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政策利好频仍,中国消费能重振吗
Listen now
Description
绕不开地产和疫情,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矛盾真的不少,有外部的压力,也有内部的压力。 无论如何,二十大报告还是直面解答了市场的担忧点和分歧点,消除了一些不确定性。在报告中“发展”依旧是第一位置,地产和防疫也和预期的一样没有放松。报告中提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笔者想借此机会与大家介绍下中国的县乡。 在产业、乡村、地域 、地产、公共卫生的背后有着一股同样的牵引力量,那是中央政府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财权的规范和事权的上收。   在中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税收是中央收入或共享收入,地方获得的非常少,但房地产税和土地出让收入归属于地方,不与中央共享。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过去发展房地产的动力,所以房地产的监管,是中央对地方财权的规范,也是对地方转移重心到产业和消费的引导。  市场看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国有很大的偏差,我们总是看北上广深、沿海、大湾区,但中国更多的是中西部、县城和乡村。地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非常大,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收支水平的差距也巨大。  在很多区域,地方政府的事权支出远远超出财权收入,需要不断的依靠土地出让和债务来维持公共服务的所需的资金。在一些财政困难的县乡,当地的全部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的转移支付都无法覆盖预算内支出,连教育经费经常依靠民间借贷和居民筹款。吃饭财政都缺,办事财政就更少了。  所以若中央政府将事权上收到高级政府(中央或省级),将财政支出进一步倾向不发达的区域和县乡,或许能发掘中国的增长潜力。在跨地域的事权上,无论是高新产业体系建设,建造跨城镇的公路,还是公共卫生的管理,由中央统筹可能更加有效,或能减少发达城市对于其他地区的虹吸效应,或能防范一刀切和层层加码。  长期来看,若能在这些欠发达地区和县乡成功建立产业,吸引人口回流,增加居民收入,或能促进内需,提振消费,建立起“国内大循环”。  短期看下数据,中国在7 月和 8 月社零总额温和反弹,9月社融信贷也有回升。在二十大的时间里,我们的行业研究分析师Eric Mak和亚洲股票专家Grace Lam谈一谈中国的消费。  我们的香港研究部主管Richard Tang谈到过:“无论如何,人事变动的确认将消除不确定性,并允许政府官员转移重点,回到更好的政策协调和执行上,相信这将是一个温和的积极变化。“
More Episodes
随着经济前景的逐步改善,不同地区在经济势头、通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方面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各类资产类别中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投资机会。 得益于稳健的消费和投资,尽管速度有所放缓,美国的经济增长优势仍在持续。在美国之外,全球贸易正在复苏,其中对欧洲与亚洲经济的助力尤为显著。 敬请收听本期市场透视播客,瑞士宝盛香港区股票专家Monica Xie与固收专家Steve Wang将共同探讨当前的市场环境、他们对股票和固定收益市场的建议,以及在今年下半年对投资者而言最有利的投资选择。
Published 06/25/24
Published 06/25/24
投资者在过去一个月所最关切的话题,包括五月中旬新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对中国市场的初期影响、中港股市未来数月的行情预测、对不同机构所发布PMI(采购经理指数)数据的比较,以及在电动车关税方面的新一轮中美博弈,都将在本期《与思睿集团月度对话》中得以深度探讨。   本期播客(于2024年6月4日录制)由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先生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分析中国市场近况。
Published 0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