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2 为什么性别暴力受害者会“反复无常”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这期嘉宾是提图、Zudy,和林爽,她们作为志愿者,最近参与完成了一份反家暴监测报告。这份报告是从保护令(protection order)的申请和获准情况作为监测角度,观察反家暴法自2016年启动以来在上海的施行情况。提图、Zudy,和林爽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参加了专业社工培训,和案主们深入接触。在实践中,她们对家暴受害者/当事人的心理反复和情绪波动有了更多的共情,这是家暴受害者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 在一些长期带有精神/身体虐待的亲密关系中,恨和爱像血和糖被和在一起,以至于有人会忘记,糖原来不应该是血味的。可在公众或媒体眼中,这种受害者本该经历的心理过程却成了 TA 们信用的污点、诬陷的疑点,甚至 “戏精” 的证据。时间点如下:01'30 三人是怎么参与到这个项目的03'10 “保护令” 是什么?2016年至今在上海的申请情况和获准率如何?数据是如何取得的?12'03 家暴受害者平均要经历30多次暴力才会报警,申请保护令比报警门槛更高,所以发生的几率更低;而且很多人申请之后又撤回,这对之后可能的法律流程不利13'30 本土特色:调解15'55 为什么申请保护令又撤回会成为对受害者不利的法律证据,我们对完美受害者的想象:不但零污点,还要绝对的理智冷静18'15 三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两个申请保护令失败的故事,和一个成功的例子23'40 如何家暴或者性侵受害者会犹豫不决,或者缺少证据,和说辞反复?28'50 为什么关于性侵的某些媒体报道暗含着对受害者这么大的恶意?(李星星和张小语的两篇为例)+ 这类事件报道的媒体操守准则38'20 助人者和志愿者,也可能对受害者有一种期待,希望 ta 们 “配得上我们的付出”。对此我们该怎么去处理?46'20 三人从社工的培训中学到了框架性和专业性,比如如何管理受害者的期待,如何建立彼此的界限,如何用专业工具去理解受害者的过去和现在53'20 世界范围内,对性别暴力受害者心理研究和了解其实历史都很短(e.g.,曾经的 “歇斯底里症”)55'10 志愿者/社工的工作并不是解救受害者,而是帮助 Ta 们学会自救59'30 公众对性别暴力的理解和敏感度在进步,孤岛在慢慢连接起来Tracklist:雞肉蒸蛋餅 - Hong Kong Family Story雞肉蒸蛋餅 - Why Don't You Kill Us All?
More Episodes
这是第53期《 别任性 》,这期嘉宾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郑熙青,她跟我一样是一名 “腐女”(即耽美文化爱好者/参与者),同时也是一位耽美文化研究者。这期 podcast 也是 “BIE别的” 上《用爱发电》专题的一篇内容。《用爱发电》是一个关于偶像和粉丝文化的专题,耽美则是粉丝二次创作的典型文化现象。从自己的腐史聊起,熙青带我回顾了一下腐圈的发展和 “腐女” 人群的变化。感觉 “腐女” 人群这几年变得更可见了,这是错觉吗?做 “腐女” 是否没那么羞耻了?腐女如今出柜更容易了吗?其实 “文化学者” 啥的身份很快就顾不上了,这个话题我们太容易聊...
Published 08/13/20
这是第51期《 别任性 》,我去 跳岛FM 参加了一期关于女性和文学的录音。节目的另一位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老师,她去年做了一份关于作家性别观的调查问卷,收到了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作家回复127份。我们由此讨论这个时代的性别意识,还有一些关于性别和写作的问题,比如:男作家在性别问题上的反思,是否是一种政治正确?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性写作?“雌雄同体” 是文学创作最完美的状态吗?跳岛FM是一档文学主题的播客,这期还送了我们三本 Jesse Ball 的《自杀式疗愈》(节目中有提到)作为粉丝赠书,请大家留意我们的微博...
Published 04/17/20
Published 0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