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炎炎夏日來杯清涼的蜂蜜檸檬,真是舒暢又愉快呀!但您是否想過這些蜂蜜是蜜蜂採集什麼植物的花蜜釀製?馴化的西洋蜂與野生的東方蜂又有什麼差別呢? 城巿養蜂與蜂農大量採蜜養蜂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現在當紅的森林蜜跟生物多樣性及里山倡議又有什麼關聯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養蜂老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奇璋老師&養蜂新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黃俊霖博士的分享,也聽聽他們自身養蜂有趣又辛苦的故事吧 下集 1:14愛逃家的東方蜂 3:30不同蜜源植物的蜂蜜風味很不同 6:17城市養蜂的挑戰 10:21 什麼是森林蜜? 15:23 虎頭蜂與農藥對蜜蜂的危害 21:11科博館蜜蜂研究帶來的期望 27:20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3/02/23
炎炎夏日來杯清涼的蜂蜜檸檬,真是舒暢又愉快呀!但您是否想過這些蜂蜜是蜜蜂採集什麼植物的花蜜釀製?馴化的西洋蜂與野生的東方蜂又有什麼差別呢? 城巿養蜂與蜂農大量採蜜養蜂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現在當紅的森林蜜跟生物多樣性及里山倡議又有什麼關聯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養蜂老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奇璋老師&養蜂新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黃俊霖博士的分享,也聽聽他們自身養蜂有趣又辛苦的故事吧! 1:09 二位養蜂的機緣 8:35 工蜂、雄蜂與女王蜂,蜜蜂社會分工很仔細 16:01 新手蜂農的教訓 21:45 老手蜂農也疲於應付的分蜂挑戰
Published 02/28/23
海底世界的照片及影片展現著獨特的氛圍及光彩,對於這個被稱之為「內太空」的海洋,在研究人員的眼中有什麼迷人又特別之處呢? 如何透過對氣體吐納,將身體飄浮定位於海洋水域中,悠遊地進行攝影與調查呢? 想知道這些,那就一定要來聽聽本館生物學組黃興倬博士的分享! 1:19 水下攝影和陸地攝影有什麼不同? 4:51 身處在海中的迷人之處 9:40 潛水過程難忘的經驗 14:20 遇見鯊魚與一期一會的的銀漢魚 22:53 發達的潛水活動對海洋的影響 28:12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2/14/23
里山動物中的明星物種非「石虎」莫屬了!牠們真的會如鄉村裡的傳說般,像聖誕老公公一樣把雞揹著偷走嗎?研究人員為了追蹤瞭解牠們生存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哪些辛苦一面,又或是發生了些什麼有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的分享~~ 1:41 育秀親眼看到石虎的過程? 2:23 看不到野生動物,怎麼做研究?原來動物「運動手錶」也是選項 10:42 從追蹤研究中了解石虎的棲地類型及生存的威脅,例如犬殺 15:49 追蹤個體中最深刻的故事 21:19 友善石虎農作的精神與作物品項 26:28 目前石虎保育最大的困難或危機 31:02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1/31/23
臺灣四面環海且擁有岩礁、珊瑚礁、礫灘、沙灘、泥灘及河口紅樹林等多樣的生態環境,生活在臺灣的您一定曾經有過到海邊遊玩的經驗;那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下,當地居民為了生活,會發展出什麼樣的在地文化來適應呢? 來聽聽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邱郁文老師,如何用科學研究融入里海居民的需求,創造一個有美又有愛的永續里海生活吧! 2:08 何謂里海? 4:10 北海岸鐵鉤養全家,石滬牽罟全村享 10:22 不同環境養蚵方式大不同 14:30 鱟與水瓢的關係,海岸生物的減少與海洋文化的消失 17:55 台江國家公園黑面琵鷺的保育與在地人採集利用之間的平衡 27:40 幕後花絮(史上最好笑,還加入了特別來賓李坤瑄老師)
Published 01/17/23
森林中的哺乳動物行蹤隱密,通常只能由其留下的足印及便便,推測牠們的存在。這次的「張牙舞爪-哺乳動物牙齒與足爪」特展是科博館第一次將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哺乳動物標本精銳盡出,歡迎您來一睹牠們的盧山真面目! 而兩位策展人與森林動物之間有什麼樣的驚奇相遇過程﹖又為何如此獨愛各種的鼠類呢﹖一起來聽聽策展人陳慧玲副研究員與陳彥君蒐藏經理的分享吧~~! 1:07 張牙舞爪特展簡介 2:06 展場動物標本取得的幕後故事 8:17 收集動物便便比想像中難 15:06 膽大包天的黃鼠狼 18:28 與高山小黃鼠狼的奇遇 21:37 最受小朋友及策展人本人喜愛的主題 28:15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1/03/23
里山是什麼?它可能是您童年記憶中那塊奔跑的田地,又可能是您夏日抓魚抓蝦的小溪流。 里山生態中很關鍵的角色是「人」,在這塊區域生活的人們與裡面的動物們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來聽聽生態觀察家李璟泓,他生活其中及他與這區域的長輩們所發生的各種有趣故事吧! 1:50 里山精神是什麼? 3:44 中部地區有哪些常見的里山小動物們? 8:14 自動相機記錄小動物們的生活。 11:32 超強捕鼠器-黑翅鳶,是農民的好助手。 16:48 棲架爭奪戰,噴射機與老母雞誰獲勝? 20:19 里山居民與里山動物的共存方式。 25:20 如何化解與野生動物的衝突? 27:55 幕後花絮
Published 12/20/22
如何耕耘一塊水田,由慣行農法轉變為保育水雉與生產無毒菱角兼具的福地? 這季我們將帶大家一起來了解與我們生活最貼近的里山議題,第一集就讓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李文珍主任來分享水雉的生態習性,及她在進行生態保育的過程中,如何兼顧把經濟留在當地,讓更多人加入友善農業的的故事吧! 1:41 水雉的行為與生態特色。 11:42 哪裡看的到水雉?近年水雉數量增加的原因? 15:20 水雉園區成立的過程與周邊菱角田的關係。 21:34 友善水雉耕作的菱角田對地方帶來的的改變。 27:31 幕後花絮(這裡有各種菱角料理的做法,會煮飯跟不會煮飯的都要聽~)
Published 12/06/22
你是否想找個地方,裡面有一群熱衷於科學、能跟你討論、解答你科學上的疑難雜症的同好。 這個從模組化觀察工具分享開始的科學社團,就是希望可以創造這樣交流的氛圍,讓大家了解科學的距離一點都不遙遠。 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力,讓它變成臺灣最大的科學社團呢? 我們一起來聽聽江宏仁老師的分享吧! 1:10 科學maker是一個什麼樣的社團? 5:42 介紹幾種社團開發的工具,如何索取? 8:21 社團中應用最廣泛的工具是什麼? 不同學齡層適用工具推薦? 11:53 手機顯微鏡有哪些可以搭配的模組? 15:23 神奇的防水導電墨水 19:03 社員中令人驚豔的儀器應用方式 22:10 子社團介紹 27:45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8/16/22
開啓孩子們的五感體驗學習,自然觀察是最佳的選擇! 要如何開始自然觀察的第一步呢? 野外觀察時又該注意些什麼? 北、中、南的都會區週邊,又有哪些適合做為自然觀察的最佳地點呢? 想開啟你的自然觀察之旅嗎﹖一起來聽聽熱血阿傑-黃仕傑的分享吧! 1:30 大自然與昆蟲為什麼這麼有吸引力? 3:17 在帶野外觀察時,第一步會請大家做什麼?帶大家看什麼 9:05 沒有專業講師時,自己到了野外要看什麼?感受什麼?看不懂怎麼辦? 11:04 如何引導孩子了解野外安全的重要? 14:41 自然觀察的入門建議? 16:45 阿傑的北中南私房入門自然觀察據點 20:57 熱帶雨林的瘋狂經驗 29:50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8/02/22
聽到108課綱,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如何做好學習歷程檔案。但新課綱真正的目地,是為了培養孩子們更多元的發展,老師們的教學要如何因應這樣的改變做調整呢﹖ 不同學系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有沒有什麼是所有學系都同時看重的呢﹖ 讓我們來聽聽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洪雯柔老師的分享吧! 1:20 108課綱重視的是什麼?提升核心素養的實際方法? 7:05 大學老師期望從學習歷程中看到什麼?希望收到什麼樣的學生? 10:00 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呈現學習過程? 17:41 各種競賽成績及非學術活動是否重要? 20:05 如何減少城鄉的差距?偏鄉資源在哪裡? 22:57 學習歷程檔案的補充建議。 28:23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7/19/22
一般大眾最初認識琥珀,可能是在電影侏羅紀公園第一集開頭,那顆包埋蚊子的琥珀開始,又或者是在飾品上看到它的蹤影。而博物館蒐藏的琥珀,在研究上提供了什麼資訊,所包埋的物種又有哪些呢? 博物館的策展團隊之間,又是如何搭配激盪出火花呢?一起來聽聽策展人楊子睿博士與空間設計師余秀蕙的分享吧~~ 1:06 展覽名稱生成的幕後祕辛? 3:41 琥珀中保存的血液能複製出恐龍嗎?還能保存什麼稀有的東西? 9:48 科學家從琥珀研究中的重要發現 12:10 展場中充滿奇幻氛圍的生命之樹有什麼意涵? 13:42 展示設計的風格與方式 19:49 設計或施工過程最困難的部分? 22:20 最貴的展品是哪件? 23:23 什麼!展品竟然被拿出來拍照! 25:31 二位心中最愛的展區 28:47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7/05/22
日常生活中,大家最熟知的真菌,應該是一些香菇、洋菇等食用的菇類。除了這些大型真菌外,還有像浴廁潮溼角落中,惹人厭的黴菌等微真菌。 您能想到,這些微真菌在科學家的培養皿中,可以美的像件藝術品嗎﹖歡迎您來科博館看看「眼不見微菌」特展! 那這個有趣又美麗的特展裡有什麼好玩的故事呢﹖一起來聽聽策展人黃俞菱博士的介紹吧~~! 1:42 眼不見微菌特展簡介 6:29 麵包與酒的風味與酵母菌大有關係 13:10 醬油與味增也是微菌產物 14:37 發霉食物不可吃 17:23 檸檬酸原來是真菌製造的 18:55 您一定沒聽過的植物內生真菌 25:10 展場的私心推薦 28:42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6/21/22
突然來的一場雨,莫名的喚起了過去某個時刻的記憶;抬頭看到湛藍的天空與白雲,讓您重回某個渡假時光。深刻感動所根植的回憶,能將刹那化做永恆,也是學習的良方。 環境教育就是一種包含各種感官的教育方式,讓您倘佯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學習,因為只有感受才會記憶在深處,才能內化成行動力! 這集邀請了八仙山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教師方春憲,來聽聽環境教育有哪些好玩又有趣的課程吧! 0:58 什麼是環境教育?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大家認識並感受環境? 6:41 八仙山的環境教育有哪些特別的活動? 11:52 參與者有趣又感人的回饋 14:05 從事環境教育的人生大改變 18:55 大自然中最感動的一刻 24:58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6/07/22
您是否覺得孩子擁有無窮的精力與想像力,總是弄的您暴怒又無力﹖ 來聽聽科博館幼兒科學園3位同仁有趣又專業的分享,也許可以協助您找到陪伴他們學習成長,讓他們在遊戲中建構知識的方式!還會讓您開始珍惜這段”您是他們全世界”的珍貴時光唷~ 2:12 科博館的幼兒園在做什麼? 3:22 幼兒需要學自然科學嗎? 5:01 家長如何協助幼兒接觸自然科學? 9:17 因為孩子觀點不同而引起的趣事 12:05 幼兒園如何帶孩子輕鬆學科學,又從什麼角度切入? 15:50 看過千萬個家庭後,對親子互動的建議? 24:20 幕後花絮 謹以此節目獻給已經在天上的小蘭子老師
Published 05/24/22
今年是108課綱實施後,第一屆的高中生以學習歷程申請大學入學。對於才推行不久的108課綱,您是否很感到緊張與迷惘﹖而108課綱的精神又是什麼﹖高中端在課程的安排上,又如何因應與調整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科博館的好鄰居「忠明高中」教務處的陳建銘主任分享吧! 2:27 108課綱重視的是什麼? 3:22 高中課程因應新課綱有什麼不同的做法?如何讓孩子自主學習? 8:35 多元選修課程是什麼? 14:03 實行108課綱的高中生是否有不同的學習能力? 17:30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 19:07 高中生最主要需要學習的能力是什麼? 22:49 博物館能提供學生什麼幫助? 28:23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5/10/22
想吃到尚青的食材嗎?邀請您來開闢一塊田,並以食農教育來耕耘。它包含了各種知識的整合與實作!看到這,您以為知識的整合與實作很無聊嗎?No~No~它的過程可是非常有趣又好玩的! 好奇食農教育有些什麼內容及活動了嗎?一起來聽聽臺中市食農教育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呂木蘭的分享吧! 1:31 什麼是食農教育?食農教育活動分享 5:33 食農教育對於參與者對於環境能帶來什麼? 12:35 如何帶領一般民眾起步接受土地 18:51 怎麼帶著孩子從家裡開始自己進行簡單的食農教育 24:25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4/26/22
您對未來感到焦慮嗎?本季的第一集,我們邀請到科博館的焦傳金館長來談談他學習之路,在他的學習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偶然與必然讓他走上研究之路呢?而除了身為館長外,他也是一名教授,在教學過程中他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學生,以清大教授的身份,他對於108課綱又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不論您是老師、家長、學生或是想找到人生方向的人,都一定要來聽聽這集,也許會給您一些新想法與啟發,甚至改變您人生的方向!! 1:13 興趣與人格特質對選擇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7:05 第一次野外工作經驗的收穫與影響。 11:58 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 15:55 高中升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中心主軸的建議。 21:40 科博館對國高中生能有什麼幫助?
Published 04/12/22
四年前科博館成立「科普傳播中心」,大家所熟悉的本館FB粉專在此中心孕育出新的風貌,我們錄製講座、科學演示、podcast及宣傳短片等,再由小編利用各種的梗,在FB平臺上宣揚科學多元的趣味及內涵。好奇我們的團隊嗎?好奇小編怎麼激發創意嗎?來聽聽這集的傳播科勢力吧!! 2:21 科普傳播中心在做什麼? 4:58 不同單位的科學演示節目帶來的刺激 8:27 新型態的直播與圖像記錄 13:35 FB粉專小編現聲說法 18:35 小編頭腦裝什麼?社群平台經營的困難? 23:42 攝影棚式的新場地讓博物館像電視台 29:23 如何創造出有趣又有內容的影片(提供繽紛生命X TAIWAN影片的連結) 34:19 幕後花絮 偷偷說,不算剪輯我的話,科普傳播中心的成員有一半都獻聲啦XD
Published 12/07/21
科博館的日常,除了員工的參與,背後還有一大群志工積極的投入。他們熱血服務社會之餘,更豐富了自己的人生。 來聽聽科博館志工隊副隊長香林姐的分享,也許可以給您的生涯帶來不同的想法與規劃,甚至可能開拓您的視野,帶領您學習更多的新知,讓您的人生更多彩多姿!! 1:52 吸引香林姐到科博館當志工的原因?從中獲得了什麼樣的成就感? 5:52 聽說要進科博館當志工不容易?志工的工作內容包含了哪些? 9:44 擔任志工多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16:32 志工與義工有何不同?志工榮譽證有什麼用途嗎? 21:20 一直留在博物館當志工的動力? 26:11 幕後花絮
Published 11/02/21
各行各業中,都會有第一線面對觀眾的工作人員,雖然行業的領域不同,但工作的本質是相似的,他們可能每天都要面對各種五花八門的狀況與觀眾各式各樣的需求,來聽看看科博館的第一線人員小段及佳惠,如何面對觀眾及在現場執勤中遇過哪些有趣又精彩的故事吧! 1:20 科博館公共服務科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2:14 觀眾是否問過什麼匪夷所思或有趣的問題? 9:45 觀眾的遺失物怎麼處理?曾經撿過什麼意想不到的東西嗎? 19:27 小孩在展場走失怎麼處理? 22:53 如何同時兼顧展品以及觀眾的安全? 32:51 用一句話形容現場工作的心情 35:20 幕後花絮
Published 10/12/21
時光匆匆,臺灣近代最嚴重的921大地震,已然過去20幾載;孩子的成長過程,有父母的拍攝及紀錄,但地震過後的城巿與地景的變化,及人心逐漸平靜的過程,有誰持續不斷的紀錄下來嗎? 生活在地震頻繁又地小人稠的你我,如何知曉居所是否在斷層帶上呢?這可是關乎你我一生心血所注之屋與生命安全的大事呀!! 這集「太平震後群」特別邀請黃豊昌老師與鍾令和博士,一同來回顧921的震撼與之後持續20年紀錄觀察的故事,更教您如何趨吉避凶尋找安全之所。 2:06 921大地震發生的當下,文史工作者與地質學家的感受各是什麼? 6:45 黃老師如何進行這20年的影像紀錄的? 13:44 太平地區經歷921地震後地形變化最明顯的地方 18:11 地質學家怎麼尋找斷層? 19:43 在沒有數位相機的年代黃老師如何整理上萬張的照片? 21:45 鍾博士跟黃老師進行野外紀錄的有趣故事? 23:33 在臺灣買房子時,怎麼避開斷層?斷層帶上興建建築物又有什麼規定? 28:43 拍攝過程中,黃老師最有感觸的地點是哪?有什麼樣的故事嗎? 32:17 因應地震災害,房屋如何設計?人如何避難? 34:50...
Published 09/21/21
聽到基金會,大家想到的是不是都和捐款有關呢? 跟科博館淵源深厚,名稱又很相似的「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兩者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除了金援科博館外,他們自己又在科學教育上創造了哪些什麼好玩又有趣的活動呢? 一起來聽聽執行秘書美芳的分享吧~ 01:12「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是什麼樣的單位? 06:47 基金會跟科博館的關係? 08:14 什麼原因,讓基金會持續辦了10年以上的科普寫作活動? 10:48 如何從自然觀察轉換到撰寫科普文章? 13:20 怎麼讓科學文章有趣又蘊含文學氣質? 18:52 從海上鯨豚觀察活動到科普寫作 22:21 與「財團法人台安基金會」的跨域合作 28:25 文教與社福兩個不同屬性的基金會,在合作中產生了什麼樣的火花? 32:38 與基金會的董事們合作,有什麼特別的經驗? 36:55 幕後花絮
Published 08/31/21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外文解說員這一行的「熱鬧」與「門道」是些什麼呢? 來聽聽科博館「解說寶芝林」,如何展現英日導覽的獨門絕技,還有過程中所遇到的有趣、好玩的事吧! 最後日文解說員芝芝,還推薦了她心中很棒的日本博物館,愛好博物館的聽眾們,一定不要錯過這集的Podcast唷~ 1:56 如何將展覽內容所含的知識轉化成淺顯有趣的解說內容? 3:32 準備外文解說內容的過程有什麼困難?跟中文解說的差別在哪裡? 8:29 一般所接待的外文解說團,是些什麼類群的客人? 9:26 印象深刻的貴賓團! 13:08 令人印象深刻的禮物! 15:52 科博館的解說面板,日本人能利用漢字讀懂嗎? 16:53 帶日文解說需要用敬語嗎? 17:39 除了貴賓,還有其他的外國遊客申請解說嗎? 19:16 科博館是否有新住民語的導覽解說呢? 21:33 聽眾若想要帶外國朋友來館,建議如何規劃參觀路線? 23:10 讓外國客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展品是什麼? 24:37 帶學者參觀與帶一般團體有什麼不同? 27:18 如何提升外文解說能力? 30:39 推薦心中最棒的日本博物館!
Published 08/10/21
說到海邊,就想到夏天,一個玩水的季節! 大家會選擇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到海邊遊玩,但有一群研究人員為了研究鯨豚,不畏嚴冬酷暑,不論晴雨,長期在臺灣的海岸觀察鯨豚的生態! 原來鯨豚的觀測不是只能在海上,那在海岸邊是如何觀測鯨豚的呢?他們最喜歡的觀測點,又是什麼地方呢? 你一定想像不到的!一起來聽聽姚秋如博士的賞鯨觀豚故事吧! 1:04 如何進行鯨豚的目視調查? 3:05 陸上觀測如何選擇觀測地點? 需要記錄些什麼? 6:33 為什麼選擇馬祖做長期觀察的區域? 10:45長期調查,是否因此跟馬祖當地人建立出特別的關係? 15:57 在馬祖選觀測區時,有遇到什麼特別的點嗎? 18:12 馬祖的四鄉五島都會去做觀測嗎? 在那一區目擊的次數最多呢? 19:36 臺灣西岸的觀測點如何選擇? 20:25 在馬祖的觀測研究過程中,是否影響當地人對自己生活環境的看法? 25:17 海上觀測與陸上觀測的做法有什麼不同? 27:12 海上觀測時,有遇過什麼特別又印象深刻的事嗎? 31:33 除了目視觀察,還有其他觀察紀錄的方式嗎? 32:53 水下聲學怎麼進行又可以研究什麼? 35:19...
Published 0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