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今年夏日爵士音樂節,兩廳院首度與法律白話文運動攜手合作,他們是如何巧妙地讓音樂結合議題,提供觀看及理解作品的更多可能性?究竟藝術與政治是各自獨立,還是唇齒相依呢?本集節目邀請法白營運長 徐書磊以及兩廳院公共溝通部經理 王統生,一起來聊聊這些議題如何影響社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 ​ 本集菜單 音樂象徵的社會正義 用創新來突破同溫層 本土x覺醒 創造「敢講」的組織氛圍 輸入比輸出更重要 一人啟蒙,全員受惠 國家單位vs.新創團隊 多元共融的實踐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9/21/24
說到月亮傳說,你想到的是嫦娥奔月、玉兔搗藥還是滿月狼人?上弦月、下弦月、滿月真的會影響生物嗎?本集邀請到東海中文系系主任 高禎臨,代表文學和戲劇的一方;以及神經科學背景的演奏家李承宗 老師,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一起來藝術思辨坐著聊! 本集菜單 科學能解釋星座嗎? 古代月亮特別有時空感 月亮 ≠ 浪漫 中西方賞月觀大不同? 古人靠月亮幽會 月圓下的愛情其來有自 從月亮反思身體運作 建構自己的文本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9/04/24
在這集節目裡,我們邀請皮膚科醫師 蔡文騫和作家 吳曉樂來聊聊現代人的外貌焦慮!不同時代文化對「好看」的定義,在過去不盡相同,卻隨著全球化越來越單一?受到商業影響,大家對外貌的追求也變得越來越瘋狂! 本集菜單 社群時代的容貌焦慮 古今審美觀差異 IG、YT正在加劇焦慮 「好看」的標準是什麼? 容貌商業如何影響現代人的審美 最好的容貌吸引是「開心」 實踐體態自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8/21/24
在西方戲劇中,亡魂被視為任務NPC,出現是為了給予活人某種指引;東方戲劇,則是來表達一些執念或未了的心願,而這個執念往往是亡魂無法安息的原因。中元節到了~本集重磅邀請東海表藝所主任 蔡奇璋與戲曲編劇陳健星兩位老師,來與我們聊聊,東西方亡魂在戲劇中各自的特色! 本集菜單 活人希望死人說什麼? 東方女鬼多才多藝 執念vs.提點 希臘悲劇英雄的死亡是必然 因死亡展開反思 西方鬼魂就是任務NPC 用托夢來延續情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8/07/24
辦場音樂祭像打一場仗,後勤部隊很重要!民眾越輕鬆快樂,這代表幕後的工作人員越嚴格謹慎!更別說是一場主打「友善環境」的音樂祭,小至餐具、裝水;大至票種設計、演出陣容,魔鬼都藏在細節當中。本集邀請《浪人祭》創辦人 蕭達謙,為我們帶來滿滿乾貨! 本集菜單 日本武士靈感來源 第一屆虧爆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從700張賣到6000張票的秘訣 音樂祭能怎樣環保? 首要條件是讓民眾「方便」 音樂祭就像戰爭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7/24/24
本集邀請獨立出版人陳夏民和舞蹈空間舞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平珩,來討論文學創作和表演藝術。既然政府要大撒文化幣,為何不讓藝文活動全免錢?政府補助很重要,但錢花在哪裡更重要! 本集菜單 書店造就城鎮風景 文化平權發酵 如何將文化幣CP值最大化? 藝術品味從小養成 免費的最貴 影音娛樂競爭下的生存技巧 共創價值體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7/10/24
少子化現象正在世界掀起變革,影響著經濟、教育、醫療⋯,在這一集節目裡,我們邀請到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鄭雁馨老師,從多角度來剖析年輕人為何選擇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從經濟壓力到職場競爭,從生活方式到社會觀念,讓大家了解到少子化並非是單一的家庭事件,而是整個社會結構造成! 本集菜單 現代人更難找到合適對象 男性較女性相對保守 北歐沒少子化問題? 少子化潛藏的結構問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6/26/24
本集要談的主題是「生育小孩」,相信各位都有過在公共場合遇到孩子哭鬧或頑皮的經驗,面對孩子的暴走,這些爸媽當下的壓力有多大呢?又是否一旦有了孩子,爸媽的興趣就必須被犧牲?這次榮幸邀請了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以及《地表最強國文課本》作者 陳茻,同時也是媽媽和爸爸,來聊聊他們的心聲! 本集菜單 兩廳院推出輕鬆自在場 性別角色的差別待遇 保持對話 少說理論多說感覺 關係需要練習收放 共同培養興趣 要肯定「玩」這件事 做什麼不是最重要的,陪伴才是 兩廳院「演出中孩童中陪伴服務」:https://pr.ntch.art/child0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6/12/24
上集談到了許多技術面,本集依舊是手語翻譯 蕭匡宇、口述影像專家 趙又慈以及中英口譯 錢佳緯,三位厲害的老師,要繼續來大聊他們多年的實戰經驗,顛覆你對翻譯的想像! 本集菜單 目標是讓我們擁有類似的體驗 「諧音梗」超為難翻譯 為什麼手語翻譯員不能戴口罩? 遇到外文怎麼轉手語? 口語影像一分鐘,前置作業一小時! 先感知才有認知 連「魔神仔」都能翻譯?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5/29/24
原來翻譯不只一種!口譯、手語翻譯、口述影像,這些都是為了讓視障和聽障朋友而存在。如果沒有了這些翻譯,他們可能就無法融入劇場!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一種教學的過程。本集我們邀請了三位老師,來分享專業工作中值得注意的眉角以及有趣的地方! 本集菜單 翻譯才不是看(聽)見什麼說什麼! 口譯通常是中立的,只有XX場合例外? 語言其實模糊又破碎 口述影像≠分享 藉彈簧繩來體驗飛的感覺 視障者最不滿意的服務?! 我們都是幸運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5/15/24
本集LIVE PODCAST特別場,匯集了聽眾問題,邀請到現任立委Puma沈伯洋和代班主持人劉文一起來回答! 本集菜單 國家2.0或3.0的可能性? 國家作為家,流亡者的困境? 資訊戰從個人邏輯開始保衛? 解決貧富差距=解決民粹主義 再多一點愛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5/01/24
當問到國家是什麼,你會說人口、政權、領土?還是台派、華派、統派?從《這不是個大使館》這個作品延伸,本集LIVE PODCAST特別場,邀請到現任立委Puma沈伯洋以及中研院研究員劉文作為代班主持人,一起來與我們聊聊——國家,是什麼? 本集菜單 國家是什麼? 珍奶世家後代反映臺灣身份認同 中華民國vs.臺灣 情緒建造國家! 維持現狀不是一個選項? 路名、司令台打造威權 用First Story激發國族意識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5/01/24
沉浸式劇場不再是看一齣逼真的戲,而是穿越時空親臨現場!正統劇場出身的沉浸式導演吳定謙,這集聊了製作面的眉眉角角以及他做為觀眾的震撼體驗,還小爆料了一下自己最害怕被問的問題? 本集菜單 怎樣算沉浸式? 沉浸式劇場vs.電玩 AR擴增實境養大觀眾胃口? 劇場蓋牆,沉浸式就是在蓋房! 讓觀眾不出戲的神操作 故事的主動選擇將反映真實人生(像心理測驗?) 成為白紙去看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ublished 04/17/24
2023年5月份,臺灣掀起#Mee Too浪潮 許多受害者選擇勇敢站出來,加害者被檢視、譴責 有人認為是社會進步了,終於撕開遮羞布 有人卻說女權主義太高漲,讓人感到焦慮 在#Mee Too之後 受害者的正義得以伸張、加害者「社會性死亡」 這會是最理想的結局嗎?或是有更多可能性? 本集節目邀訪轉型正義和創傷議題專家彭仁郁老師, 用專業角度剖析「性犯罪」跟其他類型的侵害有何不同。 也個別討論在性暴力事件中, 加害者和受害者面臨什麼樣的刻板印象和社會的制約, 他們真正需求和心聲又是什麼,社會能怎麼幫助他們? 1:22「性犯罪」有什麼特別的?什麼是「心理上的身體」破洞了? 2:53談70年代「鄧如雯案例」,當時社會傾向把性侵受害人嫁給加害人 4:45傳統認為男性的性慾本來就「無法控制」,把「侵害」包裝成「浪漫」 8:35「完美的」加害者、受害者應該長什麼樣子? 14:09教導孩子要「小心陌生人」!但很多案件都是「熟識性侵」 17:28當司法無法發揮功能,受害者藉由#Mee Too浪潮講出秘密和委屈 20:17當#Mee...
Published 12/20/23
人類雖然同種,但是社會處境卻不同。 在疾病面前,真的可以人人平等? 沒有人喜歡生病或老化, 我們無法逃避人生必經之路, 但或許能用不同角度詮釋、賦予新的意義。 本集節目邀請人類學家劉紹華老師, 分享什麼是醫療人類學, 以及用社會科學視角和人文眼光, 她如何看待當代的疾病和人口老化議題。 看看不同文明都遇到什麼問題,也讓我們反思...
Published 12/06/23
如果喜歡畫畫,在紙上、畫布上創作不好嗎? 一定要畫在公共場所,或是市中心牆壁上? 「如果沒有理解和對話,可能就會只剩下偏見。」 許多人對街頭塗鴉抱持負面印象, 其實發生在「街頭」空間,就有著強烈的對話和行動意味。 「如果沒有理解和對話,可能就會只剩下偏見」 在都市叢林中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有理想也有行動,他們需要被看見, 用塗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想說的話。 本集節目邀請塗鴉藝術家頌君,塗鴉文化研究者畢恆達老師 到節目中對談,藉由交流碰撞出火花, 像是植物學家能說出植物的名字和故事, 讓大家能了塗鴉的內涵和意義, 以及塗鴉圈不為人知的潛規則和獨特文化 1:06頌君分享接觸「塗鴉藝術」的契機和箇中魅力 4:28塗鴉會走上街頭,可能是為了追尋自由或喜愛街頭文化 11:37當塗鴉具有「匿名性」,就可以偷聽別人的評價 12:12塗鴉的「違法性」和風險,帶來創作上的刺激感 14:31談「數位塗鴉」帶來無限的可能性和想像力 18:31真的假的?原來有人駭到google...
Published 11/22/23
2023年《小美人魚》真人版在全球熱播,卻也引發炎上, 許多人翻桌大喊:「毀我童年!」 批評艾莉兒選用黑人演員太政治正確 電影應該忠於原著,還是可以被魔改? 創作者究竟在想神馬東西? 美國一九三O年代的政治正確法典《海斯法典》, 反而促使影史上最長吻戲的誕生, 讓遮蔽腿部的絲襪反而成為性感的象徵。 有人說「政治正確就是在說教。」 真的有這麼簡化和單純嗎? 本集節目邀請龍貓大王通信和主持人朱家安 從影視流行文化角度討論何謂「政治正確」, 回顧好萊塢影業中的產業文化的發展脈絡, 也帶大家一窺影視創作者和製片的真實想法 藝術創作往往在衝撞現實,你能接受改到什麼程度呢? 3:18小美人魚本來就是「虛構」的,安徒生一定沒想到現代人會吵成這樣 5:38王子的眼珠顏色其實跟原著寫的不同,但大家好像沒那麼在乎 11:17「歌聲」才是《小美人魚》的故事重點,象徵了自由也跟角色設定有關 17:29電影裡不准說「Oh My...
Published 11/08/23
你用過Chat GPT嗎? AI會自我學習,我們又能從AI身上學到什麼? 人類希望AI愈來愈聰明、好用,幫生活和工作加分 但又不希望自己未經同意之下被模仿,甚至完全取代 本集節目訪問政治大學李怡志老師, 用最簡單易懂的例子介紹人工智慧的技術和背後原理。 科技始終源自於人性,而人性又會如何與科技交互影響? 如果你對AI技術抱持好奇,又怕很難理解,千萬不能錯過這集! 1:12 AI為何近年橫空出世?先來比誰的「GPU」更多 6:05「創用CC」幫助AI「生成圖像」有更多樣本 12:05「圖像式生成」的原理是什麼?機器要怎麼「自我學習」? 17:15在AI領域「學習」和「模仿」有沒有差別? 20:48 AI可以假裝成你?談「人工智慧代理人」、「數位孿生」爭議 24:43介紹Chat GPT的訓練過程,初期還是要有人類介入 35:02生成圖像和人類畫圖不一樣,可以隨時重新更改 39:55很多人類的「管理技巧」可以用來跟AI互動,而且效率很好 43:49談AI應用,介紹什麼是「思想鏈」、「思想術」 本集來賓| 政治大學李怡志老師 本集節目由兩廳院製播,雙週更新。 使用音樂| River...
Published 10/25/23
人類的慾望和想像力催生出科技和藝術, 當藝術和AI相遇,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在媒材、主題上,能迸發什麼樣無限的可能性? 本集節目邀訪林人中和王柏偉, 和大家深談當前流行AI和人類合作的藝術創作 有哪些特別的例子、帶來什麼啟發和當前的限制? 人們會如何看待、理解AI,甚至對它投射情感, 以及進入AI時代,人們可以有哪些新的反思。 3:39談韋恩‧麥奎格的AI編舞計畫,舞蹈家不用再花力氣想動作 6:50當AI成為指揮家,和人類的表現會有什麼異同? 10:03談在藝術領域中,AI可以有「科幻」和「技術實踐」兩種方向 16:02人們期待並想像,機器人能產生和人一樣的情感和心智 19:02語言和文字對人類來說很特殊,會誘使你相信機器人有感情 20:41何謂「過剩的第一人稱視角和感知」?在AI時代,藝術創作能有什麼新思考? 28:10林人中分享未來AI和表演藝術合作的可能性和創意 32:32 AI改變了人們對於日常生活和對自我的理解 38:15進入AI時代,藝術界中的「跨領域」和「邊界感」幾乎已經不存在 40:41 讓AI寫「巴哈風格」的音樂創作,結果騙過大部分的聽眾 49:01...
Published 10/11/23
什麼是「心智障礙」? 跟「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有何不同? 「正常」有固定的標準嗎? 跟多數人「不一樣」就是一種「缺陷」嗎? 能不能把這些不一樣當作「差異」來看待? 「背靠背劇團」由具神經多樣性特質的成員組成, 即將於兩廳院秋天藝術節期間演出《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 本集以此檔特別的節目為引, 邀請策展人姚立群及張恒豪教授,展開關於心智與身心「差異」和「多樣性」不同面相的辨證與討論。 0:52澳洲「背靠背劇團」即將來台演出《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 2:20誰是「健常人」?不同時空背景下,社會對心智障礙者的標準可能差很大 7:58透過職場中的調整,讓不同身心狀態的人都能舒服工作 11:11...
Published 09/27/23
一般人會逛展覽,卻很少有機會參與策展。 藝術策展和百貨公司的櫥窗展示有什麼不同? 策展是什麼樣的創作和經驗呢? 本集節目邀請兩廳院秋天藝術節策展顧問周伶芝, 跟大家分策展如何說故事、提出問題、激發討論, 用五感和特殊體驗,帶給人們超越語言傳達的資訊。 策展具有創造性和思考性,也能打破時間和空間。 用不同方式呈現跟觀看,讓我們帶著好奇心,活出更自由的生命 * 所以到底辦桌是不是一種策展呢? 大家聽完這集討論之後,也可以思考看看喔! 1:33策展就是「說故事」和計劃一場「小旅行」 2:46策展「curate」原來是在「療癒」文物 6:07「藝術的提問」和普通人問的問題有什麼不同? 7:28「城市漫遊」過程中,當身體、速度慣性被打破,可能會帶來驚喜 12:53在策展中,文字敘述無法取代實地探訪帶來的體驗 14:47從展覽《裹山》一窺太魯閣族原民文化和歷史 22:11策展對「時間性」特別觀照,挖出被遺忘的故事也注重人文關懷 25:15成為「策展人」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或可以怎麼練習? 30:56一幅畫可以用什麼角度欣賞?羅蘭巴特提出關於影像的「刺點」 32:25分享2023年《兩廳院秋天藝...
Published 09/13/23
「盆栽要剪,女人要扁」、「洗碗機不要出來打電動」、「女權自助餐吃起來」 每天網路上都有攻擊女性的說法, 厭女言論反映出什麼,又真正想傳達什麼? 女性天生就得善解人意?男性比你想像的更焦慮! 沒有什麼事情是基於性別,你就應該去做的。 本集節目邀訪作家許菁芳和蔡宜文, 用生活化的例子,分享女性主義對性別議題的追求, 也討論現在的台灣社會還有什麼性別迷思和不平等, 或可以如何重新思考相關爭議, 最後超越預設標準和社會眼光, 不任意歧視他人同時活出自我。 1:37女性主義中的「女性」是指什麼? 3:46女性主義希望將性別議題「問題化」並「帶來改變」 7:40職場上女性被預期溫柔和善解人意,會因此更有價值嗎? 10:22情感交流或家務事女人天生就擅長,所以沒什麼了不起? 17:59女性因為有表達專長,所以更有機會考上研究所?! 19:36談《八尺門的辯護人》,男生焦慮於被女性超越或奪權 22:13台灣女性政治人物常遭受質疑和批判,受雙重標準檢視 27:12家庭是大家的,為何分工總要「男主外、女主內」? 30:06很多厭女假設底下,是看不起、不信任男人的 31:11男人都該請育嬰假看看...
Published 08/30/23
經典作品要有哪些特質?偉大的作家具備哪些質地?有沒有可以衡量的判準? 「經典」具有讓人面對困境時,支撐心靈的內在強大力量。 「經典」也常讓人聯想到教科書、政權思想控制的教條。 很多人覺得讀經典不實用,跟自己也沒有關係。 但經典也是每個世代質疑強權、開創新局時的豐厚土壤。 人文關懷能跨越年代,經過時間淬鍊的作品具有穿透力。 本集節目邀訪東海大學外文系蔡奇璋老師, 和主持人朱家安一起暢聊什麼是「經典」,我們又為何要讀, 以及改編賦予經典作品什麼樣的新生命? 3:13為什麼還要讀《貝奧武夫》這種古史詩作品? 5:07學生更想學習「實用的英文」,而非文學 7:00...
Published 08/16/23
你聽過「酷兒」嗎?是不是QOO果汁? 酷兒概念起源於80年代,能為現在的我們帶來什麼啟發? 社會告訴我們的正常,究竟又有幾分合理? 本集節目邀訪劉文,和朱家安從歷史脈絡談起, 帶大家討論究竟什麼是「酷兒精神」, 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顛覆人類社會各種框架, 為自己拓展眼光和激發想像力。 0:51何謂「正常」?用一句話介紹什麼是「酷兒」 9:09為何要分「同性戀」和「異性戀」?跟社會對性和性別的執著有關 12:56人生還有許多可能性!談酷兒的時間觀 15:05為何「酷兒理論」喜歡從文學尋找資源? 17:40酷兒觀念在台灣流傳,又引發什麼爭議? 20:27「毀家廢婚」聽起來好嚴重,用「酷兒思路」談對家庭和婚姻的想像 25:15我們都是完整的人,同志不僅僅是同志 28:07同性婚姻合法之後,其實還有很多事情要努力 32:47「酷兒精神」不能只是包容,我們要如何顛覆,讓社會更好玩、有趣? 35:28...
Published 0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