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07「面對慢性焦慮,移除家庭、伴侶和親子關係中的隱形殺手!!!(下)」by 姜尚文心理師
Listen now
Description
現代人相當的忙碌, 工作,家庭,課業等等都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因此,許多人都是處於壓力下, 卻又不知道如何放鬆, 因此一直被焦慮纏身, 造成了所謂的慢性焦慮(長期處在焦慮當中), 然而,許多人早已習慣如此的狀態, 工作的倦怠感,回到家就緊張,失眠無法好好睡, 遇到某人就緊張,看到一些場景會不安, 遇到小事容易發脾氣等等, 這都可能說明自己是已經是處於慢性焦慮當中, 長期以往,會對身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而家庭的慢性焦慮可能是所有人最容易面對到的狀態, 在Bowen的家族治療理論中, 當人在家庭中出現慢性焦慮的狀態時, 通常會出現四個經典的模式,來降低焦慮的情況, 「三角關係」、「衝突」、「距離」和「高功能與低功能互惠模式」。 用這些方式來面對,只是暫時的沒事, 但事實上,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要如何面對呢? 歡迎大家收聽本集節目, 一起學習建構心理健康的家庭。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Episodes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 「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差距越大,負向情緒困擾越嚴重,   真實我和理想我有一定差距時,自我苛責,容易產生憂鬱情緒; 真實我和應該我有一定差距時,容易產生焦慮感受。 偏偏焦慮和憂鬱又會讓自己的表現更難以達到表現水準, 讓這樣的心理差距成為自己勒索自己的綑綁。  ...
Published 11/24/24
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什麼是真實我呢? 「真實我」是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自己對自己的客觀認定。 這也是我們對於自己認識的自我概念。 「應該我」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 可能是在職場,學校,家中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中伴演或達到 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
Published 1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