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是猫咪呀!】x 邓依涵:我会逼迫我的角色们勇敢面对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在6月Pride Month的第一天,我们邀请到了《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的导演,邓依涵,作为本节目的第一位嘉宾共同录制。我们现在看到的性少数的影片、电视剧主要集中在两个种类:第一种,是青春片的类型,我们称之为爱之初对于性取向的探索。主要发生在校园内,剧情围绕着青少年如何初次意识到、认同自己的性少数身份,和另一个同性对象确认心意。最后的结局基本是停留在故事的主角互表心意,与自己的性少数身份和解这样团圆式的结局。第二种,更多的发生在成年人的世界,往往都是在刻画同性情侣在社会压力下生活的艰难处境。在这类题材中,大部分性少数的故事以悲剧结尾。一方面,这的确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但更多年轻的性少数在观看了影片流泪之后,可能也会产生胆怯的心态,更加害怕直面自己真实的身份。而《花香》是特殊的。尽管我们可以想到一百个理由去合理化怡敏和亭亭故事的悲剧收场,但我们仍天真般地相信,坚强、勇敢的女性能够最终找到办法穿越重重阻碍捍卫爱情。邓依涵说,她将带着乐观,去尽可能找到一条希望之路,更会逼迫自己的角色们勇敢面对。我们相信,从在故事中突破现实作为出发点,我们终将看到,更多个你们「认识世界的那一天」。在这次等待了足足五个月的谈话中,我们聊到了:Section 1: 《花香》第二季展望[00:06:00] 怡敏和亭亭确认感情后,如何接受一种新的(同性恋)身份?[00:15:27] 学姐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她能承担得了「想要」的代价吗?[00:24:28] 故事提供超过生活的小奇迹;我们还想贪心地看到「好」结局Section 2. 创作者邓依涵[00:33:46] 《花香》的创作背景:脑海中酝酿了很久的角色,在什么契机下有了见面的机会?[00:37:31] 心理学背景是如何影响邓依涵对故事主题的选择,和故事叙述的方式?[00:42:37] 「心理学用科学的方式研究人,而故事用艺术的方式研究人」;每一段故事的发生,就是一次人与人之间的反应实验。[00:45:20] 故事,如同心理治疗,也有引导人作出改变的力量Section 3. 关于亚洲性少数[00:53:32] 中美性少数群体差异[00:56:25] 吉野贤治《掩饰》——美国主流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矫正」、「冒充」和「掩饰」[00:59:31] 因为《花香》的拍摄,导演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参与性少数活动 [01:05:22] 邓依涵为什么可以这么「懂」?Section 4. Q & A[01:10:14] 问题保密,自己听吧(不听后悔!)[01:12:13] 「无论如何,都没有关系啦!」 【投喂小猫咪】:https://afdian.net/@ahsmmy【参考】《掩饰》吉野贤治【配乐】Tizzy Bac - You’ll see郑宜农 -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Mattia Vlad Morleo - Light WaltzJoshua Chiong - Wish it was real【联系我们】微博:啊是猫咪呀播客邮件/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More Episodes
《坠楼死亡的剖析》是一部关于叙事的电影,它探讨了叙述形成的过程以及基于同一事实的不同叙述之间的博弈。 叙述是人类的一种难掩的冲动,一种下意识的本能。从我们看到一个事物开始,就在为其添加叙述。即使我们看到一幅静态的图片,我们的叙述本能也会发挥作用,为画面添加叙述,想象这一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下一幕可能是什么样子。叙事,是编织真实与虚构的技艺。 这种对事实的空缺填补——基于通过感官捕捉到的现实片段,在这些片段之间的空白处填补上自以为的全貌理解——在《坠楼死亡的剖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男人从家里的木屋阁楼跌落,现场没有找到凶器,没有目击证人,也没有指向凶手的直接证据,只有三滴血迹和案发...
Published 05/21/24
Published 05/21/24
「情绪稳定」在全民焦虑的时代已然成为一个被受追捧的稀缺品质。 我们往往会将情绪稳定和正面评价联系在一起,如有教养、温柔以及内心强大;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于「坏脾气」的批判和不接纳,他们被视为负能量输出者,社交圈的焦虑源,以及不自爱,缺乏人生的智慧。所以,情绪不稳定的人,该怎么过这一生? 本期节目,我们将深入了解拥有「坏脾气」的小吴接受心理咨询半年的的历程。 小吴最初的困扰是:为什么我不能像那些面对问题从容不迫的人一样保持情绪稳定?这种自我质疑或许是很多人的共鸣。我们往往羡慕那些似乎能够轻易管理自己情绪的人,却忽视了每个人背后的情感故事和心理特质的不同。在心理学中,情绪稳定是一种人格特质,与...
Published 03/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