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新竹,一個屬於台灣的科技城市,但是,裡面遍地都是寶藏,三步一古蹟,而且保存的狀況都不錯。搭乘火車抵達新竹,一下車看到的門面就是日本建築師松崎萬長設計的新竹火車站。新竹火車站為充滿歐風的和洋折衷建築,立面或室內的裝飾都引人入勝。 離開火車站,很快就會抵達被護城河環繞的迎曦門,迎曦門也是一個新舊融合的小廣場,提供在地學生活動。 不僅這些知名建築,就連街道上的一磚一瓦也都值得駐足。 新竹的大秘寶絕對不在棒球場裡,而在都市肌膚的每一個跳動裡。
Published 01/09/24
臺南市的鄭成功文物館,轉身成為臺南市立博物館,並且在2023年底正式開館囉,裡面的館藏文物大量紀錄了漢人早期在臺灣生活的點點滴滴,正是這些文物的保留,讓我們看到,早期拓墾漢人有血有肉的生活軌跡,而不只是文字上面的戰事鬥爭。更提醒我們重視在地文化的風貌。 這集節目讓老師來跟大家介紹一下有哪些文物記錄了漢人在臺灣的傳統脈絡吧!
Published 01/02/24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編輯群的觀展心得, 這次小編們去看了今年的高雄藝博會, 高雄藝博會的作品各異其趣, 這一集節目我們就來聽一下這次藝博會我們都看到了什麼吧!
Published 12/26/23
今天來跟聽眾分享一本修復師吳盈君老師主編的新書─「修復理論」,這本書可是文物修護界的經典大作,來自義大利的羅馬中央修復研究院創建者及首任院長Cesare Brandi的手筆,這本書成書於1963年,深深影響了1964年頒布的《威尼斯憲章》,同時也影響了1974年頒布的《修復憲章》,甚至連我們的文資法都間接地受到這本書影響。 此書的內容凝聚布蘭迪的學術精髓與實踐經驗,告知修復師須深知藝術品的意涵,同時必須確認藝術品的物理結構、美學特質以及歷史價值,以傳後世。修復涉及多門學科,並在尊重文物的歷史、真實性和美學的基礎上進行。 雖然是一本老書,但正因為經典所以長時間流傳於世,這集節目讓我們聽聽吳老師來分享這本書翻譯成中文版本的各種甘苦談吧!
Published 12/19/23
在大航海時代,臺灣的商業戰略地位重要,在歷史上最受到關注的是位於臺灣南部的荷蘭人,我們很常在這段歷史中關注在荷蘭人的紀錄上面。 但是我們都知道,就在臺灣的北端曾經短暫被西班牙作為商業據點。雖然佔據的時間不長,但是也足夠說明就在那個海洋貿易的時代,西班牙人也在這個貿易世界裡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一集節目讓我們好好來聊一聊在那個時代「西班牙人」是如何在東南亞一代建立一個他們的商業帝國~
Published 12/12/23
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去台東玩囉~ 因為工作的機會我們去了一趟台東, 不只吃了在地有名的卑南豬血湯+滿滿米腸(好吃) 買了台東著名的釋迦與地瓜酥~(非常觀光客XD) 還去了一趟位在台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史前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休館,今年重新開館。 這一集節目跟大家一起聊聊我們在史前館看到的東西吧! 順便推薦一下聽眾有空到台東可以去史前館逛逛喔~ 如果有台東的朋友也可以在「Spotify留言」或「Apple Podcast評論」分享一下台東有什麼不可錯過的行程~ 我們下次有機會去台東補回來~
Published 12/05/23
這一集節目來複習複習沈船這件事。 你知道水下考古,打撈古代沈船都是什麼樣的故事嗎?瑞典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在馬來西亞周邊海域打撈過九艘沈船,其中還有一件是潛水艇,很難想像一個國家海域周邊有這麼多船沈沒吧!這一集節目我們一起來聊聊南海海洋考古公司的幾個代表性的出水成果!
Published 11/28/23
這一集節目來說一個比較不一樣的物質文化故事—火槍。 從火槍傳入日本說起,當時有一篇神奇的紀錄詳細說明了火槍傳入日本始末,該文名為《鐵炮記》,當時傳入的地點在種子島,於是日本火槍又被稱為「種子島」。 從日本人詳細的紀錄這個事件可以知道,火槍給日本人帶來多麼震撼的印象,也同時改變了日本戰國時代戰爭的格局。 與此同時火炮也隨之進入日本。熱兵器的大量運用揭開歷史的下一個篇章。 這集節目我們來說說日本與火器結緣的過程吧!
Published 11/21/23
這一集節目來跟大家介紹一位,傳奇的清代台灣本土藝術家—林朝英。他最被認識的作品是書法,在南台灣的許多公廟匾額都可以看到林朝英的墨寶。 但是最特別的是,林朝英有一件「自畫像」作品。中國書畫傳統中並沒有繪製自畫像的慣例,所以綜觀中國繪畫史極少見藝術家的自畫像。因此在題材上,這件作品已經有他的獨特性。此外,林朝英的自畫像上面還留有他自述的款文,詳細記載了林朝英的藝術理念。在清代具有創作自述的作品也相對罕見。 站在歷史的座標上看待林朝英,他實在是一個思想前衛並且超脫時代的藝術家。這集節目一起來認識他吧!
Published 11/14/23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國「文字」漸漸不單純只是溝通用的工具,許多審美的角度加入文字的世界,於是寫字寫的漂亮成為文人雅士追求的目標,楷書、行書甚至草書快速發展。也在這個時期誕生了許多重要的大書法家,最著名的就是「蘭亭序」的作者—王羲之。 與此同時,在北方地區,許多記事石碑或佛教經文石碑也被建造,碑上的文字遒勁有力,被稱為魏碑體。 南北兩股文字美學勢力不約而同的在此時爭奇鬥豔。 這一集節目來聊聊中華文字的美感吧!
Published 11/07/23
在台灣的深山林地之中,有很多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駐在所」,這些建築是當時日本警察為了管理山區所設置,負責業務包括治安、教育還有地區行政。可以想像成是當年的山區派出所。 日本人退出台灣之後,這些駐在所現在大多荒廢,但是它們可保留了許多的生活痕跡,讓我們可以藉此認識當年的歷史與物質文化。 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到熱愛登山的駐在所研究專家鄭玠甫老師來節目上跟大家分享他長年研究的—八通關駐在所~~~ 來一起認識一下日本在山上該怎麼過生活,都吃些什麼東西吧!!
Published 10/31/23
《原物志-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典藏原住民族古物研究(無機材質篇)》專書,是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盧泰康與邵慶旺老師團隊,針對臺東縣政府典藏的原住民族文物,進行的全面性普查工作與調查研究的成果。透過嚴謹的藝術史探究與科學檢測,其中五件文物更因第二階段調查研究的成果,獲得指定為一般古物的殊榮。 此書以原住民族文物研究為核心,以物的角度重新解讀原住民族文化。 想要獲得本書~就趕快至IG貼文查看活動辦法吧~ https://www.instagram.com/p/CyxIvRivsGM/?igshid=cGo5bmV2MWRhcmJr
Published 10/24/23
島原之亂—一場位於日本九州地區的基督宗教迫害事件。在歷史上政治軍事實體對於宗教團體的迫害不計其數。在基督宗教剛傳入日本的時候,九州沿海一帶,許多民眾不論身分的高低,紛紛轉向對於基督宗教的信仰裡面。當時因為連年天災政府稅負過重等問題,引起這場紛亂,基督教信眾推舉天草四郎做為領袖,率眾發動起義。而幕府用懸殊的兵力鎮壓起義軍,將其圍困於島原城中,最後以幕府的勝利結束這場動亂。 雖然這是一個悲劇性的歷史慘案,但也在島原城與九州地區周邊保留下了許多紀錄日本基督教早起發展的文物。 這一集節目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個在日本的基督教早期事件吧。
Published 10/17/23
你知道府城有兩個傳統繪畫的大家族嗎?一個是陳玉峰為代表的陳家,另一個就是今天的主角—春源畫室的潘家。 這一集節目,我們邀請到臺南市美術館的策展人,來跟我們介紹今年夏秋推出的展覽《春源畫室:畫師—詩人—劇作家—承繼者》。 春源畫室由潘春源創立至今歷經三代,第一代的潘春源,交棒給第二代的潘麗水、潘瀛洲兄弟,今天由第三代當家潘岳雄接手,一直經營至今。 三代畫家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留下諸多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我們熟知的廟宇彩繪,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們在文字與典籍的造詣之深,各自發展出獨特的藝術表現。 這一集節目策展人要為我們帶來展覽裡面的各種巧思,讓聽眾可以聽了再上,深度感受潘家三代創作的藝術美感~~ 加碼潘岳雄老師訪談​影片:https://youtu.be/U4W5BbfBOws?si=bdmJn0VkRxlJUopD 展覽名稱|春源畫室:畫師—詩人—劇作家—承繼者 Crescendo: Three Generations of Tshun-Guân Art Studio 展覽日期|2023/06/22 ~...
Published 10/10/23
這次我們又邀請到策展人「張碩尹」來到我們節目上跟大家分享他最近期的展覽【接近/街境/接境】,這個展覽根基於「新秀策展人培力駐地創作計畫」,此計畫帶領新秀策展人一同藉由田調深度走讀中壢金山街,以此次的認識作為創作與策展的養分。不同於一般策展計畫,這次策展人不僅策劃展覽也需要扮演藝術家進行作品的創作。 究竟在雙重角色交織下會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故事呢~ 對策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進來聽聽看什麼是策展人培力吧! 展覽名稱|【接近/街境/接境】 展出日期|9/16(六)-10/08(日) 展出時間|10:00-17:00 (週一至四休館) 展覽地點|金山所在Glow Collective (桃園市中壢區新興里金山街24號)
Published 10/03/23
魏晉南北朝,終於出現有名有姓的藝術家啦,這次要來介紹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早起畫家顧愷之。 顧愷之最著名的畫作要屬「女史箴圖」這件作品為橫幅長卷,內容依照《女史箴》一文所繪製,目的在於告誡當時的女性婦德。內容依文附圖,展現出顧愷之繪製人物的寫神能力。 另一件著名作品《洛神賦圖》也是橫幅的長卷,此圖內容根據曹植的《洛神賦》一文所繪製,圖中場景多山水,也被視為是中國山水畫的早起雛形。 唐代著名藝評張彥遠,對於顧愷之也有極高的評價,這一集節目一起來認識這位中國著名的早期畫家吧!
Published 09/26/23
這一集節目我們要來跟大家細說什麼是「原始瓷器」,中國瓷器工業的發展早過歐洲幾千年, 那這個瓷器發展的技術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想不到「原始瓷器」的發展在中國商朝就已經開始。 而且瓷器的燒製居然還跟青銅器有關。 熱愛冶煉的古代中國人,到底是怎麼發展出這項獨特工藝的? 而且這樣的「原始瓷器」工藝居然一路延續到今天,還沒有被淘汰呢!! 這集節目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原始瓷的誕生吧!
Published 09/19/23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全新的展覽「駐日痕」來了~~ 「駐日痕」展覽為臺南「2023很可以─青年視覺藝術培力計畫」下半年度的第二檔展覽,展覽邀請了兩位資深藝術家,以及五位青年藝術家合併聯展。 這次展覽的兩位資深藝術家為陳伯義與邱國峻,兩位藝術家創作以攝影為媒材,將攝影作品結合臺灣民俗文化進行創作。陳伯義老師的作品紀錄了鹽水蜂炮的人,邱國峻老師則透過臺灣廢墟的攝影融入臺灣刺繡的作品。 而五位青年藝術家,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體現了許多私密的精神情感與心靈共感。作品包含了攝影、錄像以及各種不同媒材的結合,從視覺到聽覺衝擊著我們對日常情感的體驗。 這次讓我們跟著「駐日痕」展覽一起來「發現」生活中的種種痕跡吧! 展覽資訊| 展出日期:2023/08/08-12/31 展出地點: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中華路二段34號 開館時間:每週二-日 9:00-17:00
Published 09/12/23
這裡是漢代篇的最後一集~ 來介紹漢代的百科全書—畫像石。 如同前幾集介紹的各種陪葬品,漢代的畫像石也是墓室中的重要器物。 功能上它肩負著漢代墓室結構的重任,一片一片平面的石板又提供了製作各種圖象的空間。而這些圖像都是刻畫在石板表面上的浮雕,淺浮雕、高浮雕都有~ 而這些畫像石的內容紀錄了各式各樣的漢代生活百態,農莊養殖、賓客宴會、歷史故事、傳說典故應有盡有,難怪被稱為百科全書。這一集節目就讓我們來解析一下「畫像石」到底都是些什麼東西~
Published 09/05/23
不只今天的人著迷公仔,古代人也喜歡公仔, 漢朝人因為厚葬的觀念影響, 希望把大量生前的一切都帶到另一個世界去,於是製作了大量的冥(明)器。這些冥器如果使用高溫陶來製作成本很高,於是發展出了「低溫釉陶」來製作。 這些低溫釉陶製作了什麼呢? 少不了的是仿青銅器的器物,特別的是,還有房子模型、灶台模型,豬圈模型通通都有。 漢代的低溫釉陶技術一直延續到唐朝, 甚至作為技術基底發展成著名的「唐三彩」。 這一集節目來認識一下漢代發展出來的低溫釉陶技術吧! 關於唐三彩可參見EP34 https://player.soundon.fm/p/76ec4bce-b074-4744-b02e-b3f225d233c2/episodes/9f5a233b-2783-4fe1-8b42-736bffe84e48
Published 08/29/23
在古代打破碗怎麼辦?不要擔心通通交給「補碗司阜」。 自古以來瓷器陶器就有修補術,主流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稱為鋦瓷,另一種為金繼。 經過長時間的流傳,鋦瓷與金繼產生全新的欣賞美感, 甚至很多專家用這種方式進行創作~ 這種美感在日本被稱為「侘寂Wabi-sabi」。 你能體會這種不完美、不恆常、不完全的美感嗎? 這集節目一起來感受一下鋦瓷與金繼的美感吧!
Published 08/22/23
漢代物質文化百花齊放! 在中國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的概念下,墓葬內充滿了大量可以探索漢代物質文明的線索~ 其中包含了傳說可以保存肉身不朽的金縷玉衣,以及墓主過世後,希望地下世界繼續有人來服侍的陪葬人俑,甚至還有些我們現在難以想像的陶製小模型。 漢代墓葬真的是一個精采的寶庫~ 這一集節目,讓我們透過漢代墓葬來認識一下漢代的文明生活!
Published 08/15/23
漢代馬王堆第二篇來囉~ 馬王堆漢代古墓出土物除了最著名的帛畫之外,還包括了大量的織品,衣物,各種材質的織品上面還繡了各式雲紋,展現了漢代織品工藝的文化。 而織品的功能不僅是製作服飾,漢代的絲帛還能夠當作紙張使用! 馬王堆漢墓裡面的長沙地形圖、駐軍圖甚至指導運動體操的導引圖都繪製在絲帛上面。 而且辛追夫人生前肯定是個吃貨,在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不少種類的食物。 吃喝玩樂一次到位,揭開漢代貴族的生活百態~~
Published 08/08/23
延續上一集的話題—祖先畫像, 這一次我們要來認真聊聊什麼是祖先畫像。 有人說人的一輩子會經歷兩次死亡,第一次是自己的肉身消亡之時,第二次則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肉身死亡的時刻。 古代人為了緬懷過去的祖先,讓子孫永世銘記,因此繪製祖先畫像讓人記憶。最初這些畫像大多數為絹本或紙本設色,繪製的祖先也全身入畫,隨著圖像紀錄技術的進步,出現攝影術,祖先畫像也因此產生變化,不論是構圖或材質甚至是展出方式也隨著改變。 這一集節目我們邀請研究大量金門祖先畫像的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李建緯老師來節目上跟大家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祖先畫像~
Published 08/01/23
今年分科測驗歷史考科的考題中,出現一題和藝術史相關的問題, 題目給了一幅南京故宫博物院藏《羅應斗像》,並告知學生 「一幅明末的人像畫。… …圖像描繪栩栩如生,這種畫法和傳統文人畫以簡單寫意和勾勒線條為主的特色不同。這種轉變形成的背景為何?」 答案居然是「西洋畫風影響,展現寫實技巧」。 小編把羅應斗的圖片連結放在這裡: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5/%E7%BE%85%E6%87%89%E6%96%97%E5%83%8F.jpg 各位看倌,自行評評理,你覺得這件作品有多少成分受西畫影響? 或許大考中心根本不知道中國肖像畫不是一蹴而就? 累積了多少過往畫匠的經驗與觀察才累積出來的技巧,居然整個脈絡被忽視, 這一集節目讓我們來好好討論這件事。
Published 07/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