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论坛第一八四期】陈志远:中古佛教艺术中的弥勒形象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内容介绍】 作为释迦佛继任者的弥勒将在遥远的未来下生娑婆世界,给转轮王治世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这是梵文经典《弥勒下生经》所描绘的图景,相关主题散见于印度佛教的作品中,也是石窟壁画等艺术表现的经典形象。在中古时期的中国,弥勒下生的时间大大提前,弥勒会在充满危机和苦难的五浊恶世降生,给世界带来直接的拯救。屡屡爆发的弥勒教匪,正是借此进行政治宣传。唐代以降,阿弥陀净土逐渐取代弥勒净土,五代时期,中国南方出现了名叫“契此”的和尚,笑面大腹,背背布袋,号称弥勒现世。从此奠定了近代中国大肚弥勒的经典形象。弥勒形象的两次变容,折射出信众心态怎样的变化?传递出怎样的思想意蕴? 【主讲人介绍】 陈志远,男,1983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社科院古代史所助理研究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取得博士学位,曾到日本京都大学、台湾法鼓佛教学院短期访学。目前从事六朝佛教史、中古佛教文献、儒佛交涉的研究,兴趣集中于佛教末法思想的源流,佛教与孝道等问题。 【专辑介绍】   复兴中华文化与中国战略论坛,简称“复兴论坛”。本论坛是由兴全基金与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发起的一项高端人文论坛,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探讨与研究,邀请政治、教育、文艺、学术、经济各领域具有独到深刻见解的知名人士主讲,旨在唤起当代中国精英和莘莘学子对于中华文化历史传统的深切认同。本论坛是面向全社会的一项公益论坛,本系列音频是由“复兴论坛”系列讲座录音整理而成,欢迎大家收听!
More Episodes
【主讲人简介】 杨逢彬,1956年生,男,湖南长沙人。师从夏渌教授、郭锡良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获王力语言学奖(2005)。所著《论语新注新译》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2020)。 【讲座简介】 阅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注意几项重要的语言规律。一、语言是逐渐变化的,读古书要有变化的观念。二、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读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三、语言是个系统,凡是论证系统内部的问题,主要应从系统内部找证据。讲座通过许多人都知道的事例深入浅出讲解这些原理在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中重要作用。
Published 12/23/23
【主讲人简介】 石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特聘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历史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经学与经学史研究,兼及秦汉史、文献学等相关问题。近期代表作有专着《清代“〈孔子家语〉王肃僞作”说再检讨》(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论文《何谓“通义”:〈白虎通义〉的体例及其性质再鞫》(《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27辑)、"The Way to the White Tiger Hall Conference: Evidence Gleaned from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Baihu Tong"...
Published 12/23/23
【主讲人简介】 王进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副主任。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曾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和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访学。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闵行领军人才。出版3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考古》《文史哲》《史学月刊》《史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90篇。 【讲座简介】 过去关注世官制度的学者往往关注它“亲亲”的侧面,近来虽有学者注意到它的“选贤”功能,但是相关论述却没有充分展开,因而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本讲座从如何实现“选贤”功能的角度,对西周时期的世官制度进行了新的探讨。从中可以看出西周世官制度实际...
Published 1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