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扬:视域之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内容简介】 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富人格内涵、最有思想原创力的学者之一。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成就极其卓著的史学家,先生对中古史、佛教史和语言学等领域有着开创性贡献,对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2019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曾汇聚海内外学者,主办“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学术研讨会。2020年7月3日为陈先生诞辰130周年,文研院将在此前研讨基础上,发起一次线上论坛。本次论坛邀请陆扬、侯旭东、沈卫荣三位学者,围绕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旨趣和方法源流,以及他所从事的“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之学”的丰富意涵,展开讨论。 【学者简介】 陆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研院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中国中古佛教文化史、现代史学理论。代表作有《清流文化与唐帝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Early Medieval China: A Sourcebook(《早期中国中古文献导读》,与 Wendy Swartz, Robert Campany and Jessey J.C. Choo合编,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4)等。 【提 要】 题 目:视域的融合——陈寅恪唐史研究特点与贡献的再考察 主 讲:陆扬 概 要:从40年代初陈寅恪发表了他在唐史方面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以来,具体探讨和评估他在唐史方面的论断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对于他在唐史研究方面具体而微的得失,学界已有很多讨论,而他在这方面的贡献在现代史学方法上居于何种位置,却仍然缺乏理论层面的讨论。尤其是对于他的史学中存在的基本的思想框架和前提预设,学界的认知仍不够深入。因此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第一,陈寅恪为何选择唐史作为他史学研究的核心;第二,他在唐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思想资源来自哪些方面,这些资源又如何构成了他对唐代的整体看法;第三,陈寅恪对唐代历史脉络提出的史学框架在现代史学上的意义为何,如果将他的工作放置于二十世纪前期的国际史学中,会处于何种位置。陈寅恪选择唐史并非纯粹冷静的学术选择,而是包涵某种历史敏感度,即他很早就认识到清代与唐代的诸多相似性,尤其是晚清和晚唐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可以说是一种视域的融合。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Episodes
大学沙龙184期——杨奎松 : “一边倒”政策出台的美国因素:从沈阳美领馆事件到“别了,司徒雷登” Organizers University Forum 大学沙龙 Speakers 主讲人 杨奎松  历任党史研究杂志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2卷)、《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西安事变新探》《忍不住的“关怀”》《“边缘人”纪事》等研究专著。 评议人 牛军...
Published 09/12/24
Published 09/12/24
2024年2月21日,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陶格图教授去世,享年54岁。 由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主辦,香港青年協會合辦「中國360度透視」系列講座,帶您探索 「蒙古族文化昔與今」,認識這組成了「東方文明」的民族。 日期:2018年6月5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時15分至9時30分 地點:香港青年協會大廈8樓演講廳 (鰂魚涌港鐵站C出口) 講者:陶格圖先生(內蒙古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主持:張信剛教授(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名譽社長、龍傳基金董事會成員、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及講座教授) 語言:普通話 Powered by...
Published 0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