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11月,有一個善行福德和修持功德都會呈億倍增長的吉祥日,這一天重要到連偉大上師的大事,比如2015年明就仁波切四年半閉關圓滿的出關日,和2023年法王噶瑪巴所選的創古仁波切荼毘日,都選這一天。 那是藏曆9月22日,今年西曆11月22日的「佛陀天降日」。 這個重要吉祥日的緣起,其實是因為有個孩子想媽媽。所有的孩子都想念媽媽,成為「人天師」的佛陀,也不例外。 以世間觀點來看,佛陀福德極圓滿,唯獨「親緣很薄」,和父母、孩子都如此,尤其是佛陀和生身母親摩耶夫人,在世間只有七天緣份。摩耶夫人在依當時習俗回娘家尼泊爾待產的路上,在無憂樹下生下佛陀,七天後就辭世了。 多年後,當佛陀成就正等正覺,已經有能力自在去到六道各處,為具緣有情宣說解脫法,在一次結夏安居(長達三個月的僧團夏季閉關)中,佛陀想起早逝的母親,想以佛法供養母親,於是上昇到摩耶夫人往生後所住忉利天。經典記載,同行的還有阿難尊者,因此有了隨行記錄的佛經,讓後世知道佛陀為媽媽說了什麼法。...
Published 11/19/24
Published 11/19/24
長壽,可以靠修持嗎? 當然可以。這一點,因為奠基於「業因果」的鐵律,所以在佛法世俗諦上,是個硬道理。 藏傳相信,長壽的因有內外密三種: 一,外因緣:養生保健、生活節制,珍惜人身寶,盡好保養色身的義務。 二,內因緣:性情寬和,與人為善,有個會長壽的好個性。 三,密因緣:在不可見的過去世「密因緣」上,我們相信佛菩薩的聖言量:長壽是慈悲護生、安忍厚道的果報,過去世若有很多「讓其他生命活下去」的機會和行動,今生就會得到長壽健康的善報。 但這次「總編雲書房」為什麼談這話題?因為時節因緣到了11月,全球的明就仁波切學生,都會紛紛舉行仁波切長壽法會,祝仁波切生日快樂,並為仁波切長壽健康、法輪常轉而齊聚一堂做修持。 仁波切是1975年誕生,今年49歲,生日是藏曆9月29日,換算今年(2024年)西曆是11月29日,所以可說整個11月都是生日月,學生們可以一路慶祝到月底,仁波切為了滿眾生願、配合學生慶生心願,有時一個月竟會過上三次生日。 那到底藏傳慶生都在做什麼?為什麼叫「長壽法會」,而不是生日趴?...
Published 11/12/24
「慈悲」是「他好慘,我可憐他」、「反正我用不上,所以給他」? 能悲憫、能分享,是值得隨喜的,但我們不要停在這裡,要讓慈悲升級。 自心本性有三個面向「體性空,自性明,大悲無礙」,它們從來都是「三合一」不分離,有了「本質的空」和「自性的明」做沃土,「大悲無礙」就會長成一朵為利他而綻放的花。 正因為慈悲,是佛性深處自然綻放的一朵花,它的顏色、形狀和清香,都是為了利他。所以,在有了同理心、能夠「悲憫眾生苦,願意分享身語意」之餘,還要進一步覺知自己的心:當我們生起慈悲心,是不是帶著「我高你低的優越感」?你的慈悲花,是不是沾染了我執的污泥,有很多分別心、排除條款和執以為實? 因為慈悲和智慧一直都是雙翼,兩者並行,才能平衡飛行。慈悲要有力量,必須與智慧同行,所以帕秋仁波切在《禪定之王》一書中,詮釋佛說經典《三摩地王經》說:「有力量的慈悲,來自認識到本質的美好。」 慈悲無敵。就像佛陀在圓滿正等正覺那一夜,魔軍所有攻擊的刀劍,一碰到佛陀,就變成柔軟的花,因為佛陀正安住在「慈心三摩地」,如此溫柔,如此有力量,能讓一切傷害能量軟化、如花落下。...
Published 11/05/24
一杯水混濁了,讓它沈澱下來,就看得清水底到底藏了什麼寶貝;我們的心也一樣,心散亂了,讓它沈靜下來,就看得清心裡到底藏了什麼功德。 讓如濁水般散亂的心,沈澱出本有的清明,就能洞見真相,這就是「禪定」。 禪定是一把神奇的鎖匙,可以開啟我們心中深埋的寶藏,安定、清明、歡喜、勇氣,都在禪定裡,洞察力、直覺力、預知力也在禪定裡,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離苦解脫的智慧,也在禪定裡。 如果禪定是果,禪修就是因,方法是「一心一境,心境合一」。 ——先找個所緣境,繫住像斷線的風箏般,在因緣的風中不由自主狂飛亂舞的心,讓心鬆鬆的不離所緣境,回到當下。 ——再進一步深入,「沒有能觀的心,也沒有所觀的境,也沒有正在禪修這件事」,超越當下,成為禪修本身。 ——在鬆綁的剎那,沒有禪修那根繫住你的線,也沒有被繫住的心,沒有「能安住」和「所安住」,但有著覺知、有著明,相消融了、界線消融了,自由就在那裡。 在自由之前,我們先好好回到當下,回到覺知的基本功。...
Published 10/29/24
「你看到、聽到和經歷的一切,都可以成為無有間斷的禪修。」 這段話,是大伏藏師秋吉林巴「新伏藏傳承」的當代持有者:帕秋仁波切,在最近得到博客來新書榜第五名的《禪定之王》一書中所說的話,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怎麼理解它、內化它、運用它,讓它滋養我們的生活和生命? 《禪定之王》,是帕秋仁波切對佛說經典《三摩地王經》的精要釋論,也是重點選讀和聞思修心得的分享。 《三摩地王經》,漢傳名為《月燈三昧經》,在藏傳的重要性,相當於漢傳的《心經》,噶舉派認為,《三摩地王經》是顯乘經教大手印的根本,大手印教學傳承的來源;噶當派大師也認為,大手印的禪修方式,可以溯源自佛陀所說的《三摩地王經》。 對噶舉弟子來說,這部經更是像「大手印的祖傳秘方」,意義重大——因為傳承祖師岡波巴大師,過去世就是月光童子!他在經中扮演「一開始出面發問、最後起立發誓」的關鍵腳色,他在佛前發誓,願在未來的五濁惡世承擔起弘傳大任,因此得到佛陀授記他「未來必將弘揚三摩地王法門,只要佛陀教法存在的一天,這個殊勝的法門就不會消失。」...
Published 10/22/24
孩子有些事跟你想的不一樣。比如說,孩子分享最熱烈的話題之一,竟然是死亡。 生命中的重大分離,不一定是「死別」,「生離」一樣令人痛澈心扉,但死亡的印記,卻經常要花一生來療癒。 很幸運的是,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老師,有了第二次機會在相似的情境裡,療癒並轉化死亡留下的印記: ——第一次,是她七歲那年,癌逝的父親躺在客聽正中央,身旁大人忙亂而又避談死亡這個主題 。 ——第二次,是今年,她的如父上師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圓滿90歲的此生旅程,她趕去尼泊爾,每天早上6:30,她在上師房中,和各地趕來的學生們,一起環繞著仁波切呈安坐狀的法體靈塔,靜靜禪修半小時。 在一次又一次的靈塔清晨禪修中,上師法體在旁,她感覺「死亡是如此莊嚴,甚至美麗」,覺得自己就是死亡的一部分,上師的色身融入法界空性之中,但在愛中,沒有分離。 她童年的死亡印記被療癒了。兩位父親的離去,一位是生身之父,一位是慧命之父,第一次在童年的心中留下印記,第二次竟然在相似情境中得到了轉化和療癒。...
Published 10/15/24
你能放鬆的和自己獨處嗎?和自己相處,怎樣才不「又吵又孤獨」/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專訪(中)用愛與智慧陪孩子靜心 孤獨感,是獨生子女偏多的這一代孩子,要面臨的問題。如何做到「獨處,而不孤獨」,是孩子、父母、老師都要學習的功課。其實,多數大人也有這個問題,獨處時覺得很孤獨,在眾聲喧嘩的人群深處,甚至覺得更孤獨。 「善於自處,才不孤獨」,「靜心圓圓」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老師說,因為孤獨感不是來自於外境,而是來自內心,和身旁人數多少無關,沒人或千萬人,都不能化解內心深處的孤寂。 「問題在於,你無法和自己相處。」和自己關係緊張的人,最不能相處的人之一,其實是「自己」,和自己待在一起,總覺得好吵、好緊張,一顆心裡眾聲喧嘩,不得不和自己相處時,總覺得一顆心「又吵又孤獨」。 轉化孤獨感是有方法的,「用對方法,學會回到當下,找回自然的專注力,恢復自心本來的安靜」,不只是送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禮物,也是所有想善待自己的大人,值得找回的本能:一個人若能幸福,身邊人多人少,都有能力幸福。...
Published 10/08/24
大家都覺得孩子靜不下來,如果「敲頒缽讓孩子靜心」,你猜孩子最多能乖乖聽幾下? 答案是:100下! 驚訝嗎?美國「靜心圓圓」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老師說,這是真的,最後到第100下,還是她主動結束的,她只是讓孩子簡單的聽著頒缽,他們就自然回到了心靈本有的安靜。 這個真實教學案例很有啟發性,生命有它本來的寂靜和莊嚴,不管年幼、受傷或衰老,想要引發本有的美好自然流動,只要相信它,並且用對方法——引導孩子靜心,就是如此。 在憂鬱症年輕化的國際共同趨勢下,有情緒困擾的孩子,從美國到台灣,都越來越多。這時,父母和老師能做的事之一,是「相信孩子的潛能,用對方法,引導孩子靜心。」 「不要把情緒貼上負面標籤,要感謝它傳達的訊息」,舒雯老師說,不同的情緒,只是心的花園中,飛進了不同的蝴蝶,蝴蝶來來去去,重點是看見它,接受它,善待它。...
Published 10/01/24
寂天菩薩的口訣,竹清仁波切的教導 達賴喇嘛諾貝爾和平獎領獎偈 有些事因為太深刻,不用刻意去記,也不會忘記——比如25年前,1999年,竹清仁波切給台灣學生,上喜馬拉雅山朝聖,要念一千遍那個口訣。當年,仁波切要我們念英文: For as long as space endures,  and as long as living beings remains,  until then may I, too,  abide to dispel the misery of the world 後來才知道,這首偈頌「世界有名」,它出自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迴向品〉,達賴喇嘛尊者1989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在瑞典領獎發表演說最後,也是引它作結: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 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只要有虛空的地方, 就有如虛空般無邊的眾生; 只要有眾生的地方, 就有如虛空般無邊的業煩惱和痛苦;  只要有眾生痛苦的地方, 就有我的大願: 我願住留世間,盡除眾生苦, 直到沒有一個有情再受苦!...
Published 09/24/24
明天,是竹清仁波切走後的第一個中秋節,明晚,當我們抬頭看著虛空,明月當空,願我們記得仁波切那個觀心口訣: 看著你的心, 你的心就是明光, 放鬆、放鬆、放鬆! Look at your mind, Your mind is clear light, Relax, relax, relax! 即使無明如長夜,只要記得仁波切這個口訣:「你的心就是明光」,返觀自照,就能直接看見,心的虛空中,一輪圓滿的明月,一直照亮自己回家的路,還能做世間的燈,為有緣人照路。 「你是你自己永遠的白月光」,生命最圓滿的答案、最豐富的寶藏,都在自心之中,但要我們自己下定決心「從0到1」全然開啟:開啟的方法是「看著你的心」,看到、確定「心就是明光」之後,還要安住,怎麼安住?「放鬆、放鬆、放鬆」,一再一再,從一切束縛你的當中鬆脫出來。 這三句話,是安心三步驟: 一,去看:看著你的心 二,看到:你的心就是明光 三,安住:放鬆、放鬆、放鬆 就這樣,我們就有機會,在仁波切口訣引導下,在中秋夜,看見心的明光。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9/17/24
「尊者,我們的師父過世了,我們覺得好悲傷,該怎麼辦?」那是2009年,聖嚴法師辭世後,他的一些學生到了達蘭沙拉,這樣請問達賴嘛尊者。 「不要悲傷。佛陀圓寂2500年了,但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聞思修佛陀的言教,佛陀的法身,就一直活在我們心中;只要你們聞思修師父所教的法,師父的法身,就一直活在你們心中。」尊者這樣回答。 15年後的今年,換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的學生,把尊者這個回答,放在心裡「信受奉行」。 所以在8月19日仁波切荼毗大典剛過不久的此刻,靖雅老師就要分享上師仁波切的口訣,這是充滿祝福能量的禪修指引,願大家「見者有份」,種入心田,成為解脫的因: 過去種種莫思維,未來種種莫思維, 莫因外緣而散亂,只需放下與放鬆! 過去已經過了就別再想了 ,未來還沒來也不用想,完全處在當下吧,不要因為眼耳鼻舌身意的外緣而散亂,就這樣放下放鬆,安住你的心。 這是密勒日巴大師的道歌,竹清仁波切引用來教學生的觀心口訣,很直接,很有力量,有緣看到的你,跟著這個口訣禪修一下、安住一下吧,證悟傳承的加持會入心。...
Published 09/10/24
「你是可以一生取證,這輩子就證悟的!」 鄔金秋旺仁波切說,「本淨之心」的精髓,的確可以幫你在一生當中就達到證悟。當死亡來臨,保任在這個本淨之心當中,死亡也無所畏懼——也就是說,本淨之心可以幫我們「好好生、好好死,好好享受人生」。 重要的是,莫忘自己的「本淨之心」,它是我們的「金湯匙」,與生俱有的福報,世俗諦上幫自他解縛解纏的本能,究竟上幫自己圓滿證悟的成佛DNA。 雖然光是知道自己具有「本淨之心」,都是一件有福報的事;但「光聽不練」,福報也不會成熟為解脫的機會,這種潛在本能,就無法經由開發而自利利他。 開發的方式,是「見修行果」,知道了就要修!仁波切說:「禪修有兩大功德,就是淨除過患和開啟善德」,知道月亮被遮在烏雲後面,就要用聞思修的大風,把煩惱和習氣的烏雲吹開,讓本具的光明裸然現前,就有能力分享自心的光明,為無明如長夜的世間照路。 一如米龐仁波切的教言說: 在暗夜,月光會越加皎潔; 在五濁惡世,越黑暗、越痛苦時, 蓮師的法教,會愈發燦爛輝煌! 詳情如何?請看「總編雲書房」中,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如何代大家發問,仁波切如何回答。 Powered...
Published 09/03/24
如果請鄔金秋旺仁波切指引「本淨之心」,像試吃心靈美食,帶我們嘗一口本淨之心,他會怎麼做? 首先,關於禪修「身」的要點,仁波切介紹了蓮花生大士教導的「四種目視法」: 大圓滿的修持裡面,眼睛是要張開的, 禪修一開始是直視的, 接下來可以交替四種目視法: 可以往上看, 可以往下看, 可以往右看, 可以往左看。 如果你覺得掉舉,心很狂野,意念紛飛,這個時候就讓眼光稍微往下看;但如果你覺得很昏沉,昏昏欲睡的時候,眼光就要稍微往上。如果覺得無聊,就往右看 4分鐘,然後往左看4分鐘,4分鐘只是一個參考值,轉換目光,讓自己的心保持鮮活。 接著,禪修「心」的要點,可以從「有所緣」,契入「無所緣」,次第讓心安住: 先選一個對境,可以是自己的呼吸, 或外界的某一個東西, 把它當做一個外境所緣物, 先專注在那個所緣物上, 之後再把焦點轉向自己的覺知。 你也可以瞬間就轉到覺知, 這裡先按部就班慢慢來, 所以請先選一個對境 讓禪修慢慢開展, 從最基本的地方開始做起。 接著,你沒有任何評斷, 沒有在心裡說,這是好的、壞的、白的等, 沒有那麼多這些多餘的東西,...
Published 09/03/24
如果請一切「上師之師」蓮花生大士當老師,請他教導禪修,帶我們安住在「本淨之心」,猜猜蓮師會教什麼? 《本淨之心》作者鄔金秋旺仁波切說:蓮師會教你一招,它有四個步驟: 一,不要追隨過去 二,不要預想未來 三,完全處在當下 四,不要管你的心(leave your mind alone) 乍看這個安心法好像不難,前三動都和「時間」有關,把心帶回來,別追過去、別想未來、處在當下,然後呢? 「不要管你的心!」 仁波切解釋:「不要管你的心」,就是「把你的心放在一邊」,是怎樣、就怎樣,不要有任何的評斷,不要追著念頭跑,讓心就停在那裡,不管你的當下心是什麼,讓它放在那兒就對了! 就這樣?就這樣! 「大概3分鐘之後,你就能夠體會到原先被念頭污染的心,好像慢慢澄清了,為什麼?因為念頭仰仗的那些東西,後繼無力了,沒有其他的能量來源,所以原先污染的念頭,它就存活不了。」...
Published 08/20/24
如果你一個禮拜不洗碗、不倒垃圾、不清理廚房,會怎樣? 當然是慘不忍睹、臭不可聞! 但如果你這一生都不曾清掃過自己的心,心靈的垃圾都推在那裡發霉發臭,會怎樣? 答案是:當然是「輪迴」,會害自己進入受苦的循環中輪迴不已! 但我們經常只打掃外在的垃圾,對內在垃圾見而不見,這是很奇怪的愚癡。因此《本淨之心》作者鄔金秋旺仁波切說:「心污染的狀態就是輪迴,沒有污染的狀態就是涅槃。」 靖雅老師曾請問仁波切:「佛有斷證二功德,請問『本淨之心』修持的斷與證,各是什麼?如何斷、如何證?」 仁波切說:「本淨之心」修持的「斷」(所應除遣的)是「染污之心」,「證」(所要證得的)是「本淨之心」,斷證的方法,是透過大圓滿的修持。 所以請轉心向內,開始心靈大掃除吧,當下垃圾當下清,還自心一個乾乾淨淨的本來面目!...
Published 08/13/24
跟自心說,要幸福哦 如果說日本偶像劇,有「最受歡迎的金句」,一定是:「要幸福哦!」 「要幸福哦」,這個不敗金句,在台灣流行了二三十年,直到今天,有人結婚,我們還是會這麼祝福。 但我們會不會跟自己的心喊話說:「要幸福哦!」? 我們都最愛自己,但卻習慣性自找麻煩,這種自討苦吃的壞習慣,就是輪迴的因,讓我們「有條件、沒條件,都不幸福」,外在一困難、內心就匱乏,即使外在很富足、但內心很貧苦的,也大有人在。 這樣很傻啊,有方法逆轉勝嗎? 為了幫助有緣朋友停止這樣自討苦吃的循環,遠從美國來台,目前正在進行北中南系列教學的眾生文化七月新書《本淨之心》作者:鄔金秋旺仁波切說:其實我們天生就有能力過得很幸福,只要連結「本淨之心」,輕輕揮去自心的遮障和染污,讓自心本具的清明和大樂甦醒,就能重新連結「無條件的幸福」。 而且,這不代表要放棄「有條件的幸福」,當連結上自心的「無條件幸福」,代表有了「任何條件都能幸福」的能力,外在任何幸福因緣發生時,我們的當下之心,會感受得更鮮活有力,人生的樂境順緣現前,當然也可以沒有執著的放鬆受用,以此豐饒之心,成為幫助有情豐饒的親因。...
Published 08/07/24
颱風前腳才走,眾生文化七月新書《本淨之心》作者鄔金秋望仁波切,即在前天(7/28)晚抵台,展開北中南的系列教學,頗有種「風雨故人來」的fu。 雖然仁波切是第一次訪台,但因仁波切第一本中文著作《本淨之心》已在台上市近月,因書中的故事和觀點,而對仁波切有種親切的熟悉感,像個心意相通的老朋友。 大約月中,《本淨之心》即登上博客來新書榜第八名,和水晶能量及算命等大眾書放在一起評比,安靜、深思且不算大眾閱讀的《本淨之心》,竟然能得到第八名,令作者仁波切和眾生文化感到振奮,即使作者是新面孔、即使主題如此清淡安靜,也能引起書市注意,真令人感動! 既很巧也不巧的,仁波切來台,正是颱風在台灣中南部造成傷害的災後時刻,靖雅老師請問仁波切:「這樣的艱困時光,要對《本淨之心》書中所說的無條件幸福,生起信心,對多數人都很難吧?」 仁波切除了淡定的說:「這是我的工作!」也說,就像《本淨之心》的封面,他一看就覺得「太好了!這像蓮師的預言,蓮師說:外在越黑暗的時刻,蓮師教法的光芒越燦爛!」「大圓滿是金剛乘的教法,金剛乘的金剛,是來自自然心性的力量,不為任何困境所摧折,這就是無條件的幸福!」 ...
Published 07/30/24
農曆七月快到了,這個民俗上著名的鬼月,其實佛弟子更稱它是「孝道月」——民間信仰相信這是「好兄弟放暑假」,佛教界卻認為是盡孝的月份,為什麼? 其實這是緣起自著名的「目連救母」故事。 農曆七月之所以是孝道月,是緣自佛陀時代目犍連尊者如法盡孝的故事。佛經上說,當尊者證阿羅漢、得大神通後,想念已逝的母親,上下六道四處尋找,竟在餓鬼道找到備受飢渴之苦的母親,原來尊者亡母因生前惡業招感,腹大、喉細、口吐烈焰,尊者供養的食物,竟一點都無法入口。 神通不敵業力,神通第一的尊者,無法化解母親成熟的惡業果報,不禁大悲慟,叩問佛陀化解之道,佛陀慈悲告訴尊者:可以在「結夏安居圓滿日」供養僧眾,因為經三個月閉關精進,很多僧眾都修證有成,供養成就聖僧有大福德,尊者依教奉行,母親果然因他的供僧功德迴向,而解脫餓鬼道之苦。這件事,在《佛說盂蘭盆經》中有明文記載。 那個「結夏安居圓滿日」就是農曆七月半,也就是盂蘭盆節,或稱佛歡喜日。 這個古老的孝順故事,有「佛陀教給尊者的撇步」,有「尊者照做證明有效」的實證,還有佛經的紀錄,所以很值得後世的我們也跟著信受奉行。 那實際上可以怎麼做呢?...
Published 07/23/24
有一種禪修,鮮活、流動、有明晰的當下感,它是「走路禪修」。 這種禪修,學會了一生都用得上,上下班、城市小旅行、異國壯遊,乃至只是在你公寓裡的城市閉關「小山洞」繞圈圈,都很好用。 方法是怎樣呢? 在「總編雲書房」走讀行旅的訪談最後,措尼仁波切在美麗的竹子湖,帶領學生走路禪修之前說:「它是『身念住』的一部分,就是把覺知帶到身體、帶到步伐,讓身和心在一起,它很簡單、有效,散亂了,再把覺知回到步伐就行了。」 但也不只是如此,還有很多東西和你一起走路,要讓它們成為禪修的一部分。 是什麼「與你同行」? 那是大自然的地水火風:綠色大地的堅實、小河泉水的潤澤、山谷陽光的暖熱,夏日山風的流動......這些「外在的美」,和微細身的放鬆與敞開,以及心的專注安定,所形成的「內在的美」,在腳步的一起一落間,相遇。 我們放下思維心,暫停編故事,只是專注在身、心、微細身,單純感受自然的地水火風,讓心在開放空間的開放性中,只是自由、只是休息,這種美好,會滋養我們很深、很細、很久。 詳情如何?請看「總編雲書房」2024措尼仁波切訪談系列第五集「在竹子湖,走路禪修」中,仁波切怎麼說、怎麼引導。...
Published 07/16/24
這一回,措尼仁波切教大家修「煙供」! 關於煙供,這項能幫助修行者累積福德資糧,同時能利益往生親友和中陰眾生的重要修持,以「微細身」、「立斷」等課程,威震學生凡俗之心的仁波切,會怎麼簡單清楚又實用可行的教導呢? 在竹子湖的「總編雲書房」走讀行旅中,仁波切在綠山谷咖啡館,針對現場「眾生好朋友」的提問,建議大家可以這樣做: 關於「下施煙供」,如果為自己剛往生的親友修持,可以天天修、修滿49天,49天之後也是多多益善,能每天修也是很好的,這樣不只可以自利、利益到親友、也可以利益到還沒投生或往生淨土的中陰眾生,是一舉多得的好修持。如果有煙供儀軌,可以去學習,依照儀軌進行,如果沒有儀軌,簡單而言可以如下進行: 一,皈依 二,發心 三,觀想:自觀為與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念誦「六字大明咒」,並將煙供物布施給往生親友和中陰有情。 四,煙供:在煙供粉中加上甘露丸等加持物,讓有緣接觸到的往生親友與中陰有情,和佛法產生連結,除了因煙供香氣得到滿足,也種下解脫善種子。 五,說法:為往生親友和中陰有情說法,可以為他們簡單供養佛理,比如念誦〈七佛通誡偈〉等法語,種下佛法的善種子:...
Published 07/09/24
如果你有機會向措尼仁波切請法,請仁波切教導三種「旅途中的甚深禪修」,你會請什麼法? 疫情過後,大家都「報復性旅遊」,旅途中,如果能帶禪修一起上路,以覺知為伴,人在心在,鮮活的當下感,不只讓外在旅行質感升級,還有機會讓心靈的內在旅行有重大突破。 問題是,旅途中禪修什麼,力量才會甚深而強大? 除了一般的走路禪修、色相禪修、聲音禪修等旅途中「經典款」常用止禪,有沒有大圓滿的甚深禪修,可以在旅途中練習呢? 有的,這個好大的秘密,「總編雲書房」靖雅老師請大家一起來保守,她請問仁波切的三題是這樣的: 一,明晰:有時差時,感官很沈重遲鈍、很不明時,如何禪修本然明晰? 二,開放:在開放空間中,如何連結那個開放感,放鬆安住? 三,虛空:有機會面對幾乎無阻礙的虛空時,怎麼做「三虛空」的禪修? 至於答案,在「總編雲書房」的訪談中,措尼仁波切大方的直接回答,讓人嚇一跳,聽到靖雅老師當場感覺應該獻曼達,詳情如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7/02/24
關於「精進」,你會想起什麼,和「苦行」畫等號? 說起「精進」的標竿,藏傳學生都會想到「一生成佛的薄地凡夫」密勒日巴,為了復仇、學了黑魔法、闖了幾十條人命的大禍,如果不像頭上著火一樣精進而解脫,一定會墮入地獄,所以在山洞裡修到無衣無食...... 「這種風格,我們做不來吧?」祖師風格很厲害,但我們心裡都會弱弱的這麼想。 天氣熱一下,就很難安住;一兩餐沒吃,血糖降低就想罵人——這樣的我們,要怎麼精進? 您猜目前在台灣教學的大圓滿上師:措尼仁波切會怎麼回答? 「精進,不是一種外在物質的標準,而是內在是否在心上用工夫。」仁波切說,重點是不執取,在豐盛和簡約中,都有一樣的放鬆和自在,「心,才是正行」,在山洞,或在五星級旅館,都能看作一場夢,放鬆穿越顯相的夢,專注在心上。 本覺沒有排除條款,不會你享福了、它就跑去躲起來;只有我們自己渙散了、失去正念才會。精進也是如此。所以與法性相應的瑜伽士,從極端的偏執中出離吧,在身體舒服或受苦時,都能不失去「心上的正行」,這才是精進。...
Published 06/25/24
——修行,是一件很美的事嗎? ——「與法性相應」的瑜伽士,會如何看待美? ——還在修持道上起起伏伏的學生,要如何「讓修行變成一件很美的事」? 你猜目前在台灣教學的大圓滿上師:措尼仁波切,會怎麼說這件事? 這次「總編雲書房」校外教學、移地訓練,我們請仁波切帶我們到「台北後花園」竹子湖,在海芋田和繡球花田中,談談「美與修行」、「快樂與禪修」。 這次題目為什麼這麼「甜」? 因為學佛不一定要愁雲慘霧啊。有些佛弟子修行有悲慘取向,可能是因為思維很多「死亡無常」,這雖是生命的真相,但也讓我們在享用美和快樂時,有種奇怪的理虧感,好像活得幸福就就不如法了;其實,禪修沒有排除條款,當然包括美和快樂,所以,這次,我們要換個方向,看看在美中、在快樂中,可以禪修嗎?要怎麼禪修?怎麼讓美與快樂增益修行? 我們可以以此緣起,看看自己:在美中,你是馬上沾黏而失去覺知;還是可以如仁波切所說,供養美,與美同在,甚至在超越美不美的大美中,安住本質作修持。...
Published 06/18/24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fd620dq5nn0810hlhdso4z/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