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今年七十週年堂慶,台北靈糧堂在全世界各地的植堂,已經是華人世界的看板指標(靈糧網絡在台灣、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已有706間堂會)。本集節目,邀請到來自台北靈糧堂宣教植堂處策劃動員部的曉恩主任,從她自身不知不覺開始參與宣教動員的經歷聊起,直到上帝呼召她,並給了她兩句話「讓更多人知道宣教是什麼,讓想要宣教的人有路可走」使她決定全職投入宣教動員。然而,這兩句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話,實際執行起來卻比想像中更為困難與複雜。 透過成立I mission1這個推廣平台、策劃更活潑更有創意的宣教年會、舉辦多語言的宣教和敬拜禱告會等等方式,李曉恩姐妹讓我們看見參與宣教的千百種可能性,無論是以教會單位、團契單位,甚至是個人單位,我們都能看見投入宣教的方法。即便沒有受過神學訓練、對於宣教可能仍是矇矇懂懂,但任何人都能透過自己的一己之長,找到自己在大使命計畫中的一片拼圖。無論那項專業是寫作、是美容、是設計、是攝影,甚至是土木工程。 原來宣教不僅僅是前往異國他鄉,更多時候是一種影響力的擴展,讓基督徒在自己的專業與生活中實現大使命。 ...
Published 10/21/24
Published 10/21/24
本集同時邀請到兩位大家熟悉的來賓——思溫格和老酒,帶我們走進「大山與大河」,與我們分享「女性」的身份帶給她們在跨文化服事過程中的各種經驗與挑戰。 在「大山」地區,那裡的傳統文化對女性領導者有著根深蒂固的抵抗。老酒曾經作為一名女性隊長,卻面臨到本地同工的抗拒和情緒反彈。但卻也因為自己女性的身分,反而讓她更容易接觸到當地婦女,甚至能夠打破文化屏障,成為這些婦女心中的依靠和朋友。 而在「大河」邊的中東地區。思溫格宣教士作為一位亞洲女性,她面臨的挑戰與老酒不同,但同樣充滿層次。因為她遇到的挑戰並非來自當地人的異樣眼光,反而是在團隊內部被自己人所傷。但同樣的她也觀察到了,相較於其他白人同工,自己身為亞裔女性在當地服事的便利性。 ...
Published 09/29/24
Betty,傳仁基金會會長。今年77歲最愛說故事的周媽媽,最喜歡說的是神的故事。 「只要我的心臟還在跳,我就可以繼續事奉、傳福音」 事奉逾四十年的周姐,即便眼睛也不好、膝蓋也不好,傳福音的工作卻片刻不停歇。因為她的心,仍為著還未得救的靈魂而著急。 雖然心裡迫切,但她明白這條大使命的道路是急不得的,因為基督徒要做的不單單是介紹耶穌,也要以實際行動幫助人成為耶穌的門徒,與耶穌的生命聯合。正如周姐提到,傳福音與社會關懷是相輔相成的,而「觸摸生命,傳遞使命」是傳仁基金會,也是她服事的核心思想。無論是扶貧工作、教育工作,目的都是要領人來到耶穌的跟前。如同歌羅西書1:28說的:「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本集節目,讓我們一同聽聽神在周姐的生命所寫下的故事,而77歲的她,如今仍繼續著這個故事。 嘉賓簡介: 周芷芸教士為傳仁基金會負責人,曾在拉丁美洲開荒植堂,多年在創啟地區,透過教....
Published 09/10/24
趁著來到美國,知道他們今年從工場回來述職。特別給聽眾福利,直接來到思溫格宣教士的家裡作客,享受一頓營養豐盛的早餐後,直接在餐廳錄音聊起來。這次仍然不閃躲,我們就來講講跨文化團隊的種種,分享在宣教工場上各種光怪陸離的故事.......當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教會、不同的民族碰撞在一起,產生的可能是很多的傷害,卻也有可能因著在耶穌基督裡的合一,結出美好的果子。 無論在這集聽到了什麼鬼故事,要記住:神的工作在一團混亂中仍從不曾停止。 當我們跟隨耶穌的腳蹤,效法耶穌的榜樣,神必會與我們同在使我們能面對這一切挑戰。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普世散居事工網絡)執行委員會服務Global Diaspora Network 延伸閱讀 多元世代裡的多元團隊...
Published 08/10/24
「民族敬拜工作者就好像助產士,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陪伴福音對象,幫助他面對各種不同的情況,陪他生出福音的果子,並且能有生命力可以延續下去。」 邀請任教於達拉斯國際大學世界藝術系的孔祥寧老師(Dora)以及她的博士研究生凱玲師母,以「Creating Local Arts Together:Seven Steps for Facilitating Arts in Community」(中文版:貼近神心意的社群藝術)這本書為基礎,更多的與我們分享民族敬拜工作者的實際工作內容與步驟,也讓我們更加具體了解民族敬拜學(Ethnodoxology)的內涵。 「Creating Local Arts Together」中所提及的許多實際內容和步驟,已由GEN(Global Ethnodoxology Network )在世界各地舉行工作坊「Arts for a Better...
Published 07/24/24
一位宣教士從領受呼召到實際去到工場,需要多少的預備和裝備呢?讀神學院、牧會、植堂經歷是否為標準配備? 5歲就立定心志要成為宣教士的葛姐,大學畢業後來台灣短宣兩年,便待在三義的客家莊服事至今約40年的時間。 從呼召、裝備聊到動員,葛姐笑著說自己沒有神對她說話直接呼召她的奇妙經歷。沒有神學院文憑,動員也做得不好,自己的宣教團隊到現在仍是只有她一人。但她到哪都與人分享「與神的關係才是關鍵」:因為和神有好的關係,神要呼召自己會帶領。論到裝備也是,即便出發前有再多的預備,若沒有聖靈的裝備,這一生的功課是難以持續下去的。而這功課正是「全心的愛神愛人」也就是成聖的過程。 葛姐也提醒:「使萬命作門徒」不僅是神給牧者和宣教士的呼召,是神給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的使命。 無論是誰,我們都不會因為坐了一趟飛機就變得會傳福音、帶領門徒。無論我們身處何處,我們都不能停止回應神對我們的呼召。 所以這趟「使萬民作門徒」的旅程,對我們每一位基督徒來說,從我們選擇跟隨神的那一刻早已開始,未來也將持續下去。 特別來賓簡介:...
Published 07/14/24
一位來自泰國的移工,命運使然地報名了由德國宣教士夏牧師夫婦開設的中英文學習課程,最終成為了台灣泰友教會的傳道,也成為泰國移工口中的「美麗媽媽」。訪問的時候,多次我必須請她再解釋一次她的內容。因為口音,也因為我們用的是中文,而不是她的母語泰文,受訪者也有時候需要透過翻譯才比較了解我的問題。但若是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就會特別在這個故事裡深深的感動。 美麗傳道在四十歲時信主,五十歲時成為傳道人。從最初認為自己能力有限,到如今不僅帶領泰國移工認識神的話語和福音,更以實際行動接待、照顧、陪伴這些移工。她說:「夏牧師是德國人,他非常愛泰國人;美汎宣教士夫婦是台灣人,他們也非常愛泰國人;那麼,為什麼我們泰國人自己不去愛我們自己的同胞?」正是這份來自神的愛,以及對泰國人的深厚情感,建立了泰友教會這個跨語言、跨文化的教會。 本集節目中,泰友教會的唐美麗(Maliwan Tang)傳道與陳美汎宣教士將透過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帶領我們深入了解在台泰國移工的處境,以及泰友教會如何通過實際行動來服事和支持這群移工。 特別來賓簡介:...
Published 06/29/24
你是否曾經想過,作為宣教士在工場服事,可能會留下什麼遺憾?想到宣教士,多數人看見的是宣教士的熱情與信心,渴望聽見的是來自工場的見證與好消息。然而在宣教士付上的代價背後,我們是否看見,那些他們可能錯過的人事物,會在心裡留下什麼樣的痕跡? 「到了工場服事,才發現自己有一些很脆弱的地方會被觸動」老酒說。 離開家鄉,與差派教會的關係越來越疏離,與親友漸行漸遠,不僅少了共通話題,想連法也越來越難以彼此理解。過往的熟悉在每次久久回來述職的過程越顯得陌生。甚至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結婚都可能成為一種遺憾。 本集節目,再次邀請老酒與我們分享,在過去十多年服事的歲月裡,曾經的遺憾,如今的看見,以及未來的盼望。 「如果你的心裡很肯定神的心意原是好的,你的眼睛會不知不覺一直看到讓你生命更豐富的事情,看見上帝的作為,看見每一天的意義都是那麼深厚。如果內心與神的連結不夠,那麼我們每天看到的,都可以有千萬個抱怨,覺得留在家鄉有多好。」 「我相信我所愛的上帝更愛,我所擔憂不能參與的事,祂已都眷顧都照顧好了。有一天當我退休回到家鄉,這一些漸漸疏遠的關係也會在上帝的愛中從新建立。」 ...
Published 06/19/24
散居(diaspora )一詞,最早出現在舊約聖經中,描寫被亡國後分散在歐亞非的猶太人。在新約,我們也看見保羅向猶太地區以外的亞細亞、希臘甚至是羅馬的猶太人和外邦人傳講福音。可見,散居宣教其實從來不是新鮮事。 無論是移民、難民、移工或是留學生,在散居人口呈現爆發性的成長的今日。不變的是,即使身處於不同環境時空,一個簡單的關心、問候或是幫助,所帶來的溫暖仍然是那麼的具有力量。 本集節目,我們再次邀請思溫格博士與們聊聊散居宣教,除了「散居宣教」ㄧ詞的歷史背景和定義。思溫格博士與我們更多聊到了散居宣教的核心,也就是「接待」(hospitality)聽聽主持人書睿和思溫格博士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周遭那些「接待」與「被接待」的故事。也讓我們從新思考,無論是散居宣教也好,家門口的宣教也好,相信我們如何能對身邊的異鄉人多付出一點關心,才是上帝最希望我們所看重的。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Published 06/11/24
說到跨文化宣教的挑戰,你會想到的是什麼? 語言學習的挑戰?文化的隔離?環境的適應? 葛欣如宣教士葛姐與我們開誠布公,她最軟弱的挑戰,就是自己的老我。 來台三十多年,每當她在宣教工場遭人誤會,受盡委屈時,內裡的老我總是會希望為自己辯護,離開工場的念頭也常常浮現。然而經過神不斷的提醒,現在的葛姐已經可以笑笑地與我們分享 「我真的發覺,神更在乎我是誰?而不是我做了什麼。因為祂根本不需要我們為祂做什麼」 對於葛姐來說,跨文化宣教的事工雖然重要,但是在事工之前,更需要學習的功課就是「我們的老我必需先死透」 特別來賓簡介: 一位來自美國,在台灣超過三十八年的宣教士——葛欣如老師。起初作為一名生物老師來到台灣的她,後來卻在苗栗三義這個客家庄落地生根。 透過英語教育、老人、青少及兒童的服事、常拜防好好建立關係等多方面,葛老師與當地社區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協助了開拓教會,並逐步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
Published 06/02/24
特別來賓簡介: 老酒姐。台北長大,年輕的時候想要到處流浪,擔心自己無法穩定工作,好好待在一個地方,卻在上帝奇妙帶領之下,到太平洋上的離島教書,找到了自己畢生最愛的職業「歷史老師」。在小島的生活當中,第一次體驗跨文化,有許多衝擊和眼淚,重新思考信仰的核心內涵。離開小島後因為短期服務的邀請去到大山,接觸另一個民族,經過五年的探索,清楚呼召,開始在大山長期的服務,以老師的身分繼續在學校教書,成為跨文化的工人,目前在大山的服事已滿11年。 延伸閱讀 宣教士遇跨文化衝突怎麼辦?華神21世紀宣教論壇看見宣教反思與趨勢 (論壇報 2022) 有些文化要求你察顏觀色,同一句話的表情和口氣,遠勝過字句所要表達的;像是中國的古裝劇,縱使有英文字幕,但是對外國人來說還是很難懂,因為字幕無法表達出中國的歷史、傳統、故事、甚至眼神交流等;有些文化是注重字義,不需要猜測,像有些美國人不喜歡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喜歡清楚表達。...
Published 05/21/24
過去30年間,穆斯林的歸主浪潮一波接一波的興起。無論是因著《30天為穆斯林》禱告手冊、國際愛穆網絡的成立、亦或是聖靈奇妙的工作。我們看見,上帝將我們的眼光放在這19億的穆斯林人口上。而在這條穆宣之路上,華人教會又是如何參與其中? 本集節目,思溫格宣教士透過在博士論文期間的調研,帶我們看見過去十多年來,北美的華人教會在宣教態度上的轉變。從多為專注在自己同文化的華人福音事工上,逐漸拓展視野,以更全備的眼光,開始更多關注並投入宣教資源在穆宣工作中。 然而不僅僅是北美的華人教會,當我們身處在全球化下的遷徙浪潮中,當散居宣教的事工更多被人看見。你我是否都能跨出一步,走出語言和文化的舒適圈,探索家門口宣教的可能性?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Published 05/14/24
民族敬拜學(Ethnodoxology) 一門探討在不同文化中的基督徒,如何合乎聖經並適切地以當地的文化敬拜上帝的學問。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敬拜形式,這些形式不僅呈現神多元且富有創意的創造,也反映了各自文化的深層價值和美學,並帶出不同民族最真誠的敬拜。 本集節目,朵拉老師透過不同文化民族的敬拜音樂讓我們稍稍理解了民族敬拜的概念。並且提到,在不同文化面前,我們都是學習者的姿態,當我們去發現和欣賞不同文化中的敬拜形式,便能豐富我們對上帝多樣化敬拜的理解。也啟發我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敬拜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從而實現一種更加包容、多元和豐富的宣教異象。 特別來賓介紹: 孔祥寧教授(Dora Kung),大家喜歡稱呼她朵拉。成長於台灣,自幼習樂。於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前往海外深造 ,2008年取得曼哈頓音樂學院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鋼琴演奏碩士,此後轉而修讀民族音樂學,在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d 05/09/24
一位來自美國,在台灣超過三十八年的宣教士——葛欣如老師。起初作為一名生物老師來到台灣的她,後來卻在苗栗三義這個客家庄落地生根。 透過英語教育、老人、青少及兒童的服事、常拜防好好建立關係等多方面,葛老師與當地社區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協助了開拓教會,並逐步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在節目中,葛老師分享了她如何面對在一個全新文化環境中的挑戰和機遇。她的故事凸顯了宣教士的多重角色——不僅是福音的使者,也是文化學習者、社區服務者和橋樑建造者。葛老師對於客家文化有著深刻理解和尊重。她不僅學習客家語,更深入了解當地的傳統和日常生活,展現了她尊重異文化的真誠態度。 透過她的眼睛,讓我們得以洞察台灣客家社區的美麗與挑戰,以及信仰如何在當地生根發芽。 特別來賓簡介: 台灣苗栗三義。它是個山城小鎮,也是客家族群聚居的地方。從日據時代,它就開始發展木雕工藝與相關產業,近年更因苗栗縣政府規划舊山線鐵道旅遊的觀光路線,而吸引不少南來北往的遊客。整個三義有一萬六千人口,怎麼看都不是個大地方,廟宇很多,小小的教會不過才三間而已,主日聚會人數加起來不到五十人(她笑稱這裡是標準客家庄信主的比例:0.3%)。...
Published 05/02/24
你知道目前在台灣有十多間的泰國教會嗎?本集節目,透過服事於泰友教會的陳美汎宣教士分享,為我們揭開「本地」跨文化宣教事工的面紗。美汎傳道及其團隊的工作主要聚焦於在台灣生活和工作的泰國人,這群人多來自泰國北部和東北部,為尋找更好的生活機會而遠渡重洋。這些泰國移工大多從事工業、建築等行業,面對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勞動強度大等挑戰,生活環境與台灣本地居民相對隔離。 透過與泰國牧師合作,她參與服事於台灣十多個泰國教會,這些教會成為了泰國移工精神家園和文化聚集地。團隊進行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如聚會、節日慶典等,以促進泰國移工在異國他鄉的社交融合和文化認同。透過她的分享,使我們能對在台灣從事跨文化宣教工作的挑戰更多認識了一點。也讓我們看到,當我們選擇走在神的心意中,委身於神託付給我們的,那屬天的喜樂將會成為我們每一天繼續前進的動力。 特別來賓簡介:...
Published 04/25/24
德國的散居華人,美國芝加哥的難民事工,中東轉眼八年,要有學歷有學歷,要經歷有經歷,思溫格是華人在仍是西方主導的全球宣教圈是一個特別的存在。用頻繁的中文與英文寫作來建立起從華人/女性的觀點與宣教神學。這一集聚焦在今年正式復刊的華福文字事工今日華人教會,主題是普世宣教的十字路口邀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她的「直面苦難的跨文化宣教」。跨文化的裝備為什麼是要從直面苦難的進路開始呢?她從在工場的時候一位失去丈夫的遺孀堅定的信心與盼望,回顧自己服事與神的作為帶來的深義。 跟她分享的過程當中,作為主持人我很有感觸也講了很多,甚至還提到了剛回天家的孔薇宣教士。她也靜靜的聆聽,並且用盼望的作為結尾。真正的困難不在跨文化的轉換,而是人與團隊的江湖,也許我們都是彼此的功課。 特別來賓簡介 思溫格為宣教士與宣教研究者,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博士。曾為工程師與譯者,現與夫婿居住中東,服事中東難民。著有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一書。目前也在洛桑Global Diaspora network...
Published 04/21/24
跟老酒從小一起長大,幾乎沒有不可以講的。作為 #國度換日線 最忠實熱心的聽友(每一集都聽兩次以上!每次傳信息都在催:「怎麼還沒有新的上線!」)講到最有熱情的宣教內容,我們談到國際團隊的性別與角色,做一個宣教士在跨文化的心理裝備,還有不到工場就碰不到的生命功課,通通好好講出來。一次聽到底,真的暢快。一個知其以然,然後知其所以然的過程...雖然,一定不舒服,但也就是最珍貴的學習。在敏感地區現場超過十年,醞釀已久的大白話~ 關鍵字: #宣教士關顧 #團隊衝突 #宣教生命課題 #Membercare 特別來賓簡介: 老酒姐妹。台北長大,年輕的時候想要到處流浪,擔心自己無法穩定工作,好好待在一個地方,卻在上帝奇妙帶領之下,到太平洋上的離島教書,找到了自己畢生最愛的職業「歷史老師」。在小島的生活當中,第一次體驗跨文化,有許多衝擊和眼淚,重新思考信仰的核心內涵。離開小島後因為短期服務的邀請去到大山,接觸另一個民族,經過五年的探索,清楚呼召,開始在大山長期的服務,以老師的身分繼續在學校教書,成為跨文化的工人,目前在大山的服事已滿11年。 延伸閱讀:...
Published 04/14/24
敬拜是宣教的終極目標,也是宣教的動力所在。透過民族藝術的表達,我們深入探索了民族敬拜學的核心理念。然而,我們也意識到教會內外的音樂和表達形式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情況,這也是民俗敬拜學在關注的。從『音樂難道不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嗎?』作爲切入的大哉問,正是與朵拉老師對這個話題的交集。她說敬拜是真正用心語言與神相遇,做出發自肺腑的回應。 透過歌曲創作工作坊,我們深入了解了為什麼藝術如此重要。我們通過救贖當地藝術形式,將其融入全球化的敬拜中,實現了對當地文化的尊重與回饋。因此,民族藝術與敬拜的結合不僅豐富了教會的敬拜體驗,更深化了宣教事工的意義與效果。 特別來賓介紹: 孔祥寧教授(Dora Kung),大家喜歡稱呼她朵拉。成長於台灣,自幼習樂。於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前往海外深造 ,2008年取得曼哈頓音樂學院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鋼琴演奏碩士,此後轉而修讀民族音樂學,在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d 04/10/24
「好人死後會變成天使,或成爲比人類更高等的存在形式」是一種信念,而在台灣,抱持這種信念的人很多。我自己聽過小孩子說去世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變成天使,網路上也有不少討論「人死後是否會變成天使」的文章。每年清明掃墓,更常看到一些人,包括基督徒,站在墓碑前,低頭默禱向已故親人訴說生活大事,期求亡者能護佑遺族。甚至也可以在基督教追思禮拜中,聽到牧者教導或暗示這種觀念。 但是問題是「好人死後會變成天使」符合聖經和基督教正統信仰嗎? (節錄自「我們所愛的親人死後會變成天使嗎?」(Christian Today 陳鳳翔 | 2023年5月12日)) 本集節目透過Christianity Today的「我們所愛的親人死後會變成天使嗎?」ㄧ文作為切入,除了亞洲總編輯程松大哥,也特別邀請到文章的作者陳鳳翔老師,與我們一同從談談基督徒的「天使觀」與「靈修觀」是如何受到儒釋道以及流行文化的影響?另外也聊聊此篇文章在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面對不同文化語境所產生的種種挑戰,是否真的換一種語言就需要換一顆腦袋呢? 關於特別來賓 Sean...
Published 06/12/23
三月底,有機會去到了北馬其頓,與蔡家存牧師一起在第四屆的華歐宣教研討大會參與。短短的幾天當中,我們聽了來自於巴爾幹半島教會領袖的分享,從十一世紀的東西教會分裂,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帶來五百年伊斯蘭文化,進入二十世紀的世界大戰,戰火也從這裡開始點燃,戰後加上共產鐵幕無神論政權,到9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後過去三十年來的種種。 巴爾幹半島的福音派教會在千年的東方教會和五百年奧圖曼帝國的影響下, 只有短短三十年的生長時間。這裡未得(Unreached)未觸(Unengaged)的程度, 不會比那些地理位置在中東中亞中國那些最受迫害的國家來的好。新模式的宣教植堂模式,已經實際的發生。在地(尤其是東歐與中東)的傳道與本土神學裝備, 加上中國(或廣義的溫州)基督徒的熱錢, 搭上全球華人的關係網絡。大家都在摸索也某種程度的觀望, 卻真實的發生。 跨文化跨領域國度事工, 其實是複雜又美麗的, 許多誤會, 期待與不同動機交錯, 最好的未來和最糟糕的狀況都還沒發生。。。但這是上帝允許的 God's sovereignty... 祂仍掌權。 華歐宣教研討大會的六個主要目標:...
Published 05/26/23
「我們欠的債,不是欠這些人,而是欠耶穌基督福音的債。」 作為資深中國宣教動員者的王再來弟兄,在本季節目的最後再次和我們分享中國國內宣教動員的現況與挑戰。而當談到中國國內宣教動員的推動口號與論述,王再來弟兄一如往常的帶著我們將焦點「定睛於耶穌基督」。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個時代的奇蹟,神在書寫的故事,真實地使徒行傳。 關於特別來賓 王再來弟兄。資深中國宣教動員者。致力於建立海内外宣教機構連結和協作的平台。 本集重點 00:00 intro 02:39 中國宣教動員的發展背景 06:00 宣教動員在中國面臨的挑戰 11:23 國外的經驗無法在本國複製,是否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19:45 王再來弟兄對於「還福音的債」論述的看法 30:01 結語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md1b94ucq9m0851xaiugu90/comments 音樂來源: Ray Lin-街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Dhr0hBDeU Ray...
Published 05/20/23
如果韓國教會的光景有如受關節炎困擾的長輩,台灣的宣教運動進入青春期的少年,那誰應該效仿誰?誰應該羨慕誰呢? 《BROTHERS》系列快來到尾聲,來到台灣的譚安維牧師,在本集節目與書睿一起回顧了本季許多韓國教會的的議題。而此次的台灣之行,安維牧師與許多不同的教會、牧者、神學院教授、院長對話。在各樣的對話中,安維牧師有什麼新的看見與體悟?最後也來聊聊,在近幾年韓國與台灣宣教界越來越頻繁的交流中,作為台灣宣教界前輩的韓國,能夠給台灣的是什麼?相反的,台灣教會又能帶給韓國什麼樣的刺激? 關於特別來賓 譚安維牧師,韓國第三代華僑,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韓國長老會大學道碩神碩。洛桑運動青年領袖代表,延世大學Cafe Underwood咖啡教會牧師。站在許多不同交叉路口的位置,咖啡師,創業者,神學家(禮儀學),譯者(王怡牧師的中國教會史韓文版,還有多本韓翻中的),牧者(咖啡店教會),歷史學者(韓國近代教會史),學生工作(學園),雙語(中韓),意見領袖(亞洲洛桑),多重斜槓的他似乎都游刃有餘,也充滿著熱情。 本集重點 00:00 intro 02:22...
Published 05/03/23
在台灣,無論是校園福音團契抑或是中華福音神學院,其中的「福音」一詞在英文皆是使用「evangelical(福音派)」。「 evangelical」一詞究竟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在北美或是其他地方,也許聽到「 evangelical」就會有特定的想像,然而對於台灣教會,它的意義為何? 本集節目,笑稱自已有心靈上的ADHD的江慕理牧師要來和我們聊聊,當教會不再關心、不再討論「 evangelical」的深義,是否會對我們帶來一些影響?站在牧會現場的他,也從其跨文化的多元角度和我們分享他自身的看見與觀點。 關於特別來賓 江慕理(Andrew Chiang)牧師生於英國,在臺灣長大。於溫哥華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獲得職場神學碩士學位,並在中國當了8年牧師,2015年帶家人移居臺灣。在高雄BCC擔任全職牧師。  本集重點 00:00 intro 02:09 江慕理牧師的自我介紹 07:02 慕理牧師最近關心的議題:「 evangelical(福音派)」在台灣的淡化 09:24 在台灣處境下,我們需要關心什麼是「福音派」嗎? 17:30...
Published 04/18/23
延續Netflix紀錄片以神之名韓國異端的討論,本集節邀請到王再來(佚名)弟兄,以自身背景以及與許多不同教會機構的合作經驗,提供我們更深層從文化與世界觀的角度,一起聊聊中國教會面對異端的的態度。 曾實際與異端相處接觸過的他,也為我們道出了他心中最真實的心聲:無論是誰,是什麼群體,被貼上什麼標籤,他們都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每一天跟隨耶穌,在他裡面不斷成長,才會是真正的出路。「一個人的生命是否真的在基督裡,是一個有方向的箭頭。如果你朝著耶穌基督的方向走,不管你現在在哪裡,你都是對的;如果你背離耶穌基督而走,不管你離耶穌基督有多近,你都是錯的」 關於特別來賓 王再來弟兄。資深中國宣教動員者。致力於建立海内外宣教機構連結和協作的平台。 延伸閱讀 淺談現今中國盛行的基督教異端 (2010前)作者: 郭文池 中國教會異端的特色 除了一般異端的特色外,如:否定三位一體、強調世界末日很快來到等;由中國教會土生土長的異端,或是打著基督教名號的邪教,有以下的特色:無稽的教義 離奇斷章取義的運用聖經 中國的異端和邪教by/AM顧問巴拆聲牧師...
Published 0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