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Prompt:A detailed portrait of a teacher talking with Wall-E robot , Vintage 90's anime style, character, no color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先后负责的两款智能写作类产品的经验和创业感悟:
第一款产品因为技术实现效果不佳和用户预期难以把控,导致团队在交互层面做了很多优化,但在算法层面没有太多突破。第二款产品则注重将知识图谱应用于文章串联和知识管理,同时结合搜索引擎技术,让用户可以在图谱中得到更多的延展思路。
作者认为靠谱的智能协作并不是要代替用户,而是帮助用户提效和创造力。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作者提出了通过拆解大目标和结果来控制用户预期的方法。
00:00 我的两款智能写作类产品经历
02:45 AI写作产品体验构成和设计目标
05:37 前端开发落地
06:37 创业感悟
Published 03/09/23
在11月28日,我参加了Mixlab和爱智岛联合举办的“A I G C工作坊:商业化机会”为主题的线下活动,有不少一线创业者做了分享,真是开眼了!这次分享给我最大的启发,正应了IBM的一句名言:“Machines should work; People should think”,这句话的意译应该是“让工作交给机器去做,人应该花更多时间做有意义的思考”。当今这个时代,各类创作工具频出从PS、AI、AE、Maya、3ds Max、Blender、Sketch、Figma、Unity、UE……作为设计师或创作者,我们常常焦虑于如何快速的掌握这些工具。我们在应接不暇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工具人”。但今天,A I G C告诉我们:“人类应该是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工具人”。创作者只要输入自己想要的需求,AI就能根据描述生成对应的内容。这才是真正地解放生产力。对于A I G...
Published 12/19/22
今天这篇文章是一篇译文,作者特蕾莎(Teresa)是一名富有经验的产品发现教练,这篇文章源自于她在2017年伦敦产品思维大会的演讲——产品团队的批判性思维。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突然明白,一切决策都和心理表征有关系。心理表征源自于过往的经历并长期存储于头脑之中。如果领导在做决策的时候心理表征是“面子”,那么解决方案可能就是“维稳”。
但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心理表征都会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倘若缺乏开放民主的态度,缺乏客观的流程和方法,不能让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贡献出自己的心理表征,那最终决策必然存在极大的风险。
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机会解决方案树”。它通过可视化方式共享团队成员的心理表征,达到合理决策的目的。
一、从一个故事开始
早在2008年,我在一家初创公司担任产品经理,我们主要的产品是为大学生校友会服务的在线社区。和许多产品团队一样,我们也面临诸多的挑战。
每当我们推出一个新的在线社区的时候,校友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看看他们的新网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访问量却变成了涓涓细流。
通过用户研究,我们知道校友们喜欢给其他社区成员发送邮件来征求建议,例如,“如何找...
Published 12/09/22
从Google+学到的8条产品经验 8 product lessons we can learn from Google+ 作者 保罗·亚当斯 Paul Adams (@PADDAY) 产品副总裁@INTERCOM 2014年5月8日虽然我在最初的Google+团队工作过,也是发明“圈子”这个概念的人,但我早就离开了这个团队,也没有什么内部消息。这篇文章也不包含任何机密信息。我只是简单地分享我思考清楚的产品经验,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所有的内容都来自公开的信息。
1. 关注人的问题,而不是公司的问题
关于Google+ 到底怎么了的讨论,其中核心主题是Google 在Facebook 崛起之际到底面临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依然存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所有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都是以公司作为出发点的。对于Google+可以或者应该解决的人的问题的讨论则所见甚少。如果Google+ 想要有和Facebook 一样的用户参与度,它需要考虑如何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本质的提升。大多数人毫不关心Google 所面对的问题。同样,他们也不用Facebook...
Published 12/06/22
对于UGC社区来说,光有人还不够,冷启动难在没有内容,UGC氛围起不来,人也留不住,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核心要解决内容供给和内容分发的问题。
冷启阶段的内容供给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
1.内容转采,早年的很多内容都是从互联网上爬取。但是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内容爬取也有一定的风险。不过国内UGC生态也基本成熟,可以通过挖掘沉淀在微信、抖音、头条的自媒体,让他们授权后提供内容。虽然这种做法可以迅速达成KPI,但问题在于没有特色,我们还要回答:用户为什么会被吸引过来呢?
2.PGC定制化内容,请专业创作者来制作平台独占的专业内容,形成特定的内容消费心智,这种内容制作成本较高,但是PGC的问题在于光有消费,但却没有明确的社区心智。资金投入停了,内容供给也停了,用户也没有东西消费了,最后雁过无痕;
3.UGC激励,在最早期运营会扮演用户生产内容带动氛围,这是必要的,但是这个量远远不够的,因此运营会策划活动激励用户生产,但不好的活动机制也可能招致羊毛党的问题,如果一个活动只是拉升了数据,但是破坏了社区的氛围还不如不做,真正的UGC应当是用户自发的;
4.KOC(关键意见消费者)/KOL导...
Published 11/13/22
当下Web3的热度又开始上升,最近我调研了一些所谓SocialFi的社交产品之后,发现了一些通病:羊毛党聚集,内容死气沉沉。到底原因何在?站在Web3的风口,我们还需要回看Web2的社区产品是如何展现出勃勃生机的。从0到1的社区产品,通常要解以下四个问题:社区定位问题、玩法机制设计、种子人群导入、内容冷启动。
1. 社区定位问题
社区的本质就是同好圈层,在早期需要有足够明确的人群定位,让用户一听就知道是和谁在一起,能获得哪些信息。尤其在早期,社区产品功能需要与该圈子人群特征保持一致。例如,传统的SNS平台,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虽然都是发帖,但是根据不同定位设计的功能,让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生态位。例如,Facebook早期主打实名制社交,形成了在熟人圈子分享新鲜事的用户心智;Twitter早期限制140字短消息,放不下一点废话,因此形成了新闻热点传播的用户心智;Instagram早期主打照片滤镜,最后变成了时尚艺术圈的用户心智。2....
Published 11/07/22
10:00
最近,我看了周航的《重新理解创业:一个创业者的途中思考》深有感触。人们都爱讲、也爱听成功的故事。但在创业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而那些失败后的反思才是弥足珍贵的。如果把周航老师当做顶尖创业者的话,我可能只能算得上底层创业者。但是视角不一样,看到的创业问题也会有所不同。或许我碰到的这些问题,是更多普通创业者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从一名最最普通的创业者的视角写下了这篇同名的文章,复盘了我2018至2019的创业经历。
一、初心
近两年是我变化比较大的两年,我原来在公司里面呆了三年,领导认可、环境稳定,基本没遇到太大挑战。直到我在17年,接手了一个关于上海文化的重点项目。由于一些公司资源的限制,导致项目一直无法良好的运转。
在混沌之中,我回想起精益创业的方法论。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画像,找到了沪语这个需求点,并通过搭建沪语学习社群的方式验证了用户模型。
通过每天的沪语打卡,我们也获得了不少的粉丝和口碑。也是在那段时间,我把昵称改为“熊叔”,希望能给小朋友带来更多的亲切感和稳重感。
直到线下见面会的时候,小朋友见到说:“原来你就是熊叔?你为什么那么年轻!”我顿时觉得是不是名字取得老了...
Published 01/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