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市场|那些门口的野蛮人
Listen now
Description
私募股权投资,有几个必须直面的问题:透明度、流动性、投资期限、标的公司风险。金融市场有那么多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为什么要选择私募市场,难道是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投资组合需要多元化?   是局中人有钱任性,还是局外人雾里看花?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香港投资咨询顾问Angela Wang和Jason Chen在本期播客会给出些许答案。   但换个角度来看,为什么谨小慎微的银行愿意借款给私募去杠杆收购,却很难给中小型公司或是陷入困境的大公司直接提供借款?为什么那些不缺钱的成熟公司,董事会愿意把躺着赚钱的董事会席位割让给私募?  为什么上市公司会放弃得来不易的股权融资平台,选择私有化?   若从实体经济的层面来看,私募股权投资的价值比股票和债券反而要浅显的多,因为任何公司和产业永远都需要投资、收购、剥离、重组和退出交易。在这些交易中,都有私募斡旋于投资人,银行,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扮演着千种角色,自然它们在成功交易中获得的回报也十分丰厚。私募调动杠杆,笼络董事会,公开要约,兼收并购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十分狡黠精妙,即使有时也十分野蛮,它们以专业、手段和财力不断地塑造产业格局,推动实体经济。   历史上有过很多杰出的私募交易,有的是在无人问津的角落拾遗,有的是在聚光灯下多方博弈,其中的跌宕起伏、风风雨雨,令人只窥见篇许,便不愿掩卷离开。   所以为何不直接投资上市公司的股票,而要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呢?   原因纷繁,其中之一大约是因为上市公司为维持透明度和流动性的负担十分沉重,而非上市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长期价值,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16年淡马锡私有化了拥有106个地铁站, 73条公交路,705个公交站点的新加坡公共交通运营商SMRT,以“使其能够其专注于自己的主要任务...不再面对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短期压力”。 2021年新加坡报业控股(SPH)私有化,以“确保媒体业务有可持续的未来,并把媒体业务的亏损从集团剥离出来...”。
More Episodes
随着经济前景的逐步改善,不同地区在经济势头、通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方面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各类资产类别中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投资机会。 得益于稳健的消费和投资,尽管速度有所放缓,美国的经济增长优势仍在持续。在美国之外,全球贸易正在复苏,其中对欧洲与亚洲经济的助力尤为显著。 敬请收听本期市场透视播客,瑞士宝盛香港区股票专家Monica Xie与固收专家Steve Wang将共同探讨当前的市场环境、他们对股票和固定收益市场的建议,以及在今年下半年对投资者而言最有利的投资选择。
Published 06/25/24
Published 06/25/24
投资者在过去一个月所最关切的话题,包括五月中旬新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对中国市场的初期影响、中港股市未来数月的行情预测、对不同机构所发布PMI(采购经理指数)数据的比较,以及在电动车关税方面的新一轮中美博弈,都将在本期《与思睿集团月度对话》中得以深度探讨。   本期播客(于2024年6月4日录制)由瑞士宝盛香港研究部主管邓启志先生联同思睿集团合伙人及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先生分析中国市场近况。
Published 0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