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前面讲到,自然选择设计大脑的初衷,并非要看清世界,而是为了基因遗传。感觉也并不是客观环境的真实反映。所以,如果只凭感觉做决定,结果自然不好。
错误的决定会让我们更加焦虑、越焦虑就越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
很多时候,为了排解负面情绪,我们会选择转移注意力。比如,失恋的时候,女生喜欢疯狂购物,男生则喜欢一醉解千愁。不过,这些方法效果不好还有副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力。阅读一本书超过20分钟,就忍不住要翻翻手机。但是,当处于某种情绪之中的时候,又很难分散注意力,比如失恋。
那么,在注意力困难症的背后,大脑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通过扫描大脑进行研究,科学家发现,大脑有一种默认工作模式,在大脑无所事事时,人的思绪会随机游荡。思绪会游荡到什么地方呢?研究显示,通常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久远之前的记忆、最担忧的事情、最期盼发生的事情等。比如说,如果你有暗恋对象,那么在你无所事事时,通常会幻想与暗恋对象之间的一场浪漫故事。
当专注于一件具体的事情时,比如寄情于工作、或沉溺于游戏、或参加高度竞争性的运动,大脑默认工作模式会被抑制,这个时候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很多,怎么能不被感觉所左右,这对我们很重要!
有意思的是,这些科学研究结论,颠覆你我认知的程度,并不比佛陀少。
结论一、先有行动、后有意识(意识只是解释行动,而不是指令行动)
前面讲过裂脑实验,左脑和右脑都有独立意识,在某种情况下两个意识还会打架,比如一只手开门、一只手关门。那么问题来了,左脑和右脑,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
在左脑和右脑井水不犯河水的时候,尚且可以说这两个都是“我”的一部分。但是,在它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哪一个才是哪个真正的“我”呢?
有同学会说,裂脑实验是癫痫患者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应用到正常人身上。
那么,再看另外一个实验。
1983年,63岁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心理教授本杰明.李贝特在《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令科学界和哲学界沸然。
李贝特找来一些志愿者,用设备监控他们的脑电活动,给他们下达指令:无论何时,只要起念头,就动动手指。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动动手指都是自由意志的产物:你决定行动了,然后产生意识,于是大脑皮层发出指令,通过神经-肌肉接头、调动相关肌肉群,接着手指就动了。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顺序,意识决定行动。
但实验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脑电记录显示,当志愿者意识到要动手指时,大脑早已发出动手指的指令。也就是”相关脑区活动,运动皮层发出指令”这个事件,过了大约300毫秒左右,才出现“意识决定要动”,接着又过了200毫秒,手指头动了。
这个实验显示了惊人的内涵:自由意志可能并不存在。在动手指这件事情上,是大脑先决定了行动,而意识紧随其后。
当然,李贝特的实验结果,带给科学家的并非全然黑暗,还留下了一丝曙光。在产生意识到最终动作发生,之间有200毫秒的时间,意识可以叫停这个行为动作。虽然意识不能决定做什么,但是可以决定不做什么。
历史上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善于忍耐的人,越王勾践、秦王嬴政、高祖刘邦、兵仙韩信等等。在大脑机制层面,忍在本质上,就是大脑虽然做了决定(冲动、发怒、不顾一切),但被意识制止了。可以说,行动和意识之间的200ms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