例如:完成了小階段,可以向同事或主管要回饋,或是自己好好犒賞自己一番。   心流與正念有什麼不同? 提到心流,往往讓人聯想到「正念」,或者認為正念就是心流。其實。在這兩個狀態下,都會對我們的身心有著正向影響,包含:血壓下降、發炎指數下降、免疫力提升,也都讓人感到更健康、快樂,人際關係更好。   生活中如果只有「心流」,而少了「覺察」, 也很有可能會變成「很會做事情, 但不一定會記得照顧自己、 甚至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情」的狀態! 因此,在追求心流的過程中, 正念確實是不可少的存在; 而正念所強調的「時時刻刻的覺察」,更是能夠融入、 並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Episodes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 「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差距越大,負向情緒困擾越嚴重,   真實我和理想我有一定差距時,自我苛責,容易產生憂鬱情緒; 真實我和應該我有一定差距時,容易產生焦慮感受。 偏偏焦慮和憂鬱又會讓自己的表現更難以達到表現水準, 讓這樣的心理差距成為自己勒索自己的綑綁。  ...
Published 11/24/24
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什麼是真實我呢? 「真實我」是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自己對自己的客觀認定。 這也是我們對於自己認識的自我概念。 「應該我」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 可能是在職場,學校,家中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中伴演或達到 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
Published 1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