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古典(18)-少女的祈祷(巴达捷夫斯卡)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这首知名的钢琴小品,来自音乐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女性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巴达捷夫斯卡”是一位波兰的女钢琴家、作曲家,她的主要作品有三十五首钢琴小品,风格单纯而清丽,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默默无闻,只有这一首《少女的祈祷》是世界名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之一。她创作这首《少女的祈祷》时,年仅18岁,但,她不幸于24岁因肺炎离开了人世,可是她的这首精致小品却足以使只有短暂生命的她流传百世。 “巴达捷夫斯卡”在那时有许多爱情的憧憬,她常常问自己,“下一刻出现在窗前的男孩子长什么样,是高是矮,鼻子挺拔吗、眼睛湛蓝色吗,笑容迷人吗;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人牵起我的手,漫步月色如洗的夜晚,一同坐在钢琴旁边……”。您看,这心境和思想是不是和情窦初开的少女是完全一致的呢?  但是,在父亲严厉要求下,“巴达捷夫斯卡”只能刻苦的练习钢琴和学习乐理知识,从没有什么机会像其他女子那样梳妆打扮一番,去结识帅气阳光的男孩。学校上课时,她会听到周围的女孩们窃窃私语,说那些关于初恋的事,懵懵懂懂的甜蜜使得她们会嘴角上扬,脸红如扉。  在18岁那年,“巴达捷夫斯卡”终于遇到了那个令她心动的男孩,她开始和朋友们一样面红心跳,在座位上发呆,莫名其妙的傻笑……但她始终没有勇气去表白,只有在弹钢琴时,将自己满怀的思念和爱恋化作旋律——这就是《少女的祈祷》。  整首曲子听起来似乎是以一个同样的旋律在不断重复着,但细听后却发现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音高。曲中跌荡起伏的音高带来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和不一样的意境体验。这正如少女的心境,是细腻而缠绵的,不经意间会有无数细小的变化和涌动。乐曲采用主题与变奏的曲式结构,降E大调,4/4拍子,行板。简短音阶下行接两个琶音引子后,便是由分解和弦的上行音调和轻捷的下行音调组成的主题。其波浪式的旋律线和上下行的音型,具有柔和的回旋感。表现了天真无邪的少女的遐思和幻想。这首钢琴曲结构简洁、亲切、温婉、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八个小节的主题重复一遍后开始了三次变奏,仿佛预示着少女丰富的感情变化。其委婉的旋律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仿佛是少女对美好幻想的期盼,它令所有初学钢琴的学生都喜爱和着迷。  最初,这首曲子投在法国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很快这首曲子不胫而走、畅销一时,成为许多初学钢琴的女孩最爱。  《少女的祈祷》从面世以来,相继以80余种版本风行全球。俄国作家“契诃夫”十分欣赏它,在创作剧本《三姐妹》时,曾注明将此曲用于第四幕。美国乡村音乐家“鲍伯•威尔斯”为《少女的祈祷》填词。可以说,《少女的祈祷》在世界音乐里是一首难得的清新之作。就像在一片森林里,你可以赞叹“云杉”参天茂盛,也可欣赏“惜颜”纤弱娇美。各花入各眼,只要喜欢无所谓非得争出个“花魁”。  走进一位音乐家的内心深处是了解一首曲子最好的方式,而对作者“巴达捷夫斯卡”——作曲家本人身世的了解和她创作时期的心情了解无疑是听懂这首曲子的关键。朋友,在今天这样喧嚣的世界里,真难得有这样一首纯洁清丽的曲子,为人们洗涤早已麻木的心。而但凡听过的人,都会内心无比充满浪漫和透彻,重新会找回曾经对美好的憧憬。
More Episodes
Published 0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