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契訶夫的成長過程相當困頓,在他創作形成的十九世紀80年代是俄國歷史上最反動、最黑暗的年代。這時,民粹派已經完全瓦解,大規模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尚在醞釀之中。反動勢力甚囂塵上,資產階級卑躬屈膝、苟且偷安的市儈習氣籠罩著俄國社會,各種改良主義思潮風靡一時。契訶夫站在城市貧民、手工業者、下層勞動知識份子等廣大中間社會階層的立場上,以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為思想基礎,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俄國的黑暗,表現出當時俄國社會「脫離開生活標準到什麼程度」,反映了廣大群眾要求擺脫種種迫害和疾苦的強烈願望。但是另一方面,他卻脫離社會政治鬥爭,找不到通向新生活的具體道路。
對他創作影響最深的部份是他去庫頁島的旅行(《薩哈林旅行記》),但也因此使他肺病(結核病)加重。1890年4月,契訶夫從莫斯科出發,途經西伯利亞,於7月10日到達庫頁島。他在島上停留三個月零三天,走訪了監獄、礦井、移民屯,翻閱了大量文件檔案資料,對流放苦役犯的生活進行了實地考察。10月13日,他離開庫頁島,取道日本海、太平洋、印度洋,經蘇伊士運河,於12月初回到莫斯科。
他一生共創作七、八百篇短篇小說,並有多部作品改編為劇本及中篇小說。作品大多數取材於中下階層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抨擊了沙皇的專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凡卡〉、〈公務員之死〉等,另有〈伊凡諾夫〉、〈三姊妹〉、〈櫻桃園〉、〈六號病房〉等四部著作令他揚名世界。
1960的年代,麥克魯漢也以他對媒体的獨特見解,以及他所創造的「地球村」、「冷熱媒體」等名詞而名聞世界。之後,社會漸趨平靜,麥克魯漢的聲望也漸漸褪色,以致在整個80,他的著作一本接著一本地絕版。去世多年後,麥克魯漢在90中期開始捲土重來,而且聲勢浩蕩。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個個關於他的網站和討論群,認真仔細地研討與驗證他的思想。於是大家逐漸知道:麥克魯漢曾經預知的,絕不只是一場通俗文化的革命,甚至也不只是一場劇烈的資訊革命。只有當後知者開始真正感受到這世變之亟,才會自然求助於麥克魯漢。
Published 07/13/17
宗教人是以什麼方式,讓自己盡可能長時間地停留在神聖的宇宙中。沒有宗教體驗者是活在(或希望活在)一個「已剔除了神聖的世界」中,宗教人的整個生活經驗與他們是不同的。不過,現代人依據歷史的進程和靈修態度與行為的改變,進而將此世界中的神聖因素剔除,呈現出一個凡俗的存在......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是一本深具原創性與學術性的經典著作,作者Mircea...
Published 07/11/17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中,高夫曼提出了「劇場隱喻」(dramaturgical metaphor)的概念,指出社會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出場的劇碼,個人在「他人」面前如何「表演」自己的行為與活動,個人如何去主導、塑造、控制「別人」對自己的印象與了解。這都如劇場上的主角,他的表演中傳達了希望讓觀眾對他產生一種印象的模式。這種說法與認為行動者的行為是經內化而非故意塑造、表演的派深思相當不同。
高夫曼提出了「角色距離」(role distance)這個距離就是個人本身與他所扮演角色的「差距」。個人做出某種社會(他人)所期望的行為、動作,則就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Published 0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