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遊寶島EP25|每月15日:食物日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你聽過每月15日、食物日嗎? 餐桌遊寶島,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食物日」,也邀請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蕭清月營養師,來分享學校推動「食物日」的做法。 2022年臺灣公布施行《食農教育法》,鼓勵透過食農教育讓全民瞭解食物的來源,覺察食物與在地農業、文化及環境的關聯性,並能依據個人需求做出健康及安心的選擇。 為了推廣食農教育,農委會將每月15(音同食物)日訂為「食物日」,提出「三要一不要」, 第一要是「在地食材當季吃」、第二要是「揪人共食快樂吃」、第三要是「原型食物真好吃」、第四則是「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 學校的午餐如何呼應「食物日」?在日本將每月十九日訂為「食育日」,而每年六月則是「食育月」, 讓我們一起來瞭解這些倡議與活動,是如何串聯「食」與「農」,落實全民食農教育。 #每周三更新 #更多教育現場請鎖定教育非知不可官方臉書 ----- 主持人:林如萍 邀訪來賓: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 臺北市清江國小營養師 蕭清月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Education聽教育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Episodes
一條以「雲林」為名的河流,起源於古坑鄉,蜿蜒流經斗六市區,過去河水清澈、婦女洗衣、小孩摸蜆仔,而後因汙水、垃圾傾倒等成為臭水溝而被「加蓋」成停車場、美食廣場,經過20 年後「掀蓋」,一條穿越市區的河川,成為特殊都市藍帶景觀。 因「雲林溪掀蓋」一群關心雲林溪水環境與文化資產的公民團體與雲林山線社大組成「雲林溪文化聚落聯盟」,從關心河川整治、文化資產、生態環境、城市願景等相關議題,透過跨域整合、流域共學、行動紀錄,掀起公民參與行動、流域生態環境守護、溪畔文化資產及舊城區景觀保存、在地學校對地方的關注、城市願景的討論。 #每周三更新 #更多教育現場請鎖定教育非知不可官方臉書...
Published 09/18/24
Published 09/18/24
鹿秀社區大學立足鹿港、福興及秀水,以推廣工藝為發展的主軸之一,邀請在地的傳統工藝師傅傳授課程,包括木雕、錫藝、漆藝、榫接、玉雕、版畫、春仔花、捏麵人、篆刻、刺繡、結藝、藺草編等,共同關注傳統工藝的保存與維護。 隨著社會的變遷,耗時繁鎖的傳統工藝,漸被淡出職業欄,但傳統工藝是文化的精髓,也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如何在「無需求」與「需保存」之間取得平衡,是重要的課題。 在社大有規劃的學習下,學員充滿創意,從供桌到餐桌、從頭花到捧花,無限擴大工藝的各種可能性,傳統工藝也許不能成為生活中的主角,却能在生活的每個角落中,提點其價值與智慧。 #每周三更新...
Published 09/11/24