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本期播客无差别攻击小红书、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以及我和各类平台运营打交道的经历。我观察到在当代社会风气里,很多年轻人认为通过读书工作的努力获得回报,不如通过轻轻松松做网红获得回报来得轻松。在我自己对博主的观察里,这种努力带来的回报可能更困难,因为这是完全随机的,依赖于并不公平的平台机制。我也分析了知乎平台风气为何在过去10年变差,风气变差如何和平台为了盈利、用户下沉和审核直接挂钩。最后我提出我的观察:托克维尔认为现代王权的集中是国王从贵族手中偷偷夺走了话语权,发放到了民众手中,民主化带来了王权的集中。这个发展途径和绝大多数中文社交媒体的发展途径很类似,小宇宙话语权的集中也是为什么小宇宙是中文语境中目前最自由、观点碰撞最激烈,审核最宽松的社交媒体。 片首曲:拉莫,母鸡曲 弹奏者:日安
Published 05/10/24
Published 05/10/24
这期播客一开始讨论了我对托克维尔的理解,美国社会对他来说是一面法国人可以照的镜子,美国社会的怪相对我来说也是一面可以照亮我们的镜子。为什么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美国企业开始在政治问题上站队表态,企业应该有政治立场吗?我讨论了2020年黑人人权运动「BlackLivesMatter黑命贵」给美国社会风气带来的改变,是商业行为的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the market)。我分析了60年代黑人运动和当代黑人运动的区别,黑命贵运动的理论基础,60年代黑人运动组织者企图调动底层黑人男性的愤怒和恐惧,而今天黑人运动组织者企图调动白人精英的内疚和羞愧。2020年「黑命贵运动」让原先非政治化的商业行为变得政治化,瓦解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在「黑命贵运动」爆发以后,美国企业也越来越频繁地在其他进步话题上发声站队,比如变性人话题和巴以问题。我也分享了这些站队行为遭到左派和右派反感排斥的案例。不管怎样,这种变化代表了美国社会逐渐抛弃了自由主义最重要的对私人自由的保障。 前奏曲:莫扎特F大调奏鸣曲K. 332 演奏者:日安
Published 05/08/24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最近美国五十多所大学的游行,我将用两期播客对此事件做出评论。上期播客讨论了巴以问题为何看似无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巴以问题的态度在过去五十年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美国对于巴以问题的态度绝对不是漠不关心,在一些历史节点甚至可以说过于关心,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本期播客讨论美国大学生为什么在今年忽然选择为巴勒斯坦振臂高呼,为什么大学校园忽然成为巴以问题在道义层面的角斗场。这些抗议组织者的诉求是什么?背后的理论究竟是什么?采用了什么叙事框架?为什么这个议题能够成功地说服如此大幅的学生游行?解放巴勒斯坦运动如何在美国主流左派运动崛起,“抵制、撤资、制裁”运动的来源以及我和这个运动创始人见面的经历,以及今年大学生抗议活动和1968年大学生抗议活动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我还讨论了大学生诉求是否有可能成功,成功的话会带来怎样的政治后果,以及对今年美国大选带来怎样的影响。 片首曲:Solfeggio in C Minor by C.P.E.Bach 弹奏者:日安
Published 05/03/24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最近美国五十多所大学的游行,我将用两期播客对此事件做出评论。这期播客讨论巴以问题为何看似无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巴以问题的态度在过去五十年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美国对于巴以问题的态度绝对不是漠不关心,在一些历史节点甚至可以说过于关心,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下一期播客我讲讨论为何美国大学生忽然选择为巴勒斯坦发声,今年游行和68年反越战游行有何区别,会给今年美国大选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期播客介绍了从10年前的我为何就开始关注巴以事件,2016-2017年我去西岸的经历,站在加沙的城墙外看着卡车驶入加沙。本期播客还介绍了以色列建国以来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1967年以色列从埃及手中搞到了加沙,1988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导致了哈马斯的崛起,90年代奥斯陆和平进程为何失败,两国方案为什么在2000-2005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之后就失去了可行性,2007年巴勒斯坦内战如何导致了哈马斯占领加沙,2007-2023年哈马斯和以色列接连不断的火箭弹袭击,以及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色列反击致死的大量巴勒斯坦平民。我认为了解历史可以给予我们对政局复杂性的智慧和坚定...
Published 05/02/24
左派进步女权和右派保守女权在美国究竟发展成了什么形态?谈论女权运动很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术语,这期播客没有术语,只有大白话。我认为美国左派女权已经放弃了女权中的女这个字,而右派女权放弃了女权中的权这个字。我介绍了美国左派女权对自由主义的拒绝,和对女人这个定义的瓦解。还介绍了美国右派保守女权的诉求,包括JK罗琳认为变性人为什么不是女性,Louise Perry播客Maiden Mother Matriarch(女族长妈妈)以及她为什么认为性解放运动并没有给贫穷女性带来更多权益,以及Mary Harrington的reactionary feminism(反进步女权主义),最后我还介绍了美国保守女权为什么开始歌颂传统妻子母亲角色。 播客前奏:莫扎特F大调奏鸣曲K. 332 演奏者:日安(小红书:日不安)
Published 04/26/24
在2024年3月20日我收到了展同学的私信,她说:树老师,您好,希望这条私信不会打扰到您,我一直在听您的播客,对于我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有很大帮助,但我现在的生活,有一件事一直让我很难过,我的妈妈,22年10月去世,突发疾病,当时因为疫情管控,我只是短暂地看了我妈妈一眼,就回到我上班的地方,所以对于我妈妈去世这件事,我一直有点逃避,没有过多参与,没有一种真实的感觉,我以为我会慢慢好起来,慢慢接受这件事,有时候也会用“妈妈希望我很好的生活的话”自我鼓励,但是偶然一件事联想到妈妈,或者看到妈妈的微信聊天界面,或者看到妈妈的抖音,我发现内心的悲伤会被释放出来,特别难过,我已经28岁,却好像还是不懂怎么去理解死亡这件事,不知道有没有哲学的观点,能让我去平和的看待死亡这件事呢? 这期播客是我的朋友老乡哥回复展同学的一封长信,老乡哥托我代读,他的父亲也和展同学母亲一样猝然离世,没有机会真正告别。老乡哥从哲学、神学和虚无主义的态度反思了如何面对死亡,同时还追忆了在2020年接连去世三位亲人的人生如何和国运变迁相互交融。 老乡哥即将博士毕业,开始在大学任教。他告诉我,他准备在闲暇时期写一本书,...
Published 04/22/24
弹好莫扎特和读懂柏拉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期播客分享了我和我的朋友日安关于弹琴和读书的理解。在日安因为新冠脑雾,在国际钢琴比赛丢人现眼后,遇到了一位改变了他弹琴十八年后对音乐理解的传统德奥学派导师,弹古典钢琴曲和学习古希腊语有什么区别?什么是德奥古典钢琴学派眼中的理性练琴:用清醒的大脑和警惕的双眼练琴,而不是用情绪主宰双手?理解莫扎特和理解荷马笔下的奥德赛有什么相似之处?在颠覆和批判一件音乐或者哲学作品前,需要怎样去理解和尊重这件作品? 播客介绍了古典钢琴俄罗斯学派和欧洲学派的区别,为何俄罗斯学派在美国占据了半壁江山,在欧洲学派中,德奥学派和法国学派有何区别,为什么德奥学派的钢琴家们认为,只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加入个人感情。这种刻板严苛的训练,让我想到了我大学时期对于西方人文教育的不满,恰恰来自于这种训练的确实,反而专注于未经理解的道德批判。什么是用理性理解一首曲子?为什么我朋友以前练琴1小时的目标是练会一整首莫扎特,而现在只能练3行?为什么我本科时期可以1小时读30页柏拉图,而现在1小时只能读1行?如何理解现代派音乐对于古典音乐的颠覆和传承?如何理解尼采说出”上帝死了“...
Published 04/21/24
在当代美国语境下,当美国人说一个人是自由派的时候,究竟代表了什么?我认识很多中国高校同学反对美国自由派,对自由主义价值观嗤之以鼻,但是他们知不知道“美国自由派”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期播客介绍了当代美国语境中四种自由派,第一种是进步派(progressive),第二种是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第三种是古典自由主义(libertarianism/classical liberalism),第四种是反对“后自由主义”浪潮的自由派(anti-post-liberalism)。攻击自由派的声音总是让我感到有些好笑,因为当今美国自由派根本不存在,上面四种“自由派”立场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针锋相对,既可以是进步的,也可以是保守的,既可以支持政府干预经济,也可以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既可以拒绝启蒙主义,也可以拥护启蒙主义。这也说明,西方自由主义的自我批评,要远深刻于很多站在中国视角对自由主义的嗤之以鼻。
Published 04/19/24
为什么工作失去了意义?工作为什么曾经能够给予人们满足感和责任感吗?这期播客谈论我的朋友杨医生三十年的基层从业经历,她抵抗过一波又一波流行病,上班如上战场,杨医生对于职业责任感朴素的理解。播客还介绍了杨医生这份对于工作的理解,黑格尔在《法哲学》认为这是文明社会的公民超越个体性、接触永恒自由的唯一途径;马克思对于资本社会最核心的批评之一就是,资本社会让工作失去了意义,人们越来越难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有什么价值,也就失去了这个实现自我人性的渠道。
Published 04/18/24
本期播客是第23期播客“如何面对至亲背叛”的姐妹篇。播客一开始,我讨论美国大学生如何理所应当认为正义的定义是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而我认为在社会正义之前还有一个更基础的对正义的理解,不是社会性的,而是个人性的。播客第二段,我描绘了我之前和我两个博士同学吃饭谈论「不公」,她们对不公的理解使我惊愕。博客的第三段,我分享了我和老乡哥的对话,我们对贫富差距的思考,以及老乡哥面对真正不公令人赞叹的坚强。播客的最后,我分析了我对心理治疗的看法,离婚事件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旧约中约伯故事的看法。 我认为如果把所有命运的不公都归结为是系统性的不公,这是一种盲目,这使人性变得黯然无光,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唯一一种可以拥有神性和兽性的动物,前夫卡尔和闺蜜的品性之卑劣也让我发现了我生命中其他朋友熠熠生辉的美德,照亮了一段黑暗的人生。 (图片里是老乡哥的村庄,他家就在照片最中间,一排排的都是茶树,他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和九十来岁的外婆现在天天都在采茶)
Published 04/12/24
现代社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容易被冒犯,互联网让我们越来越无法消化和面对冒犯。我们要如何面对语言上的冒犯?语言冒犯不仅仅来自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没素质的人,也可能来自书本思想上落后闭塞的前人。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碰到一些观念,使我们感到很不舒服,受到了冒犯,怎么办?我认为互联网只教给我们一种面对冒犯的方式,那就是认可并且强化我们的忿忿不平,并且告诉我们必须立刻反击惩罚冒犯者。然而,我们生活的最高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冒犯者,而是为了让自己过一个更好的生活。在很多情况下,直面冒犯可以给予我们一种教育,不仅仅让我们在心理上变得更加强大,也可以让我们在思想上更加强大。这期播客观察了美国年轻人为什么面对语言冒犯越来越脆弱,卢梭在《爱弥儿》中教育儿童面对冒犯的建议,苏格拉底对冒犯的态度。我认为真正的教育需要一种直面冒犯的勇气,而文明社会也需要公民面对冒犯尽可能温情的理解、不立刻升温到情绪沸腾的道德谴责。这两种现象都在不断减少。
Published 04/11/24
本期播客介绍如何开始读卢梭的《爱弥儿》,播客开头分享了一下我介绍哲学书本的用心和目的,为什么介绍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代替读书本身。播客接着讨论了这个把女仆生下的五个私生子全部丢在孤儿院门口的卢梭怎么可能写出现代最有哲学性的教育小说?我分享了为什么《爱弥儿》是卢梭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挑战和回应,以及卢梭对现代教育史的意义。播客最后谈了谈康德对卢梭这本书的读后感。 道歉环节: 1. 在播客第15-17分钟我对卢梭在欧洲学术界发疯、质疑休谟故意给他画了一副很丑的肖像画、写《忏悔录》自爆黑历史等等行径,调侃他是一个疯婆娘,经小宇宙评论区指出,把一个男人做的坏事形容成“疯婆娘”包含了潜在的厌女意义,割裂女性群体。这个指正说得有道理,把发疯和女性长期关联确实是传统社会对女性忽视的体现,使用这个形容确实不妥,我为此形容道歉。 2. 我把卢梭的书名《卢梭审判让·雅克》说成了《让·雅克审判卢梭》,而且这本书不是卢梭写的最后一本书,而是倒数第二本。卢梭的最后一本书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感谢卢梭狂热爱好者榜眼哥指出。 3. 洛克《教育漫话》是1693年出版的,我口误成1963年了,感谢老乡哥指出。
Published 04/08/24
身在中文语境的我们可能会理所应当地把自由主义和西方划等号,认为自由主义是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美国的主流左派和主流右派思想现在都在排斥自由主义,他们都认为美国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归咎为自由主义。左派认为自由主义带来了系统性的压迫、结构性的不公,右派认为自由主义带来了社会凝聚力的瓦解、价值体系的缺失、虚无主义的泛滥、全球主义对国家主体的侵蚀。作为一位多年的美国政治深度观察者,我在这期播客结合我自己跟他们打交道的经历介绍美国左派和右派最有影响力的声音对于自由主义的批评。 道歉环节: 1. 好像把洛克和霍布斯说成了18世纪哲学家,其实他俩都是17世纪。 2. 把拥趸dun(3)读成了拥簇。我真的不知道趸字怎么读,感谢评论区指正。 本期播客提到的书名: 左派对自由主义的攻击(随便举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当代案例): Ibraham X Kendi: how to be an anti-racist, 2019 右派对自由主义的攻击(最有影响力的当代案例): 民粹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攻击:Patrick Deneen, why liberalism failed,2016* ...
Published 04/06/24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冒险?变得越来越脆弱?为什么年轻人普遍失去了失败的勇气,失去了越挫越勇的活力?为什么我们很少在这代年轻人中看到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跃跃欲试的渴望?之前很多期播客谈论了大环境如何导致当代年轻人的困境,这期播客换一个视角来思考同一个问题,这种活力和勇气的缺失和童年教育的改变是否有关系?美国和中国在9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理念的转变给千禧时代的童年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自由玩耍的缺失是否使得儿童失去了和同龄人和成人产生矛盾的机会?越来越安全的社会环境是否带来了脆弱的心理环境?断胳膊断腿的青少年越来越少和自残自杀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 播客中参考的书: The Anxious Generation,Jonathan Haidt,2024 Bad Therapy, Abigail Shrier,2024 反脆弱,NassimNicholas Taleb, 2012 Grit, Angela Duckworth,2016
Published 04/04/24
本期播客分析介绍美国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5天前(2024年3月26号)刚刚出版的新书《焦虑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试图解释许多国家同时发生的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的事实。经过十多年的稳定或改善,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 2010 年代初急剧下降。抑郁、焦虑、自残和自杀率急剧上升,许多指标都翻了一番多。海特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堪忧和智能手机对童年的“重构“直接挂钩,他利用大量数据解释了为什么社交媒体对女孩的伤害比对男孩的伤害更大,为什么对穷人家的小孩比对富人家的小孩危险更大,科技公司做出的产品比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还要危险。 本期播客参考书籍: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by Jonathan Haidt,以及Bari Weiss在2024年3月25日对Jonathan Haidt的采访。
Published 04/01/24
精英的傲慢为什么使我们感到厌恶和愤怒?我认为绝大多数时候精英的傲慢,一方面源自于他们的无知,他们不知道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贵身份其实在审视下是站不住脚的,反而反应了他们狭隘视野之下对身边人的鄙视,这是一种“假精英”的优越,另一方面源自精英有意或者无意的忽视了他们的优越性不仅仅是靠努力获得,而是因为机遇、出身、运气、时代等等个体以外的因素。但是,莎士比亚戏剧《科利奥莱纳斯Coriolanus》(又译:《大将军寇流兰》)描绘了一个真正的罗马“精英”,他是一位真正骁勇无比气势冲天的国家英雄,他虽然真的值得令人敬佩,他的精英地位建立在他无与伦比的英勇之上,但是这位英雄却不可一世无比傲慢,对人民群众充满了鄙视。这个人狂妄到哪怕他为他的傲慢付出了被放逐的代价,他也坚决不放弃他对人民群众的鄙视。一个真正的精英、一个国家大英雄有资格鄙视人民吗?我认为莎士比亚揭露的真相是,一个真正英雄的傲慢也是建立在他的无知和盲目之上,他以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但实际上他仍然需要依附于他最鄙视的人民,所以哪怕是“真正的精英”也没有资格鄙视人民。本期播客分析莎士比亚对于精英的傲慢最深刻的反省和批评。
Published 03/31/24
最近中文互联网上大家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祛魅,那么对世界祛魅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期播客解析马克思韦伯在1917年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Wissenschaft als Beruf》里提出的对世界祛魅Entzauberung der Welt 这个概念,这个术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是韦伯对现代社会最犀利最深刻的总结。已经祛魅的世界是一个启蒙成功的世界吗?现代的理性科学瓦解了一切鬼神天命风水,现代科学可以用实验精神解释世间万物,给予我们越来越多的真相,这个真相有意义吗?这个真相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吗?生活在完全祛魅世界里的现代人为什么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虽然我生活在一个被祛魅的世界,但是我认为这个世界还是存在“魔法”的,这个魔法就是人性的光辉,人类文明的光辉使我仍然深深地对这个世界入迷,播客的最后我分享了3分钟人性令我感到着迷的原因之一,巴赫《赋格的艺术die Kunst der Fugue 》,一个能够拥有巴赫的世界,是一个还值得我活着迎接明天的世界。
Published 03/28/24
本期播客以澎湃思想市场3月14日发表的甘阳教授演讲《大学应否以及能否克制内卷化》作为契机,观察中国大学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高中化,美国大学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小学化。如今的国内顶尖大学和美国顶尖大学,相比于10年前,有什么变化?我分享了我和我两位博士候选人朋友老乡哥和保姆哥的对话。我感觉中美大学在过去10年都面临了成绩通胀,只不过美国大学拿好绩点变得越来越简单,中国大学拿好绩点变得越来越难。大学的目的是培养思想独立有责任有担当的成年人、好公民,中美大学好像距离这个目标都越来越远,这两种不同的困境有出路吗? 播客中提到的英文书中译本:《娇惯的心灵: “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作者: [美] 格雷格·卢金诺夫 / [美] 乔纳森·海特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Published 03/27/24
追求身体的真善美和追求灵魂的真善美有相似之处吗?什么是狗系运动?什么是猫系运动?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如何和自己玩耍?这期播客还讨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如何学会倒立,以及我对阿斯汤加瑜伽的看法。
Published 03/24/24
这期播客由常驻文学分析员小木墩继续带大家一起解读19世纪经典小说《红与黑》,作者是来自法国的Stendhal(司汤达),小木墩对「出轨」为何成为现代欧洲文学如此重要的主题感到费解,现代婚姻为什么在西方沦为了一个笑话?忠贞在婚姻中还有可能吗?小木墩带着这些困惑解读红与黑6-12章。 本期播客小木墩观察到于连在市长家里做家庭教师的时候,市长和市长夫人都误解了于连。于连被市长夫人误解成一个心无旁骛追求知识的品德高洁之人,同时他也被市长误解成一个粗鄙低贱的乡下仆人。第一种误解让市长夫人义无反顾的忘记了世俗道德,爱上了他。第二种误解让于连想要用偷情的方式去征服市长夫人。这两种误解促成了于连和市长夫人的第一次出轨偷情。
Published 03/22/24
西方人有可能理解中国文明吗?西方人有资格去研究中国问题吗?跨文明交流可能存在吗?还是说我们本质上只能自说自话?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但它最终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期播客的一开头描绘了现代西方主流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以及这个态度背后的理论基础。播客介绍了萨义德于1978年出版的《Orientalism东方主义》这本书对福柯的应用,西方霸权主义的自我批评,以及这本书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我想问的问题是:不带偏见的知识有可能存在吗?自我认识还有可能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自我、还是控制别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视野永恒的局限性、还是为了帮助我们超越我们视野的局限性?一套理论可以解释一切吗? 播客的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拒绝跳出自己的偏见和狭隘,这是一种闭塞;但是用一套最近发明的理论去解释现代世界上的全部规律,拒绝考虑这一套理论本身的局限性,这是另外一种闭塞,这是一种受过教育的人的闭塞,这是一种思想上的狂妄和自大。至少目前没有任何一套理论可以解释世界上的全部规律,与其相信一套理论,我宁愿相信我可以通过不断地谦虚的学习和阅读,超越我与生俱来的狭隘和偏见,让我触摸人性...
Published 03/21/24
肤浅、懒惰、爱慕虚荣、抠门、善妒的人(我),能如何把这些恶习转换成动力,并且借此达到天天锻炼、天天进步的目的?这期播客的一开始描绘了一下古典美德式运动法在我身边美国人身上的体现,为什么我认为美国上流社会的运动习惯无法在我们身上复制。播客接下来描绘了我对英国早期现代哲学家霍布斯的理解、对曼德维尔《Fable of the Bees蜜蜂的寓言》的解读,并且运用在我自己身上,把这些恶习转换成天天运动的动力。这是我作为一个道德败坏、软弱腐败的现代人,自我进步的一种方式和反思。 更正1:不好意思我发现我把《蜜蜂的寓言》,读成了《蜂蜜的寓言》。这种乌龙在书名上经常出现,因为我是用英文读的原著,有时候在脑子里用中文念书名,会出现大脑卡机的情况。 更正2:那位跑柏林马拉松的女朋友的成绩是2小时48分,我不小心说成2小时48秒了,这都快破人类记录了,是我嘴瓢。
Published 03/16/24
自由主义哲学家密尔(John StuartMill)在《论自由》中说,社会应该允许所有的观点,哪怕错误的观点,进行自由的表达,只有在文明的碰撞中和激烈辩论之后,社会才能无限接近真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被马斯克收购后的推特,几乎解除了对言论的一切限制,以女性议题为案例,为什么女性议题没有得到任何茁壮成长,反而是政治不正确的厌女恐女反女的男权社群在马斯克收购后的推特上变得越来越兴盛?这个播客一开始讨论了为什么完全的放纵自由并不会增加文明讨论的空间,反而会让不文明、野蛮的声音淹没文明的声音。播客还讨论了近期小红书对女性主义议题的审核和管制,小红书的审核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审核女性议题,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被筛选后的友善,和没有被筛选的不文明,哪一个才是更好的文明讨论空间? P.S. 播客提到微信号叫做祛魅魍魉。
Published 03/13/24
底层草根还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吗?毫无背景和家世的农村子弟是否还能考读书胜天半子?凭借个人能力逆天改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吗?在之前第五期播客「现在还适合出国留学吗?」的最后,我的观察是过去十几年出国留学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严重的阶级分化。今天我们从农村子弟的视角思考同一个问题。留守儿童一步一脚印,从村里走到乡里,从乡里考到县里,从县里考到首都最好的大学,从首都来到美国读博。这样的人生需要依靠什么个体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农村教育在过去十几年有怎样的变迁,未来又面临怎样的困境?这期播客虽然揭露了令人惊叹的社会不平等,但是我认为这期播客包含的友谊和对话本身是一份超越阶级的、揭露思想能够企及的无垠宽广,这反而揭露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平等,是思想的深邃和光辉。在这里感谢我的朋友老乡哥。 听完这期播客,有听众朋友很好奇老乡哥为什么会选择政治哲学作为专业?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农村出身的孩子选择理工或码农比较多,比政治哲学更好找工作和有更高的收入,单纯比较好奇这个选择的原因。 老乡哥的回答是:从高中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也秉持庸俗的社会化观点:上大学的目的是找工作赚钱。大一的课程也让我很失望,基本没学到什么...
Published 0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