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古典(17)-革命(肖邦)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肖邦,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诗人",对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都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这首《革命练习曲》具有英雄性的节奏和恢弘的史诗性的气概,内容深刻而丰富,很显然,听过的人能很容易地感觉到,它内在表露出来的强烈的情绪喷发以及浓重的思想火花。而关于它的由来,那自然离不开这位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操的作曲家他深刻的观察和经历。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波兰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起义(这是1794年,波兰发动反抗沙俄的起义)”。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7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起义”,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肖邦途经德国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要知道,整个“华沙起义”军民死伤超过20余万人。  悲愤无比的肖邦,突然放下笔,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作品中,左手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节,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右手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仿佛是肖邦自己在宣告“波兰不会亡!”。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之一,影响十分巨大。
More Episodes
Published 0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